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6
回覆列表
  • 1 # Zh上善若水W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此文被認定為中國文學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讀諸葛亮《出師表》不流淚不忠,讀李密《陳情表》不流淚者不孝”的說法。相傳晉武帝看了此表後很受感動,特賞賜給李密奴婢二人,並命郡縣按時給其祖母供養。

    李密《陳情表》一文是古典作品中的名篇之一,也是早期駢體文的著名篇章。千百年來,一直受到歷代文人的重視,人言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早在南朝時的梁朝,蕭統就將其收入《昭明文選》。此後《古文觀止》、《駢體文鈔》等文集也選錄此文。後人稱其語言委婉,感情真摯。

    “表”寫作的要求是“標著事緒,明白而告乎上也”(〈文章緣起〉)。李密此表旨在辭謝徵召,其理由是“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全文以此為據,言切意真,主題鮮明。

    文章始言作者“不能廢遠”,必須終養祖母的原因。作者六個月喪父,四歲母親改嫁,家無兄弟叔伯,“零丁孤苦”,只得依命祖母劉氏,且其幼年悽苦,“少多疾病”,九歲尚不能走路。祖母撫養他成人後,因年高而“夙嬰疾病”,侍奉湯藥的人只有李密。如此景況,怎能應召?

    次言朝廷徵召與祖母病篤的矛盾。儘管李密對祖母“不能廢遠”,可晉廷仍“詔書特下”,初授郎中,尋除洗馬。李密因祖母病重而“具以表聞,辭不就職”。但詔書又下,措辭“切峻”,郡縣逼迫,州司催促,“急於星火”,使他“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進退兩難,“實為狼狽”。

    最後再次申述辭謝的原因。一是“聖朝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方針,凡屬故老,可得哀憐養育,自己的祖母劉氏,最為孤苦,當然應受朝廷恩澤,得到終養。二是表明自己辭不就職,並非“有所希冀”,心懷“逋慢”,全因“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之故。以區區之心來奉養年高病篤的祖母,正是奉行“聖朝”孝治的具體表現。這樣的陳述,既可解朝廷猜疑,又使請乞終養的理由有了政策依據,使養親與赴命的矛盾得以合理解決。三是委婉說明自己剛屆中年,祖母即將百齡,因此,盡節於朝廷的時間還長,報答祖母撫育之恩的日子屈指可數。況且,“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也是“皇天后土”所共鑑,可見“不能廢遠”確屬實情。及至祖母百年之後,當效犬馬之勞,隕首不惜。

    實際上,李密上表情解的真正原因,並非都是祖母病篤,更主要的是當時的政冶境況。首先,李密為蜀人,對諸葛亮在蜀國的文治武功自有深情。李密從小以“孝謹”聞名鄉曲,且“治,《春秋左傳》,博覽《五經》,多所通涉,機警辨捷,辭義響起”(《華陽國志》),被同學譽為子游與子夏.其才氣在當時是出類拔萃的,以年少俊彥,少仕蜀郎中,多次奉使於吳,頗受吳主及群臣讚賞。263年,司馬昭滅蜀,李密成了“亡國賤俘”,這對“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的李密,不無悲憤之思。其次,司馬氏滅蜀後,為防止蜀國舊臣東山再起,便將蜀之故臣通通召至洛陽,委職任用,司馬氏的用意李密瞭然於心,自然不肯輕就晉之官銜!但是,不願事晉的思想又切切不可流露,便以祖孫相依為命為由,再次上表乞免赴召。

    真摯的感情,是文字張虛掩實、感人肺腑的力量所在。奉養祖母,對李密來說雖是事實,但並不是他不能就職的原因。此前他仕於蜀國,並未因此而妨事,何獨晉召而不能“廢離”呢?究其原因,主要在於他不願侍奉祖母只不過藉口而已。但由於敘述其“更相為命”的情況相當真切,便喧賓以掩其主。李密幼時的孤苦,祖母暮年的悽清,言之令人動情,讀之催人淚下。祖母把他撫養成人,而今心力耗盡,“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此情此景,怎能投身仕途,置祖母於不顧呢?烏鴉尚有反哺報恩之情,何況人呢?用深情切辭,巧妙地掩飾了“辭不勝命”的真實思想。由於敘事真切,感情真摯,儘管作者不著意抒情,卻情透紙背,感人肺腑。所以晉武帝覽此表後嘆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其徵召(《晉書·李密傳》)。晉武帝為“嘉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華陽國志》)。

    語言簡潔精闢是本文的又一特點。“表中眼目,全在破題,要見盡題意,又忌太露……大抵表文,以簡潔精緻為先,用事忌深僻,造語忌纖巧”(吳訥《文章辨體》)。根據這個要求以觀此文,行文皆合表達要求。本表的破題全在最後,其中“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全表的眼目所在,這幾句“見盡題意”又不過於顯露。為說明祖母“餘年”不長,而效力之時指日可待,又補充說“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全文從立意上看,嚴密、深刻、無懈可擊;從措辭造句上看,字字精確、無可移易,句句中的,毫不纖巧。另外,本文用典少而簡,全文只用“烏鴉反哺”、“結草還報”兩個典故。這種典故為人們所普遍知曉,既不高深又很典雅,這在駢文中並不多見。

    從全篇來看,用語十分樸實精緻。《文心雕龍·章表》說:“然懇惻者辭為心使,浮侈者情為文使,繁約得正,華實相勝,唇吻不滯,則中律矣。”表文以簡潔精緻為先,故以四言為主。然而隨著感情跌宕和表意精確的需要,又夾以五至九言,這是“辭為心使”之必然。如敘幼弱時候的“零丁孤苦”,則是“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把孤弱情況寫得歷歷在目;其成人之後的悽苦則是“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孓立,形影相弔”,形象地寫出了孤身隻影、窮困無依的情形。寫祖母劉氏的年老多病則是“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重淺,朝不慮夕”,生動地表現出劉氏病篤、岌岌可危的情景。而寫徵召急催引起的矛盾,則是“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文中無論長句短句,概出自“懇惻”之情,無論寫己寫劉,還是敘述急召,都是言其真情,所以文不浮侈,“繁約得正,華實相勝”,使人讀之“唇吻不滯”。

    本文語言新穎貼切,膾炙人口,許多句子,如“煢煢孓立,形影相弔”,“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後來成為成語,為後世廣泛傳用,足以顯現出作者的語言功力。

    南宋文學家趙與時在其著作《賓退錄》中曾引用安子順的言論:“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隱士安子順世通雲。此三文遂被並稱為抒情佳篇而傳誦於世。

  • 2 # 老球評

    言不由衷很累

    感覺表面言辭懇切,實則言不由衷,說了當朝許多好話,但盡顯薄情寡義,還是對偽朝蜀漢,念念不忘。

    做人真難,做亡國之人,難上加難。

  • 3 # 故事暢談

    情感強烈

    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透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

    語句工整,自然真切。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中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精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本文排偶句的運用極有特色,不僅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簡潔練達,生動形象,而且感情真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將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廢離的深情形容得淋漓盡致;“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透過對比,既突出了李密進退兩難的無奈,又將盡忠之,與盡孝之情表現得真切而感人

  • 4 # 做開心的我

    《李密陳情表》是一首宋詩,作者金朋說。

    該詩是根據西晉李密所寫的《陳情表》,逆向思維,抒發鄙夷借親情而阿諛上位者的憤懣之情,頗有借古諷今之意。

    本詩詞中情感非常強烈,強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無論是述自己的孤苦無依之情,還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為命的深厚親情,都是透過敘事來表達的。而自己對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對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滿情感的筆調來寫的。

    語句工整,自然真切。也是本詩詞的另一個特色,

    本文雖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對偶句,有駢文的整儷之工,但語言卻絕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彷彿是從肺腑中流出,絲毫不見斧鑿痕跡。文章語言十分生動形象,如第一段寫孤苦無依之狀,第二段寫州縣催迫之景,第三段寫祖母病篤的慘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語言上還十分精練準確,有些詞句,成了成語。

    本文中運用了排偶句的運用極有特色,不僅音韻和諧,節奏鮮明,簡潔練達,生動形象,而且感情真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運用比喻和誇張手法,將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廢離的深情形容得淋漓盡致;“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透過對比,既突出了李密進退兩難的無奈,又將盡忠之,與盡孝之情表現得真切而感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取名李汝夢名字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