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
2 # 遙望燕園
英雄蓋世的項羽,之所以會在楚漢之爭中一敗塗地,實在是因為他犯了太多太多的錯誤。如果他少犯一兩個錯,或許都不會敗,至少不會敗得那麼慘。
①信錯一個人,讓項羽被拖入戰爭的無邊深淵。
當你看到我說項羽信錯一個人的時候,你或許會覺得,項羽信錯了項伯,項伯多次在項羽面前幫劉邦說話,如果不是項伯一而再再而三地幫劉邦說話,劉邦就逃不出鴻門宴的必死局,劉邦就得不到漢中的封地,劉邦的老爹就得被項羽當場烹殺。
但實際上,項伯也是受到了劉邦的矇騙,項伯、項羽和劉邦都是老相識了,這叔侄倆曾與劉邦並肩作戰,結成了親密的革命友誼,因為太過熟識,他們錯以為,劉邦是值得信任的。
實際上,打劉邦起事的那天起,劉邦就不甘心居於人下,劉邦之所以在鴻門宴上服軟稱臣,一方面是劉邦的軍事實力不如項羽,另一方面是劉邦對於受封關中王充滿幻想。
當劉邦被趕到巴蜀後,劉邦就已經是放棄幻想,準備戰鬥的了。但為了麻痺項羽,取得項羽的信任,劉邦還是燒燬了棧道,以示無東歸之意,更在田榮於齊地造反時兵出陳倉。
可惜,劉邦的軍隊已經出現在三秦大地的時候,項羽接到張良的書信,以及田榮和彭越不服項羽分封的證據,一廂情願地相信劉邦拿下關中後便不會東進,從而使自己陷入無邊的被動。
②殺錯一個人,讓項羽在道義上陷入無邊的被動。
自起家的那天開始算起,被項羽親手殺掉會因項羽而死的人,數不勝數,殷通、宋義、韓王成、熊心,項羽殺起人來,眼睛都不眨一下。
這些被項羽殺掉的人,有些人無關緊要,殺了也就殺了,有的人有助於項羽走上人生巔峰,如殷通和宋義,但有些人,卻是萬萬殺不得的,熊心就是那個殺不得的人。
熊心是故楚懷王的孫子,在民間為人放羊的時候,被項羽的叔叔項梁和亞父范增找到,立為楚懷王。正因為項家抗起了光復楚國的大旗,才迅速聚起了很多英雄豪傑,沒有重蹈陳勝吳廣失敗的覆轍。
但在項羽兵進咸陽後,項羽和范增始終沒想出一個更好的法子來安置熊心,先是遙遵熊心為義帝,而後又將熊心趕到偏遠之地,最後命令九江王英布弒殺了義帝熊心。
項羽的這番操作,徹底把自己擺在了非正義的位置上,漢王劉邦還定三秦後,立刻袒而大哭,為義帝發喪,臨三日,召集諸侯,講了一番項羽不忠不義的話,而後率五諸侯兵,合計五十六萬人,開進項羽都城彭城。
雖然劉邦最後因為大意,在彭城遭到項羽的絕地反擊,但這一役過後,所有人都明白了,項羽絕非不可戰勝的,項羽身上的弱點很多,而劉邦更是堅定了要跟項羽玩到底的決心。
其實,就算項羽把前兩個錯誤都犯了,項羽依舊有資本和劉邦磕到底,打了三年多的楚漢戰爭的正面戰場上,雖然劉邦有意以自身為餌,釣著項羽,但劉邦並未在正面戰場上佔到便宜,反而幾次差點被項羽擒住。
壞事壞在項羽手下一個非常知名的大將上,此人可能是項羽陣營中軍事能力最強的將軍,也是最為驕傲的將軍,正因為他過於驕傲,才使項羽的失敗變得不可避免。
這位將軍叫龍且。
當漢將韓信拿下齊國後,跟楚國鬥了五六年之多的齊國為求生存,首次求救於項羽,並承諾,只要楚軍幫田氏拿回齊國,不但齊國和楚國結成聯盟,而且齊國一半的土地和人口劃給楚國。
在這樣的背景下,龍且率二十萬楚軍援齊,但到齊國後,卻不聽忠言,一意孤行,逞匹夫之勇,結果被韓信、曹參打個全軍覆沒。
這時候,項羽不但損失了一員大將,更損失了二十萬精銳,損失了北方屏障,擺在項羽面前的路只有一條:找韓信結盟,被韓信拒絕後,項羽只能找劉邦議和了。
可劉邦眼看就要勝利了,哪肯放項羽東歸?因此,劉邦假借議和,換回父母妻兒後,果斷撕毀和平協定,追擊東歸的楚軍。
而項羽的楚軍,也終於在固陵一帶被漢軍追上,楚軍接連失利後,項羽也就剩下只有自殺這一條路可走了。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
3 # 劉大媽說三農
項羽,是楚國大將軍的後代,籠絡住了各路豪傑。本以為項羽就是天下的統治者,誰知道劉邦不太安分,準備與項羽爭奪天下。可是,當時項羽的軍事實力很強,是劉邦的幾倍。
不知道劉邦哪裡來的自信,大概是因為得到了蕭何與張良的輔佐,令自己有了施展抱負的機會。有一次,劉邦被項羽逼到了絕境處,多次被追殺。這裡不說劉邦與項羽的爭霸,說一說季布兄弟在追殺劉邦時的態度不同,所面臨不一樣的命運。
一年春天,項羽東征,被劉邦趁虛而入,帶領大部隊直接進攻彭城。這是項羽的都城,想想都覺得十分兇險。當劉邦剛剛攻破彭城,項羽已經得到訊息,並且率領三萬大軍疾馳而回。當項羽回來的時候,手下的三萬軍隊與劉邦的五十萬大軍展開了戰鬥。本以為沒有什麼懸念的戰役,結局卻出人意料。漢軍被項羽擊破,戰死十多萬士兵。
這一場戰役,楚軍獲得勝利,但是沒有放棄,而是對漢軍進行追殺,將其逼到了睢水。此時劉邦被緊緊包圍,恰好一陣風出來,劉邦趁機帶著親兵成功脫險。項羽一怒之下,派丁公去追擊。這位丁公很有來頭,哥哥是項羽的大將季布。
很快,丁公追到了劉邦,此時劉邦還是服軟,希望可以放自己走。劉邦說,咱們都是豪傑,為什麼非要自相殘殺呢?丁公聽了很開心,能與手握幾十萬大軍的劉邦相提並論,滿足自己虛榮心,便將其放走。這只是表面現象,或許他只是想給自己留後路。誰知道,這個決定讓自己丟了性命。
他的各個季布,軍事能力很強。多次擊敗追殺劉邦,如果不是劉邦運氣好,早就被殺死。當項羽失敗後,劉邦四處命人抓捕季布。可是他並沒有將季布殺掉,而是委以重任,將軍隊交到季布的手裡。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劉邦的大度與惜才之心。
可是丁公卻不同,聽說劉邦勝利了,前來投奔。他覺得自己曾經放過劉邦一馬,這一次怎麼也可以混的一官半職。誰知道被劉邦抓起來,作為反面例子被砍頭。他也是死不足惜,如果當初殺死了劉邦,項羽也不會一敗塗地。這樣的人太自私,並不把全域性利益放在第一位,死有餘辜。
回覆列表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是中國古代極富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堪稱中國歷史上最強的武將之一,古人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讚譽。
該如何評價項羽呢?
一、他氣蓋一世,勇猛無敵。
項羽稱霸時間雖短,但他的英雄氣概卻震撼千古。他久經沙場,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向披靡;他能征善戰,豪氣蓋世,叱吒風雲,贏得“戰神”之譽。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幾乎全是以少勝多。
(項羽劇照)
彭城之戰。盟友背叛,孤立無援,引軍千里,孤軍深入,但項羽卻用區區3萬精兵對陣漢軍56萬虎狼之師,結果殲敵數十萬,俘獲劉邦妻子呂雉,打得劉邦率數十騎落荒而逃,從而重挫劉邦。
鉅鹿之戰。楚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秦軍,項羽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楚軍個個勇猛殺敵,一以當十,九戰九捷,以2萬楚軍大敗秦軍40萬人,俘獲秦將王離。然各路諸侯援軍作壁上觀,不敢參應戰。戰鬥結束後,項羽召集援軍將領,他們“入轅門,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二、他英雄氣短,兒女情長。
垓下之戰,項羽遭劉邦重兵圍困,面對百倍於己的兵力,項羽橫刀立馬,豪氣萬丈,全無懼色,但他知道自己敗局已定,他的霸業就此煙消雲散。他沒有留戀,沒有悔恨和嘆息,唯一牽掛的是他所摯愛的、陪伴他東征西討的心愛之人虞姬。當虞姬橫刀自刎,那飛濺出的悽紅之美,映入項羽眼簾時,他難掩心中之痛,長歌當哭,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女詞人李清照也為之感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虞姬劇照)
項羽為何不肯過江東,除了他“無顏見江東父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有他深愛的虞姬。他一生只愛虞姬一人,只娶了虞姬一個,他不願丟下虞姬獨自逃命。
壯士掩面,烏騅悲鳴。項羽征戰沙場,九死一生,何曾哭泣?但此時的淚,值得敬仰。正如鄭板橋所嘆:“何以英雄駿馬與美人,烏江過者皆流涕。”
三、他豪氣干雲,快意恩仇。
垓下之戰失敗後,烏江亭長要渡他東去,勸他東山再起。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項羽面對死亡,寧折不彎,豪氣衝雲霄。他寧願慷慨悲壯地死,也不願慚愧屈辱地活。正如鄭板橋所嘆:“相王何必為天子,只此快戰於古無。”
(楚漢之戰)
“吾起兵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天下。然今遂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願為諸君快戰,必三勝之。”
這是何等的英雄氣概!他勝得漂亮,敗得悲壯;活得痛快舒展,死的慷慨激昂。
當然,項羽也是一個極具爭議的人物。他行為殘暴,坑殺降卒,火燒咸陽;他任人唯親,氣量狹窄,缺乏遠見;他出生貴族,孤傲自負,剛愎自用;這些都導致他最終葬送了自己的霸業,連同他自己生命,只為後世留下一曲悲歌——《霸王別姬》。
誠然,項羽身上有千般不是,但瑕不掩瑜,他仍然是一個英雄,是一個本色英雄,他不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因此在“成王敗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得到了人們的尊重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