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南方鵬
秦始皇是否明確要扶蘇接位,歷來有爭論。比較有力的證據是詔書中一句“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要他回來主持葬禮,相當於間接認同他是主事人儲君。但詔書被趙高壓下了沒有發出去。從扶蘇的名字來看,扶蘇是香草佳木之意,足見始皇帝對他的寄望,而扶蘇因勸阻父皇殺儒生而被命令與蒙恪守邊,未始不是一種歷練之意。姑且認為始皇帝屬意扶蘇接位吧,但又出現另一個問題,秦始皇死時並不老,只有虛歲50,這年紀應該不會認為死亡的問題迫在眉睫,何況他正派出方士往海外尋找仙藥準備長生不死呢。
老皇讓位,一種如趙構,制肘新皇至死,另一種如李淵,被動退位,若是秦始皇主動讓位給長子扶蘇,讓儲君接位練手,以他的剛練果決,十三歲便登王位的權謀,恐怕不會讓扶蘇大刀闊斧為所欲為,應該會如後世般比如宋高宗乾隆般干涉仍在,也不是很理想的狀態。但扶蘇一定會比二世胡亥做得好,秦朝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
3 # 步驚雷37
這是明顯的政治幼稚病!政治鬥爭總被稱為殘酷不是修飾語是無數血的教訓的總結!打天下易,坐天下難。以秦始皇的政治才能以及威望尚且要巡視天下以鎮攝反對力量,沒經過風雨的扶蘇有何作用,扶蘇上臺最好只傀儡,否則不用造反,大秦自亂
-
4 # 荒徑漫草
從這個問題本身來看,二人能齊心協力算是一個假設條件還是疑問?如果是假設條件那麼當然可以,都齊心協力了,二人剛柔並濟何愁國炸不長?至少不會歷二世而亡。不過貌似不應該這樣理解,能齊心協力應是作為疑問的,那就有另一種解釋了。
先來了解趙武靈王是何許人也,提前退位又是怎麼回事。趙武靈王是趙國第六代君主,其時趙國國力偏弱,在趙武靈王一系列改革之下趙國日漸強大,其中最著名的是他推行“胡服騎射”,使得趙國軍力強盛。軍力強盛後隨之而來的,當然是開疆拓土,趙國因此而強大,趙武靈王實為一代雄主也。
趙武靈王劇照,感謝原作者
趙武靈王廢掉公子章,立王子何為太子,並提前退位將王位傳於趙惠文王何。卻因此埋下了禍根,公子章原本也是一位不錯的人才,屢立戰功。趙武靈王廢他後,有一次在他上朝面見趙惠文王時,趙武靈王見到了他頹廢的樣子,忽覺心疼,遂打算把代郡分給他,讓其也稱王。
然而此時,趙惠文王又怎麼會依從?因此趙武靈王也動了要把實權重新掌控的心思,而公子章在心懷不軌的齊國舊族田不禮的挑拔之下,在沙丘發動政變。
秦始皇劇照,感謝原作者
政變失敗後,公子章躲進了趙武靈王的沙丘行宮中,趙惠文王兵圍行宮,逼迫趙武靈王交出公子章。然而公子章被交出之後,大軍並沒有撤圍。行宮中沒有多少糧食,趙武靈王被活活的餓死。
以上就是趙武靈王提前退位的後果,且不說以始皇帝之雄才大略,死後都想著統領天下的性格,根本不會模仿提前退位之事。
就算他照做了,他又如何避免出現趙武靈王面臨的情況?他對胡亥同樣是非常寵愛的,出巡都帶著就能看出來。
扶蘇劇照,感謝原作者
扶蘇雖是孝子,一旦登基必然有自己的施政方針,如果胡亥阻礙施政呢。始皇帝無論如何處理,都會引發更大的矛盾,必然會重蹈趙武靈王之覆轍。
而且扶蘇之所以被罰去守邊,就是因為反對始皇帝的“焚書坑儒”,兩人政見不合,又怎麼齊心協力?一山不容二虎,因此秦始皇就算提前退位,國家只能更快的陷入動亂。
-
5 # 內求安己
有道是:“賭場無父子”、“權力之下無真相”。
掌一國軍政、成一代君王,是在“更大的賭場”上和“權力漩渦”中,博弈爭奪。倒不如言“權力之下無父子”!從春秋起,不論是周王室、還是諸侯,發生“兄弟爭位、子奪父位”那是此起彼伏。後來的,隋煬帝“殺兄弒父,以奪江山”;唐太宗“殺兄(弟)逼父,而得帝位”。
歷歷在目、故技重演、屢試不爽,聽之視之,莫不 瞪目結舌、膽顫心驚、望而生畏。
“權力不可分享”,若二人同政,怎能“齊心協力”!焉能“國運長久”!
再來看看趙武靈王的案例吧。
公元前302年,趙武靈王自發推行“胡服騎射”政策,軍力飆升、一躍而起。開啟了他開疆拓土的光輝歲月。武靈王二十年 到 其子惠文王三年,他披荊斬棘、一路高歌、八面威風:出兵中山國,徹底控制了太行山要道;率軍攻擊匈奴,得榆中之地(今陝西北部與內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區,就是“黃河大幾字”頂部那塊);林胡王聞風而獻戰馬;索取中山國四邑;肚吞中山、逼迫胡人向北遷徙,設立“雁門、雲中”郡;陰山修築趙長城,抵禦胡人。
加之先前“扶持燕昭王上位”、“插手秦國內政”,後又“堅四國抗楚之心”、“同楚還約南北夾擊之計”。
好一個如魚得水、遊刃有餘、風生水起、遍地開花,真可謂“春風得意馬蹄歡”!可是葬送一手好牌的禍根,就出自“提前退位”上!
武靈王二十七年,傳位次子“公子何”,這次是“子依母貴”,是為“趙惠文王”,也就是完璧歸趙裡的那個趙王。自號“主父”,一門心思忙於對外軍事戰爭。
惠文王四年,朝會群臣,命惠文王主事,他在一旁暗中觀察。突然感性大發,頓覺虧欠長子“公子章”。於是,想讓“公子章”在“代地”南面稱王,建立國中國,是為將趙國一分為二。有重新掌權之念,也有後悔立次子之意。他就找舊臣“肥義”商議,被嚴詞拒絕。
頓感大權旁落,心中不是滋味,激起了他的鬥爭欲跟權力慾。
同年,假借“選墓”之名,默允公子章、公子何在沙丘展開鬥爭,自己好從中調和,而得以復出。結果,公子章及其黨羽被斬盡殺絕,他卻無能為力。接著惠文王狠心將他圍困於沙丘宮,三月有餘,斷水斷糧,活生生地被餓死了。
哀哉痛哉!被譽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唯一可能阻擋秦國一統”的雄才偉略之主,英雄一世,竟如此狼狽收場,不免讓人唏噓不已、啼笑皆非、感慨萬千!
退一步講,就算沒有“沙丘宮變”。當趙惠文王羽翼豐滿之時,他爹、他哥便都成了他的“絆腳石、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除之而後快!不是禽獸不如,而是威脅他王權存在的最大隱患。
骨子裡慣有的“居安思危、未雨綢繆”,一瞬間在當事人身上噴發式成指數級增長,不由自主,好比瓶子裡的魔鬼被放了出來!
不是你底線和原則堅守的好,只是“籌碼跟誘惑還不夠大”。
《禮記·曾子問》: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家無二主,尊無二上。
深諳此道!
可見此假設,只是 一廂情願、異想天開罷了!
另外還有一點,不要高看了“扶蘇”,他也是“虛有其表”,“風口上的豬”。從一聽到旨意就服毒自盡,足以看出!
愛歷史、觀歷史、歡迎討論。
-
6 # 優口淨水專家
其實的觀點不同,秦始皇本就是一個爭議的帝王,他要真的做的話,那我相信一點有後招,或者說一定會剷除那些阻擋他的一切勢力,沒有人能夠印象他,在他看來扶蘇其實是個傀儡,但是也不完全讓扶蘇一直做傀儡,為了大秦帝國穩固,一定會為扶蘇做好鋪墊,自己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是,那就是長生不老之術,在秦始皇眼中世界都是他,而他只有自己長生不老,那天下還不是就是他秦家的天下,從讓扶蘇去邊關駐防,可以看出來秦始皇還是為了扶蘇好,讓他歷練,用軍功讓秦始皇更有說服力去讓大家,讓所有人都不說,這其實就是秦始皇為什麼,久久不立太子的原因,因為他不想大家不服,更想找到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的兒子上位,可惜沒有等到扶蘇回朝就死了,還有就是自己也死於非命,這讓原本高度中央集權分散,讓其他人有機可入,要知道當時秦國的軍隊有多強,實力能掃平七國,那豈是有野心人就能覆滅的,那還有趙高和李斯的弄權機會,要知道趙高和李斯是知道秦始皇病中,或者說中毒的,其實就想找個聽他們話的傀儡,扶蘇自然一定不是他們需要的,那當然要除去,秦始皇死後一定是扶蘇,因為長子,那自然要除去,好讓他們心中傀儡上臺。
其實當時秦始皇已經做好讓位準備,沒有想到的自己意外死去,讓原本都已經準備好的一切都變了,要是秦始皇早點讓位,或許世界將不同,或許大秦將成為活得最久的朝代,更有可能成為世界一統的大帝國,也只有秦始皇能有這麼大的野心,要是其他帝王更不想不到這麼遠。
回覆列表
你真會舉例,專舉反面教材。
趙武靈王的做法實際上愚蠢極了,直接導致了自己的死亡。
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兩個皇帝,兩個權力中心,大臣聽誰的?一個老皇帝,一個年輕的小皇帝,你是大臣,你選擇誰?
一般來說,皇帝立太子,都會找個皇子來制約太子,防止太子坐大威脅皇權,發生父子相殘的慘劇,
他不僅立太子,而且把皇位內禪給了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自己做趙主父,讓趙惠文王主持內政,自己主軍事,
看起來很高明吧?多好啊,父子一人主政,一人主軍,有利於國家強大啊
問題是,權力面前,父子算什麼呢?
等他發現趙惠文王的權力大到威脅了他的安全的時候,想用另一個王子制衡趙惠文王,也就是公子章。
表面上是因為趙武靈王出於對公子章內疚,看著公子章跪拜弟弟,覺得他可憐,想要給公子章權力。實際上呢?就是因為趙惠文王權力太大了,想要引入公子章來牽制趙惠文王。
這點跟孫權用孫慮制衡太子孫登,用魯王孫霸制衡太子孫和,李淵用李世民制衡李建成一樣,
但這種玩法太危險了,父子、兄弟的矛盾不可調和,這樣就直接導致了最後的沙丘之變,英明一世的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了。
所以,你覺得他的做法很高明嗎?
權力面前,父子算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