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國曆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的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在創作劇本的時候,編劇蘭德爾手裡掌握的關於威廉·華萊士的史料很少,於是蘭德爾根據15世紀末愛爾蘭遊唱詩人亨利所吟誦的史詩創作劇情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鬥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佈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佈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拍攝期間,《勇敢的心》劇組的攝影隊遠度重洋進行實地拍攝。為了拍攝戰爭場面,劇組啟用了三千人以及二百匹馬。影片中打鬥場面中的臨時演員,大多數是從類似英國地方自衛隊的愛爾蘭相關機構借用,其中有些來自於相同的地區,有些來自於不同地區。片中華萊士孩提時居住的村莊的拍攝場景選址在維斯峽谷,這個峽谷所在地是歐洲降雨量最豐富的地區。攝製組在維斯峽谷蹲點6周取景,只有3天放晴,婚禮場景拍攝結束後,導演決定順應自然氣候,不管晴雨的問題了。
以往的戰爭片留給觀眾的印象大多是血腥、暴力的打鬥場面。或許一個好的攝像師、一個好的打鬥指導加上優秀的場面佈景足以烘托出影片的視覺效果,從而將影片作為一部優秀的戰爭片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但《勇敢的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佳作,決不僅僅如此。它有機的將戰爭因素與愛情因素相結合,兩者的合併始終牽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樣牽引著熒幕前每一個觀賞者的心。 之所以有“戰爭”,是因為有“愛”。世界上沒有一個戰爭是由於純粹的憤怒所激化而來的。影片中的戰爭也是如此。只不過,片中的“愛”是多元化,更富有靈魂的。高尚無比的愛情和浴血奮戰的民族情是本片的感情線。華萊士作為一個小小的蘇格蘭人最終能夠領導解放革命走向勝利,這一切是因為他不惜任何代價的愛著自己的妻子、愛著自己的祖國、愛著自己的民族,甚至不惜用自己充實著熱血的生命來祭奠蘇格蘭人的土地與蘇格蘭人的自由。 威廉華萊士,不是一個天生的好戰者。當幼小的他看到自己的父親為了民族的自由而失去生命的一霎那,他仍然沒有下決心立志或復仇。對於他來講,反而更需要一個和平的處境、與平凡的生活。當成年的華萊士迴歸到自己的土地時,他曾說:“我回家是要種田成家,只求能平安的生活。”觀眾看到這句話時,很難將當前的華萊士與影片結尾那個躺在死刑臺卻仍然高呼自由的他相提並論。但實際上原因很簡單,當時英國政府為了平反,賦予了貴族頭領初夜權。所有的貴族頭領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奪取平民中初婚女子的初夜。當惡魔的魔爪降臨在他的妻子身上時,他義無反顧的抗爭,奪取了小小的勝利,但卻永遠的失去了深愛的人。也正是因為他失去了妻子梅倫,所以下定決心要走上反抗的道路。同時,他父親遺留給他的>勇氣與尋求自由的渴望也被一觸即發。仇恨背後是一片片愛,父親與妻子總在夢裡與他相見,告知他要甦醒過來,為勇氣而戰,為自由而戰。愛的仇恨也就由此萌生了。
影片中多次運用了“幻境”的表現手法,將濃郁的情與殘暴的戰爭作對比,同時也牽連著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情感線索。第一個幻境是在父親死後的夜裡,攝像機由遠及近,最後拉至父親死後的臉龐,給與了一個特寫。父親將臉緩緩向右轉過來,對小華萊士說:“你的心是自由的,要有勇氣去追尋。”這一句話帶著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對殖民者的憤怒直接的傳遞到觀眾的耳朵裡。頓時,“勇敢的心”有了依據,主人公的人物也就更為豐富了。第二個幻境是在妻子死後的一天,當華萊士已經初步踏上革命的征途時。妻子出現在他的夢境,告知他要醒過來,隨時保持清醒,看清身邊的每一個人。當他看到妻子的眼眸時,是那樣的不解與疑惑。他低下頭,眼神裡流露出對妻子的歉意所帶來的悲痛。但他卻記得了妻子的囑託,才有了後來戰爭的屢次勝利。第三個幻境,是在華萊士躺在死刑臺上時,當斧頭舉在半空即將砍向他的脖子時,他意外的看到在人群中的梅倫。梅倫的表情格外的鎮定,恬靜的臉龐依舊帶著微微的笑。直到那一剎那,她都沒有放棄對丈夫的鼓勵和肯定。一個眼神留給觀眾更多的遐想空間。而此時的華萊士正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意外的是從他的眼神裡卻看不到一絲畏懼,而是思索。深情的雙眸無法逃離幻境中妻子的眼神,正如他無法逃離那重重的一斧,平靜中的愛沒有一絲吝惜的呈現在觀賞者的眼前。霎時間,影片的高潮吞噬了觀眾的思緒。 三個幻境不只是導演的手段,而是思想的抒發。戰爭會停止,人會死去,只有愛是永恆的。
另外,在人物的刻畫上,也充分體現出作者對故事中“情感”的著重。作者要的主人公不是一個武夫,而是一個智者。換句話講,一味的武夫無法成就如此之大的使命。在影片的開頭,小華萊士在父親死後的一個鏡頭裡,他握著父親的寶劍,雙眼死死的盯著它。然而叔叔卻奪過寶劍告訴他:“要先學會用腦子,再學用劍。”這讓他想起父親生前也曾這樣對他說過。這一句話雖很簡短,但對於人物的塑造來講是必不可少的,它突出了人物的感性,從側面減少了一個兇悍戰士的莽撞,同時也是故事情節不可缺少的鋪墊。其次,作者筆下的華萊士也不是一個有極大野心的人。換句話說,他對革命的領導並不持有當王的目的。這也就又成為影片的亮點之一。影片中,貴族羅伯希望華萊士的軍隊加入貴族,但華萊士反駁道:“人不會追隨頭銜,而是追隨勇氣,貴族平民都尊重你。若你帶領他們朝自由,他們會追隨你,我也會……”講出這句話是要有一定勇氣的,同時也要負責任。倘若有一天他們革命勝利了,華萊士會放棄最高榮譽而兌現當時的諾言。可見,他領導的戰爭是骨子裡的仇恨,情感上的對峙。因為仇恨裡融有父親、妻子、民族的血和愛……
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伊莎貝對華萊士的愛,伊莎貝與英王獨子的婚姻只是政治利益的交換,並無真實的愛情。當伊莎貝見到華萊士的第一眼時,就深深的愛上了他。她被他的真實和勇敢所打動,雖然他們道理上是敵人。於是她多次透漏情報給華萊士,使其避免多次災難。這一人物表面上看起來可有可無,實際卻不然。她的存在極大的諷刺了英國王室,助長了華萊士軍的勢氣。而且表達了世間沒有任何界限能圈住愛情的腳步,即使他們理應是敵人……
勇敢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影片中一直都在述說。寡不敵眾的情況下,用土製刀具橫掃英軍需要一顆勇敢的心;孤身一人獨闖城堡暗殺一百多叛徒需要一顆勇敢的心;獨自進入敵營與貴族談判需要一顆勇敢的心;面對斧頭高喊自由需要一顆勇敢的心……華萊士,終其一生都是一個鬥士,一個為了愛情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自由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國家和命運而斗的鬥士。他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英雄。 他的成長,對他而言,真正的成長是在失去了父親以後。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小孩而已。當他看到那個小屋裡被人吊死的同胞,他震嚇。但他父親哥哥死後,他卻變得勇敢,敢於面對死亡了,面對他父親和哥哥的遺體,他變得如此平靜。再後來,他叔叔把他帶走,說是人要先學會用他的腦袋才能真正的戰鬥,把他帶去接受教育,這個是他的故事的開端,也是他生命意義上的長大了。 他的愛情,這部片他的愛情分成了兩部分。一個就是和小時候的梅倫,一個美麗的蘇格蘭姑娘,一個在他父親的葬禮後送了一枝花安慰他的人。華萊士求學有成後回來向他求婚。因為當時貴族享有初夜權的原因,他們在森林裡偷偷的結婚了,這裡可以體現出他的一種反抗的精神,一種本能的叛逆。但他們的愛情沒有維繫多久,因為梅倫的美麗太耀眼了,貴族殺了梅倫,這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戰鬥的導火線,因為這引發了華萊士的爆發,揭竿而起,各地響應。第二段是與皇后的感情。皇后丈夫本來就是個同性戀,包辦的婚姻讓她感覺不到愛情的存在,根本沒有感情可言。缺乏了愛情的滋潤,讓為愛情而起的華萊士走進了她的心靈,她自然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了
《勇敢的心》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電影,影片的人物原型就是英國曆史上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威廉·華萊士。《勇敢的心》的劇本改編自蘭道爾·華萊士1995年出版的小說,而小說就是以《華萊士之歌》為藍本進行創作再加工的。在創作劇本的時候,編劇蘭德爾手裡掌握的關於威廉·華萊士的史料很少,於是蘭德爾根據15世紀末愛爾蘭遊唱詩人亨利所吟誦的史詩創作劇情
在威廉·華萊士還是孩子的時候,他的父親,蘇格蘭的英雄馬索·華萊士在與英軍的鬥爭中犧牲了。幼小的他在父親的好友的指導下學習文化和武術。光陰似箭,英王愛德華為鞏固在蘇格蘭的統治,頒佈法令允許英國貴族在蘇格蘭享有結婚少女的初夜權,以便讓貴族效忠皇室。王子妃伊莎貝拉是個決斷的才女,她知道這道法令會讓英國貴族有意於蘇格蘭,但更會激起蘇格蘭人民的反抗。年輕的華萊士學成回到故鄉,向美麗的少女梅倫求婚,願意做一個安分守已的人。然而梅倫卻被英軍無理搶去,並遭殺害,華萊士終於爆發了。在廣大村民高呼“英雄之後”的呼喊聲中,他們揭竿而起,殺英兵宣佈起義。
蘇格蘭貴族羅伯想成為蘇格蘭領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假意與華萊士聯盟。華萊士殺敗了前來進攻的英軍,蘇格蘭貴族議會封他為爵士,任命他為蘇格蘭護國公。華萊士卻發現這些蘇格蘭貴族考慮的只是自己的利益,絲毫不為人民和國家前途擔心。愛德華為了緩和局勢,派伊莎貝拉前去和談。但由於英王根本不考慮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買華萊士為條件,和談失敗了。伊莎貝拉回去後才發覺和談根本就是幌子,英王匯合了愛爾蘭軍和法軍共同包圍華萊士的蘇格蘭軍隊,她趕緊送信給華萊士。大軍壓境之下,貴族們慌作一團,華萊士領兵出戰,混戰一場,短兵相接中,他意外發現了羅伯竟與英王勾結,不禁倍受打擊。伊莎貝拉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來到駐地向他傾吐了自己的真情,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英王再次提出和談。華萊士明知是圈套,但為了和平著想,他依舊答應前去。在愛丁堡布斯設計了陰謀抓住華萊士,並把他送交英王。羅伯對父親的詭計感到怒不可遏,華萊士終於被判死刑。伊莎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臨死前,她告訴英王她懷的不是王子的血脈,而這個孩子不久將成為新的英王。
華萊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憾所有人。幾星期後,在受封時,羅伯高呼前為華萊士報仇的口號,英勇地繼承華萊士的遺志對抗英軍
拍攝期間,《勇敢的心》劇組的攝影隊遠度重洋進行實地拍攝。為了拍攝戰爭場面,劇組啟用了三千人以及二百匹馬。影片中打鬥場面中的臨時演員,大多數是從類似英國地方自衛隊的愛爾蘭相關機構借用,其中有些來自於相同的地區,有些來自於不同地區。片中華萊士孩提時居住的村莊的拍攝場景選址在維斯峽谷,這個峽谷所在地是歐洲降雨量最豐富的地區。攝製組在維斯峽谷蹲點6周取景,只有3天放晴,婚禮場景拍攝結束後,導演決定順應自然氣候,不管晴雨的問題了。
以往的戰爭片留給觀眾的印象大多是血腥、暴力的打鬥場面。或許一個好的攝像師、一個好的打鬥指導加上優秀的場面佈景足以烘托出影片的視覺效果,從而將影片作為一部優秀的戰爭片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但《勇敢的心》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佳作,決不僅僅如此。它有機的將戰爭因素與愛情因素相結合,兩者的合併始終牽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樣牽引著熒幕前每一個觀賞者的心。 之所以有“戰爭”,是因為有“愛”。世界上沒有一個戰爭是由於純粹的憤怒所激化而來的。影片中的戰爭也是如此。只不過,片中的“愛”是多元化,更富有靈魂的。高尚無比的愛情和浴血奮戰的民族情是本片的感情線。華萊士作為一個小小的蘇格蘭人最終能夠領導解放革命走向勝利,這一切是因為他不惜任何代價的愛著自己的妻子、愛著自己的祖國、愛著自己的民族,甚至不惜用自己充實著熱血的生命來祭奠蘇格蘭人的土地與蘇格蘭人的自由。 威廉華萊士,不是一個天生的好戰者。當幼小的他看到自己的父親為了民族的自由而失去生命的一霎那,他仍然沒有下決心立志或復仇。對於他來講,反而更需要一個和平的處境、與平凡的生活。當成年的華萊士迴歸到自己的土地時,他曾說:“我回家是要種田成家,只求能平安的生活。”觀眾看到這句話時,很難將當前的華萊士與影片結尾那個躺在死刑臺卻仍然高呼自由的他相提並論。但實際上原因很簡單,當時英國政府為了平反,賦予了貴族頭領初夜權。所有的貴族頭領可以憑藉自己的權力奪取平民中初婚女子的初夜。當惡魔的魔爪降臨在他的妻子身上時,他義無反顧的抗爭,奪取了小小的勝利,但卻永遠的失去了深愛的人。也正是因為他失去了妻子梅倫,所以下定決心要走上反抗的道路。同時,他父親遺留給他的>勇氣與尋求自由的渴望也被一觸即發。仇恨背後是一片片愛,父親與妻子總在夢裡與他相見,告知他要甦醒過來,為勇氣而戰,為自由而戰。愛的仇恨也就由此萌生了。
影片中多次運用了“幻境”的表現手法,將濃郁的情與殘暴的戰爭作對比,同時也牽連著主人公內心深處的情感線索。第一個幻境是在父親死後的夜裡,攝像機由遠及近,最後拉至父親死後的臉龐,給與了一個特寫。父親將臉緩緩向右轉過來,對小華萊士說:“你的心是自由的,要有勇氣去追尋。”這一句話帶著父親對兒子的愛和對殖民者的憤怒直接的傳遞到觀眾的耳朵裡。頓時,“勇敢的心”有了依據,主人公的人物也就更為豐富了。第二個幻境是在妻子死後的一天,當華萊士已經初步踏上革命的征途時。妻子出現在他的夢境,告知他要醒過來,隨時保持清醒,看清身邊的每一個人。當他看到妻子的眼眸時,是那樣的不解與疑惑。他低下頭,眼神裡流露出對妻子的歉意所帶來的悲痛。但他卻記得了妻子的囑託,才有了後來戰爭的屢次勝利。第三個幻境,是在華萊士躺在死刑臺上時,當斧頭舉在半空即將砍向他的脖子時,他意外的看到在人群中的梅倫。梅倫的表情格外的鎮定,恬靜的臉龐依舊帶著微微的笑。直到那一剎那,她都沒有放棄對丈夫的鼓勵和肯定。一個眼神留給觀眾更多的遐想空間。而此時的華萊士正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意外的是從他的眼神裡卻看不到一絲畏懼,而是思索。深情的雙眸無法逃離幻境中妻子的眼神,正如他無法逃離那重重的一斧,平靜中的愛沒有一絲吝惜的呈現在觀賞者的眼前。霎時間,影片的高潮吞噬了觀眾的思緒。 三個幻境不只是導演的手段,而是思想的抒發。戰爭會停止,人會死去,只有愛是永恆的。
另外,在人物的刻畫上,也充分體現出作者對故事中“情感”的著重。作者要的主人公不是一個武夫,而是一個智者。換句話講,一味的武夫無法成就如此之大的使命。在影片的開頭,小華萊士在父親死後的一個鏡頭裡,他握著父親的寶劍,雙眼死死的盯著它。然而叔叔卻奪過寶劍告訴他:“要先學會用腦子,再學用劍。”這讓他想起父親生前也曾這樣對他說過。這一句話雖很簡短,但對於人物的塑造來講是必不可少的,它突出了人物的感性,從側面減少了一個兇悍戰士的莽撞,同時也是故事情節不可缺少的鋪墊。其次,作者筆下的華萊士也不是一個有極大野心的人。換句話說,他對革命的領導並不持有當王的目的。這也就又成為影片的亮點之一。影片中,貴族羅伯希望華萊士的軍隊加入貴族,但華萊士反駁道:“人不會追隨頭銜,而是追隨勇氣,貴族平民都尊重你。若你帶領他們朝自由,他們會追隨你,我也會……”講出這句話是要有一定勇氣的,同時也要負責任。倘若有一天他們革命勝利了,華萊士會放棄最高榮譽而兌現當時的諾言。可見,他領導的戰爭是骨子裡的仇恨,情感上的對峙。因為仇恨裡融有父親、妻子、民族的血和愛……
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伊莎貝對華萊士的愛,伊莎貝與英王獨子的婚姻只是政治利益的交換,並無真實的愛情。當伊莎貝見到華萊士的第一眼時,就深深的愛上了他。她被他的真實和勇敢所打動,雖然他們道理上是敵人。於是她多次透漏情報給華萊士,使其避免多次災難。這一人物表面上看起來可有可無,實際卻不然。她的存在極大的諷刺了英國王室,助長了華萊士軍的勢氣。而且表達了世間沒有任何界限能圈住愛情的腳步,即使他們理應是敵人……
勇敢的心是一顆怎樣的心?影片中一直都在述說。寡不敵眾的情況下,用土製刀具橫掃英軍需要一顆勇敢的心;孤身一人獨闖城堡暗殺一百多叛徒需要一顆勇敢的心;獨自進入敵營與貴族談判需要一顆勇敢的心;面對斧頭高喊自由需要一顆勇敢的心……華萊士,終其一生都是一個鬥士,一個為了愛情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自由而斗的鬥士,一個為了國家和命運而斗的鬥士。他是一個讓人尊敬的英雄。 他的成長,對他而言,真正的成長是在失去了父親以後。之前他只不過是一個單純的小孩而已。當他看到那個小屋裡被人吊死的同胞,他震嚇。但他父親哥哥死後,他卻變得勇敢,敢於面對死亡了,面對他父親和哥哥的遺體,他變得如此平靜。再後來,他叔叔把他帶走,說是人要先學會用他的腦袋才能真正的戰鬥,把他帶去接受教育,這個是他的故事的開端,也是他生命意義上的長大了。 他的愛情,這部片他的愛情分成了兩部分。一個就是和小時候的梅倫,一個美麗的蘇格蘭姑娘,一個在他父親的葬禮後送了一枝花安慰他的人。華萊士求學有成後回來向他求婚。因為當時貴族享有初夜權的原因,他們在森林裡偷偷的結婚了,這裡可以體現出他的一種反抗的精神,一種本能的叛逆。但他們的愛情沒有維繫多久,因為梅倫的美麗太耀眼了,貴族殺了梅倫,這是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戰鬥的導火線,因為這引發了華萊士的爆發,揭竿而起,各地響應。第二段是與皇后的感情。皇后丈夫本來就是個同性戀,包辦的婚姻讓她感覺不到愛情的存在,根本沒有感情可言。缺乏了愛情的滋潤,讓為愛情而起的華萊士走進了她的心靈,她自然為華萊士的豪情傾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