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騎驢爬樹

    唐朝節度使最開始是一地方長官,權利僅限於軍事,防禦外敵,後來在對敵作戰中,唐朝政府發現多方掣肘,對當時節度使指揮軍隊作戰不利,又放開了民政,也就是享有自主募兵的權利,再後來,因為唐朝終其一朝不是對內作戰就是對外作戰,尤其對外戰事頻繁,中央政府再度對節度使放開權利,在財政上,節度使享有在地方上對各種費用的徵收權利,為了節制節度使,中央政府派各種類似監察節制官位人員監督節度使,並常設採訪使,唐朝中後期是唐朝節度使開始走上最大權利的開始,節度使後期不僅掌握地方軍,政,民,財,甚至還兼任採訪使,駐紮州所在地刺史,節度使轄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最大的節度使甚至兼任其餘各州節度使,權利之大,可以說除了皇上,沒有任何人能節制,節度使的巔峰是在五代十國期間,節度使對皇上都有隨意任免的權利,只是唐朝節度使未曾達到巔峰,就已滅亡,可以說節度使的權利就像一個大王朝下的一個小王朝,甚至威脅大王朝!

  • 2 # 心向青山

    節度,本是節制排程之意,源於魏晉之時的持節都督,隋朝也稱總管。

    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以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自此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

    節度使,關鍵在“節”,朝廷授予官職之時會授予“旌節”,旌,用來賞;節負責殺。

    《新唐書·百官志四》載:“節度使掌總軍旅,顓誅殺。初授,具帑持兵仗詣兵部辭見,觀察使亦如之。辭日,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驛則上聞。入境,州縣築節樓,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將鳴珂金鉦鼓角居後,州縣齎印迎於道左。”

    唐朝節度使的出現本源於邊疆戰事頻繁,節度使便是代皇帝掌管地方軍政,擁有生殺予奪之權。

    唐玄宗開元年間,唐朝在全國各地設立安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共十個節度使。

    自此唐朝軍事開始外重內輕,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

    安祿山起兵之時,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權傾天下。

    假如做一個對比的話,唐之節度使猶如漢之州牧。

    漢朝末年的州牧最終導致了群雄割據、三國鼎立。

    唐朝末年的節度使則引起了藩鎮割據、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之中,大半都是唐朝的節度使演變而來。

    州牧和節度使的出現,是中國古代中央與地方權力失衡的體現,漢唐最終都由地方割據而亡。

  • 3 # sicallee

    節度使權利本身很大,但這只是一個方面。

    但唐朝中後期節度使某種程度上很多是身不由己。因為親兵(牙兵)與自己有人身依附關係,眾多下屬的榮辱、利益繫於節度使一身,造成很多藩鎮割據不是一人一族之事,而是一個軍事團體的集體行為。

  • 4 # 不書公子

    節度使一職,發源於魏晉,始立於唐初。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節度使成為正式的官職!

    唐朝立國後,對外戰事頻繁。為了更高效率的調動軍隊作戰,唐政府在一些軍事重鎮留兵屯守,並於每鎮設節度使一名。到了唐玄宗時期,全國一共形成了范陽、平盧、河東、河西、攏右、朔方、安西、北庭、嶺南和劍南共十個節度使區,具體管轄範圍、職責和兵力分佈如下:

    一、范陽:治幽州,主要監視控制契丹、奚族部落,統領軍隊九萬一千四百人;

    二、平盧:治營州,主要負責管理室韋、靺鞨兩部族,統領軍隊三萬七千五百人;

    三、河東:治太原,負責抵禦突厥入侵要務,統領軍隊五萬五千人;

    四、河西:治涼州,將突厥和吐蕃勢力分割,統領軍隊兵馬七萬三千人;

    五、攏右:治鄯州,負責吐蕃防務,統領軍隊七萬五千人;

    六、朔方:治靈州,職責為抵禦突厥,統領軍隊六萬四千七百人;

    七、安西:治龜茲,安撫西域諸國,統領兩萬四千人;

    八、北庭:治庭州,制約西突厥、堅昆二部,統領軍隊兩萬人;

    九、嶺南:治廣州,撫慰“百越”,統領軍隊一萬五千四百人。

    十、劍南:治益州,肩扛抵禦吐蕃和南方蠻族要務,統領軍隊三萬零九百人。

    各鎮節度使起先由唐王朝的肱骨大臣擔任,掌管轄區內的軍政、民政和財政,與裂土分疆無異。後權力幾經輾轉,各節度使品性魚龍混雜,與唐中央政府不斷產生矛盾,有的節度使開始擁兵自重。

    唐天寶年間(公元755年),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攜心腹史思明起兵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後叛亂雖被剿滅,但唐王朝自此由盛轉衰。唐王朝後期各路軍閥的割據,便是由此開始的!

    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收回了節度使手中的實權,節度使一職成為虛銜。

    元朝建立後,節度使制度被徹底廢除!

  • 5 # 談閒士

    節度使是中國唐代開始設立的地方軍政長官,因為受職時朝廷賜予旌節(旌以專賞,節以專殺,行則建節,樹六纛。),所以這個職位又被稱為節度使,象徵著軍權。

    起初的時候節度使只是一個虛職,徒有名號而無實權,地方軍政歸屬刺史和都督,刺史管民政,都督管軍事。唐朝初期的兵制是繼承了北周的府兵制,但是府兵制的基礎是均田制,兵農合一,戰時出征,和時農作,士兵需要自帶乾糧自備武器,雖然免除了租調,但是戰士個人負擔依然沉重,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府兵制也隨著破壞,後來開始出現募兵制,逐漸形成了以府兵制為常備軍,以募兵制為補充兵力的局面。

    但是唐朝是一個開疆擴土的朝代,邊疆廣闊,一旦開戰就要從中原調兵,如此一來耗時費力,影響作戰,於是就需要在邊疆長期駐守軍隊,也就是軍鎮,這時候兵開始成為職業軍人,作戰力大大提高。

    但是地方軍事和民政分別是由刺史和都督負責,負責打仗的軍鎮沒有財政方面全力,後勤保障就跟不上,十分不利於作戰,但是朝廷又不想讓地方軍政大權集中到一個人手裡,這樣會影響中央集權,於是中央就設定了節度使,受中央的排程拿著賜予的旌節來協調地方軍政事物,但並不是具體官職,也就是接受節制排程的使者,簡稱節度使。

    直到唐玄宗開元年間,節度使才成為正式官職。

    隨著府兵制的越來越破壞,募兵制逐漸成為常備軍,募兵制最大的特點是軍人不再從事農業而是成為職業軍人,所有糧餉均由朝廷下發,後來邊患頻發,各地方節度使大量徵兵,向朝廷討要糧餉越來越大,朝廷無力承擔,旋即放權給節度使自行解決,所以把軍事和民政大權都交給節度使來處理,地方的經濟大權開始由地方掌握。

    軍政一把抓的節度使權力日益膨脹,軍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邊患問題逐漸得以解決,但是這也造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節度使儼然成為地方諸侯勢力,戰鬥力極強的軍隊開始成為節度使的私人武裝,成為朝廷隱患。

    其實從節度使的權利分配上不難看出,節度使和東漢末年的州牧有異曲同工之處,地方財政、軍事、官職任擴音拔等主要權利於一身,權力相當大,跟諸侯國沒什麼差別。

    而且唐朝之所以會滅亡,和後期的節度使又很大的關係,唐朝末年有大大小小的50多個節度使,大多數都不聽從指揮,到最後紛紛自立為王,以至於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

    節度使和清末的軍閥是一個道理,掌握著所轄地盤的生殺大權,想想張作霖在奉天有多大權力,節度使就有多大權力。

  • 6 # 密探零零發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時候,唐朝尚屬於盛世,還沒有像其它朝代所謂的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的情況。後來的安史之亂完全就是統治階級之間的一次權力的鬥爭,唐朝由盛轉衰,最終走向了滅亡。而這一切的根源與唐朝實施的節度使制度有著莫大的關係。那麼,唐朝的節度使到底有多大的權力,相當於現在的什麼職位呢?

    唐朝的節度使的出現主要基於兩點原因:一是從唐太宗起至唐高宗末年,唐邊境的軍事形勢發生了戰略性的轉變。唐朝又戰略進攻轉向了戰略防禦,從唐高宗開始,唐朝開始在主要的邊疆地區設立軍鎮,駐紮士兵,抵禦少數民族的騎兵襲擾唐邊境地區。二是由於均田制度的崩潰,導致了唐兵制從府兵的徵兵制,向募兵制演化。募兵制的出現,導致軍鎮計程車兵成為了節度使的私兵。

    唐睿宗景雲元年(公元710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那麼,唐朝節度使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呢?我們不妨從財政、軍事、行政三個方面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在財政方面,唐朝的節度使在自己的轄區屯田,自給自足,滿足自己軍隊的後勤補給,完全不用擔心被唐朝中央政府掐住脖子,沒飯吃。同時,節度使還拿到了食鹽資源的管理權,收取鹽稅。總之,藩鎮的節度使拿到了眾多的財政權,一個個富得流油。

    在軍事方面,藩鎮實行募兵制,只要藩鎮的節度使有足夠多的銀子,就可以無限制的招兵買馬,而唐朝中央政府卻無法掌握藩鎮節度使的軍隊數量,甚至是失去了對藩鎮軍隊的管理,這些士兵完全就是節度使的私兵。節度使能統一調動、靈活性更強的幾個集團軍作戰,並且擁有“軍事專殺”權。

    在行政方面,為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從天寶中開始,藩鎮的節度使們又擁有了藩鎮的行政權,藩鎮的官員由節度使上報唐朝中央任命,即使州刺史也為節度使所屬。這樣,藩鎮節度使便擁有了其轄區內數州的行政權。不但如此,有的還兼數道的節度使。

    唐朝的節度使初置時,節度使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又常以一人兼統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掌握天下勁兵。他們相當於現在的大軍區司令,還兼任一省或者數省的省長於一身。他們權勢滔天,儼然就是自己地盤的土皇帝。於是外重內輕,到天寶末釀成了安史之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成書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