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艾德琳妮

    轉自貼吧德軍吧帖子《被歪曲的巴巴羅薩》

    1. 儘管國內許多人對蘇德戰爭程序如數家珍,卻很少有人真正讀過“巴巴羅薩計劃”,這份戰爭檔案。

    2. 關於“巴巴羅薩計劃”由幾個戰略級戰役構成。對戰役學,或戰役法知識一無所知的人,不會明白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3. “巴巴羅薩計劃”是由個兩戰略級戰役構成的。曼斯坦在《失去的勝利》中還對此提出質疑:他懷疑,征服俄國的廣大領土,只通過兩個戰略級戰役是不夠的。

    4. “巴巴羅薩計劃”中構想的兩個戰略級戰役:三個集團軍群入侵蘇聯的邊境會戰即構成第一個,至於該戰役計劃的實際完成情況:入侵行動成果看似巨大,但作為戰略級戰役,三個集團軍群中,只有中央集團軍群完成了戰役的當前任務。

    5. 北方和南方兩個集團軍群的當前任務都沒有完成:

    北方集團軍群,受阻於伊爾門湖區;

    南方集團軍群,受阻於普里皮亞特沼澤地區。

    6. 但是,南方集團軍群的巧妙機動,造成了在基輔合圍多個蘇軍集團軍的有利態勢,但是,圍殲被合圍的大量蘇軍,既不是南方集團軍群的原訂任務,也超出該集團軍群的力量所及。

    7. 為了完成在基輔的合圍,中央集團軍群需要轉向南方,此時,古德里安的部隊經過成果巨大的前期苦戰,正準備整頓力量完成計劃中戰役的後續任務,即在入侵俄國的中路,中央方面,取得更大成果,從而為下一階段直搗莫斯科的戰役贏得有利的出發地。然而,基輔的目標太誘人了,大規模殲滅敵軍對於戰爭總目標的實現也至關重要。

    8. 於是,兩個集團軍群展開了“計劃外”的新一次戰略級戰役,基輔合圍戰役。不要忘記,為了取得基輔的成果,中央集團軍群沒有完成它在自己進攻方向上的,計劃中的戰役後續任務。

    9.“巴巴羅薩計劃”遭到違背。但更大的違背,還不是“計劃外”的基輔戰役,而是基輔戰役之後,元首完全放棄了“巴巴羅薩計劃”中的第二個戰略級戰役:南方集團軍群被派出去攻打“深遠的南方”:資源豐富的頓涅茨盆地、南烏克蘭和克里米亞,還有羅斯托夫。直指莫斯科的核心任務,只交給中央集團軍群完成。

    10.在“巴巴羅薩計劃”的原計劃中,第二個戰略級戰役的目標,當然是莫斯科,根據該計劃,攻打莫斯科的兵力,卻是兩個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外加南方集團軍群。

    11. 本來在基輔戰役後,南方集團軍群並不是指向“深遠的南方”,而是要去哈爾科夫,以這裡為出發地,協同中央集團軍群合兵攻打莫斯科。

    12. 需要解決的兩個問題出現了,第一個問題,是軍史界長期爭議的一個問題,也是華夏軍有自己看法的問題:基輔合圍是否影響了攻打莫斯科的戰爭總目標的完成?是否對戰局產生不利影響?畢竟,中央集團軍群如果不去南下基輔,而去在成果頗豐的前一階段基礎上再接再勵,在“中央”一路完成它的後續任務,再朝奔向莫斯科的道路上推進數百公里,下一階段的莫斯科會戰將會怎樣呢?

    而且,如果不進行基輔戰役,就能節省一個多月的時間,提前開始進攻莫斯科的第二個戰略性戰役,就有可能在冬季之前抵達莫斯科,就可以避免進行冬季戰役的各種負擔。

    13. 可是,基輔戰役殲滅與合圍敵軍的數量是驚人的。這樣的成果應當放棄嗎?為了這一成果,“巴巴羅薩計劃”被違反了,閃擊戰的速度牲掉了。它的代價如何呢?

    14.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曼斯坦的疑問。“巴巴羅薩計劃”中兩個戰略性戰役的安排是否過於緊迫?如果“計劃外”的基輔戰役是有必要進行的,也確實有必要在基輔大規模殲敵,僅有兩個戰役構成的入侵計劃應該是過於緊迫的。

    15. 為了搞清上述兩個問題,先要搞清“巴巴羅薩計劃”的“閃擊戰”實質,閃擊戰的要領,可以從戰役學上這樣概括:能用一個戰略性戰役解決的戰爭,就絕不要用兩個。速度,速度,速度;時間,時間,時間 —— 毫無停頓的,高度緊張的快速作戰,才是工業化時代戰爭致勝的保障。

    16. 基輔戰役贏得的是“殲敵成果,損失的卻失“時間和速度”,也就是犧牲了“閃擊戰”的核心生命。在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看法:“巴巴羅薩” 僅有兩個戰略性戰役的構成、基輔合圍的必要性,二者都有值得質疑之處,卻也都有值得讚許之處,不能簡單做出完全肯定或否定的結論。

    17. 速度和不間斷的連續性是現代戰役的核心。在拿破崙時代,奧茨特里茨,博洛季諾,直到滑鐵盧,這些也被稱為“戰役”的作戰,實際戰鬥實時都不超過一天,從現代戰役觀點來看,這些戰役的更準確地說,只應稱為“交戰”(有時也稱“會戰”,但與後期及二戰時所指的“會戰”意義不同)),現代的集團軍戰役,不間斷的持續時間可達7到10天,而方面軍戰役則可長達數月,這種現代戰役,才是構成現代戰爭的環節單元。

    18. 現代戰役法的形成,首推蘇聯人的功績,然而,現代戰役法理論的形成,最早的貢獻者則是老毛奇,正是老毛奇最早提出“連續作戰”的現代戰爭要求,進一步推動了戰役學的形成發展。在現代戰爭中,戰鬥行動只有連續不間斷地,大規模地,按照計劃的任務目標,如機器運轉般高速有效地進行,才能取得所謂的“戰役”成果。如果不能做到,所進行的則只能是隻有戰術意義的戰鬥或交戰。正因如此,中國軍事理論界的老輩,賴銘傳先生 ,在進行軍事理論翻譯工作時,對“戰役”、“交戰”、“總交戰”這些詞語的譯法進行嚴格區分。

    19. 在戰爭達到現代現役的規模,本身就是德軍傑出實力的表現。蘇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反攻,由於軍力不足,朱可夫只為各集團軍規定的當前任務,並沒有規定後續任務,因此,莫斯科城下對德軍的反攻,未達成真正的戰役成果,只能算似於“交戰”的“準戰役”。因此,華夏所稱的“42年德軍逃回波蘭”的說法另人摸不著頭腦 ———— 蘇軍反攻甚至沒有奪回明斯克,德軍怎麼回“逃回波蘭”呢。

    20. 速度和不間斷性不僅是針對各個現代戰役的基本要求,由多個戰役構成的戰爭計劃,也十分強調各個戰役間的“不間斷”、“無間歇”,能用一個戰役解決問題,就決不用兩個,俄羅斯的廣大國土和資源實力,使“巴巴羅薩計劃”必須構想兩個戰略性戰役來實現戰爭目標,更多的戰役意味著更多的間歇,犧牲時間與速度,同時也會減少戰役的“慣性衝擊力”。這就相當於:寧可跑兩次百比賽,也不要跑四次五十米比賽。“巴巴羅薩”的兩個戰略性戰役構成,具有深思熟慮和精心計劃的結果。

    21. 導致德軍1941年進攻莫斯科失敗的最重要原因,當然不是由於違背計劃進行了基輔戰役,更主要是由於違背計劃,使南方集團軍群轉向了“深遠的南方 ”,遠離了真正的核心目標:莫斯科。然而,我們必須看到,如果說,南方集團軍轉向“深遠的南方”,等於使戰爭在空間上發生錯誤的偏離; 那麼,進行“計劃外”基輔合圍戰役,使戰爭進展時間大為延遲,則等於是使戰爭在時間上發生錯誤的“偏離”,總之,對“巴巴羅薩計劃”的任何違背,都產生了促敗作用,由此也可以看到:“巴巴羅薩計劃”的偉大。

    22.實際上,有關基輔戰役的意義,軍史界長期存在爭議,絕非是像華夏所稱的,已經是早有全面肯定的結論。試想,如果不進行基輔戰役,中央集團軍群提前在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上爭取數百公里的縱深,在時間了成功避免冬季戰役,在蘇軍的所謂莫扎伊斯克防線的築壘完成之前,在蘇軍的各種防禦準備完成之前,在由西伯利亞調往莫斯科各個師到達之前,提前抵達莫斯科城下,結果會如何?即使進行了基輔合圍戰役,時間上有了延遲,如果南方集團軍群按原計劃加入攻打莫斯科,將在中央集團軍群開往莫斯科的道路上,產生何種“提速”作用?試想,在兩軍莫斯科城下展開實際激戰之時,多出的一個南方集團軍群又將發揮何種作用。

    23. 朋友們可能會說,不進行基輔合圍,對德軍危害也很大,如果沒有多個蘇軍集團軍被整體合圍殲滅,它們會對德軍產生極大妨礙。大家需要注意的另一點是:合圍並不是戰役的唯一形式。看過朱可夫回憶錄的人都知道,朱可夫曾經指出,對敵軍不一定進行合圍,在寬正面上進攻,將敵軍戰線整個“向後推”,同樣能起到巨大作用。在蘇德戰爭後期,由於德軍抵抗頑強,蘇軍正是採用這種“平推”進攻方式的,其效果同樣巨大。隆美爾的一個參謀軍官,梅林津,也在他的書中提到這種情況,他的書是有中譯本的,書名是《坦克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閱。回到基輔的情況,南方集團軍群當年雖然不能完成單獨合圍,卻完全可以“後推”蘇軍的戰線。未被合圍的蘇軍也不可能毫無損失地推向莫斯科,高度摩托化的德軍甚至可能超越他們,因為,這時的蘇軍,炮兵是沒有摩托機動工具的,來自美國的軍用卡車還沒有到位,即使這些蘇軍抵達莫斯科,莫斯科的防禦也會由於時間問題得不到強化,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兵力足以應付。

    24. 綜上所述,大家對於“計劃的兩個戰役”,以及“基輔合圍”的問題,應該有新的認識。尤其是基輔戰役的意義,軍史界的爭議是極其重要的。至於曼斯坦對“兩個戰役”的質疑,對於軍事學術研究也具有非凡意義。對“巴巴羅薩計劃”在軍事科學史上的卓越地位,大家也應當有所認識。這一計劃在目標(莫斯科)、戰役構成(兩個),以及兵力(兩個集團軍群參與進攻頂點作戰)各方面都極有遠見卓識。至於基輔戰役的成果,它來的太早了,兩個集團軍群應該用來進攻莫斯科,而不是基輔,而且,進行要以“閃擊速度”,儘早進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核定徵收的個體工商戶該怎麼進行申報?需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