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v空間
-
2 # 付禮成
宇宙產生新星系,宇宙的總質量一定會增大。因為所有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和能量組成的,能量是能不斷製造的,也是能不斷消失的。宇宙之所以能不停執行,就因為宇宙能不斷製造能量,即引力。
引力是宇宙中所有物質的能量源,新星系的誕生離不開引力為其提供能量。力沒有重量,力是一種特殊的能量表現形式。熱,電,光都可透過一些媒介轉變成力,力又可透過媒介轉變成熱,電和光。熱,電和光是純能量,有一定的重量,除力之外,凡是能量就都有一定重量,所以新星系誕生,宇宙總質量會增加。
-
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恆星的生與死,宇宙的組成,構成每一點物質的基礎粒子都在不斷變化和進化。 宇宙經歷了一些非常有趣的變化,突然間元素週期表——宇宙中元素的總數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奇點大爆炸後的1億年裡,除了氫、氦和鋰什麼也沒有。然後開始產生碳、氧和非常重要的元素。現在,我們正處於填充元素週期表的輝煌時期。 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元素週期表幫助人類理解了組成宇宙的元素,當時俄國化學家德米特里·門捷列夫認識到某些元素的化學規律,並將其組織成一個圖表——元素週期表。
但是,正如科學家們早就知道的,週期表只是由星塵組成的:週期表中的大多數元素,從最輕的氫到較重的元素,如銣,都是從恆星開始的。 隨著新的元素被發現,或者在合成元素的情況下,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創造了新的元素——這個表也在增長,正在接近解開宇宙的真相。 核反應創造新的元素——始於大約137億年前的大爆炸。宇宙中最輕的元素,氫和氦,也是宇宙大爆炸的第一個結果。但是更重的元素——元素週期表中幾乎所有其他元素,主要是恆星生與死的產物。
大質量恆星,融合元素比低質量恆星要快得多。這些宏偉的恆星將氫和氦融合成碳,並將碳轉化成鎂、鈉和氖。大質量恆星因爆炸成超新星而死亡,釋放元素——從氧到矽再到硒到它們周圍的空間。 較小的低質量恆星,大約和我們太陽一樣大的恆星將氫和氦在它們的核心融合在一起。氦然後熔化成碳。當這顆小恆星死亡時,它會留下一個白矮星。白矮星在合併和爆炸時合成其他元素。一個爆炸的白矮星可能會將鈣或鐵送入它周圍的深淵。合併中子星可能會產生銠或氙。
因為,像人類一樣,恆星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生與死,也因為恆星經歷生死時產生不同的元素,宇宙中元素的組成也會隨著時間而變化。 恆星製造元素需要幾個不同的過程,這些過程有趣地分佈在元素週期表中。當我們想到宇宙,想想有多少恆星獻出了生命,而不僅僅是大質量恆星爆炸成超新星。一些較小的恆星,像我們的太陽,和更老的恆星,它們為我們提了所有元素,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恆星組成的。 我們體內的物質數量和地球上的物質數量永遠不會與常數相同,它會不斷變化。
地球不斷接收宇宙粒子、一些小行星、隕石和其他宇宙輻射,從而改變它的質量。 由於我們周圍不可觀察的宇宙的影響,我們觀察到的宇宙總質量也在變化。 宇宙中的物質數量保持不變,但不完全是。恆星將質量轉化為能量,但速度非常慢,而且數量很少。我想說,每十億年,不到0.05%的宇宙質量變成了能量。(這不包括宇宙的最初幾分鐘。) 亞原子粒子意味著質量和能量是平衡的。每出現1萬億個粒子,就有1萬億個消失。這是在天文尺度上測量的,如果物質自發出現或消失,那麼它的數量就非常少——每年每立方光年不到幾個原子。更有可能的是,它是一個淨零。 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如此。物質以能量的形式消失。太陽沒有什麼是失去的,能量只是四處遊蕩。
創造一個封閉宇宙的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保持恆溫。它確實需要把熱量“推”回氫和氦中,但是“推動”的“機器”是上帝。 這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創造了一個可持續的宇宙。太陽燃料永遠不會耗盡的問題是我的興趣所在。 如果我們只看物質,那麼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你不考慮量子力學。宇宙中每顆活躍的恆星都在發生能量/物質轉換。 然而,總質量/能量保持不變,即使考慮到量子效應。當粒子被創造和毀滅時,宇宙的總能量保持不變。消失的粒子的質量只是轉化為光子的能量,反之亦然。 創造一個粒子需要消耗一些能量,類似地,當粒子消失時,它會轉化為某種能量。 質量和能量保持不變,這是我們現在在這裡的唯一原因。
-
4 # 三茅居士
這個問題目前在科學界無解,也可能永運無解。因為宇宙起因大小都在探索中,爭議一直在持續著。
按奇點爆炸理論(當然屬假說)和物質不滅定律,(宇宙前無空間,無物質)宇宙雖不斷膨脹產生萬億星球但都屬奇點質量而出,它又是總質量不變的。象吹氣球,不吹和吹大質量是不變的。當然首先宣告這是天文學家勒梅特據奧伯斯佯謬和哈勃紅移現象的想象。世界上爭議很大。
如按有得科學家猜想宇宙是無邊的靜止的又是不斷變化的,有生有滅,那樣也是總質量不變的。因為所有物質都在其中變於不變中。
象蓋個房子實則是地球上其它物質的轉變,並不多一個分子。
綜上所述都是假想,但無法真正求證是真實的,因宇宙是永遠搞不懂的。
-
5 # 宇宙時空聯盟
我們這個宇宙的總質量己經成功變大到完全是你無力可想象的狀態了!
《如來宇宙直徑(7)》
2018.5.6統計:
我們的宇宙----"如來宇宙"由於前階段非常努力地大力奪取許多個外宇宙精華,從而導致"如來宇宙"直徑己經爆漲到336421.6742億光年.
最初"如來宇宙"創造成功後的直徑僅有5000億光年.
我們宇宙裡存在的星系數量也就上漲達到64272761.56384189億個星系.
現今"如來宇宙"的自轉的轉速己達到96.38765萬億公里/分鐘.
最初"如來宇宙"的自轉的轉速達到7000億公里/分鐘.
2018.5.4起全天下共劃分有108x2N個宇宙.大多數宇宙直徑是5000億光年左右.
我們宇宙每400億年就是一次小輪迴,每6000億年就是一個大輪迴.我們現處於第三次大輪迴中的第15次小輪迴的第193億年時代.即還有207億年後這次大輪迴才結束而進入第四次大輪迴的第一次小輪迴的進化之中.
全天下共有108x2N個宇宙存在,均各自不斷輪迴進化之中.
-
6 # 寶樹白石
人類無法測量宇宙的質量,永遠也不可能測量。
宇宙大到人類無法想象,哪裡究竟是什麼,有多少星系,人類無法到達哪裡,就是人類最好的天文望遠鏡也無法看到宇宙的內容,因為它們的光線無法涵蓋地球所在的星系,人類所看見的是宇宙的一個渺小的角落。
所以談不上人類所認知的宇宙總質量。
不斷的有新的星雲出現,其實這不是新的星雲,而是人類的望遠技術新的升級。
每一個星雲發光的範圍有限度,最微弱的光線所涵蓋的範圍都不能涵蓋地球這邊。
就是人類最先進的技術也無法看到。
當然人類的哲學思想,物質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而只能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
這個原則,宇宙的總質量是恆定的。
不能創造,就是說不會有新的內容產生。
不會消滅,就是說任何空間,能量,物質都不會消失,而只是不斷的變化。
所以新的星雲被人類用先進的技術看見,它的固有的。
不會憑空出現,也不會憑空消失。
如果,宇宙會產生新的星雲,那麼這有限的空間早就塞滿了。
空間雖然無邊無際,漫長的時間,也會被新誕生的星雲塞滿。
這是不可能的。
整個宇宙的所有都是恆定的。
回覆列表
首先感謝邀請。這個問題牽扯到了人類的生與死,萬物的生與死以及宇宙的生與死。我們知道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那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時間。正是如此,宇宙發生了大爆炸,最終形成了這個世界。自宇宙誕生的那一刻起,隨著它的膨脹宇宙的問問變得越來越低,最終物質開始出現,而早期宇宙呈現的物質則是氫氣。
正如我們所說,我們所看到的元素週期表實際上就是由宇宙中最開始的氫元素所一個一個誕生的。而在這些元素誕生前,它們需要消耗極大的能量。我們知道物理學的能量守恆定律,能量會不間斷的轉化為各種形式,並且它們永遠不會消失,但是在釋放能量的同時,質量卻在不斷的消耗。
比如拿我們的太陽來說,太陽是一顆等離子氫氣球,它依靠燃燒氫元素而產生能量,而這些氫氣在燃燒後,會釋放出新的物質那就是氦。而在這個過程中,早先的氫氣被燃燒殆盡,這部分質量恆星失去了。但是恆星又獲得了新的質量那就是氦。
而氦也會產生核聚變繼而融合成更加重的金屬元素,當這些元素最終變為鐵的時候,由於鐵聚變的過程相當的複雜,而恆星無法進行鐵的融合,而鐵又是非常重的元素。繼而鐵開始堆積,恆星的體積擴張,隨後星核開始在重力的影響下塌縮,超新星爆發誕生了。超新星爆發代表著恆星的終結和死亡。
我們的銀河系存在著4000億顆恆星,如果恆星不斷的死亡,那麼銀河系就會消散,因為沒有恆星誕生了。這就代表星系邁入死亡的地步,而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一個星系的死亡,意味著宇宙也將逐漸的走向消亡。
因為恆星是由氫元素組成,而星系又是恆星所組成,因此從以上理論推測,我們就能知道宇宙每誕生一顆恆星、死亡一顆恆星,都意味著它失去了一大部分的質量,而這些質量佔據了宇宙的總質量,但是我們所觀測到的物質只佔據了宇宙總質量的4%,因此這些消耗可以忽略不計。就算物質燃燒完畢了,宇宙依舊不會死亡,因為還有神秘的暗物質和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