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軒客

    問題可能涉及到美學範疇了,不過就文學表達一點感想!

    如果小說中經常出現痛苦,傷感,靈魂這種字眼,或者小說圍繞這種思想展開描寫,這類小說就是寫給女性及其中學生的,比如瓊瑤,我曾經還看過明曉溪的幾部作品也是這種!

    這些小說的確很好很感人!

    還有就是冠以青春疼痛文學的文學種類,沒看過,估計也是這種,很可能體現的就是什麼痛苦美吧!說真的,痛苦美這種提法及其這種美學命題第一次聽說,恕我孤陋寡聞,我看過的美學書籍還行!

    一個人的文學觀和他接觸到的文學作品密切相關!我愛看悲劇,那裡也在極度表現痛苦和悲劇,比如《竇娥冤》,其實《紅樓夢》也是悲劇,魯迅的小說,還比如《悲慘世界》《茶花女》《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名著!

    不過說實話,我從中沒感受到絲毫的美,不過帶給讀者悲劇的那種無與倫比的力量是實實在在的!

    任何一種悲劇都有那種力量,作品本身不自禁地帶著對時代的控訴和揭露,悲劇得喚起民眾的覺悟,讓人們從中去揭開部分真相甚至全部真相,當然對於這種效果,從美學的角度來說理所當然——也就是一部文學的悲劇美!

  • 2 # 王義書2

    怎樣理解文學作品中的痛苦美和悲劇美?

    作者 王義書

    黑格爾曾經說過:深刻的靈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梵高曾經說過:世間痛苦生活為激情產生了痛苦美。

    維納斯無疑是美的,儘管她只是一尊大理石做成的雕像。傳說維納斯是愛神、美神,成為全部女性美的代表和體現者。人們曾以繪畫、雕塑等多種形式來紀念她。但是維納斯不是完美無缺的,而是遺憾的美,美的遺憾。, 維納斯雕像的動人之處在於她那獨有的“殘缺的美”/痛苦的美。任何一個人面對維納斯首先看到的就是她殘缺的雙臂。尤其是那個右臂,齊刷刷的被奪去。面對這殘缺的雙臂人們扼腕,人們嘆息,甚至流淚。所謂殘缺,就是將人生中原本有價值的東西打碎給人看。維納斯的斷臂的美,就在於讓讀者產生無窮無盡的想像,讓人盡情感受她的整體美,說斷臂的維納斯讓人想像到她無數雙秀美的玉臂,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間。留下空間讓審美者用自己的心靈和感受去填補空白,這恐怕就是斷臂所帶來的殘缺之美、痛苦的美的妙處。 《竇娥冤》的悲劇美。《竇娥冤》原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元代戲曲家關漢卿的元雜劇代表作,也是元雜劇悲劇的典範,該劇劇情取材自東漢"東海孝婦"的民間故事。講述了一位窮書生竇天章為還蔡婆婆借他的銀子,不得已將女兒竇娥抵給蔡婆婆做童養媳,沒過幾年竇娥的夫君早死。適逢蔡婆婆索要賽盧醫還錢,卻險些被賽盧醫害死。幸得張驢兒父子相救。那張驢兒要蔡婆婆將竇娥許配給他,竇娥始終未同意。張驢兒就將毒藥下在羊肚湯中要毒死蔡婆婆,結果卻誤毒死了其父。張驢兒反咬一口誣告竇娥毒死了其父,昏官桃杌最後做成冤案將竇娥處斬,竇娥臨終發下"血染白綾、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願。竇天章最後科場中第榮任高官,回到楚州睡覺時竇娥託夢與他,訴說自己的冤情。最終竇天章為竇娥平反昭雪。《竇娥冤》是中國著名悲劇之一,是一出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廣泛群眾基礎的傳統名劇,約有八十六個劇種都改編、演出過此劇。

    痛苦美是人性的道義之美、憐憫之美、同情之美;悲劇美是藝術的震撼之筆、醒世之音、燦爛之光!

  • 3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哈哈,居然有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悲劇美有沒有呢?應該是有的,比如林黛玉,她的死就是悲劇,被封建勢力(此處省略一萬字)。

    祥林嫂也是被封建時代害死的。她的死也是悲劇。她的死有震撼,就沒有多少美感。

    所以,一個悲劇有沒有美感,和死的這個人漂亮不漂亮有很大關係。

    但也不絕對,一個並不漂亮,但心靈很美的人死了,也可以給人帶來美感。

    如果魯迅賦予祥林嫂助人為樂的優良品質,那祥林嫂的死也會有悲劇美。

    但是,我們的文藝界好像不大喜歡什麼悲劇美這玩意。

    因為悲劇這個詞是用於舊社會的。而現在是新社會。悲劇是舊社會的專屬用詞。

    那麼,我們的時代還有沒有悲劇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

    如果林黛玉活到今天,她的死就不是悲劇,那是什麼呢?是問題。林黛玉的死是屬於婚姻問題處理不當的問題。

    祥林嫂的死是不是悲劇呢?也不是。是屬於農村封建迷信死灰復燃的問題。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這些問題的解決要靠實行正確的政策。

    比如宣傳正確的婚姻觀,比如宣傳破除迷信等等。

    這些問題都可以得到徹底解決。

    而不是靠一些筆桿子搞什麼悲劇美。搞的哭哭啼啼。悲劇美了半天,最後還是要靠正確的政策引導。才能消滅悲劇。

    我們面臨的問題很多。下崗問題,貧富不均的問題,貪汙腐敗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如果把這些問題都不當問題,當成悲劇,還要美一下。

    這不是給問題的解決添亂嗎。

  • 4 # 左右有序

    對這一問題,許多網友己發表了很多很好的意見,筆者只想從較本質的角度談點看法。人都追求、崇贊真善美,真重其客觀實在性、規律性;善著眼於社會性、道德性;而美則屬情感性、精神性方面的表述、表現、體味範疇。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手段進行敘事、抒情、寓理的,而且美不美以及屬於何種美,便是文學分析評論的一大課題。筆者不是文學批評及美學研究方面的專家,但從多年來閱讀、學習文學作品直覺感受認為,死亡美與悲劇美是有區別,有聯絡,甚至有時是兩者疊加的。所謂區別,主要表現在個體性與群體性、暫短性與長久性、悲傷性與深沉性等方面。如古裝戲《鍘美案》,秦香蓮作為最大苦主,被棄、被害、被冤、被逼,最後又被淪為孤兒寡母,其整個劇情,確實突現了人格高尚、性情剛毅之美,這雖有一定的悲劇性,但因發生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其舞臺表演並未深深觸及人性的方面,因而應屬”死亡”。再如唐玄帝與楊貴妃的生死離別,雖”此恨綿綿無絕期”,但限於兩人的特殊身份與所處時景,雖就兩人的愛情說是塲悲劇,但顯無社會普及性及歷史久遠性,亦難以悲劇美論之。而《梁祝》的故事就不同了,雖兩者身份普通,但它既深切揭示了漫長封建社會婚姻不自主,更深刻、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從古至合以致永遠人們對純真愛情一貫的響往,及捨生忘死地的不斷追求,既有共時性,又有歷時性,故感天動地、墓開化蝶,雖形似”死亡美”,確更是”悲劇美”!

  • 5 # 春江帆影491

    文學作品的各種形式,無論詩歌散文,小說傳記等,都在反映人生,是活的人生凝練和經歷,是高於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再現,坎坷不平,曲曲折折,酸甜苦辣,可知,可讀,可思,悲劇喜劇,痛苦美與悲劇美,在經典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否則,我們無法理解《詩經》、唐詩宋詞元曲、孔雀東南飛、中國四大名著,也無法理解巜唐吉訶德》、巜紅與黑》、巜悲慘世界》等等作品,因這些經典本身就是生活再現,悲喜劇,痛苦美與悲劇美的統一,就是經典和當時生活再現。謝邀,真的是門外之言

  • 6 # 明明白白224706934

    文學作品,無論小說,詩歌,戲劇,小品都源於生活,而生活的種種人物,情節,環境都有生活的原型,滲透了人物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果說生活是一首歌,那麼音符就是直面生活的陽春白雪的順境,或下里巴人苦難生活的逆境。主弦律是歡悅還悲嗚融成Sunny,雨露或飛雪寒冬。頑強者在與困苦博鬥中,在與貧病窘境中經受苦難而形成堅韌品格成為終生的財富。如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就是如此。經歷的苦難讓高爾基成為前蘇聯偉大的文學家,痛苦美與悲劇美完美地集美於一身。再如中國文學家巴金的自傳體三部曲《家》,《春》,《秋》,就生動形象地刻畫了一個被鎖在封建禮教深庭中的文學青年在黑喑中掙扎,叛逆,吶喊,終於衝出封建囚牢,走入時代洪流的知識分子形象來表現自己的成長無不烙上時代的印記。當代文學家蔣子龍有一句話說得好,要想文學作品有生命力,就要與時代共命運,同呼吸。無論是現實的還是幻想的都是生活直接還曲折地反應生活的願望和本質,這個本質就是作者創作而高於生活的審美惰感。如《西遊記》刻畫孫悟空護送唐僧西天取經,歷盡九九八十一磨難,金猴奮起千釣捧,玉宇澄清萬里埃!痛苦的慘歷美與悲劇美撩人心境,悟參人道,要有所作為必先經歷苦難磨礪。

  • 7 # HelloKitty8855

    悲劇美是美學的主要範疇之一,它是在戲劇性的矛盾衝突和悲劇性的藝術表現中對美的肯定,而且往往與崇高和壯美相維繫,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的震撼,並以其深刻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激勵和啟示,引發人們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悲劇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生活中的悲劇的審美體驗和認識,優秀的作品能透過作者和描述的審美意象來感染人、啟迪人,從而形成特定的悲劇美。

    悲劇有著極強的感染力和誘惑力,讓人在傷感之餘去思考,去領悟。喜劇類的作品大多是按照人們心中的美好願望或者是期待發展的故事情節去發展,這樣的作品會讓讀者感到滿足、舒暢而皆大歡喜,但是你會發現這樣的作品在讀者內心深處並沒有留下遺憾或是難忘、共鳴,沒有震撼和共鳴也就不會在讀者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悲劇美它的情節展開和結局與讀者的願望和期待相悖,因缺憾而使讀者陷於傷感的情緒久久不能自拔。

    高層次的作品不在於用了多少修辭而在於給讀者留下了多少‘’思考‘’的餘地。

    悲劇美,它的美在於牽動你的心,震撼你的心,能把你帶動到文學作品中去,隨作品人物的悲而悲,隨作品人物的喜而喜。悲劇的美在留下遺憾的同時,也給人們留下一種獨特的淨化心靈的作用,一種向上的激情,一種彌補遺憾的衝動,悲劇讓這個社會更趨於理性,給人們留下深深的印記,讓人不斷思考,不斷解決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人寫紅葉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