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起居郎雜記
-
2 # 時間故事會
劉墉是清代名臣,主要活躍於清乾隆時期,像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就是按照劉墉的原型來改編的,在古代,當官的皆以清正廉潔為楷模,但是為官之道本就是一門學問,有些忠臣,儘管忠心耿耿,但得不到重用,卻不懂圓潤變通,劉墉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遇見明君,必受其用,生的逢時,活的不凡
-
3 # 香茗史館
在《宰相劉羅鍋》等影視作品當中,劉墉總是被塑造為不畏權勢,敢於與當朝權臣和珅對立較量的形象,事實並非如此。劉墉雖然較之和珅年長、入仕較早,但早年卻多在地方為官,與京中官員並無利益衝突,加之治理地方多有成效,官聲倒也不錯。然而自從其入京為官後,和珅已是如日中天,劉墉雖說沒有對和珅趨炎附勢,但官聲漸晦卻是事實,顯然有些避敵鋒芒,直到嘉靖四年奉命查辦和珅,這才又重新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
△《宰相劉羅鍋》和珅和劉墉
早年多在地方為官,與京中權貴並無利益衝突劉墉出身名門望族,其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祖父劉棨曾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更是乾隆朝的一代明臣。出身於這種家庭,劉墉自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乾隆十六年(1751年),劉墉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身份參加當年會試和殿試,考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館擔任編修,不久又升遷為侍講,開始正式步入仕途。
不過,劉墉在京任職的時間並不長,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被外放開始,此後二十餘年間主要在地方為官,先後擔任過安徽學政、江蘇學政、太原知府、江寧知府和陝西按察使等職。為官期間,劉墉秉承了父親劉統勳的正直幹練和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力所能及的整頓,為政公正廉明、聲名遠播,贏了的百姓的廣泛擁戴,百姓甚至將其比為宋朝的包拯,而乾隆因其父親的關係,也對其多有關照,曾多次得到皇帝讚許。
△劉統勳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因父親劉統勳病故,劉墉辭官回家服喪,直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才再度還京,被授為內閣學士,在南書房任職,後又任《四庫全書》館副Quattroporte,並派辦《西域圖志》及《日下舊聞考》Quattroporte。然而,劉墉這次在京為官也僅僅一年多,次年便再度充任江南鄉試正考官,之後不久復任江蘇學政,再度開啟了在外為官的生涯。
此後,劉墉又調任湖南巡撫,當時湖南受災嚴重,無災州縣又盜案迭起、貪官汙吏橫行,劉墉到任後秉公執法,一舉扭轉政風政氣,僅用一年歐的時間,便達到了庫銀充實、民糧豐足的效果。
直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劉墉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並於次年三月赴京任職,這才開啟了其京官生涯。
入京為官之後,卻官聲漸晦入京之後,不同於地方,劉墉開始直接面對朝中的權貴,然而由於常年在地方為官,父親又已經離世,劉墉在京中根基淺薄,面對炙手可熱的和珅,劉墉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他雖然不像其他官員一樣趨炎附勢,但也只能選擇虛與委蛇、明哲保身。
△和珅入仕雖晚,此時卻是如日中天
在京期間,劉墉先後擔任直隸總督、禮部尚書、玉牒館副Quattroporte等職,但在此後的數年時間內,劉墉為了避免與和珅等朝中權貴發生衝突,任職期間多次犯錯,官聲漸漸不及從前,還多次受到皇帝責備。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初,劉墉因洩露皇帝與嵇璜、曹文埴的談話內容而受到申飭,被罷免大學士職務。此後,劉墉又多次因各種失誤而被彈劾,甚至被降職為侍郎。
嘉慶二年(1797年)四月,劉墉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但卻仍被皇帝指責不肯真心實意做事、辦事懶散,並稱是因沒其他人可用,這才提拔劉墉。
可以說,在京為官期間,劉墉有意避開了與和珅等權貴的衝突,而其多次因犯錯而被彈劾,其實可以看作是無奈之下使出的自保手段,否則在根基不穩的情況下,公然與乾隆寵臣和珅作對,劉墉根本無法在朝中立足。
直到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皇帝去世之後,和珅失去了最強靠山,劉墉這才再度站了出來。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查辦和珅結黨營私、擅權納賄之案,將整個案件查辦的井井有條,得到嘉慶皇帝的讚許。
綜上所述,劉墉的本姓還是剛直不阿、不畏權勢的,之所以在入京為官後官聲漸晦,不過是為了自保而做出的妥協而已。劉墉畢竟不是個初入政壇的熱血青年,乃是宦海沉浮數十年的官場老油條,在沒有根基的情況下與寵臣和珅作對,那不叫剛正不阿,那叫盲目衝動。
-
4 # 老豬的碎碎念
劉墉也就是電視劇中頻頻出現的劉羅鍋,他在劇中被塑造成了一個剛直不阿不畏權勢的清流,而且頻頻的戲弄和珅等大貪官,但歷史上真的是這樣的嘛?很遺憾,劉墉並不是這樣的,電視劇中的形象完全是編劇意淫出的結果而已。下面咱家講講歷史上的劉墉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此為劉墉畫像)
說劉墉之前,先要認識一下劉墉的親爹是誰?沒錯,劉墉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官二代,他的父親便是大清朝的三朝元老劉統勳,他們老劉家那是官員世家,自然自小就收到了如何為官的薰陶,其二劉墉其人並不是一個羅鍋,至少年輕的時候不是,因為劉墉的壽命比較長(活到了八十多歲,由於其身高偉岸,所以在熬死了乾隆皇帝到了嘉慶朝之時,嘉慶曾經戲稱八十來歲的劉墉為“劉駝子”,這很容易理解了,任憑誰到了這個年紀肯定也會駝背彎腰了。
下面在說說劉墉歷史上和乾隆的關係,他並不是電視劇中那麼親密的,真實過程中他和乾隆就是簡單的臣子關係,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而且乾隆還因為劉墉的失誤,被罰到充軍,後來因為他老爹劉統勳的面子又給重新啟用,而劉墉與和珅的關係就更不是電視中演繹的那樣了,歷史上和珅那可是權勢滔天,是乾隆身邊最紅的人,劉墉自然不敢和他對著幹了,只能採用獨善其身的辦法來規避風險。而劉墉與和珅最大的交集,便是在乾隆死後,嘉慶皇帝親自讓劉墉負責查辦和珅,也正是因為劉墉的建議,讓罪大惡極的和珅留了全屍。
回覆列表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清乾隆、嘉慶兩朝重臣,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峭直敢諫聞名於世。其書法味厚神藏,有廊廟氣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學大家,作書喜用濃墨,故世人又稱其濃墨宰相,時稱劉羅鍋。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東諸城,家族是當時的名門望族,其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四川布政使,父親劉統勳則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祖籍江蘇徐州豐縣。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於京,諡文清。
劉墉生於官員世家,真正的為官三代,也就是家學淵源,如何為官或者說如何當好封建社會的高官,絕對是有心的體會的,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家幾代當的都是可以直達天聽的大官,與那種胥吏小官的為官之道絕對兩碼事。
說幾個他為官的節點,年輕時劉墉先後兩次提督江蘇學政,後期為官處事風格由峻厲剛急轉為平和舒緩,但嚴肅認真是一以貫之的。民間故事中劉墉精明強幹懲治貪腐,大有劉青天的美名正是這一時期。
壯年時和珅炙手可熱,劉墉也只能“委蛇其間,惟以滑稽悅容其間”,表現出其為人和為貴的另一面:面對和珅專寵於乾隆,劉墉只好靜默自守,滑稽模稜取容。此時劉墉看似活的憋屈,卻也是朝廷重臣,劉墉的一舉一動不管是寵臣和珅,甚至是乾隆皇帝都要認真對待。
晚年時劉墉升任直隸總督、吏部尚書,兼理國子監事務。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任職玉牒館副Quattroporte。但在此後數年裡,劉墉不斷犯錯,官聲漸不及從前,並多次受到皇帝責備。嘉靖皇帝上臺后皇帝向劉墉詢問新選知府戴世儀可否勝任,結果劉墉說可以,實際上戴世儀十分庸劣難以勝任。這其中表現劉墉勸諫的藝術,新皇登基最忌諱的就是權威被挑戰,越是位高權重的老臣子,言行越是敏感,讓年輕皇帝自己認識到錯誤,既保留了年青皇帝最看重的面子,又告訴皇帝重臣無意爭權,讓皇帝知道重臣是皇帝的忠誠支持者,而非對立面,獲得信任比糾結對錯更重要。這也是嘉靖皇帝嘴上說劉墉向來不肯真心實意做事,幹活懶散。並稱是因為沒有其他人了,所以才提拔劉墉。可劉墉的官卻越來越大。
生命的最後幾年
嘉慶四年(1799年)三月,劉墉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奉旨辦理文華殿大學士和珅植黨營私、擅權納賄一案。劉墉再次展現出不畏權勢的一面,查明和珅及其黨羽橫徵暴斂、搜刮民脂、貪汙自肥等罪行20條,奏報朝廷。嘉慶隨即處死和珅。嘉慶四年(1800年)底,劉墉上疏陳述漕政,對漕運中的漏洞體察至深,憂國憂民之情溢於言表,嘉慶皇帝看後,深以為然。嘉慶六年(1801年),劉墉充任會典館正Quattroporte。嘉慶七年(1802年),皇帝駕幸熱河,命劉墉留京主持朝政。此時劉墉已八十有餘,卻輕健如故,雙眸炯然,寒光懾人。
政治是妥協和平衡的藝術,但又最考驗人的底線和初心,劉墉的一生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想要完成自己的報復,首先要有能力和才幹,這點上劉墉不負大才之名,成為其履受重任的基石,其次深知政治鬥爭的真諦,鬥爭的目的是為了自己的遠大報復,所以不會在鬥爭中迷失,可以藏拙但絕不會被剝奪發言權和影響力,想要不受掣肘的做事情第一要有皇帝的支援,第二要有足夠的地位。沒有這些所有的所謂剛正不阿,不畏強權,都只能以悲劇收尾,想做事情又不遵守時代的規矩,起碼在封建社會的官場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