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國逐夢
-
2 # 太子華少
三國曆史英雄輩出、亂世梟雄、治世能臣、猛將如雲,真可謂是人才濟濟。說到人才,就不得不說蜀漢政權中的李嚴。李嚴一生也可謂顛沛流離,幾番輾轉好不容易做到蜀漢政權中尚書令,後又被諸葛亮一道奏摺,貶為庶人。其中緣由,牽涉甚廣,這還得從他的為官經歷說起。
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郡人士,他自幼勤學善思,才能過人,年輕時期先後在南陽郡中各縣從政為官。荊州牧劉表去世後,曹操大舉南下,劉表之子劉琮兵敗投降了曹操,李嚴見大勢已去,於是便輾轉去了蜀地,投靠了益州牧劉璋,後被任命為蜀郡成都縣令,成都是益州的治所,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李嚴在任期間,勤於治政,政績斐然。
後因劉備開疆擴土,向西擴充套件版圖,恰逢當時益州牧劉璋因懦弱無能,被漢中郡張魯打的連連挫敗,於是便請來了劉備幫忙,劉備趁機計劃奪取益州,舉兵攻打各郡縣,來勢洶洶,直搗成都,李嚴當時奉命在綿竹抵禦劉備,後經他審時度勢率兵投降,倒戈相向。劉備進而逼迫劉璋投降,在奪取益州後,論功行賞,封李嚴為犍為郡太守,興業將軍。後在李嚴當郡守期間,盜賊馬琴,高勝等人興兵作亂,聚集了幾萬人馬,李嚴義無反顧,挺身而出,沒有向劉備請兵,依靠郡中幾千士兵,興兵討伐,奮勇殺敵,斬殺賊兵首領,立下汗馬功勞。後又率兵擊退高定,因李嚴屢戰奇功當即被升為輔漢將軍,不久又升為尚書令,進入朝廷中樞系統。
隨著蜀漢政權的演變,荊州失守,關羽戰敗而亡。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舉兵討伐東吳,不料慘敗而歸,不久後便病倒。臨終前召見諸葛亮和李嚴,囑託他倆輔佐少主劉禪,並任命李嚴為中都護,掌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在後主劉禪即位共事時期,先前他們還惺惺相惜,關係頗為和睦的。
後來諸葛亮在漢中出兵北伐,因和李嚴政見不同,不願配合北伐的計劃,所以兩人的關係也逐漸淡薄。公元231年,諸葛亮又兵出祁山,李嚴當時負責監督運輸糧草後勤。因失職故想設計陷害諸葛亮,後被諸葛亮識破詭計,將李嚴的罪證呈給了蜀主劉禪,證實了他的過錯,李嚴無言以對,只能認錯謝罪,於是諸葛亮上奏劉禪說:“李嚴貪圖權位,只顧自身名利,不顧大局安危。此等人不堪重用,如若再行放縱,將會影響朝野,應辭去他官位,貶為庶人。後經劉禪下旨,被庶為平民,流放在外,李嚴被貶以後也是愧疚不已,仍期盼諸葛亮能再次起用他,可等來的是諸葛亮的離世,心中突然百感交集,情緒激憤,突發病而亡。
-
3 # 掌心記兩次跳槽,踏準節奏
李嚴這個人經歷比較複雜,也非常有才幹。他本是劉表的部下,因得不到重用,跳槽到了益州劉璋手下,頗得器重,被任命為成都市市長。
劉備攻益州時,李嚴再次跳槽,率部投降劉備,被劉備任命為裨將軍。劉備取下益州後,李嚴被外放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
在犍為太守任上的八年,李嚴幹得非常出色,不僅將領犍為郡治理得井井有條,還成功平定郪縣數萬民眾的叛亂,得到劉備的賞識,升遷為輔漢將軍。
在這期間,作為地方官的李嚴還與諸葛亮、法正、伊籍等組成五人小組起草了蜀漢政權的第一憲法——《蜀科》,再加上,李嚴在太守任上治理和軍事方面的出色表現,李嚴和法正一起成為深得劉備寵信的原劉璋東州集團代表的代表人物。
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劉備夷陵戰敗,退守永安宮,徵召李嚴到身邊,任尚書令。自此,李嚴平步青雲,正式踏進入蜀漢政權的權力核心。
劉備託孤,內藏玄機第二年,劉備病重託孤,臨終前作出的政治安排是:
《三國志·先主傳》:“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李嚴傳》: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劉備的這個人事安排,和東吳孫策當年頗為類似。據《三國志》記載,孫策臨終前曾託孤於張昭,周瑜也“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兩者類似的方面,諸葛亮與張昭一樣以最高文官輔政,李嚴類似東吳的大都督周瑜,以中護軍之職主管軍事。
不同的方面,劉備還當著諸葛亮和李嚴的面,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國志.諸葛亮傳》)說明劉備託孤的第一責任人是諸葛亮,李嚴只是副手,處於第二輔政大臣的位置,這是與張昭、周瑜不同的一個地方。
另外一個不同的方面,作為統內外軍事的中護軍,李嚴的職責只是鎮守永安,也就是蜀漢的東部戰區,主要防範東吳。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嚴在政治順位上相當於第二輔政大臣,軍事主管,但實際上只是東部戰區司令,與北部戰區司令魏延平級,指揮不了魏延。
如此安排,埋下禍根劉備這樣安排,其實也有他的不得已。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是由本土勢力的“益州集團”、劉璋舊部的“東州集團”和劉備親信的“荊州集團”組成的,這三股勢力就是三重矛盾,直接影響蜀漢政權的穩定。
劉備的治蜀策略是依靠荊州集團,拉攏東州集團,防範益州集團。所以輔政以諸葛亮為主,這是最主要的,因為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代表,自己人。
而李嚴則被劉備視為東州集團中,可團結的代表性人物,入局的,其實劉備的最佳人選本是法正,不幸的是法正死得太早了。
劉備之所以選中李嚴,清人何焯在其《義門讀書記》中歸納了“蜀土故臣,宜加獎慰”;“荊土歸操,嚴獨西歸”;“理民治戎,幹略亦優”三個原因,可以說非常到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和劉備的“荊州集團”融合得最密切。
其實這麼分析,就是說明兩層意思。
第一,諸葛亮和李嚴同為輔政大臣,諸葛亮是正,主持全面工作,李嚴是副,分管軍事工作,實際上只履行戰區司令職責。就像一個單位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關係。
第二,諸葛亮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信任到可以讓他“自取”的程度,是絕對信任,地位不容挑釁;李嚴之所以受重用,除了非常有才幹,更重要的是因為身份特殊,主要是想以此釋放團結拉攏“東州集團”的訊號。
可惜,李嚴沒弄明白劉備的這兩層意思,擺正自己副手的位置,和被團結的政治身份,不斷挑戰諸葛亮的權威,耍小聰明,提過分要求,又不懂得團結人,最後落得個被廢黜和流放的下場。
回覆列表
李嚴字正方,南陽人氏,年輕時為郡吏,“以才幹稱”,為劉表所知,以其為縣令、長,在各縣歷職,可能這是被重用的前兆,但不幸的是,李嚴沒等到被重用的時候,曹操就南下荊州。此時李嚴為秭歸令(長),不願投降曹操,於是西去入蜀,投奔劉璋,被任命為成都令。此時益州牧治成都,可見在劉璋手下,李嚴也沒被虧待,而起他也幹得比較出色,名聲再次於益州傳播開來(復有能名)。
建安十七年(212年),劉備和劉璋反目,率兵攻打劉璋,第二年,李嚴被劉璋任命為護軍,率兵於綿竹抵擋劉備的進攻。但李嚴沒有執行命令,而是率眾投降,被劉備任命為為裨將軍。說是投機也好,有遠見也罷,反正李嚴站隊正確,建安十九年,劉備奪取益州,以李嚴為犍為太守,拜興業將軍。
在郡數年,李嚴展露自己的軍事才華。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以五千郡兵擊敗馬秦、高勝的數萬起義軍,以少勝多,又率軍擊敗越巂夷高定部,加封輔國將軍,這才真正入劉備的法眼。章武二年(222年),劉備召李嚴入永安,為尚書令,次年劉備病亡,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先主傳),“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可見此時的李嚴,在蜀漢陣營中,地位僅次於諸葛亮。但為什麼這裡劉備託孤大臣最後被廢為庶人而流放了呢?
首先,威望不足。蜀漢的衰落,源於荊州之失,孫劉聯盟破裂,更源於夷陵之戰。劉備葬送了蜀漢的精銳大軍,將士死傷慘重,無顏回成都,於是改魚復為永安,停駐於此,致死也再未回成都。李嚴為尚書令,上任也是在永安,但事實上,儘管劉備在永安,但蜀漢的政治核心還是在成都,朝廷諸臣工也是在成都。李嚴雖為尚書令,但卻不為朝臣所知,所以這位輔政大臣威望不足。
其次權力爭奪失敗。李嚴雖“統內外軍事”,但後面還有一句“留鎮永安”。可以說,李嚴是劉備用來制約諸葛亮的重要籌碼,劉備舉國託付於諸葛亮,自然也會擔心主少國疑,諸葛亮有不臣之心,李嚴帶著劉備東征的班底留鎮永安,一旦諸葛亮有不臣之心,即可起兵平亂。但諸葛亮沒有這個心思,以劉禪為首的朝廷逐步形成,李嚴的地位也就逐漸下降。從建興元年(223年)假節,加光祿勳,到建安四年轉前將軍,移駐江州,李嚴的官職在升,但一直的都留在地方,實際上是被排斥在朝廷核心之外。
第三,私心太重。建興八年(230年),李嚴升驃
騎將軍,此時曹真率軍來犯,諸葛亮命李嚴率兩萬人入漢中助戰,李嚴從蜀漢東部移駐北部,依舊未能到朝。用諸葛亮的話說,是他想徵調李嚴統屬的兵馬鎮守漢中,但李嚴“無有來意,而求以五郡為巴州刺史”。次年諸葛亮再次北伐,李嚴受命督運糧草,因為陰雨連綿糧草不濟,派人召諸葛亮回朝,等諸葛亮回來後,又質問“軍糧饒足,何以至歸”,既想擺脫自己的責任,又想構陷諸葛亮。當然,這也怨不得他,任哪一個輔政大臣被排斥在朝廷之外七八年,都會心有怨氣,李嚴沒有出兵攻打諸葛亮已經算是比較剋制了。但也正是如此,被諸葛亮抓住把柄,把他的舊事一一翻出,秋後算賬。於是劉禪免去李嚴的官職,廢為庶人,遷其至梓潼郡。
四年後,聞諸葛亮死,李嚴發兵而亡,看起來也是一對好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