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這些歷史要讀
-
2 # 風逸塵
雍正繼位之初,百廢待興,雖然康熙帝也勵精圖治,但是康熙後期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多,國庫空虛,土地兼併嚴重。
康熙在位時,雖然六次南巡,但是並不是單純的去遊玩,而是瞭解各地風土人情,解決黃河水患問題。康熙南巡有明確的目的性,治河、興農、拉攏江南士子,康熙明白對付知識分子,心理上的馴化完全比武力來的管用的多。從順治進關到康熙年間,黃河水患一直亟待解決,一共決堤多達八十多次,嚴重威脅到漕運及人民生活。到康熙五次南巡時已經出現了“下河兩岸大熟,亦前所未有也”,經過治理黃河,使百姓收入增加,國庫充實,極大的提高了康熙的威望。
到了乾隆的六次南巡,效果截然相反,更多的是民怨沸騰,給國家財政造成了很大負擔。乾隆一生都很崇拜他的祖父康熙,在位時間也是不敢超過爺爺康熙,南巡更是效仿康熙。乾隆的南巡更多的是歸於他的好大喜功,單純圖個玩樂所致。到乾隆時,經過康熙、雍正兩輩人的努力,留給乾隆的是一個安樂祥和的乾隆盛世,無需太過操勞,所以也致使乾隆貪圖玩樂。
雍正在位時,主要在康熙後期朝政弊端日益增多,土地兼併嚴重,國庫空虛,沒有財政支援哪來的錢供自己奢靡浪費呢?更何況西北羅布藏丹增蠢蠢欲動,連年對西北用兵,人吃馬嚼的,軍餉都不夠,沒時間也沒錢去遊玩。
雍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最勤政的一個,也是被黑的最慘了一個。由於在位期間推行“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這些利國利民的決策,但是同時也得罪了大批計程車紳士子階層。死後更是被黑的體無完膚,捏造出了所謂的“矯詔篡位”,雍正在治國方面可以說是古代帝王之中數一數二的,也正是因為太過勤奮,才有被國事繁巨累死的說法。
雍正作為夾在康熙、乾隆中間的一個皇帝,對康乾盛世有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康熙留下的朝政弊端雍正去解決,解決完了才有乾隆揮霍的資本。
所以雍正一生未出北京,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個就是在位時間短,康熙留下的問題太多,需要去解決,等解決完了又突然駕崩了,所以未能出去看看大千世界。
第二個就是沒有資本去揮霍,雍正初期國庫空虛。
第三個就是雍正是一個勤勉、剛正的皇帝,而又十分節約,南巡勞民傷財,黃河水患到康熙後期基本解決了,沒必要再去奢靡浪費。
而作為封建王朝的皇帝還不至於不敢出京,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天下哪裡不可去得。
-
3 # 馨鈺數碼
因為在佛家眼裡,雍正皇帝是位明心見性的皇帝,所以行事作派跟我們凡夫俗子有著天壤之別!
既然是高人,實乃三界明師。自有辦法跟各地的土地神靈互動,出不出京城皆會遵循天地氣數。必要時亦可神通自在,去到該去的地方溝通協調,只是我們這些凡胎肉眼沒有本事看見罷了!
-
4 # 如是史社
說起來,雍正還真是沒有太多“享受閒暇”時光的奢侈。前有康熙老爹六下江南,後有乾隆兒子六下江南,獨獨雍正夾在中間,苦苦的為康熙填窟窿,為兒子攢家財。不出門,實在是沒有時間,沒有必要,也真的太費錢,外加死亡來的太突然。
康熙六下江南:康熙是大清朝第一個跨過長江的皇帝。大清入關時間不長,漢人在滿人“入關屠殺”的陰影中還沒完全擺脫出來,滿漢矛盾依然突出。康熙在削三藩,平臺灣,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了之後,將目光轉向了百姓民生上。一方面,南方水患未治;一方面,自己體察民情,也能看看“江南好”的美景;第三,每個皇帝都想要宣揚自己的恩威。這才有了康熙第一次下江南。
康熙六下江南是他過的比較舒心的日子,包括征討噶爾丹也都很順利。後期九子奪嫡,再也沒有了下江南的心情和身體。隨著康熙統治的被認同,他的每一次下江南,受到老百姓的擁護也越盛。不過皇帝出行實在是個浩大的工程,每次都是一兩萬人的隊伍,接待都是地方官出資。地方官的“資”哪來,還不是民脂民膏。想想寫《紅樓夢》的曹雪芹家老祖,前後共接待皇帝四次,也得敗落。(當然還有其他原因)
不過康熙整體上來說,是受官員百姓愛戴的。積極意義是促進了滿漢融合,平水患,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實在太費錢。電視裡的“微服私訪”,那也只能是故事。
乾隆六下江南:很多人說乾隆就是個“敗家子”,在位期間跑出去達150次之多,最出名就是六下江南,費人費錢。其實,每個皇帝,都不是簡單貨色。
乾隆下江南最冠冕的理由是:“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也是去視察河道治理,關心國計民生。其他不能說出口的理由:其一,宣揚滿族還是威武之師,震懾漢人,不要有異心。第二,清朝已是“東南財賦地、江浙人文藪”的格局,乾隆南巡,自然是給江南人們施以“恩德”。如此恩威並施,正是帝王做派。
不過乾隆確實太能花錢了,估計比他爺爺康熙花的錢要翻上好幾番,以至於他五次下江南後,寫了首一唱三嘆的“我錯了”:
乾隆在《知過論》裡說:自古以來,可能造成重大政治災難的,有強藩、有外患、有權臣、有外戚、有女謁、有宦寺、有奸臣、有佞幸。所有這些,我統統沒有。我的錯,錯在“心有所縈者,必有所疏忽”,即太重視一件事情,反而容易出紕漏。同時,我下江南的時候,各省督撫的沿途接待,真的是好奢侈。雖然看到這些,我也不開心,還批評他們,但他們的錯畢竟因我而起,所以我錯了。就這樣,還有第六次,可見江南確實“風光無限好”。
雍正無南巡:雍正在爭奪皇位勝出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了。面對康熙留下的國庫赤字,面對那麼多不服使絆子的兄弟大臣,面對貪腐朋黨,都需要時間,一一理順。就雍正每天批奏摺就過萬字,還得處理各種政務來看,他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其他。何況,當時的清朝治下,內部還算安定,也沒有十分的必要,花那麼多錢那麼多時間非要南巡。
再有,就乾隆第一次下江南,從乾隆十四年就在籌備,到乾隆十六年才成行來看,皇帝南巡,時間和工程量都巨大。雍正是突然暴斃,別說下江南,恐怕還有很多手頭的事,都是倉促不曾交代。所以,雍正不曾下江南,是很正常的。只能紫禁城裡修修品味,賣賣萌了。
-
5 # 沅汰
他是忙,顧不上。剛繼位的時候也確實不敢出京。頭幾年要忙著對付政敵,對於允禩為首的“八爺黨”以及誓死不肯低頭的允禵等要極度防範。
接著就開始西北用兵對付羅卜藏丹津。在這同時設立會考府、清查虧空、抵補錢糧。這一套忙得不亦樂乎,接下來就要清理年、隆了。
等到把該辦的事都辦完了,終於可以開始施行自己的新政,耗羨歸公、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都是大動作,耗費精力,也不是一年兩年能完成的。或者說,雍正自己就是個工作狂,有事就擼起袖子加油幹,沒事就給自己找事幹。愛工作的人還怕沒工作嗎?就批個奏摺都動不動下筆千言,跟話癆似的。
相對於父親康熙和兒子乾隆來說,雍正的在位時間太短。康、乾的在位時間比雍正的整個壽命都要長,康熙六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雍正在位只有十三年。十三年做的事比起六十年做的事一點不少,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多餘的時間去旅遊了。
還有一點,康熙繼位時八歲,乾隆十二歲成為皇子、繼位時二十五歲,之前都沒有太多機會四方遊歷。為了瞭解國計民生,也有出巡的需求。雍正四十五歲才繼位,四十五歲之前一直是皇子,曾經侍從父親康熙四方出巡。雍正九歲時就隨同康熙巡幸塞上,出古北口一直向西到烏里雅蘇臺。跟從父親康熙出巡塞外不只一次,還與蒙古王共會獵。漠西準噶爾興起叛亂時,當時十九歲的皇子胤禛曾作為副將掌正紅旗大營隨同撫遠大將軍福全出徵。以後康熙皇帝到永定河視察河工、到蘇杭南巡、到東北謁祖陵、到五臺山拜佛,作為皇子的胤禛多次跟隨出行。
另外,不要以為雍正節約。他雖不南巡,但他愛造園林,這也不是一個省錢的愛好。
回覆列表
都不是,其實是忙到沒時間,沒精力出京城啊!
四爺雍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勤政的皇帝,是出了名的工作狂。但同時,他的一生也可以說是比較悲劇的。用廣州話講:真系做到阿四咁樣啊!陰功......
雍正的父皇康熙,幼年即位,統御天下六十載,剪除鰲拜,平三藩,收臺灣,滅葛爾丹,擊退沙俄……可以說,好的功績史書都全記著,但壞的卻鮮有人提。
事實上,康熙晚年是相當昏庸的。功德意滿的康熙後期為政過寬,吏治鬆弛,加上在皇儲廢立方面昏招不斷,致使九子奪嫡,黨派鬥爭,朝政混亂。如此一來,康熙留給雍正的,其實是一個黨派對立,朝局不穩的朝廷,以及一個百姓凋敝,國庫空虛的帝國。
所以雍正一登基,就必須一方面頂住八爺黨等保守勢力的打壓;一方面開展改革,扭轉康熙末年遺留的弊政……
龐大的工作量加上高度的政治壓力,讓雍正從登基那刻起就喘不過氣來,每時每刻都要與反對派作鬥爭,與民間的流言蜚語對抗。由於能夠幫助他的大臣太少(畢竟大部分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很多事都不得不親力親為,所以雍正時常工作到深夜,平均每天休息不足四個小時。
在這種情況下,雍正每天光是批閱奏章,處理國事就已經力不從心,更別說抽空離開京城,到外面去看看了。
而乾隆就不同了,雍正十餘年的殫精竭慮,為這位太平天子留下了一個政通人和,朝局穩定的清朝,還為他積攢下了6600多萬兩白銀。有了這些資本,乾隆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快活的皇帝。安安穩穩的做了六十多年皇帝,期間不但大興土木,還能多次出京暢遊江南,不亦樂乎的過完一生。而且還活到了89歲,自號“十全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