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我愛福州

    父母應該從小就告知孩子,哪一件東西是爸爸必需的、重要的、不能動的。哪一件是媽媽的東西,孩子不能隨便拿。如果弄壞了後果是什麼,如果搞亂搞髒了後果是什麼,如果孩子不知道它的重要性,父母應該告訴他父母的權力,孩子同樣要尊重。平時對自己的東西多加愛護,並且不亂放。

    不少的家長本身就很有時間觀念,將日常作息時間得很好,先幹什麼,後幹什麼,層次分明,合理利用。因此,在教導孩子時,也有意培養他的秩序感。但有的家庭中,因為父母就不是個有條理的人,所以天天手忙腳亂,吃過的東西亂扔,玩過的玩具亂扔,衣服亂扔,沒有好習慣。父母不才教導、指正,平時在家隨隨便便也不把這一切當回事,孩子從內心沒有重視起來,也不懂究竟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因此,當有一個在父母帶他去朋友家裡聚餐,和朋友家的小寶寶一比較,才看出孩子的弱點。只見他東一叉西一匙,一邊吃一邊扔,甚至把桌上所有好吃的東西全部佔為已有,把朋友家裡的房間搞得髒又亂,做父母的才發現今天自己很沒面子,他們沒有想到結果會是這樣。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就注意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很多父母面對犯了錯誤的孩子,在進行教育時總是採取先批評的方式,先挑出孩子們一大堆錯。指出差在什麼地方,無形中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壓力,自己什麼都不會做不好,怎麼努力也沒有用,認為自己沒有這種能力,這是不對的。比如:一個6歲的孩子過春節時給爺爺和奶奶寫了一張賀卡,但因修改過多,顯得很亂,媽媽發現後讓他重寫一遍,可重寫之後又出現拼寫錯誤,媽媽又要求重寫,孩子變得很煩而且沒有自信心。本來是一件值得父母誇獎的事,卻變得改錯了,變得很掃興。父母面對這樣的情況應先肯定孩子的做法,懂得在節日期間用寫賀卡的方式向祖父母祝賀,表揚之後,再趁機教導他關心他人,熱愛他人。最後再指出他如果寫得更用心,整潔一些效果會更好,使孩子面對錯誤從心理上放鬆,而且明白自己這件事的差錯,改正之後會寫一張更好的。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父母要有耐心和毅力,只要父母能堅定不移,孩子才會有足夠的信心保持下去。這些習慣常常是很小的事情,比如飯前洗手,給爸爸媽媽道晚安。通常當孩子學會一種小把戲時,常常會樂得手舞足蹈。過一段時間當他不再好奇,沒有新鮮感時就不想再堅持,而是又去尋找另一種有吸引力的東西。這時家長就要注意,教給孩子每一個好習慣,而且要讓孩子明白不是學會了就算結束,而是要保持下去,要引起重視,每日必糾。有時孩子也明白這個道理,明白家長希望他們保持良好的習慣的迫切心理,只是頑皮一下,嘗試一下,看看他不遵守結果又能怎麼樣?當父母不再堅持時,他自己也覺得無聊,這個好習慣就會中途廢棄。

    有些人在獨立生活時,很有時間觀念,對自己的生活安排比較好,一旦組建家庭,就有些忙無頭緒,特別是寶寶出生後,家庭成員多起來,在時間上不能保證,逐漸變成一個雜亂無章,忙而無序的人。這種父母當然不可能要求孩子遵守時間,父母對孩子一會兒這樣要求,一會兒那樣規範,一會兒說餓了就吃,一會兒又說必須到點開飯,沒有準性,孩子如墜雲裡霧裡,不知如何是好。家長沒有時間觀念,造成孩子從心理上放鬆。慢慢發展到對什麼都無所謂了,見了好吃的東西隨便吃,見了不喜歡的書本隨便撕,要想改變這種狀況需要花一定時間,有步驟地訓練孩子。教育他從小就要以一種好的行為規範做標準。

    孩子需要一種節奏感,一張一弛,掌握某種習慣,制定一個計劃,什麼時候做什麼,什麼時候怎麼做。父母應不停地指導,並給他一定的時間進行訓練,直到他明白和掌握為止。假如他不知該如何嘗試你的限制和約束,這種約束,最後可以乾脆不顧這種約束,越走越遠。因特殊原因打亂時間,對孩子來說很不適應,要做一種解釋。時間被打亂是不得已的而不是無所謂的。這樣才能與自己一向要求的規矩保持一致,否則孩子會認為你自己打亂所做的規矩,那麼我也不必照辦了。這樣便降低了做父母的威信與影響力,也很難培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對孩子只是訓導,不交談

    家長一般很少向孩子透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只習慣於做道貌岸然的訓導。但反過來卻要求孩子向自己暴露一切,這種不平等的要求,當然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大多數父母同意應當尊重孩子,與他們交流而不是訓導。但事實上,我們經常用一種語調同孩子講話,而我們是決不會用同樣的語調來同朋友交談的。如果我們把對孩子講過的話錄下音來,認真地聽一聽自己的聲音,就會發現在很多情況下我們並不尊重孩子。我們總是以教訓的口氣,哄人的口氣,引誘的口氣來贏得他們的合作。孩子們即使和我們合作也是被“引誘”而不是發自內心。如果我們認識到位我們的語調是錯誤的,就應該開始改變自己。如果我們以平等的、像與朋友談話的口氣,來與孩子交談,而不是對他們訓話,多數情況下,我們能順利地與自己的孩子交流思想。

    父母總是希望利用一切機會向孩子灌輸道理,有時態度可以說是友好的,但因為有灌輸的成分,孩子並沒有聽進去。與孩子的交流應從幼年時開始。事實上有很多父母從不和幼兒期的孩子進行交流。我們企盼孩子事事聽自己的,是要求“讓他做什麼”而不是讓他從內心明白“為什麼這樣做”。我們常常以為他們的思想就是不服從我們,反抗我們。我們勸他們拋棄自己的思想,而試圖用自己的思想來改變或填充他們的頭腦。我們想塑造孩子的的性格,頭腦和品質,好象他們仍是一塊很軟的橡皮泥,任我們去“捏”。從孩子的觀點來看,這就是專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能影響和引導他們,而是意味著我們不能強迫塑造他們。孩子的不聽話,反抗,有時就來自於這種對專制的對抗,並不是你說得沒有道理,或者他是沒有聽懂你的道理。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創造性,每個孩子都會對他遇到的事情作出反應。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塑造自己。

    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引導孩子,我們需要檢查自己是怎樣引導孩子的。要正確引導孩子,應對他們有細緻的觀察,瞭解他們的行為目的、情感願望,如果我們感覺到他們想什麼,就對他們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個並不難,因為孩子們從幼兒時期起為虎添翼在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如果我們總在批評他們教訓他們、告誡他們,挑他們的毛病,他們會由此增加苦惱,認為是父母不愛他們,討厭他們,無形中和父母之間有了距離,這樣的話,慢慢地交流的大門就關上了。

    如果我們自由地接受孩子們的思想,與他們一塊討論,研究可能的結果,經常問:“那樣的話將會有什麼發生?”“你會有什麼感覺?”“別人會有什麼感覺?”這樣的話,孩子會想到,在解決人生疑難的問題上,他有了同伴。另外,父母常問一些相關的問題乃是傳播思想的好辦法。許多人在他們成人之後仍然認為最好的朋友就是他的父母,和父母交心使他們受益匪淺。

    孩子們到了一定年齡便不願再向父母吐露心事,而去和同齡人交流想法。同齡人的經歷有限,經驗往往膚淺,思想不成熟,孩子們雖在一起有過更深的交流,但大家都被同樣的問題困擾,相對來說得不到提高,父母卻因不平等的待遇失去了與孩子進行交流,引導的機會。父母向孩子敞露內心,表現了對孩子的尊重與依賴,加強了與子女的情感聯絡。這種交流在孩子逐步成熟時尤為重要。十幾歲的年齡是孩子們的黃金年華,但也是多事之秋,父母與子女間在感情上有這樣密切聯絡的,就容易溝通,從而有效地避免少年期容易遇到的問題,使孩子順利成長,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這種密切關係是需要長期、有意識地培養的。當孩子們開始詢問:“爸爸為什麼不高興呀?是不是工作上有麻煩?”的時候,做家長的就該認真考慮一下是否與孩子認真地談話一談。那麼,談多少,怎麼談?如果我們一語搪塞說:“沒有什麼,很好。”或者“不關你的事,去玩你的吧!”我們就很隨便地將孩子對父母的關心推開,等於將一顆關懷他人的心擋在門外,孩子所得到的資訊便是父母如何不關我們的事,正是父母不讓孩子有愛心和責任心,日後我們就沒有理由抱怨我們的孩子不關心父母。和孩子們總結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表述自己的計劃與願望。這本身就是對孩子最生動的人生教育,反過來也是對父母自身的激勵。生活中人人有坎坷,有些人終生不得志,同孩子一起回顧自己的終身憾事對做父母的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呈情,可能會擔心孩子會看不起自己。事實上這樣做有許多益處,將自己的實踐積累、經驗教訓傳授給孩子,對他們是最珍貴的禮物。

    對孩子的訓話意味著告訴他們我們相怎樣解決問題,表示我們要求他們絕對服從,讓他們絕對服從,讓他們像我們一樣思考問題。

    和孩子交談,意味著大家一起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這樣的話,孩子們可以參加建設家庭合作,使孩子認識到他們也可以為家庭做出貢獻。

    與孩子一起討論問題,給他們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是否意味著孩子可以不聽取父母的意見,父母失去了領導、影響孩子的機會呢?並非如此,一起討論問題是為了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討論中,父母可以用自己的觀點和經驗來引導和影響孩子的的推理過程。相反相成如果我們不能坐下來平心靜氣地與孩子討論面臨的問題,不能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意見,聽取他們的意見,那麼孩子們就會我行我素,根本不去理會你,我們就喪失了影響孩子的機會。

  • 2 # wy玉兒

    1、父母是榜樣,如果父母做不到言傳身教都將影響孩子一生。

    2、教師不僅要教會孩子基本禮儀、養成孩子的良好生活習慣、好的學習方式以及是孩子人生導師,所以選對老師很重要。

    3、自己本身,要有信仰,知錯就改,總結過錯,良好生活習慣等都需要堅持,做到有事做,有人愛。社會本單純,複雜的是人心,所以堅持本心很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保密六不準的內容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