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餘額已不足,這一年對於中國萬億理財市場來講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一年。本年度理財市場經歷跌宕起伏,有風險釋放也有新規誕生。這一年,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舉措來規範、促進理財市場的發展,規劃了未來的藍圖。今天,我們來盤點2018年理財市場的重要政策以及後續可能的影響,也談談2019年市場新發展。
縱觀整個2018年,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讓整個理財市場有序規範。今年4月27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時代正式來臨,資管新規是一個框架性的檔案,也是未來理財市場的指導性檔案。接下來頒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子公司新規),是對整個資管新規的延續,也是將資管新規綱領性內容進一步的規範落地。所以,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2018年的理財新規呈現出:規範化、細緻化、專營化。
一、規範化
在資管新規沒有頒佈之前,對於理財來講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大部分投資者認為投資能夠產生穩定收益的產品都屬於理財。這也沒有錯,但是這只是基於理財產品的一個表面形式。但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理財產品的本質是什麼?投資標的是什麼?理財產品是否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三個問題,普通投資者看不到也不清楚。
理財產品不規範,資訊披露不透明對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的誤區。投資者認為,只要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買的理財產品,都是“放心產品”,在收益和兌付問題上不存在風險。畢竟,銀行多年的“品牌”在那擺著,國家信用背書在那裡放著,這就讓投資者只看表面,不關心本質。
所以,資管新規正式頒佈後最大的意義在於,解釋了資管、理財是什麼對資管產品和理財產品的本質進行了整體的歸類,也進行了具體不同的分類。
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收益。金融機構可以與委託人在合同中事先約定收取合理的業績報酬,業績報酬計入管理費,須與產品一一對應並逐個結算,不同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串用。
再者,規範了資管產品的銷售途徑。之前,資管的銷售亂象叢生,不僅僅是金融機構在進行銷售,非持牌的類金融機構以及網際網路公司都在進行資管銷售。這就很容易讓投資者混淆了資管的概念,也對資管、理財產品的風險進行了“模糊化”處理。尤其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沒有任何監管部門頒發的金融牌照或“代銷資格”,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資管的銷售,不僅違背了政策也擴大了理財市場的風險。所以,2018年資管、理財的銷售途徑也得到了規範。
今年4月,監管下發了《關於加大透過網際網路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依託網際網路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未經許可、不得依託網際網路公司公開發行、銷售資管產品。
資管新規中也明確提到:金融機構代理銷售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應當符合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資質條件。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理銷售資產管理產品。
規範銷售途徑,從根本上扼制了資管、理財在銷售過程中不規範操作帶來的風險。所以,規範資管和理財,讓整個產品更加清晰,讓銷售途徑更加明確。
二、細緻化
細緻化主要體現在銀行新規的落地。銀行新規的最大意義在於把資管產品進行了充分詮釋,按照產品形態、募集形態、產品運作方式等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從保護投資者角度來講,細緻分類讓整個理財產品更加清晰,具有直觀性,也對後續的宣傳、銷售奠定了基礎。
首先,銀行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是什麼做出了回答,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未來銀行理財並不是保本保息的理財。這一點也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然而,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需要讓投資者看清銀行理財產品,充分認識風險,選擇符合自身風險等級的產品進行投資。所以,銀行理財進行了細緻化的分類。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募集方式不同分為:公募理財、私募理財。按照投資性質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以及金融衍生品。按照運作方式不同分為:封閉式理財和開放式理財。
這對於投資者來講意義非凡。之前在購買銀行理財過程中,很少有人關注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形式是什麼,只知道到期給一定的收益,也不去關注投資標的是什麼,單純的相信銀行的信用背書。那麼,細緻化的分類其實就等同於告訴投資者,未來的銀行理財風險自擔,看懂、看清之後再投資。
不僅如此,在銀行理財整個宣傳、銷售這兩個環節中,政策也作出了細緻的規定。
首先,加強了對於投資者的保護和適當性的管理。對於投資者在購買理財過程中,充分的進行風險披露和風險揭示。
其次,在宣傳銷售過程中客觀反映理財產品的資訊,做好資訊披露。這一點就是要把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分類說清楚,屬於什麼樣的產品,表現形式是什麼,運作方式是什麼,讓投資者知曉,明白。
最後,對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宣傳要慎重。之前,銀行理財在宣傳過程中,對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重點宣傳,對於產品的風險和其他要約避重就輕。從一定程度上講等於在“誤導投資者”,銀行理財新規出臺後,預期收益率的宣傳比重下降,產品整體的宣傳上升,這更能讓投資者充分了解理財產品。
所以,細緻化的分類給未來銀行理財戴上了“緊箍咒”。從資管新規到銀行理財新規,是一個逐步落地,逐步收緊,逐步理清業務思路的過程,也是為銀行未來的專營化打下了基礎。
三、專營化
今年10月,銀行理財子公司新規正式落地,標誌著未來銀行理財進入了“子公司專營化”時代。
銀行理財產品,經過資管新規的定性,到理財新規的分類,再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專營化銷售,可以說整個理財市場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運營、再到產品銷售,整個主體框架全部搭建完畢,並開始實施。
對於銀行理財來講,開啟了子公司完全獨立運營、銷售理財的時代。對於投資者來講,未來的銀行理財最終銷售主體、責任主體不在是銀行本身,而是銀行控股的理財子公司。帶來的變化不言而喻,銀行開始了分業經營,專業化經營。對於理財市場來講,獨立經營的子公司會改變整個理財市場的格局,加速了理財市場的競爭。
所以,在今年銀行理財政策完善的前提下,2019年的發展讓很多人值得期待。2019年,對於理財市場來講有哪些看點呢?
四、展望2019,三大看點值得期待
第一、首個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花落誰家?
據目前不完全統計,有超過20多家銀行擬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不管是四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都在積極的進行佈局。所以,2019年哪家銀行能夠率先拔得頭籌,值得期待。畢竟,銀行理財業務的落地實施最終是由子公司來運作,誰先設立完成,誰就能夠在市場獨立的開展業務,從而搶佔先機,佔領市場一定份額。首家理財子公司的成立,也能夠推動銀行理財的發展,讓2018年頒佈的政策完全落地,對於行業來講也起到一定的標杆作用。可以說,一但落地萬眾矚目。
第二、理財收益是走高還是走低?
銀行理財的整體收益率近年來持續走低,銀行也失去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我們不難發現,從之前的平均收益在年化5.8%左右,下降到了年化4%左右。那麼,未來的銀行理財在合規、專營的基礎之上是走高還是走低?當然,銀行理財收益的高低起到決定性的因素有很多種,最為直接就是投資標的風險定價。在2019年,整個市場的風險程度會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
第三、面對理財市場競爭,銀行能否鶴立雞群?
2018年,網際網路金融風險釋放,對於投資互金的投資者來講很受傷。那麼,未來銀行理財再度崛起,投資者是否會迴流銀行?整個市場是否會出現“一邊倒”的態勢?這一點還是期待著整個市場和投資者做出選擇。然而,銀行理財在競爭中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不管是風險控制能力還是專業度,都要高於互金理財。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收益率偏低一直以來是銀行理財在投資者眼中的“短板”。那麼未來的投資者,是選擇相對安全的“低收益”銀行理財,還是選擇有一定風險的網際網路金融理財?這將是2019年整個市場的重頭戲。雖然銀行理財已經逐步規範,但是面對網際網路金融、三方代銷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競爭,銀行能否鶴立雞群,相信2019年會給我們答案。
最後,2018年即將過去,合規發展成為整個理財市場的主基調。邊際模糊、混業精英的理財產品成為“過去式”。對於投資者來講,新的一年也代表著新的希望,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要從“收益定價”轉向“風險定價”,看產品、看要素投資將取代看“背景”投資。對於銀行來講,未來理財市場充滿著挑戰,理財子公司如何運營如何發展,所有銀行都在一條起跑線上。2019年即將到來,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迎接新的一年。
會有新機遇,每個銀行都有特色產品,但是剛開始1月都不會急,因為開始怕基數訂高了,以後不好完成任務,各有各的道啊)
2018年餘額已不足,這一年對於中國萬億理財市場來講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一年。本年度理財市場經歷跌宕起伏,有風險釋放也有新規誕生。這一年,監管部門出臺一系列舉措來規範、促進理財市場的發展,規劃了未來的藍圖。今天,我們來盤點2018年理財市場的重要政策以及後續可能的影響,也談談2019年市場新發展。
縱觀整個2018年,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讓整個理財市場有序規範。今年4月27日,銀保監會正式下發《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時代正式來臨,資管新規是一個框架性的檔案,也是未來理財市場的指導性檔案。接下來頒佈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子公司新規),是對整個資管新規的延續,也是將資管新規綱領性內容進一步的規範落地。所以,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2018年的理財新規呈現出:規範化、細緻化、專營化。
一、規範化
在資管新規沒有頒佈之前,對於理財來講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大部分投資者認為投資能夠產生穩定收益的產品都屬於理財。這也沒有錯,但是這只是基於理財產品的一個表面形式。但最為關鍵的問題是理財產品的本質是什麼?投資標的是什麼?理財產品是否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三個問題,普通投資者看不到也不清楚。
理財產品不規範,資訊披露不透明對投資者造成了一定的誤區。投資者認為,只要在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買的理財產品,都是“放心產品”,在收益和兌付問題上不存在風險。畢竟,銀行多年的“品牌”在那擺著,國家信用背書在那裡放著,這就讓投資者只看表面,不關心本質。
所以,資管新規正式頒佈後最大的意義在於,解釋了資管、理財是什麼對資管產品和理財產品的本質進行了整體的歸類,也進行了具體不同的分類。
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託、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託,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金融機構為委託人利益履行誠實信用、勤勉盡責義務並收取相應的管理費用,委託人自擔投資風險並獲得收益。金融機構可以與委託人在合同中事先約定收取合理的業績報酬,業績報酬計入管理費,須與產品一一對應並逐個結算,不同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串用。
再者,規範了資管產品的銷售途徑。之前,資管的銷售亂象叢生,不僅僅是金融機構在進行銷售,非持牌的類金融機構以及網際網路公司都在進行資管銷售。這就很容易讓投資者混淆了資管的概念,也對資管、理財產品的風險進行了“模糊化”處理。尤其是很多網際網路公司,沒有任何監管部門頒發的金融牌照或“代銷資格”,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資管的銷售,不僅違背了政策也擴大了理財市場的風險。所以,2018年資管、理財的銷售途徑也得到了規範。
今年4月,監管下發了《關於加大透過網際網路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依託網際網路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未經許可、不得依託網際網路公司公開發行、銷售資管產品。
資管新規中也明確提到:金融機構代理銷售其他金融機構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應當符合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規定的資質條件。未經金融監督管理部門許可,任何非金融機構和個人不得代理銷售資產管理產品。
規範銷售途徑,從根本上扼制了資管、理財在銷售過程中不規範操作帶來的風險。所以,規範資管和理財,讓整個產品更加清晰,讓銷售途徑更加明確。
二、細緻化
細緻化主要體現在銀行新規的落地。銀行新規的最大意義在於把資管產品進行了充分詮釋,按照產品形態、募集形態、產品運作方式等進行了細緻的分類。從保護投資者角度來講,細緻分類讓整個理財產品更加清晰,具有直觀性,也對後續的宣傳、銷售奠定了基礎。
首先,銀行理財新規對銀行理財是什麼做出了回答,值得投資者注意的是,未來銀行理財並不是保本保息的理財。這一點也符合資管新規的要求。然而,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需要讓投資者看清銀行理財產品,充分認識風險,選擇符合自身風險等級的產品進行投資。所以,銀行理財進行了細緻化的分類。
銀行理財產品,按照募集方式不同分為:公募理財、私募理財。按照投資性質不同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以及金融衍生品。按照運作方式不同分為:封閉式理財和開放式理財。
這對於投資者來講意義非凡。之前在購買銀行理財過程中,很少有人關注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形式是什麼,只知道到期給一定的收益,也不去關注投資標的是什麼,單純的相信銀行的信用背書。那麼,細緻化的分類其實就等同於告訴投資者,未來的銀行理財風險自擔,看懂、看清之後再投資。
不僅如此,在銀行理財整個宣傳、銷售這兩個環節中,政策也作出了細緻的規定。
首先,加強了對於投資者的保護和適當性的管理。對於投資者在購買理財過程中,充分的進行風險披露和風險揭示。
其次,在宣傳銷售過程中客觀反映理財產品的資訊,做好資訊披露。這一點就是要把投資者購買的理財產品分類說清楚,屬於什麼樣的產品,表現形式是什麼,運作方式是什麼,讓投資者知曉,明白。
最後,對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宣傳要慎重。之前,銀行理財在宣傳過程中,對於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重點宣傳,對於產品的風險和其他要約避重就輕。從一定程度上講等於在“誤導投資者”,銀行理財新規出臺後,預期收益率的宣傳比重下降,產品整體的宣傳上升,這更能讓投資者充分了解理財產品。
所以,細緻化的分類給未來銀行理財戴上了“緊箍咒”。從資管新規到銀行理財新規,是一個逐步落地,逐步收緊,逐步理清業務思路的過程,也是為銀行未來的專營化打下了基礎。
三、專營化
今年10月,銀行理財子公司新規正式落地,標誌著未來銀行理財進入了“子公司專營化”時代。
銀行理財產品,經過資管新規的定性,到理財新規的分類,再到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專營化銷售,可以說整個理財市場從產品設計、到產品運營、再到產品銷售,整個主體框架全部搭建完畢,並開始實施。
對於銀行理財來講,開啟了子公司完全獨立運營、銷售理財的時代。對於投資者來講,未來的銀行理財最終銷售主體、責任主體不在是銀行本身,而是銀行控股的理財子公司。帶來的變化不言而喻,銀行開始了分業經營,專業化經營。對於理財市場來講,獨立經營的子公司會改變整個理財市場的格局,加速了理財市場的競爭。
所以,在今年銀行理財政策完善的前提下,2019年的發展讓很多人值得期待。2019年,對於理財市場來講有哪些看點呢?
四、展望2019,三大看點值得期待
第一、首個銀行理財子公司將花落誰家?
據目前不完全統計,有超過20多家銀行擬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不管是四大行還是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都在積極的進行佈局。所以,2019年哪家銀行能夠率先拔得頭籌,值得期待。畢竟,銀行理財業務的落地實施最終是由子公司來運作,誰先設立完成,誰就能夠在市場獨立的開展業務,從而搶佔先機,佔領市場一定份額。首家理財子公司的成立,也能夠推動銀行理財的發展,讓2018年頒佈的政策完全落地,對於行業來講也起到一定的標杆作用。可以說,一但落地萬眾矚目。
第二、理財收益是走高還是走低?
銀行理財的整體收益率近年來持續走低,銀行也失去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我們不難發現,從之前的平均收益在年化5.8%左右,下降到了年化4%左右。那麼,未來的銀行理財在合規、專營的基礎之上是走高還是走低?當然,銀行理財收益的高低起到決定性的因素有很多種,最為直接就是投資標的風險定價。在2019年,整個市場的風險程度會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
第三、面對理財市場競爭,銀行能否鶴立雞群?
2018年,網際網路金融風險釋放,對於投資互金的投資者來講很受傷。那麼,未來銀行理財再度崛起,投資者是否會迴流銀行?整個市場是否會出現“一邊倒”的態勢?這一點還是期待著整個市場和投資者做出選擇。然而,銀行理財在競爭中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不管是風險控制能力還是專業度,都要高於互金理財。在去剛兌的大背景下,收益率偏低一直以來是銀行理財在投資者眼中的“短板”。那麼未來的投資者,是選擇相對安全的“低收益”銀行理財,還是選擇有一定風險的網際網路金融理財?這將是2019年整個市場的重頭戲。雖然銀行理財已經逐步規範,但是面對網際網路金融、三方代銷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理財產品競爭,銀行能否鶴立雞群,相信2019年會給我們答案。
最後,2018年即將過去,合規發展成為整個理財市場的主基調。邊際模糊、混業精英的理財產品成為“過去式”。對於投資者來講,新的一年也代表著新的希望,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要從“收益定價”轉向“風險定價”,看產品、看要素投資將取代看“背景”投資。對於銀行來講,未來理財市場充滿著挑戰,理財子公司如何運營如何發展,所有銀行都在一條起跑線上。2019年即將到來,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迎接新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