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431179559474

    你可使用101教育PPT中的題型示範功能進行查詢,目的:為了改變積弱的局面,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和設軍器監。強兵之法初步改變了積弱的局面。

  • 2 # 君山話史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只有四個字:富國強兵。

    熙寧變法便是圍繞著“富國強兵”這條主軸而展開。主持變法的總機構是“制置三司條例司”,由陳昇之、王安石負責,王安石為其靈魂人物。為了確保變法的推行,他向皇帝推薦呂惠卿、章惇、曾布等具有革新精神的人物進入條例司,協助變法。

    變法主要有兩大內容:其一是富國,即經濟改革;其二是強兵,即軍事改革。這裡我主要說說軍事改革。

    軍事變革,主要可以歸納為五個方面:

    其一,保甲法。

    保甲法有兩大目的,一個是訓練民兵,另一個是防止百姓造反。具體措施是這樣的:十家為一保,五十家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每家若有兩個男丁以上的,抽一人為保丁。實際上就是組建民兵或地方治安隊,是維繫地方治安的重要力量。

    其二,保馬法。

    馬匹在古代是重要的戰略資源。宋代馬匹主要是由官府牧監飼養,不僅成本高,而且不能滿足需求。保馬法就是由百姓代官家養馬,每戶可養一到兩匹。養馬者可免交一部分租稅,但如果馬死了,則需賠償。

    其三,裁兵法。

    宋朝到了英宗時,軍隊多達116萬,光軍費的開銷就佔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帝國軍隊雖然多,卻沒戰鬥力,並不精銳。王安石執政後,大刀闊斧裁軍。在熙寧年間,軍隊由一百多萬削減到了六十萬左右,差不多砍掉一半人。

    其四、置將法。

    針對軍隊中存在的“將不知兵,兵不知將”的情況,在全國設定92個集中訓練的軍分割槽,每個軍分割槽由一位主將負責。全國共設92將,其中京幾、河北有37將,西北有42將,主要用於保衛首都及防禦契丹、西夏,其餘地區有13將。

    其五、軍器監法。

    宋代軍器製造原本歸三司胄案管轄,不過三司作為國家財政機構,對兵器製造顧及甚少,導致武器質量低劣。新法設定獨立的軍器監,統一管理全國武器製造。此項改革大大改進了宋軍的裝備水平,宋代在武器發明上也多有創新,火藥的使用是最典型的例子。

    透過軍事變革,應該說大宋的國防水平有所提高,取得一定的成效。在變法期間,大宋帝國在軍事上取得一個重大成就,這就是王韶開河熙之地,拓地二千餘里。

  • 3 # 談藝中國史

    王安石變法的初衷可以歸納為以下三條:

    一,富國

    對應的變法舉措如下圖:

    A:均輸法的目的是以國家行政力量來調配經濟執行。用不太嚴肅的話來說,王安石開創了凱恩斯經濟主義的先河,是計劃經濟的最早實踐者。

    B:青苗法的實施,類似於政府的扶貧貸款政策。在青黃不接的災荒時節,政府直接發放貸款給困難戶,避免這些人遭受高利貸的盤剝。但這樣一來,那些大地主,擁有大量資產的商人就直接與政府對立起來了,而這些人又恰恰是組成北宋政府的核心力量。

    C:農田水利法是一項國家投入基建資金,供地方修築開墾農田的法案。當地方獲得收益後,再逐年向中央補齊款項。但其中存在的貪腐和好大喜功的弊端也很嚴重。不過,這項法案推行後,北宋年間開拓的耕地面積達到了現在上海市的行政區劃面積。也算是成功了吧!

    D:募役法,明確了用錢帛替代勞役的具體實行細則,雖然說從唐代開始,用錢抵消勞役的做法就開始發展實施,但王安石變法對此作了更加詳盡的說明和規劃。抵消勞役所收款項用作重新招募專門從事勞役的相關人員,類似於現在的勞務分包。這項措施有效的調動了社會的剩餘勞動力,也為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專業化做出了必要了支援!

    E:市易法,國家干預物價的調控。改變了市場由大商人大地主壟斷的狀況。打擊了市場上的投機行為。但與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了市場貿易的活躍性。可謂是一把雙刃劍。

    F:方田均稅法,重新劃分土地,統計田畝和人丁的基礎資料。在地租和人丁賦稅的相關政策上做出了傾向於平民,佃農一方的利益調整。這同樣打擊到了北宋的統治核心。

    二,強兵

    軍事改革依然存在很大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王安石軍改的專注面偏向於只求解決現實困境,而忽略了造成這種困境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置將法,保甲法,還是保馬法,王安石的注意力一直放在了北宋政府缺什麼,就補什麼的思維迷局中。而導致北宋軍事指揮體系混亂,兵源不足,以及軍事儲備和兵器製造技術發展停滯的根本原因卻避之不談,這樣的改革很難發揮出他的效力。

    因為改革是需要配套的,需要自上而下,成體系的加以深化。而導致北宋軍事實力弱的根本原因無非有以下三點:

    A:皇權的低迷,文官派系的傾軋,直接導致了決策層上的搖擺。而地方軍事指揮體系也隨之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波動。除了太祖和太宗兩朝皇帝外,餘下的宋代皇帝幾乎沒有機會直接干預軍事指揮的決策過程。而軍事指揮的最大優勢恰恰是相對穩定和集中的指揮決策層。

    B:北宋立國是與五代末軍閥妥協後的產物,北宋的相對穩定首先是犧牲了大量的國家利益,出讓給那些投誠的地方軍閥。而這些軍閥和軍事人員放棄了作戰的本職工作,利用國家的優惠政策囤積大量的財富和土地,到了熙寧年間,北宋的土地兼併程度已經十分嚴重,大量的流民和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從事生產的人員都已經不多,平息地方動亂的軍隊也捉襟見肘,如何還能擴大兵源呢?

    C:重文輕武的國策,當時北宋重用文官,強調依文治國。大力發展經濟,以此作為優勢資源與周邊民族政權相抗衡。其實,這已經算是北宋政府自動放棄了用武力解決周邊矛盾的一個重要體現。既然自己主觀都不願意發展軍事國防能力,何談強兵呢?

    三:育才

    與經濟改革相耀成輝的是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他的三舍法,開創現代分班制和分級制教育的先河。遙遙領先歐洲600年。多項科目著重培養對社會有實際貢獻的人才,尤其是在醫學,財務,法律,工程,軍事等項上設立專科。

    與三舍法配套實施的是貢舉法,三舍法所培養出的專業人才,經貢舉法的篩選甄別,賦予官職或優厚的工作待遇,而以前只能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官職的社會精英,此時又多了一條上升渠道。但問題也很嚴峻,衝突在所難免。

    因為科舉制度的實施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甚至北宋在王安石變法前的所有官員都是經科舉入仕的。而他們也按照科舉以詩文擇優的原則來培養自己的門生子弟,貢舉法的實施,其實就是在與這些官僚世家搶飯吃了,雖然出發點很好,但缺少了核心層的支援,很難改變北宋的教育困局!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還有一項重點,也是極具前瞻性的舉措,就是統一全國的教材大綱,編纂《三經新義》,為了有效推行新教材,他還構建了國家教育體系,大規模興辦與三舍法和貢舉法配套的地方縣學,其中優秀的學子將會被選送太學,進而入仕。

    其實,統一教材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統一社會思想,而擴大縣學規模就是在宣傳這一思想,而將縣學、太學與入仕相掛鉤,則是以利益來引導這種思想的傳播和深入。

    四:結語

    王安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改革家。他的變法系統,深入,且極具創新性和前瞻性。然而,在當時的中國,還不具備這種改革的基礎,最終導致了王安石變法在神宗死後被全面否定的悲劇。

    面對喜歡歷史的朋友,談藝有個小小的觀點懇請諸位賢達加以品評:不以成敗論英雄,不以功過評是非。歷史,就是嚴肅的對待事,而不是感性的去看人。

  • 4 # 狼煙一九三一

    王安石北宋傑出政治改革家(公元10221一1086年)字介甫,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臨川縣)。出身貧寒,21歲中進士及第,後進入官僚系統。37歲時上書“萬言書”指陳時蔽,要求改革,不被重視。公元1068年向宋神宗提出“變風俗,立法度”富國強兵,加強中央集權的主張,獲得宋神宗趙瑣的支援,任命他為宰相領導全國的經濟政治改革運動。

    主要是從政治,財政,軍事,文化四個方面進行全面改革。

    政治上增設三個專門機構,歸中央垂直管轄這三個部門是:戶部,度支,鹽鐵。

    經濟上進行制定新法:均輸,青苗,農田水利,方田均稅,免役,市易等。

    軍事上施行保甲,將兵。

    軍事改革的目的是強兵,在體制上改變一切軍事開支和訓練,統由國家統一來負擔。而是藏兵於民,平時加強組織,戰時即可立即投入戰鬥,把百姓編入軍事組織,由懂軍事的專門人員對百姓進行訓練。具體做法是,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每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作保丁,農閒時集訓,負責巡查,維持地方治安,戰時立即成編制地投入戰鬥,到公元1076年全國己擁有700萬人,將兵法是培養和訓練有專門組織的骨幹,在全國設立武狀元,參加當地的選拔,以考核武藝,兵法,來選拔人才,組織專門的教育機構,編寫教材,其中比較著名的《武經七書》就是那時收集編纂以作為軍事教材教課書而傳於世的,這樣既有武藝在身,又有軍事謀略的人才很快被培育出來,由這些軍事院校出來的人來訓練保丁和兵士,使北宋的軍隊有了大量的改觀。

    可惜由於王安石變法觸及了北宋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根夲利益,受到了他們的抵制,宋神宗死,使改革功敗垂成,以失敗而告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兩戰勝火箭關鍵球員你認為是誰?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