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歷史百家爭鳴

    在明朝有一場著名的爭論,爭論的是關於明世宗親爹的問題。大家都知道嘉靖不是明武宗的親兒子,是武宗的母親張太后和內閣首輔楊廷和經過商量後決定,由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繼承皇位,因此在關於怎麼稱謂他的父母上了產生了爭論。

    在楊廷和商議興獻王主祀稱號時,楊廷和以漢定陶王、宋濮王的先例,認為稱獻王為皇叔考興國大王,母妃為皇叔母興國太妃,自稱侄皇帝名,別立益王次子崇仁王為興王,奉獻王祀,並由毛澄搬出了程頤的名言來論證。但是進士張璁與侍郎王瓚進言,說嘉靖是繼大統,不是當別人的兒子,由此拉開了兩派之間的辯論。

    兩派之間就皇統問題進行了長達了三年的爭論,在三年裡雙方相互傾軋,互不退步。我們不提“大禮議”之爭的繁雜過程,而是提結局,那麼“大禮議”之爭的結局是什麼呢?結局是頑固的大臣被狠狠地收拾了一頓,確立了嘉靖的地位,史稱“左順門案”。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二日,明世宗詔諭禮部,十四日為父母上冊文、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群臣譁然。早朝剛剛結束,何孟春倡言於眾曰:“憲宗朝,百官哭文華門,爭慈懿皇太后葬禮,憲宗從之,此國朝故事也。”在眾多人的煽動下,兩百餘位朝廷大臣在左順門跪請世宗改變旨意。明世宗在文華殿聽聞門外哭聲震天,命太監傳諭大臣們退朝,但群臣直到中午仍伏地不起,企圖迫使明世宗屈服。嘉靖震怒,命帶頭鬧事的八人下詔獄。於是楊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嘉靖更加憤怒,把大臣們都下詔獄,廷杖之。過了十天,有人說此朝完了,群臣都已經散了,但是楊慎、元正及給事中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實糾眾伏哭。嘉靖於是在廷上杖打鬧事的七人。楊慎、王元正、濟都被謫戍,其他的人革除官職。自此,明世宗獲得了對“大禮議”之爭的話語權。

    “大禮議”表面上看是禮儀之爭,但實際上是一場政治角力。就是以楊廷和為首的舊勢力與世宗為首的新勢力的較量。在武宗暴亡以後,閣權不斷壯大,連世宗這個皇帝都由楊廷和來任命,政治秩序被破壞。透過“大禮議”之爭,皇權才不斷流入嘉靖手裡,政治秩序才逐漸恢復。沒有大禮議之爭,就不會形成從事變革的條件,它為此後嘉靖朝政治變革創造了客觀、難得的改革機遇,使改革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但是在大禮議之爭後,世宗日漸腐化,愛好青詞,大肆興建土木、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又好長生不老之術,使得明朝政治風氣愈發腐化,經濟遭受較大破壞。

    參考資料:《明史》

  • 2 # 文史不假

    “大禮議之爭”是明朝最具象徵意義的一次權力的遊戲,表面上是在爭一口氣,爭一個名分,爭一場勝利。實際上,這是封建社會發展到後期時一次標誌性的事件,文官集團挑戰皇權的努力徹底失敗,只能眼睜睜看著皇權繼續壯大,直到滿清時期軍機處的設立,標誌著封建皇權達到了最鼎盛。

    今天,我們就一同回顧那段歷史,竭力還原“大禮議之爭”的前因後果。

    1521年,大明王朝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駕崩,這位朱皇帝霍霍了一輩子,竟然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繼承大統。經過多次廷議,內閣首輔楊廷和主張由大行皇帝的堂弟朱厚熜繼承帝位,並且得到了太后的同意。

    隨後,首輔楊廷和以明武宗的口吻頒佈一道遺詔:

    皇考孝康敬皇帝親弟興獻王次子,聰明仁孝,德器夙成,倫序當立,已遵奉祖訓“兄終弟及”之文,告於宗廟,請於慈壽皇太后,與內外文武群臣合謀同詞,即日遣官迎取來京,嗣皇帝位。

    朱厚熜剛剛繼承了先父朱祐杬的興獻王之爵位不久,如今又要繼承大明帝國的皇位,簡直是好運連連。接到聖旨後,十五歲的他趕緊打包行李,準備不日就赴京當皇帝,畢竟國不可一日無君。

    剛到北京,首輔楊廷和便想給這個“京漂”一個下馬威,要求他從東華門入宮,而不是走大明門。依照大明祖制,從東華門進入文安殿,是皇太子的路線,但武宗皇帝和自己是同輩,因此朱厚熜不認為自己是嗣子,理應走大明門入宮。

    雙方僵持不下,十五歲的朱厚熜竟然威脅楊廷和,如果不同意我從大明門入宮登基,那我還是返回湖北當我的興獻王。楊廷和無奈,只得同意由他從大明門入宮登基稱帝,史稱嘉靖皇帝。

    由於朱厚熜並非嫡系正統,只是以小宗繼大宗的形式才得以稱帝。因此,他在繼位之初,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管誰叫爹”。按理說,和朱厚照是同輩的朱厚熜應該尊朱厚照的爹,也就是自己的伯父明孝宗朱祐樘為爹。

    但是,嘉靖卻認為自己不應該拋棄親生父親興獻王,雙方又一次陷入了僵局。這一次,楊廷和沒有妥協退讓,因為他得到了張太后的明確支援。試想,如果嘉靖不尊明孝宗朱祐樘為父,不尊自己為母,那太后的位置豈不是非常尷尬。

    於是,在首輔楊廷和與太后張氏的暗中支援下,禮部尚書毛澄率先打響了大禮議之爭的第一槍。據《明史》記載,毛澄在嘉靖登基後率先上疏:

    今陛下入承大統,宜稱孝宗為皇考,改稱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大王”,興獻王妃為“皇叔母興獻王妃”。

    朱厚熜看完奏疏後非常生氣,心說我叫了十幾年的父親和母親,為何現在就變成叔叔和嬸嬸了?而且,加上不久前的東華門和大明門之爭,他斷定這是首輔楊廷和在幕後操盤。

    於是,少年老成的小朱皇帝將這份奏疏擱置了,沒說行,也沒說不行。與此同時,他開始向楊廷和丟擲了橄欖枝,希望他見好就收,不要搞得雙方下不來臺。

    不過,這位楊廷和楊首輔實在是太豪橫了,他不僅歷經了憲宗、孝宗和武宗三朝。而且,在整個朝廷內擁有極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對於這個剛剛登基的毛頭小子絲毫沒有放在眼裡。

    有意思的一幕出現了,禮部要求尊孝宗為皇考的奏疏被朱厚熜“留中”,而朱厚熜要求追興獻王為帝的旨意被楊廷和“封駁”,雙方誰也不肯讓步。

    期間,嘉靖的親生母親蔣氏從湖北前來北京探望他,竟然得知此時的兒子已經歸了別人,自己已經由母親變成了嬸嬸。蔣嬸子當時就哭成了淚人,掉頭就要回老家。

    嘉靖帝也沒有猶豫,立即向張太后當面請辭,說這皇帝我幹不了,您讓我回家吧,重新選一個聽話的來幹。這下,歷來支援楊廷和的張太后慌了,畢竟這皇帝不能隨便更換,逼迫楊廷和進行妥協,同意尊興獻王為“興獻帝”。

    至此,大禮議之爭得到了解決。但只是表面的風平浪靜而已,真正的風暴還沒有到來。

    期間,有一個人登場了,他就是張璁。本來,年近五十歲才考中進士的他,實在不夠資格在人才濟濟的大明朝廷發聲,為了實現逆襲,這哥們決定鋌而走險。據《明清史料彙編》記載,張璁為了引起嘉靖皇帝的重視,冒著被所有文官唾罵的危險上疏:

    繼統不繼嗣。

    張璁認為太祖皇帝的《皇明祖訓》中,雖然明確承認了“父死子承”,但同樣承認了“兄終弟及”。嘉靖皇帝繼承大統,或許不能認為是繼承的伯父孝宗皇帝的皇位,而是繼承的堂兄武宗皇帝的皇位。

    嘉靖皇帝看到情況有變,立即對張璁委以了重任,公開鼓勵他對抗楊廷和,又一次挑起了大禮議之爭。嘉靖三年,桂萼、張璁等人再度上疏論戰。據《明史》記載:

    今陛下奉祖訓入繼大統,未嘗受孝宗詔為之子也,則陛下非為人後,而為入繼之主也明甚。考為興獻帝,母為興國太后,又何疑?

    長年混跡官場的楊廷和自然是心知肚明,於是安排了眾多的言官開始彈劾這二人“圖謀不軌”,要求嘉靖皇帝下旨嚴懲。此時,嘉靖的皇位已經穩固,於是再不進行妥協,索性一不做二不休,開始強勢回擊,直接將首輔楊廷和罷職了。

    趕走了楊廷和,內閣首輔輪到了梁儲來做。不過,這位梁兄顯然只是一個過渡角色,因為他不像楊廷和那麼有能力,有膽氣,因而對於朝廷的爛攤子處理起來力不從心,只能任意毛紀、汪俊等人和桂萼、張璁等人圍繞舊有的議題而死鬥。

    嘉靖看到新首輔如此好說話,決定繞過內閣而強令禮部追尊興獻王為“皇考恭穆獻皇帝”,並且還要在祭告天地後移入皇廟內供奉。很顯然,此舉極為不妥,無異於公然打臉內閣。

    於是,群臣們紛紛上疏抗議,甚至決定採取勸諫的古法“伏闋”,數百名官員呼啦啦跪倒一大片,將左順門堵得水洩不通。大怒之下,嘉靖下旨錦衣衛進行廷杖,先將帶頭的幾個打了一頓,希望可以殺一儆百。

    不料,明朝文臣的氣節在那時剛直不阿,他們不但沒有嚇跑,反而齊聲跪地排隊等候廷杖。騎虎難下的嘉靖,索性擴大了廷杖的規模,當場就打死了十七個,重傷了四十多個,餘者全部下獄,史稱為“左順門事件”。

    事件後,嘉靖算是取得了大禮議之爭的勝利,但也是慘勝而已。事實上,明朝士大夫的脊樑被打折,直接引起了閹黨勢力的崛起,算是按下葫蘆浮起瓢。

  • 3 # 歷史堆中的胖子

    “大禮議”之爭啊,這真是在爭爹啊,嘉靖帝為了這事與大臣們鬥了三年多,最終才保住了自己的爹沒換人。

    按理說爹只有一個,哪怕嘉靖是皇帝也不能例外,並且這個“爹”還必須是非常明確的一個人,不能說沒就沒了。然而對嘉靖來說,爹還真的差點被文臣們給整沒了。

    這事還得從明武宗朱厚照那說,這朱厚照是出了名的好玩,結果就在一次玩耍的過程中掉進了水裡,竟然就此一病不起,一命嗚呼了。朱厚照雖然死了,但大明朝還在啊,那就需要一個皇帝出來做大明朝的董事長。

    於是楊廷和選來選去,就挑了興獻王世子開做這個皇帝,這也就是著名的嘉靖帝。

    做了皇帝的嘉靖還沒高興兩天呢,就接到了大臣們的奏摺,大臣們的意思很明確,那就是你嘉靖是以小宗入繼大宗,所以必須得換個爹,從今天起,明孝宗就是你爹了,老興獻王就是你叔叔了。

    這把嘉靖給氣的啊,鼻子都差點歪了,然而嘉靖卻沒有什麼好辦法。因為此時的嘉靖才十幾歲,又剛登基,什麼都不懂呢,而這些文臣又個個是人精,說起話來就是引據經典,說什麼漢朝的定陶王和宋朝的濮王都是這麼幹的,你嘉靖就也得這麼幹。並且這些大臣還扣下一頂很大的帽子,那就是誰不同意換爹,誰就是奸邪,直接殺了就是。

    嘉靖只能暫時退讓,不過嘉靖退讓了,卻有人替嘉靖站了出來,那就是張璁。這張璁是新科進士,他聽說了皇帝的委屈後,認為這事太過荒唐,畢竟哪裡有當皇帝把爹當沒的啊。張璁於是就上書,表示嘉靖是“兄終弟及”繼承的皇位,根本不用換爹。換句話說就是,無論漢定陶王還是宋濮王,這都是在當皇帝之前就被冊封為太子了,而嘉靖是一天太子也沒當過啊,所以嘉靖是直接繼承的皇帝位,而不是先做太子再做皇帝,根本就不用換爹。

    嘉靖看到張璁的上書後高興壞了,這總算是保住爹了。然而文臣們並不打算就此退讓,他們堅決表示明孝宗才是嘉靖的爹,不能讓小宗壓了大宗。雙方是你來我往,斗的不亦樂乎,一直到嘉靖三年,嘉靖才為老興獻王爭到了一個“本生皇考恭穆獻皇帝”的名義,也就是說老興獻王是嘉靖的親生父親,但是在宗法明孝宗才是嘉靖的爹!

    事情到了這裡本來就可以結束了,畢竟爹是保住了,雖然前面有個“本生”二字。但是嘉靖帝不想就這麼結束,因為嘉靖帝想把“本生”去掉,這下子就讓文臣們怒了。這些文臣認為能給老興獻王一個名份就是很大的讓步了,而嘉靖這麼做就是得寸進尺,於是這些文武百官就集體跑到宮門口號哭起來,期望嘉靖帝能改變主意。

    嘉靖帝看著這些在宮門口集體號哭的大臣們,那是氣不打一處來啊,“叫我來當皇帝的是你們,逼著我換爹的也是你們,現在我就是想把親爹的名份定下,你們還來鬧?”嘉靖帝想到這裡就怒從心頭起,直接就讓錦衣衛過去把這幫子大臣全抓了起來,然後有一個算一個,統統庭杖,一下子就打死了十六個人。

    只能說有時候武力就是比說話管用,自從庭杖這事發生以後,再也沒有人跳出來阻止嘉靖認爹了,就連嘉靖把老興獻王放進太廟也沒人阻止,嘉靖由此取得了“大禮議之爭”最後的勝利。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何謂“大禮議”?說直白一些,其實就一句話:“我三大爺還是我三大爺,我爹還是我爹!”這又是個什麼梗呢?那還要從明孝宗朱祐樘和明武宗朱厚照這爺倆說起……

    眾所周知,明孝宗朱祐樘是中國歷史上最“特立獨行”的皇帝,幾乎沒有之一!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沒有公開納過妾的皇帝!而且, 他一輩子只娶了一位妻,也就是他的原配、後來的孝康敬皇后張氏。任群臣怎麼勸,人家就是不納妾!可張皇后雖然能生育,卻只生下了兩個兒子,而且小兒子朱厚煒還夭折了……最後,到朱祐樘去世時,只剩下一個兒子!對於明武宗朱厚照而言,這是幸運的,因為沒有任何人跟他競爭。可對於朱祐樘而言,卻是不幸的!因為短短十幾年後,皇位便不再屬於他家了。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駕崩。這位皇帝雖然身邊從來不缺女人,卻一直也沒能生出一個兒子來!連女兒也沒生出了……這下不完犢子了嘛!皇帝沒兒子、連親兄弟也早就夭折了,親侄子就更別提了……皇位該由誰來繼承?最終,朱厚照的生母張太后和內閣的楊廷和等人一合計:“大行皇帝他四叔家的兒子、興王朱厚熜年紀不大,將來好控制”。而且,根據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規矩,明憲宗朱見深沒有嫡子,在庶出三房、明孝宗朱祐樘一脈絕嗣之後,也理應由庶出四房、興獻王朱祐杬一脈來繼承皇位。於是,在張太后的默許下,楊廷和等人以朱厚照的口氣擬了一份遺詔,文言就不去羅列了,挺繞的。大意就是:自己沒有兒子,按照祖制和“兄終弟及”的原則,由興王朱厚熜繼承皇位。

    張太后和楊廷和的想法是美好的,封興王朱厚熜從湖北到京師之後,先將他過繼給已故的三大爺——明孝宗朱祐樘當過繼兒子,然後再以“唯一皇子”的身份繼承皇位。為了給這位新皇帝一個“下馬威”,等朱厚熜抵京之後,張、楊方面便提出——請興王自東華門進入紫禁城。這裡有必要說一說東華門,它是紫禁城非常特別的一座城門,規制要低於皇帝進入的城門、連門釘數量都不一樣!在明朝,東華門是皇太子進出紫禁城的專屬通道。換言之,張、楊的態度是明確的:“你朱厚熜現在還不是皇帝,必須先繼孝宗皇帝的嗣、然後才能繼統!所以你只能從東華門進紫禁城。”

    很顯然,無論是張太后還是楊廷和,都低估了這位只有十幾歲的藩王!在高人(據說是朱厚熜的生母蔣氏)的“指點”下,初抵京師的朱厚熜便甩出了一枚重磅炸彈:“我朱厚熜是根據祖制和大行皇帝的遺詔來繼統的,而不是來繼我三大爺的嗣。我現在就是皇帝、只是還沒有登基而已,絕不能從東華門進紫禁城!”雙方僵持不下,但明武宗的所謂遺詔彼時已經昭告天下,張、楊在這個時候換皇帝,方方面面都說不過去。最後,張太后不得不妥協,同意朱厚熜以藩王身份繼承皇位,然後再以皇帝身份進入紫禁城。新一仗,朱厚熜完勝——“我三大爺還是我三大爺,我爹還是我爹!”

    在嚐到甜頭之後,明世宗朱厚熜的心也變得越來越大:“既然我爹還是我爹,那我這個兒子成了皇帝,我已故的親爹怎麼能繼續當藩王呢?”於是,一場類似北宋“濮議”的大戲上演了!與此同時,群臣們也開始了重新站隊、政治投機。一位叫張璁的新科進士很快便嗅出了機會,上書建議朱厚熜遵照古制,仍尊興獻王朱祐杬為考,在京師另建興獻王廟祭祀。此舉正中朱厚熜下懷,朱厚熜立馬以此為依據,開始了給親爹爭名分的程序。奈何剛剛進入京師、根基未穩,加之張璁人微言輕,朱厚熜也不敢有得太遠。於是,他先把自己的生母蔣氏推向了前臺,用來試探群臣的反應。其實就一句話:“我親媽從湖北來京師後到底算不算太后?”總而言之,朱厚熜堅持以皇太后之禮迎接自己的生母蔣氏。最終,在朱厚熜的軟硬兼施下,張太后和楊廷和不得不再一次妥協,同意朱厚熜以皇太后之禮迎接自己的生母蔣氏。

    在張、楊的不斷妥協下,朱厚熜的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大。先是給自己的生母蔣氏爭來了興獻後,繼而是興國太后,最後硬是把自己的生母變成了本生聖母章聖皇太后!而對於自己的父親朱祐杬,朱厚熜也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先是給朱祐杬爭來了興獻帝,後來又進一步給朱祐杬爭來了皇帝名分。嘉靖十七年,朱祐杬的神主被正式升袝太廟,上廟號睿宗,諡獻皇帝!而且,位次排在明孝宗朱祐樘之下、明武宗朱厚照之上。至此,朱祐杬真正成為了明王朝的皇帝。

    這件事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大禮議”。廣義講,直到朱祐杬的神主被升袝太廟,這件事才算是最終結束。而狹義講,嘉靖三年楊廷和被逐出朝堂,祐杬被追尊為興獻帝、蔣氏被尊為興國太后,預示著朱厚熜發動的“大禮議”圓滿收官。至於結局如何,不言而喻……朱厚熜利用“大禮議”促成了群臣的重新站隊,繼而利用朝臣之間的爭鬥、在親己朝臣中培植自身勢力,一步步站穩了腳跟、握穩了權柄並且為自己的親生父母爭來了皇帝和皇太后的名份!而楊廷和等人則受到不停地打壓,最終被逐出了朝堂。在抓穩了權柄之後,朱厚熜對自己那位三大媽張太后也不再那麼客氣了,沒有兒子可以依靠的張太后,最後不得不忍氣吞聲過完了自己的後半輩子……嘉靖二十年,張太后前腳剛剛去世,朱厚熜後腳便殺掉了她的弟弟!更讓人無語的是,朱厚熜給張太后的諡號孝康,居然是明興宗、懿文太子朱標曾經用過的諡號!由此也足可見朱厚熜對張太后的葬禮有多麼不上心了,大概其也就是意思意思罷了。又或者,朱厚熜實在是太“上心”了!

  • 5 # 鄜延路宣撫使

    明朝的官僚集團跟明嘉靖皇帝嘉靖皇帝鬥,最後都被玩死;

    明武宗朱厚照無子,過繼了堂弟朱厚熜,是為明世宗皇帝,改元嘉靖。嘉靖皇帝繼位後,要對父母的稱謂進行改變,要封為皇帝。這可以說是當年北宋時期濮議之爭的再一次上演,朝臣們哪裡跟同意啊。

    由於明武宗無子,嘉靖皇帝是以同輩底兄弟身分入繼帝統的論開始的按皇統繼承規制,嘉靖皇帝要承認自己是明孝宗(朱祐樘)的兒子。但是從家系上看,嘉靖皇帝的生父是明孝宗之弟興獻王(朱祐杬),明孝宗是他的伯父。明世宗嘉靖皇帝是承認皇統,還是按照家系去尊奉他的生父,這就形成“大禮議”激烈紛爭的內容。

    而內閣首輔楊廷和、毛澄及其他官六十多人,主張嘉靖皇帝應以明孝宗為皇考,就是自己的爹,而尊其生父興獻王為皇叔父,以維護皇統。新科進士張璁(後因避嘉靖皇帝名諱,賜名張孚敬)則攀附權貴,主張應以興獻王為皇考,並在明憲宗朱見深與明武宗朱厚照之間,加進興獻帝一代,進尊廟號為睿宗,受到嘉靖皇帝的支援。

    這場爭論持續三年。直到嘉靖三年(1524年),楊廷和被攻擊去職,張璁入閣,後來支援楊廷和的官僚二百三十多人跪哭左順門請願,被嘉靖皇帝下令逮捕的有一百三十多人,受杖刑致死者十九人,權貴一派終於取得勝利。

    明朝中期“大禮議”這場爭論的實質,是明世宗皇帝嘉靖初年,朝臣之間圍繞內閣爭奪權勢的一場尖銳鬥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語國際教育的準大一新生,在暑假有什麼能先準備的或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