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拉波水晶之塔

    其實做到的只有大明。明朝亡於李闖,正常應該是漢人建立一個統一帝國,若不是各種巧合也不會後金入主。即使李闖攻入北京,後金還是進不得關內一步。

  • 2 # 過去即歷史

    東漢的確做到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不賠款,但是但是反問一句:東漢時期有勢均力敵的對手嗎?自西漢武帝后,中原王朝形成相對於遊牧民族的武器、兵源優勢,匈奴被虐成狗,基本對中原王朝構不成威脅,東漢沒有強敵他做的倍有面,但也有皇帝年幼,宦官外戚輪流專權現象嚴重,直到東漢滅亡這種趨勢都沒改變。

    再看看後面的明朝,才是真正配得上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不納貢,因為明朝北部的匈奴(韃靼)武器裝備水平已經跟明朝在一個水平上了,可以說是棋逢對手,你看下史書兩漢時期對匈奴作戰殺敵都是成千上萬,可是明朝跟匈奴作戰殺敵數幾個、幾十、上百的都有,很難有成千上萬的那種,極限也就是一兩千人,還要利用兵法出其不意才有這個殺敵數,比如明憲宗時期的王越奇襲紅鹽池、突襲威寧海是殺敵數比較多的了。有些文章從文化角度解釋什麼尚武精神蛻化等等,這些是都比較虛的東西。更務實的不是明朝的軍人不如兩漢的軍人,是匈奴的武器裝備水平提高了,(技術這種東西在一個歷史時期看它總是由發達地區向落後地區流動)戰鬥力跟中原王朝差不多了。從明朝開國明太祖派藍玉北征北元,到明太宗御駕親征匈奴,直到明朝滅亡,匈奴問題一直是明朝國防的重點。在一個水平上較量才更值得敬佩;

    “四不和”應該更符合對明朝的寫照。

  • 3 # 小吳侃史

    不僅僅只有東漢,還有一個朝代,大明。

    明朝(1368年—1644),同樣也是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傳十六位帝,共計二百七六年,至崇禎皇帝煤山自縊,做到了,“不納貢,不和親,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霸氣從何說起,說以下一件事

    明朝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御駕親征率領50萬大軍從北京出發,征討瓦剌部,但是一切軍務皆有太監王振專斷,導致明朝一線部隊五十萬軍隊全軍覆沒,明軍三大營精銳損失殆盡,最致命英宗被俘。訊息傳到京城大亂,大臣們惶惶不安,有的紛紛提出南遷。

    瓦剌覺得明英宗奇貨可居,利用手中的籌碼(明英宗)可以向大明提出各種索求,等於抓住大明王朝的廚房鑰匙,想吃什麼就能要大明做什麼。但是開心是短暫的,因為有一個人,打破了他們一生可以混吃混喝美好願景。

    大明猛人出場,于謙(不是內蒙古海軍司令的于謙)大廈將傾之時,力挽狂瀾。于謙先奏請皇太后立郕王為皇帝,就是後面的明代宗,景泰帝。瓦剌寫滿幾大本貨物清單,讓明英宗簽字,送往大明,于謙等人,拿到貨物清單,對瓦剌人笑著說,我們現在有新皇,太上皇現在說話不能作數,得要皇帝批准,瓦剌使臣氣的暴跳如雷。

    1449年十月初一,也先,脫脫不花領兵,兩路進犯,在居庸關,讓明英宗喊話“我回來了,你們把門開開”。居庸關守將拒絕開門。瓦剌這才明白了,手上的票據(明英宗)看似金額巨大,但是找不到兌現的地方,大明銀行不認賬。得了,硬攻吧,死磕吧。

    早在明英宗被俘,于謙就緊急下達命令,命:各地武裝力量火速趕至北京。命:調通州倉庫糧食入京。命:就近河南,山東,等地軍隊星夜兼程軍進京防衛。

    這時的京城,早已人心穩定了,因為很簡單,現在京城裡面,有軍隊,有糧食。要吃有吃,要打能打,路上還有源源不斷的援軍趕來,現在他們做的就是等待瓦剌軍的到來,用行動證明大明仍就是那個大明。

    十月十三日,其中一路瓦剌軍死磕到北京城下,抬頭一看,于謙親自領兵22萬,列陣九門外,侍郎吳寧代理兵部,自己身披銳甲,守德勝門。戰況如下:也先率先攻德勝門,大敗,轉攻西直門,大敗!又轉攻,章儀門,大敗!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戰死。

    此時的北京佈防如鐵桶一般,找不到一絲縫隙。對了,瓦剌是兩路來攻,那還有一路在那呢?因為喊話不行,還在居庸關死磕呢。戰況如下,:瓦剌軍跟守軍死磕七天七夜,大敗!

    也先孤軍深入中原腹地,大明的武裝力量像潮水一般往北京湧去,陸續抵達北京附近。也先一看,走吧,於十五日夜,拔營而跑,明軍追,敗敵於固安,霸州,擒阿歸等18人。此後瓦剌有幾下交手,又都大敗。

    也先看清楚了明朝的勢力,對明英宗行君臣之禮,把明英宗當成自己家的皇帝。

    明朝也不主動提任何條件來贖人。瓦剌越來越覺得明英宗是個負擔,殺又不能殺,殺了,怕明朝報復。留著吧,又嫌棄明英宗在這裡混吃混喝(混吃混喝的理想被搶走,也先是心理極度不平衡)。

    瓦剌想把英宗送回去,但不能做虧本買賣吧,要點東西吧,提出的條件明朝回覆都是兩字,“不行”。

    把你俘虜了,你卻成我們的皇帝,也先越來越氣。直接跟明代宗說,咱們現在什麼金銀財物都不要,給你們送回來,給你們當皇帝。明代宗回覆,太上皇如何能屈尊當皇上呢,“不行”。也先氣的快吐血了。

    也先說,那就讓明英宗回來給你們做太上皇,我們將派大部隊歡送太上皇回去,儀式搞隆重點,場面搞大一點。明代宗回覆,人太多了不好,要是擦槍走火了,可不好,不用興師動眾,“不行”,那您說怎麼辦,明代宗說,你派十幾人,我這邊派十幾人。也先回復您說您就行。也先寬下心,長嘆一口氣,快要被這個磨磨唧唧的朱祁鈺,弄崩潰了。

    最後,英宗,景泰元年,被俘一年,放回大明。

  • 4 # 明月清風閣

    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說明朝,既然題目問的是東漢那就先說東漢,然後再說明朝和其他朝代!

    如果回憶一下基本的歷史常識,東漢還真沒納貢和親賠款割地,當然只是基本歷史常識。

    我的答案是東漢有過和親的,只是和親的意義不大,沒有像西漢的昭君出塞和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那樣有知名度和歷史貢獻!

    建武二十二年,“匈奴薁鞬日逐王比遣使詣漁陽請和親,使中郎將李茂報命。

    這是漢光武帝時期的記載,最後的記載是讓中郎將“報命”,可以看出肯定是沒有拒絕。漢光武帝已經結束了當初他十分反對的和親政策。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雲上書:“北虜既已和親,而南部復往抄掠,北單于謂漢欺之,謀欲犯邊。宜還其生口,以安慰之。——《後漢書·袁安傳》

    從這一段中我們可以看出漢章帝劉炟時期已經有女子和北匈奴和親了,只是在東漢的史書是沒有明確的記載下來具體的經過和人員名單。

    會北單于欲合市,遣使求和親,顯宗冀其交通,不復為寇,乃許之。——《後漢書》

    這是漢明帝顯宗劉莊時期的事,最後直接“許之”已經很明確了,如果仔細看《後漢書》、《宋史》和《明史》的話,會發現裡面有很多的和親記錄,不過根據政治聯姻的條件這些和親完全沒有達到那種高度,而且有的是朝廷官員的女兒去北邊和親,所以,東漢無和親一說在政治聯姻的角度上看算不算和親有待商榷,但可以肯定的是這就是東漢時期的和親啊,不然誰閒著沒事會把自己的女兒嫁到“蠻夷”的莽荒之地呢?很多時候在史書上不能說的那麼直白,必須要斟酌再三,畢竟有損朝廷體面,宋朝的“澶淵之盟”真的平等嗎?不見得吧!明朝的“俺答封貢”聽著好聽,不就是被韃靼俺答打到北京給逼出來的一個庚戌之變嘛!

    至於不納貢,宋明也是都有的,宋朝的我們都知道,明朝的其實也算不上正規的納貢,就是要每年給察哈爾林丹汗萬兩白銀,割地也修飾了一下,不然明初的千萬平方公里國土最後也不會連縮三倍了,也是迫不得已,至於比較出名的朵顏三衛和大寧地區是明朝“賞”出去的嘛!不算割地!吊打異族就說不上了,其實說到吊打異族大家首先想到的都是漢朝,其實漢朝的對外戰爭還沒有唐朝打的兇猛,宋朝就不用說了,也是唐宋元明清裡唯一一個沒有大一統過的朝代,老是被按地上摩擦!明朝呢?那就很遺憾了,也沒有!就從土木堡之變來說,瓦剌也先甚至生俘了明英宗,庚戌之變時韃靼俺答入侵河套,直逼大同,在京師附近燒殺搶掠,1644年之前的後金到清五次入關,甚至打到了山東,沿途燒殺搶掠,列如第五次,清朝攜帶著掠奪的物質和人口在蘆(盧)溝橋上渡河十餘天,那麼多來勤王的明軍竟然沒有一支敢出去阻截,最後囂張的清兵大搖大擺的回到關外!至於嘉靖年間50多個日本倭寇一路燒殺搶掠到陪都南京這也是明朝的恥辱,也不知道當時什麼情況,權當一樂吧!至於清朝就更不用說了,人盡皆知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後金開始對蒙古就是先打再撫,恩威並施,漸漸的蒙古對清朝十分忠心,即使清末時期清帝國已經搖搖欲墜了,蒙古人既沒有脫離清朝也沒有分庭抗禮,晚清的愛國將領僧王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時帶領那些蒙古男兒迎著槍林彈雨前赴後續的送死也是可歌可泣,最後一代蒙古王僧格林沁也為了清朝死於捻軍之手了!

    他們的一位官長(僧格林沁)騎著馬站在前面;他揮舞著黃旗表示挑戰,儘管隆隆的炮聲蓋過一切,可是他還在高聲呼喊著。在這位英勇的官長的周圍,橋欄的大理石塊四散飛舞,我們的炮彈造成了成批的殺傷。死神一刻也沒有歇手,卻並沒有嚇倒這些不靈活,然卻勇敢的鬥士,他們寸步不退。——德里松伯爵《翻譯官手記》

    清朝割地簡直不要太多,雖然最後還能剩下11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但畢竟也是喪權辱國的拱手送土!

    拿題目上的不割地一直吊打異族來說,如果一個這個王朝真的做到了,那想亡國都難。如果真的做到了或許的現在的中國還是在那個王朝君主立憲下存在的政體!其實每個王朝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不要對他們的要求太苛刻了,畢竟獨裁的統治下哪有絕對的經久不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耐水材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