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角落2717

    有人說,腦袋大的人聰明。處聽起來,這話好像很有道理。在大自然中,昆蟲的腦子往往小如針尖,它們常常成為腦子比較發達的脊椎動物的犧牲品。貓、狗和兔子的腦子都比人小,所以它們無法與人抗爭。 人類所以被稱為“萬物之靈”,靈就靈在有一個發達的大腦袋。在動物世界中,類人猿的智力名列前茅,但它們的腦重也遠遠不及人類。黑猩猩的腦重為420克,大猩猩接近500克,猿人的腦重量為1450克,北京猿人為1075克,藍田猿人只有850克。在人類社會中,剛生下來的嬰兒,腦重只有390克左右,隨著漸漸長大成人,腦子開始變重、變大,智力也得到了高度發展;到了老年,腦子的重量減少了,智力水平也隨之而下降。這些似乎都證明腦袋大的聰明。 然而,實際上腦袋大並不一定聰明。例如,腦袋小的老鼠,比腦袋稍大一些的兔子記憶力強。在腦子重量上,人也不是首屈一指的。鯨的腦子有7000克重,象的腦子有5000克重,都比人重好幾倍,而它們的智力卻遠不如人類。為此,前蘇聯人類學家用一個指數:腦重*腦重/體重,來表示腦的發達程度,指數越大,腦越發達。結果,老鼠為0.19,類人猿為7.35,人是32.0。 也許在人類中腦袋大的聰明一些吧!俄國著名文學家屠格涅夫的腦子重量就有2012克。可是有些世界名人腦子卻並不重,發現了學多數學定理和公式的德國大數學家高斯腦重1492克,世界聞名的義大利詩人但丁腦重1420克,與一般人差不多,但他們的智力水平都超出了普通人。愛因斯坦是近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博學多才,記憶力驚人,當他去世以後,美國科學家對它的大腦進行了研究,發現與普通人並沒有什麼不同。有些名人的腦子更小,如法國著名小說家法郎士的腦重只有1017克,德國化學家本森的腦重也不過1259克,比一般人都輕,但並不影響他們在藝術和科學上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的科學家曾作過研究,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男的腦重不低於1000克,女的不低於900克,就不會影響智力的發展。 事實上,人的大腦中有許多溝回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增加了大腦皮層的細胞數量。所以,腦袋小不一定大腦細胞少,腦袋大也不一定大腦細胞多,更何況人的聰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所受到的教育和訓練。那些由於腦袋小兒懊惱的少年朋友們,完全可以放下這個思想包袱。同樣,少數因自己的腦袋大兒自鳴得意的人,切莫放鬆了對學習的努力和追求。 參考文獻:(摘自《十萬個為什麼》人體科學分冊)

  • 2 # 聚焦瑣事

    人們常說腦袋大聰明,愛因斯坦也因腦袋大而出名。可是,如果大腦尺寸決定了智慧與否,為何大象、鯨魚沒有比人更聰明?其實決定智慧的不僅是大腦中神經細胞膠質細胞的數量,還有腦中突觸功能的水平差異。

      自從人類開始研究大腦以來,大腦如何與智慧掛鉤就成了讓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其中顯而易見的一個假定便是智慧程度直接決定於大腦的尺寸——大腦越大,腦細胞就越多,人不就越聰明嗎?一些科學家們也以此來解釋為何我們比近親黑猩猩們要更聰明;然而持反對意見的科學家們卻不在少數,他們的理由也看似無懈可擊——倘若大腦越大動物就越聰明的話,為何大象沒有展現出高於人類的智慧呢?隨著對大腦瞭解的不斷加深,我們終於找到了一種機制能夠同時解釋以上兩種看似無法統一的現象。

      你聰明嗎?腦細胞有話要說

      在介紹這種機制之前,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大腦的組成吧。眾所周知,神經細胞(Neuron)是實現大腦功能的主要部分。當神經細胞發生病變後,人的大腦功能就會受損,甚至會引發帕金森症,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人的大腦約有數十億個神經細胞。它們就像是一顆正在發芽的種子一般,往一邊伸出無數的“根系”(我們稱這些根系為樹突),而往另一邊長出“樹幹”(我們稱之為軸突),又在樹幹的頂端分叉出許多小“樹枝”(我們把樹枝末梢稱為突觸)。與自然界中的樹不同,一個神經細胞的突觸會與另一個神經細胞的樹突相連(樹梢與樹根),藉以傳導資訊。

      大腦尺寸會影響智商這個觀點的核心就在於這些神經細胞。辛辛那提大學醫學院的金·迪特里希教授(Kim Dietrich)發現當5、6歲的兒童接觸到鉛後(往往是帶有鉛塗料的玩具),神經細胞會受到損傷。相應地,當這些兒童成年後,大腦前葉的灰質(神經細胞富集區)體積會有明顯的減小 [1]。這項研究雖不能證明大腦尺寸小就一定會減少神經細胞的數量(並因此影響人的認知能力),但至少告訴我們大腦尺寸偏小可能是神經細胞受損後的結果。

      然而神經細胞雖然重要,但卻也只佔了大腦的10%左右(順便一提, 這也就是“我們只開發了大腦功能的1/10”這個謠言的由來。),剩餘的大多由膠質細胞(Glia Cell)組成。要談大腦尺寸對智慧的影響,恐怕避不開談論這些膠質細胞的功能。長久以來人們以為這些細胞只是起了填充大腦的作用,但最近的許多研究都表明它們在傳遞資訊的能力上雖不及神經細胞,卻也有自己的一份貢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瑪麗安·戴蒙德教授(Marian Diamond)在1985年對愛因斯坦大腦的分析指出這位科學巨匠的大腦中,膠質細胞的數量就多於常人 [2]。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項研究在對照組的選擇上並非十全十美,卻也讓人意識到了膠質細胞在大腦中扮演的新角色。

      數量與質量,缺一不可

      儘管“腦袋越大,腦細胞就越多,大腦的功能就越強勁”這個觀點看來是如此地簡單直白,科學界仍然需要另一個理論來解釋為什麼有些擁有巨型大腦的動物並沒有展現出高人一等的智慧。有些科學家比較極端,比如南非沃特威德斯蘭德的動物科學系教授保爾·曼格(Paul Manger)就認為聰明與否與腦袋的尺寸無關,而與腦細胞的能否組成一張有效的資訊傳遞網有關。在他的眼裡,大腦和人類差不多尺寸的海豚由於腦部結構並不複雜,幾乎“和一條金魚一樣蠢” [3]。海豚大腦的尺寸也被他歸因於為了保持冷水中腦部的溫度而增生出的膠質細胞。

      曼格的言論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埃默裡大學研究鯨豚大腦演化的洛麗·馬裡諾教授(Lori Marino)就指出數十年來對於海豚行為的研究表明海豚是具有相當智慧的動物,而曼格的觀點無疑與這些事實相違背。她認為海豚與金魚的大腦結構很類似,並不意味著兩者的智力水平就一定接近。她推測說海豚作為哺乳動物,其腦部的功能區域與其他種類(比如說魚類)有著很大的不同。簡單地比較兩者的結構相似程度恐怕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3]。

      2008年發表在《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的一篇論文則從分子生物學的層面上一統了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來自英格蘭的兩位科學家理查德·埃姆斯(Richard Emes)與塞斯·格蘭特(Seth Grant)分離出小鼠突觸處(即不同神經細胞相連的節點)可能起傳遞資訊作用的651條基因,並在另外18種生物中尋找這些基因的身影。他們發現隨著生物的複雜程度提升,這些基因的數量也有所提高。與人相比,小鼠、狗、猩猩等哺乳動物中的這些基因數量大約只減少了5%;斑馬魚、爪蟾等非哺乳類的脊椎動物其基因數量則只有人的大約90%;而果蠅,蜜蜂等非脊椎動物的這些基因更只有人的一半左右 [4]。

      對於這個結果,埃姆斯與格蘭特認為這意味著參與高等生物突觸活動蛋白質更多,因此單個突觸傳遞資訊的能力也就越強。如果再考慮不同大腦尺寸帶來的突觸絕對數量的差別,這就能解釋為什麼有時腦袋大的生物聰明,有時腦袋大的生物並不一定聰明瞭。打個形象的比方,大腦中的突觸就好像是電腦中的處理器,尺寸則決定了處理器的數量。大腦越大,這些處理器也就越多。但這些處理器的效能卻天差地別,如果說人類的處理器是當下最新產品的級別,那麼那些魚類、昆蟲的處理器或許就只有10年或者20年前處理器的效能了。用這個理論,我們能很好地解釋本文開頭提到的兩個現象——人類與黑猩猩的處理器效能差不多,但人類更大的大腦確保了我們有更多的智慧;大象的大腦雖然比人更大,但由於其中的處理器效能比較低,因此總體上看仍然無法比擬人類。

      結論:

      大腦袋有大智慧有著一定的道理,但卻不是必然。如果不考慮腦中突觸功能的水平差異的話,單純比較腦袋的尺寸並沒有意義。

  • 3 # 解惑的貓

    我覺得腦袋大不一定智力高,即受教育程度不同,所成長環境不同,基因不同,疾病問題等,並不能完全下結論腦袋大智力就高,現實生活中腦袋小智力高的人也不在少數。

    但是英國《獨立報》曾報道過,新科學研究,頭部比較大的人,智商高過一般人。據愛丁堡大學研究人員對48名志願者進行磁力共振掃描及智力測驗,發現頭越大,腦部越大,智商也越高。腦部達1600立方厘米的人,智商約125。 研究人員發現,頭部又大又圓的人,平均智商均較高,而頭部較長而呈尖狀的人,智商卻遜於頭部較寬者,甚至低於一般人。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多對20至35歲的兄弟做了研究,在量度過他們頭部的大小,以及用腦掃描計算他們腦袋的體積後,再叫他們做智商及認知測試。結果發現,頭圍較大的人平均智商較高。研究人員在報告上說:“頭部較大代表智商較高,而頭部的長度卻與智商成反比。” 即臉長的人智商反而較低。

    但以上研究也並不能一錘定音的說頭大比頭小聰明。其中大腦的開發才能證明一個人聰明與否,我們最熟悉就是愛因斯坦了,據說他的大腦開發達到10%~15%左右.

    所以努力學習,經常思考開發大腦才是提高智力的方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許經營模式有哪些優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