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影影圈圈

    普通人(非專業攝影)和攝影師拍攝同一場景,普通人拍攝出來的照片畫面效果平淡,攝影師拍攝出來的照片更有層次感,藝術感,

    為什麼說普通人拍攝出來的照片畫面效果看起來很平淡呢?因為普通人也就是非專業攝影者在拍攝過程中沒有構圖的概念,相當於“見景即拍”,最多選擇個自己認為滿意的拍攝角度,就好比平時用手機拍照的那種狀態,如果手機畫素不是特別高的話,就利用美顏之類的功能,

    如果是用照相機進行拍攝的話,非專業攝影者估計連曝光控制都會經常出錯,導致照片主體與背景的亮度不是很協調統一,畢竟一張曝光準確的照片需要光圈和快門的完美配合才能達到,而且是大光圈配高速快門,小光圈配低速快門,普通攝影者腦子裡只知道“光影”,卻不知合理運用光影是要掌握很多一連串的技巧的,

    那麼作為一名專業攝影師,對於攝影的基本技巧是非常熟悉的,比如,攝影師知道構圖的重要意義,一件優秀的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與平淡的作品之間的區別在於構圖,想要拍攝出好照片,首先要重視構圖;色彩的重要屬性,色彩對於塑造形象、表現主題、烘托氛圍有很大的作用,一張優秀的攝影照片裡除了光影還有色彩,

    最主要的是,專業攝影師知道什麼時間、什麼天氣拍攝出來的場景效果最好,因為自然光和氣溫的任何變化都是人為無法控制的,而這些變化又會給照片畫面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會選擇適合的時間和天氣進行拍攝,再者,專業攝影師都會注重提升自己的攝影藝術修養,拍攝出來的照片肯定會更有藝術感,

  • 2 # 柳侍墨
    普通人和攝影師拍攝同一場景,會出現什麼差距?

    普通人和攝影師拍攝同一場景,有可能會出現“天差地別”的差距。

    原因無外乎兩個方面:

    一是攝影器材的差距;二是控制著攝影器材的人,審美的差距。

    那麼我們先假定一下,第一種情況是手持相同型別的攝影器材,無論手機或者是相機。但是一個是普通人,一個是攝影師;

    第二種情況是攝影器材不一樣,兩類人的審美也不一樣。

    有沒有第三種情況呢?

    沒有。

    如果兩類人的審美一樣,那就不叫兩類人了。

    第一種情況:假設普通人和攝影師用的是同一個型別的攝影器材。

    我舉個例子來講。

    如果是拍攝人像,普通人先想到的,是這個模特真漂亮,我要把她拍下來;

    攝影師想到的,是我應該怎麼取景——用什麼構圖?怎麼搭色?採用什麼角度什麼機位拍攝?

    打個比方,在同一場景下,畫面元素有五個;

    普通人可能會想把這五個全拍下來;攝影師只會選自己需要的。

    所以我們看到的照片會是——

    普通人拍了1+2+3+4+5,但是哪一個也不突出,你不知道他拍的照片裡,主體是什麼,主題是什麼 ;甚至,你問他想要表達什麼,他自己也說不清楚。

    攝影師拍到的可能是1+2+3,2+3+4,4+5,甚至只有1或者2……但是因為攝影師只取貼合攝影主題的畫面元素,攝影主體反而會一目瞭然。

    你再問攝影師為什麼這麼取景,他當然能給你說清楚。第二種情況:攝影的器材不一樣,外加普通人和攝影師的審美也不一樣。

    那這個就更沒可比性了。

    軟體不如人,硬體還不如人,那不就只能等著被吊打嗎?

    有沒有勝出的可能?

    完全沒有。

    除非普通人捨得在攝影方面下功夫,即使不升級器材,也先用攝影知識把腦袋裝滿咯。

  • 3 # 碩設計

    觀察拍攝事物不同,看法不同,拍照目的不一樣,普通人是為拍照而拍照,而攝影師是在拍一張照片能給大家傳播裡面拍出來的內涵,拍的照片是有故事的,不是為了拍而拍,總之攝影師在平時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細小的事物,在普通人觀察不到的好風景而攝影師就觀察到了。

  • 4 # JasonVon的影像視界

    同一場景下,普通人大多是先看到場景而後拍出自己所看到的,攝影師特別是職業素養很高的攝影師往往會根據場景在腦海裡形成最終成片效果,再去根據自己想要的成片效果去決定構圖、曝光、手法等。最終差距我認為會在以下幾個主要方面體現出來。

    一、成片看到的

    1、構圖

    這個差距我感覺是最直接的體現,或者說是取景,因為構圖直接決定主體的表現。看過太多普通人和攝影師同一場景下拍攝的成片,首先普通人拍攝的照片在構圖上就很多不過關,或者少數普通人懂得構圖規則,但也只是循規蹈矩,對主體的表現缺乏引導。

    2、光線

    攝影師知道什麼樣的光線拍出來的照片好,什麼光線適合什麼題材,或者說對光線有精準的把握。而大多數普通人就沒這方面的意識了。

    3、色彩

    攝影是由美術衍生而來,色彩的把握也會體現到作品中去。攝影師會透過前期取景和後期修飾排除干擾顏色、加強對視覺感受有幫助的色彩。

    4、影調

    為了突出主體或者加強視覺印象,攝影師往往會很注重作品影調的表現。明暗層次、虛實對比、色相明暗等,會讓觀者感受到光的流動與變化。

    二、背後積累的

    1、審美

    這是作品背後體現出來的職業素養。雖然一張作品不能全面的體現一個作者的審美,但是審美這個比較虛幻的概念是能比較直觀的在作品上呈現出來的。

    2、思想

    這個也是一個綜合體現。攝影作品就像繪畫,不單單是畫面本身所表達的光影色彩等。它所表達的思想也是一張攝影作品能夠給觀者帶來的。

    我是JV視界,專注於攝影

  • 5 # 南方之南

    同一場景,普通人和攝影師都感上了興趣,說明這場景的確不錯,因為攝影師更會從普通場景中發現美。既然連普通人都看中的地方,那肯定有“獨到”之處!

    那既然都在拍,普通人和攝影師會有什麼差距呢?最大的差距就是:攝影師會更“講究”!

    怎麼個“講究”法呢?普通人看到入眼的場景,大多數都是舉起手就拍,而攝影會考慮一些“問題”:如何構圖、如何選擇主體、如何對焦、景深如何、測光如何等。所以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攝影師會“三思而後拍”。

    舉例一:

    早上晨運,發現晨光不錯、小鎮沉浸在一片寧靜中。如果是普通人,可能會對著天空隨手一拍完事。而攝影師會選擇一個主體(上圖就選擇了一隻船),給主體一個合適的位置(上圖小船大體在九宮格的左上交叉點上),選擇小船作為對焦點,給小船安排一個合適的前景,前景裡的綠色植物不但增加的空間感,也豐富了畫面色彩,注意河對面的岸邊的水平、和對面樓房的垂直度,不能出現明顯的角度不適感,給小船一個側逆光,讓小船有了立體感,測光也以小船為準,後期對亮部壓暗,對暗部提亮,均衡畫面。

    舉例二:

    上圖是開平的碉樓。場景也不錯,普通人可能會在任何一個角度上抬手就拍,而攝影師可能會前前後後繞著小樓觀察最佳拍攝位置和角度。角度上來講,去到後面的逆光裡不合適,因為前面才是碉樓的“正面”,而前面完全可以給碉樓一個側光,讓碉樓有了明暗變化,也就有了立體感;選擇一個彎曲的小石徑進入畫面,這個小石徑就有了引導的作用;等候一個人走進畫面,就讓畫面有了生機和動感。細節上,可能碉樓上的上部天空有些小,有點壓抑,下部左側露出一小點柵欄,是否影響視線,要不要去掉等。

    這位同志就不是一位“普通人”,雖然是用手機在拍,看人家的架子多專業!手機前面還加了只廣焦鏡頭,多次給我說他能拍到的畫面我拍不到,主動看了我拍的照片,並對我拍的照片進行了專業指導和修正,告訴我取景上那裡多了、那裡少了,應該豎拍還是橫拍。這位老師更為熱心的的,在他這個位置上,至少主動給十幾個人拍了照,並且拍照時極為認真,選取最好的角度、安排站立位置、身姿及表情,以至於我想在這兒拍個全景都沒拍成,哈。

    總之,同一場景,普通人拍照是隨意性,攝影師是“深思熟慮”的,是有“講究”的。

  • 6 # 姿影a

    一個是透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構圖曝光用光美術色彩色調長期拍照的經驗 一個是憑著業餘愛好沒有專業系統的學過攝影 拍出來的照片是不一樣的

  • 7 # 呼倫貝爾谷哥

    經常都有人問:普通人和攝影師拍攝同一場景區別有大多?為什麼同一場景攝影師拍出來就是看好,而自己拍出來就是不行,可以說差距是巨大的,首先普通人對於單反的操作就是一知半解的,快門速度,ISO,光圈都未必知道如何調節,其次構圖是關鍵,普通人對於構圖根本沒感覺,對於色彩搭配更是沒感覺,構圖和色彩搭配是需要長期的拍攝積累經驗的,專業攝影師拍攝圖片也許未必每張構圖和色彩搭配都非常完美,但是肯定會注意,也許兩三張會出一張好片,但對於普通人來說,也許十來張甚至一百來張可能才會出一張好片,場景一樣,構圖就是關鍵,不同的構圖,拍出來的圖片效果就是千差萬別的了。。。再者就是光線的運用,這個可以說普通人是壓根不會的,逆光,測光,順光,這拍出來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如果要自己打燈,那這更需要攝影功底了,普通人別說打燈了,自然光都未必能拍好。。。別說普通人和頂級攝影師做比較了,就算普通攝影師和頂級攝影師比,這差距也是巨大,以下就是呼倫貝爾大草原照片如果喜歡可以關注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別人在一起,總是很尬,沒啥說的,咋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