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榴芒肥兔兒
-
2 # 搞哥讀史
康熙是中國清朝時期的一位傑出君主,他8歲登基,共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間最久的皇帝,在康熙治下,清朝完成了鞏固國基的任務,奠定了走向盛世的基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皇帝於北京暢春園去世,終年68歲,臨終遺詔,立皇四子胤禛為皇太子,繼承大統,即後來的雍正皇帝。
康熙從發病到去世的過程非常迅速,由於時間倉促,沒來得及對身後事一一作出最妥善的安排。比如最重要的立儲一事,康熙在臨終前沒有在任何公開場合宣佈繼承人的人選,雍正僅憑康熙口授遺言繼承皇位,引起了對其繼位合法性的一些爭議,這也是幾百年來學者們爭論的一個焦點問題。
不過,在康熙離世前,真的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嗎?其實也不然。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即去世前5年,康熙曾在乾清宮東暖閣召叢集臣釋出了一道長諭。因為距離康熙去世已經有一段時間,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這道諭旨實際上具備了康熙政治遺囑的性質。
在康熙去世後,回過頭來看五十六年召開的這次釋出會,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首先,康熙這次面諭的物件,包括“諸皇子、滿漢大學士、學士、九卿、詹事、科、道等”,基本上把京中大大小小的官員都召集在一起了,像這麼大規模、高規格的見面會,是比較少見的,也說明了康熙對要釋出的諭旨內容的重視。
其次,這道諭旨洋洋灑灑兩千多字,康熙自稱“此諭已備十年”,其資訊量非常豐富,既包含了康熙對一生功過的自我評價,也表達了康熙對立儲一事的個人看法,對了解康熙晚年時的心境非常有參考價值。
再次,此諭雖然不是正式的遺囑,但當時康熙已對群臣宣稱,“若有遺詔,無非此言。”所以正如我們前面所說,這道諭旨,實際上算是康熙提前所立的政治遺囑。
康熙用了十年時間準備這道遺囑,說明至少在第一次廢太子時期,已經開始構思和起草了,後來也是自己親力親為,才完成了這道濃縮了康熙近60年政治理念的諭旨。那麼康熙花這麼大精力準備的遺囑,到底都說了什麼呢?
第一,是討論清朝統治中國的合法性問題。清代明祚,入主中原之初,對清朝統治不心服者大有人在。對明朝遺老而言,滿洲是趁人之危;對天下漢人而言,滿漢有華夷之辨。清朝憑藉武力奪取了天下,但要坐穩江山,需要更進一步的政治理論宣傳,因此從順治朝開始,到後來康雍乾三代,清朝一項非常重用的工作,就是宣揚清朝統治中國的合法性。康熙在諭旨中指出:
“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嘗兵及京城,諸大臣鹹奏雲當取。太宗皇帝曰:明與中國素非和好,今取之甚易,但念中國之主不忍取也。後流賊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翦滅闖寇,入承大統。……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
康熙認為,清朝取代明朝,不但不是巧取豪奪,反而是為中國百姓驅除闖賊,為明朝報仇有恩,對天下百姓有功,因此自古以來取天下最正者,當數清朝。這也是後來清廷一貫堅持的對外宣傳口徑。接著康熙現身說法,“凡帝王自有天命應享壽考者,不能使之不享壽考;應享太平者,不能使之不享太平”,而中國有史以來稱帝者,數康熙在位時間最長,故自己身上有所謂的“天命”所在。
康熙說這些有什麼用呢?因為論證了清朝統治的合法性,以及用“天命”等詞彙給自己增添些許神性,才有後面進行一系列政治安排的前提。
第二,人人都想當皇帝,但皇帝的苦處,只有自己能體會。康熙引用《尚書》所言,人間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而這五福之中,以考終命,即樂享天年最為難得。康熙說,當年在位20年時,不敢想30年的事;在位30年時,不敢想40年的事;而如今不知不覺,已經在位快57年了。
這57年來,肯定有不少人羨慕康熙能夠五福俱全,但又有誰能體會到康熙憑藉著自己日復一日的殫精竭慮,為國操勞,才有瞭如今的天下安定,四海承平。這個皇帝的位子,只有當得越久,才越能體會到有多麼不好當。像臣子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者,只有諸葛亮一人,其他人年老之後,可以隨時申請退休回鄉,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但作為皇帝,就算年紀再大,精力再不濟,也不敢一日偷懶,“一事不謹,即貽四海之憂;一時不謹,即貽千百世之患”,時時刻刻都不敢鬆懈。
所以說皇帝好當嗎?康熙說這其實是世界上最艱苦的工作。康熙是因為貪戀權位才不立太子嗎?恰恰相反,康熙比任何人都想退休,但經歷了此前兩次廢太子事件,讓康熙意識到立儲之事需慎之又慎,不到必要時刻,不能輕易言立太子。
第三,立太子一事康熙自有主張,禁止旁人干預。對於衰老和死亡之事,康熙並不諱言,且康熙還大方承認,自第一次廢太子時受精神刺激過大以後,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不能因為自己年紀衰老,就在沒有考察出真正合適的繼承人之時匆忙冊立太子,歷史上有很多教訓都值得借鑑。
比如梁武帝誤信侯景,招致臺城之禍;隋文帝識人不明,導致楊廣貽害蒼生。這些都是想著早早預定繼承人,享受退休生活,反而導致了晚景淒涼的下場。而聽信人言冊立太子的反面案例也比比皆是,如劉邦聽信呂后,唐太宗聽信長孫無忌,都險些導致丟掉自己打拼下的大好江山。
康熙以這些事例敲打眾臣,立儲之事,自己從未一日忘記,也自有安排,嚴格禁止旁人插手干預立儲。康熙晚年時諸子奪嫡,明爭暗鬥,為康熙最為痛恨之事,所以在此嚴厲警告一眾大臣,不要再打擁戴一人為帝以居功的歪心思。
雍正這份諭旨,或者說遺囑的主題雖為立儲,但隻字未提自己心目中的太子人選,也沒有介紹立儲的具體計劃和安排。不過,康熙卻在諭旨中給了一個暗示:“十年以來,朕將所行之事,所存之心,俱書寫封固,仍未告竣。立儲大事,朕豈忘耶。”也就是說康熙雖然目前還沒有最後確定太子人選,不過確立之後,也會以文字的形式儲存下來,等到合適的時機在公開發布,這也是後來清朝秘密立儲制度的雛形。
所以,康熙臨終前雖然沒有親筆留下遺囑,但五年前的這道諭旨,已經向群臣宣示,立儲之事自有主張,不容任何人私自窺測,一切以最終公佈的人選為準。因此,雍正繼承皇位的過程雖然存有疑問,但總體上符合康熙五年前這道諭旨的精神,雍正的政敵們即便心中不服,已不得不承認雍正繼位的合法性,擁立其為皇帝了。
參考資料:《清實錄康熙朝實錄》《清實錄雍正朝實錄》《清史講義》等
-
3 # 相劇一場
雍正繼位的正統性應該是肯定的。主要有兩點,一是康熙賞識雍正兒子乾隆,經常叫到身邊親自教導,明眼人就知道其用意,選雍正繼位只是一個過渡,這是主因;二是雍正的治國安邦、韜光養晦的能力得康熙賞識,在諸位皇子中康熙最看好的一個,比如康熙登基六十週年大慶,雍正奉命盛京祭告祖陵,冬至奉命代康熙南郊祭天以及多次陪康熙出巡和查辦相關案件政務,就是因為他幹這些事的能力得康熙認可,這是次因。至於參與繼位後採取的一系列改革策略及打壓兄弟團伙的事,作為一代君主,自己的政令頒佈不了,時不時還老八他們還給自己上點眼藥,有時還可能造謠說自己的皇位是非法所得,其背後的勢力隨時在威脅著自己的皇權,於是把之前爭儲之事和現在的一些罪證合在一起,他不得不收拾他們。沒有雍正的勵精圖治,就不會有康乾盛世。
-
4 # 向左看
關於雍正帝胤祺:繼位正統性和康熙遺詔出現的漏洞,以及雍正執政期間種種謎團問題:
康熙駕崩後,雍親王胤祺即位,年號雍正。自雍正繼位到現在,史學界乃至民間對胤禛得位是否正、為君是否正的問題,從來沒有停止過爭論。關於雍正繼位,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遺詔繼位說:1、雍正受到父皇信任,派天壇代行祭天大典,說明康熙有意讓雍正繼皇位。2、有康熙遺旨為證。3、有康熙遺詔為證,《康熙遺詔》今存中國第一歷史擋案館,上面寫:“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聯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聯登基,即皇帝位。”
二、改詔篡位說:1、代為天壇祭天,不能證明康熙有意、有遺旨讓他繼位。2、康熙臨終當天宣召皇三子、七子、八子、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共七位阿哥和隆科多進宮,向他們宣諭。為什麼不向繼位者胤祺宣諭?所以認為是雍正繼位後編造的。3、隆科多一人單獨向胤禛宣諭(由皇四子繼位遺詔),王公大臣和其他兄弟不在場?所以康熙遺詔有假。4、康熙崩逝,京城九門關閉6天,諸王非傳令旨不得入內,使人們產生雍正政變疑問。5、康熙遺詔本應在康熙死後的十三日立即當眾宣佈,為什麼到十六日才公佈?有偽造記載嫌疑。6、雍正對諸多兄弟和年羹堯、隆科多,或殺害、或監禁,有殺人滅口之嫌。
自雍正繼位關於皇位,是正取還是逆取,始終是個極具爭議問題,歷史是勝利者的記錄,正史不會也不可能會對雍正逆取皇位做記載。
至於執政期間謎團,記載很少,倒是雍正帝死因卻眾說紛紜。一說被呂四娘謀刺死的;二說被宮女縊死的;三說被曹雪芹和竺香玉毒死的;四說服丹藥毒死的;五說中風而死。
雍正皇帝自登上皇位就傳聞不斷。留給後世許多猜測,他死之後兒子弘曆繼位,就是有名的乾隆皇帝。
回覆列表
首先,遺詔在雍正創立秘密立儲制度以前都是口頭或者一張紙條,只有一句話或幾個字,因為皇帝大多數不知道自己啥時候死,更不願放手權利,幾乎很少有提前寫好遺詔的,而且遺詔都很正式,不可能倉促之間寫完,除非宋徽宗李淵這樣禪位的,然後皇帝死了以後新皇帝跟大臣按照遺囑的意思寫一張正式的遺詔,大致前半拉寫皇帝的生平事蹟,後半拉誇誇新君多好,適合繼承大統之類的,一般在死後的幾天以內拿出來,在登基大典上宣讀,因為登基大典不是死後立刻就舉行的,光準備龍袍就得趕製幾天,很麻煩的,所以雍正的遺詔肯定不是康熙活著時候寫的,靠這份遺詔沒有多少意義。第二,烏雅氏生雍正的時候還沒有被封為妃子,是沒有權利撫養兒子的,所以雍正一直是皇后撫養長大的,所以跟烏雅氏感情很淡,反而跟皇后感情很深,而烏雅氏的小兒子也就是十四皇子從小跟著她長大,所以她最希望的是小兒子當皇上,當然雍正繼位以後對他沒啥臉色了,心裡不痛快很正常,普通老百姓從小過繼出去一個兒子自己再生一個兒子,長大以後哥倆掙遺產,當媽的也肯定偏向自己養的呀,更何況無情最是帝王家。第三,康熙死前的幾年,有明顯的跡象要傳位給雍正,不光是親自教育弘曆,而且經常去雍正家裡小住,晚年的康熙很是渴望親情,所有皇子裡只有雍正猜到了,有事沒事就請康熙到自己的園子裡遊玩,還讓自己的孩子陪著,康熙很高興,其他的皇子都忙著爭儲呢,康熙早就不耐煩了,而且說雍正無為能力不突出的,最好去看看歷史,所有皇子裡雍正的能力最強,深得康熙賞識,而且最後康熙病重,祭天大典這種極為重要的事都讓雍正代替他主持,這是什麼意思還不明白嗎。第四,康熙暴斃也不算太過突然,她生了那麼多孩子就說明他腎有多好,可是架不住年齡啊,晚年康熙大量進補,人參鹿茸啥的可沒少吃,想想吧,這麼大歲數這麼補受得了嗎,而且臨終之前三次單獨傳喚雍正,就是給大家暗示,如果不想傳給你沒事老讓你上跟前晃悠啥,這不給後代找打架玩嗎,至於為啥不明說,當時的局勢很混亂,康熙自己已經掌控不住了,貿然宣佈很有可能在他死前會看到諸位皇子在面前幹架的情況,那就真死不瞑目了。總之呢,雍正繼位應該是康熙的意思無疑,至於為什麼出現那麼多的質疑,主要跟雍正繼位後的鐵血手段和大刀闊斧的改革觸動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有關係,至於說圈進那些兄弟也可以理解,畢竟康熙死前你爭我奪的,明爭暗鬥不說你死我活也差不多了,繼位以後不可能再讓這些不利因素繼續存在時刻威脅皇位,這種事情歷史上很常見啊,最經典的就是宣武門之變啊,五代十國幾乎個個都是殺兄弒父奪得皇權,那種情況下親情根本連個屁都不是,既然已經是敵人了,留著只能是禍根,之所以雍正被後世這麼大寫特寫,一方面是因為他的鐵血手段,為了改革不得不觸動,但是想想朱元璋也不算什麼吧,他幾乎把功臣都殺了,而且後期整治吏治那才叫血雨腥風呢,其實最主要的是,雍正的兄弟太多了,康熙太能生了,九子奪嫡啊,光搶皇位的皇子就九個,每個人再拉扯一幫,想想吧,歷史上哪還有這麼多兄弟互相殘殺的,殺大臣殺的再多也是可以理解的,至於親生兄弟,一個兩個還可以,這麼多圈進的圈進,弄死的弄死,就顯得沒有人情味了,其實誰在那個位置也沒有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