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3675842581

    所謂名校畢業生往往眼高手低擺不正自己的位置,看不到自己才出校門毫無工作和社會經驗卻索要高薪,所以用人單位一般不歡迎,而普通高校畢業生則有自知之明,只希望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起步工資不很在意,往往注重首先取得實踐經驗,他們的收入反而比名校畢業生還好,而且更受領導和同事的歡迎,此無它,蓋因好相處也!

  • 2 # 帥小西De

    高考在即,題主這樣的提問,不是家長們喜歡看到的啊!但是,現實中類似的事情的確時常發生,算得上是給"志願填報僅看學校"澆一盆冷水。小西建議,不讀研、讀博的話,儘量結合興趣,綜合考慮院校層次、地域和專業等因素。

    小西在高校工作,當下名校的定義最低是"雙一流院校",或者是原"985高校"。回想起小西大四時,參加校園招聘得經歷就是"噩夢",整個求職過程用四個字形容就是"無人問津"。在宣講會上,我們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得簡歷投出去是"石沉大海",有段時間還沒想明白這個問題。反而是同城不少省屬雙非院校得畢業生來應聘,有機會進入面試環節。

    博士畢業後,進入高校任教,期間結識不少企業來校招的HR,聊天后得知她們在不同院校都非常有針對性的,如XX大學材料專業、XX大學化工專業的畢業生。甚至說,"宣講會"除了招人,還有宣傳企業的作用,某個院校就算一個不招也得跑一趟。後面,我常常告訴自己專業本科生,部分企業、單位寫著"XX專業全國招聘2-3人",也許這個指標就是給已工作尚未入編得老員工準備得,去試試,但是別抱有太大希望。

    為何名校生求職難,而雙非院校學生找到好工作?

    首先,名校概念的前提,關鍵是看各項綜合指數排名,但是學生就業僅僅佔比約5%的小指標。近20年是"工科為王"得時代,不明白?科研經費、科研論文、國家三大獎等將工科院校的排名整體抬升,直接導致不少基礎學科、文科類被邊緣化、弱化,結果是這類專業的本科生就業變得困難。記得,小西有一次在校園內聽到一箇中文專業的小姑娘,邊給家裡打電話邊哭泣,而我能聽的就是"找了個工作單位,實習期只給1500元/月"。

    其次,不是每個名校都有如清華、北大這樣的頂尖學府,其各個專業都有極高社會認可度。不少普通985高校、大部分211院校都是部分或少量王牌專業的認可度高,錄取分數線也是較高的。剩餘專業,不管是師資、平臺還是校友資源等比較渣,畢業生求職可想而知。比如,小西之前讀的環境工程專業,建立時間是2000年,短到尚未有學長學姐畢業,更別提在工作單位混成"中層",回來關照學弟學妹。比如,今年就有我們專業畢業後在岳陽創業的學生回來招聘。

    同時,部分創業公司、良性競爭的公司,除了看中畢業院校的層次和專業知名度,更側重畢業生個人的能力和潛力。對於本科生,文化成績的績點不是關鍵,反而是"思考"、"應變"、"資訊收集"、"團隊協作"、"主動性"、"抗壓"與"職業技能"等。如參加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專案的學生往往更容易受到青睞,尤其是某個課題的學生負責人。

    當然,其他不少因素我們也許表面看不到,如HR和某個學生是老鄉、或招聘單位是老家的企業等,這類家鄉因素對於部分畢業生也有加分,畢竟這類人進入單位工作後離職可能性不高。甚至說,學校某個老師或導師幫忙做了推薦,至今我依然記得長沙XX設計院拒絕我的理由是"178cm的身高矮啦",被選的是同專業另外一個導師的學生(180cm)。

    結語

    名校畢業生的確有不少就業難、普通院校畢業生也有找到好工作的。但是,在機率上,名校依然是名校,不少HR非常認可一句話"簡歷都是985大學的,我為什麼要看二本的。",為何非得浪費篩選成本?畢竟,一個HR思考的是如何保障公司的員工數量和質量,而不是為某個特定崗位挑選最為合適的人(這是獵頭公司的事情),畢竟領導只看結果不看過程。

    因此,各位考生還是調整好心態、正常發揮,考入理想的名校。當前大環境下,名校畢業生依然具有極高的社會認可度,加油!

  • 3 # 職場火鍋

    首先,勸你沒有必要問這些問題,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世界上哪裡有所謂的公平?先不要聽大道理和講三觀,先擺平自己的處世心態,否則,你糾結這個問題,自憐自艾一輩子。其次,原因很多,專業、條件、實習機會、資訊不對稱、面試情況等等方面“公平競爭”的差異化。再次,關係、背景、運作等“不公平競爭”的情況。還能怎麼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才是王道,才是人間正道是滄桑。

    第一,先定義什麼是“好工作”。

    好工作,一定是因人而異的。什麼是幸福感?幸福感,就是人在得到慾望滿足時的狀態。

    好工作,也可以這麼定義,就是人得到了自己期望的工作。如果與自己的期望和慾望相比,就能下這個定義。如果你非要與別人相比,那就永遠沒有好工作。

    比如,如果你有攀比心,就算你當了總統,還會嘆息總統也不是好工作。然後你迴歸一個普通平民,你可能會覺得“一身輕鬆”。

    只要是你想從事的工作,並且滿足自己的期望,就是好工作。

    那麼,題主的定義,不是這個定義。對吧?

    題主定義的好工作,可能是“眾人眼裡的好工作”。就是社會公認的好工作。

    一是普遍認為好的地市級以上的公務員、事業編;

    二是普遍認為好的央企,特別是待遇超好的央企二級子公司總部及以上的白領。

    三是普遍認為好的當地待遇超好的大國企白領。

    四是普遍認為好的高薪網際網路、高科技等名企(主要包括國內大廠、歐美外企)。

    第二,如果按照以上定義,先說“公平競爭”的差異化。

    企業招聘,是不是“一刀切”?答案,肯定不是的。沒有誰規定,好企業都必須一刀切211和985吧。這就給競爭帶來的不均衡性。

    一是專業。比如,網際網路、高科技、金融等高薪企業,他們需要的專業是熱門專業。這樣就縮小了招聘範圍。比如,BAT招聘,北大的文學專業,就比不過北航的計算機。再比如,石油央企,清華的核物理,可能幹不過石油大學的地質分析專業,等等。

    二是能力。一些好工作,注重幹活能力。當然,名校光環有助於求職,但不是決定因素。比如,你是名校生,在面試時有優勢,但如果你表現得不夠踏實,有點傲慢,有的企業寧願招普通學校的好學生,感覺實幹能力強,能鑽研,能吃苦,留得住,幹得長。

    三是實習。有些普通學生抓住機會,在名企裡努力工作、認真表現,得到了先機。可能他被招錄。名校生在實習期表現不佳,朝三暮四,被淘汰。

    四是資訊不對稱。名校生都搶名企好崗位,競爭多了,淘汰率高。普通學生盯著中等企業的中等崗位,反而競爭壓力小了。等到招聘期過去,普通生招了中上等崗位,落榜的名校生失去了機會,只能退而求其次。

    第三,不可避免出現“不公平競爭”。

    比如,在一些公務員、事業編、央企、大國企等“好工作”競聘中,你會發現,太多的名校生在面試環節被淘汰出局了。網上的新聞,也經常爆出這類事情。

    名校生由於智力因素,往往在筆試環節能考出好成績,沒辦法,只能讓他們進入面試。因為這個環節是“硬的”。但是,進入面試“軟”環節,就不行了。這是為什麼?

    題,是“死”的。但面試官是“活”的。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這裡面的道道就太多了,當地的關係戶、資源戶,誰家沒有幾條線?再說了,本地企業也有“本土保護主義”,肥水不流外人田。

    名校生落榜後,都質疑不公平對待,但是zj呢?沒有辦法論證的。這就是學校與社會的差別。恐怕這一課,許多名校生都上過吧。

    總之,職場是灰色的,不是非黑即白的。也不是說,只有名校生才有資格找到好企業。求職就業,對企業來說,追求崗位匹配度和價效比。找到最合適的人就行了,至於學歷光環有一定敲門作用,但不是決定因素。作為名校生也好,普通生也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要眼紅別人,更不要受刺激變得怨天尤人,絕對不要破罐子破摔。人生的路,很長很長,期間會有很多次追趕、超越、翻盤的機會和可能。共勉。

  • 4 # 梁朝月

    我覺得在,找不找得到好的工作,除了“學歷”這個敲門磚,還得需要自身能力強,還有就是找工作的方法方案,或者自己的策劃,靠能力,又靠機遇。

    先說能力吧,高考確實是個分水嶺,這老師唸叨了上百次,高中的時候大家的目標都是上個好大學,以為上了個好大學就能夠保障終身了,其實不然,上大學只是人生的開始,接下來的每一步都不再只是單純的考察我們的書面學習成績,而是全方位的掃描,全方位考察。

    小周,考上了大學之後就覺得解放了,也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他自己本身,很“弱”,也不想著去提高自己,除了行屍走肉的去上課,混個及格,別的時候要麼在迷茫發呆,要麼在玩遊戲,找工作的時候更是不知所措,又眼高手低,最後隨隨便便找了個工作。

    小李,上了大學,之後,算是過的充實吧,最重要的事她非常自信,溝通能力,各個方面都很好,為自己的未來做了打算,沒畢業就找了個五百強公司實習,後來就留在了找個公司。

    小李,是別人,甚至老師眼中的“白馬”,都說她運氣好。

    但是其實她一是沒浪費大學時光,而是做好了找工作的策劃,有目標,也敢於去看著高於自己的公司面試,自信。

    總之,找工作的好壞,涉及到很多方面,學歷不再是唯一的敲門磚,有能力,做好規劃,誰都了不起。

  • 5 # 鄭州小小

    1、能力:從機率上,名校畢業學生總體能力應該強於普通學校,但是總體不代表個體,儘管機率低一些,但普通學校依然會有優秀的學生,名校依然會有能力一般的學生。所以既有名校畢業找不到工作的,也有普通學校畢業但工作很好的人,也就可以理解了。

    2、資訊不對稱:儘管所有的人都想找好工作,所有的企業都想找好員工,但是很可惜,任何時候資訊都是不對稱的,企業釋出了用人資訊,收到資訊的人總是有限的,企業也只能在來應聘的人之間做選擇,如果更優秀的人沒看到這個資訊,或者沒有及時參與,那就只能錯過。

    3、價值觀的多元化:世界是多元的,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愛打小怪獸,同樣一個人,有的企業認為能力很好,符合自己的需求,另一個企業可能就會認為能力一般,不符合自己的標準了。對於人才的度量,本身就沒有什麼嚴密、可靠的標準,武大郎就喜歡用比自己個矮的,你去哪說理去?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機遇也就可以理解了。

    4、面向未來的不確定:如果說在當下,哪些工作機會好、機會差還能夠取得共識,但是這些不同的機會在未來會如何,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有幾個高中同學沒考上大學,上了民辦大學,結果當年民辦大學對新趨勢的確是比較敏感,開的專業從現在看相當有前瞻性,於是,他們幾個都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程式設計師,好幾個都進了阿里、華為這樣的企業。尤其我一同學,參加工作的時候他們公司就三十號人,現在幾千號了,他自然就成為了元老級人物,手上的股權怎麼也值幾千萬了。跟我們這些當年的高材生相比,人家才是走上人生的巔峰啊,跟誰說理去。

  • 6 # 精神家園001

    決定一個人成敗的,除了學校教育還有其他的方面,什麼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智商情商,逆商等。故,上什麼學,這只是為是否成功提供了外部條件,上好學校,成功的可能性大些而已。所以工作好不好並不能由上的學校決定。成功還會受遺傳、環境、運氣、主觀能動性等因素制約和影響。所以,不要過度迷信學校,更不要過度依賴學校,努力才可能成功,奮鬥才可能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去平安普惠做信貸專員,沒資源沒人脈,還有點內向,可以做好嗎?會不會每個月只拿800底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