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1395636839

    古羌族是上古時期,現今中國領土上一個重要的民族。從活動情況看,商周時已遍佈今陝西、 甘肅、青海、新疆南部和四川西部一帶,部分入中原定居。宋以後逐漸分化並與周邊各族融合。現分佈在四川岷江上游的羌族是古羌人的一支後裔。其他如藏族、彝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僳僳族、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等,都和古羌族有一些關聯。

     現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其餘散居在汶川、理縣、黑水、松潘等地。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今天的羌族是古代羌族人中保留下來的一支。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但有自已的語言。羌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分南北兩大方言。  羌族現主要經營農業。工業從無到有,已興建起製革、造紙、木材、水泥、化肥等工業。刺繡、挑花、編織是羌族人民的傳統工藝。

      羌族的禁忌有:婦女分娩時在門外掛枷單或背兜,忌外人入內,家有病人時在門上掛紅紙條,忌外人來訪;不能跨火塘或用腳踩三角架,也不能在三腳架上烘烤鞋襪衣物;忌坐門檻和樓梯;飯後不把筷子橫在碗上,也不能倒扣酒杯。

      羌族結婚操辦喜事,新郎要陪新娘回孃家,孃家要備好“回門酒”,親友要向新婚夫婦饋贈禮物,並致詞祝福。羌族民間有的地方還有“逗新郎”的習俗。即在回門酒的宴席上孃家人要給新郎用四尺長的筷子,而且還要在筷子的後面加幾個用馬鈴薯做的筷子墜,要新郎使用這種筷子,隔著幾盞油燈去夾用肉丁和豆粒做成的菜,如果因為筷子長,夾不起菜,或油燈燒著下巴,就要被罰酒,這種活動既是節日聚餐,也是一種娛樂。

      羌族民間大都一日兩餐,即吃早飯後出去勞動,要帶上饃饃(玉米麵饃),中午就在地裡吃,稱為“打尖”。下午回家吃晚餐。羌族主食大都離不開“面蒸蒸”。  常年食用白菜、蘿蔔葉子泡的酸菜,以及青菜做成的醃菜。  肉食以牛、羊、豬、雞肉為主,兼食魚和狩獵獸肉。散居在山區的羌族一般不常食新鮮豬肉,都是將豬宰殺後去毛,剖成兩半或切成幾大塊,吊在房樑上燻烤製成“豬膘”,存放時間一般為一年。  羌族一般飲用的酒稱為咂酒,咂酒的製法是用青稞煮熟拌上酒麴,封入壇內,發酵7—8天后即可飲用。每逢節日、婚喪、祭祀、聚會、待客或換工勞動,除飯菜豐盛外,還必備美酒。結婚吃“做酒”,宴客吃“喝酒”,重陽節釀製的酒稱為重陽酒,需儲存一年以上方可飲用,重陽酒因儲存時間較長,酒呈紫紅色,酒醇味香,是重陽節期間必不可少的美酒。|  典型食品:羌族特別講究藥膳,較為典型的藥膳菜有:羊肉附片湯;羊歸湯;豬肉加杜仲1-2兩清燉。以上三種都能補腎。黃芪燉雞或黃芪(當歸、黨參也可)加上幾兩燉豬肉也能補血益氣。蟲草燉鴨,能滋陰補肺益腎。節慶   農曆十月初一為羌族年節。年節的宴會又稱“收成酒”。年節這天全寨人到“神樹林”還願,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要用蕎麥粉做成一種餡為肉丁豆腐的蕎麵餃,有的還要用麵粉做成牛、羊、馬、雞等形狀不同的動物作為祭品。次日,設家宴,請出嫁的女兒回孃家。進行各項節日活動。

      祈禱豐收的祭山會是全村寨的一種祭祀活動,除已婚的婦女不準參加外,全寨的人都要帶上酒、肉和饃去赴會。會首由全寨各戶輪流擔任。屆時會首要備好1只黑公羊、1只紅公雞、1壇咂酒、3斤豬肉、1鬥青稞、13斤面做的大饃和香蠟、爆竹、紙錢等,按規定擺好,由“許”(巫師)主持祭祀,祈求天神和山神保佑全寨人壽年豐,並將山羊宰殺後煮熟,連同其他食品分給各戶,過去稱“散分子”。最後大家席地而坐,互相品嚐各自的祭祀食品。

    精湛的建築技藝

      羌族建築以碉樓、石砌房、索橋、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  羌語稱碉樓為“邛籠”。早在2000年前《後漢書·西南夷傳》就有:冉(左馬右龍)人,“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水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儲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莊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簷。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35米,有澗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曬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橋(繩橋)。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礎或大木柱,礎與柱上栓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橋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  棧道有木棧與石棧兩種。木棧建於密林,鋪木為路,雜以土石;石棧施於絕壁懸崖,緣巖鑿孔,插木為橋。  羌族民間石匠農閒時常外出做工。舉世聞名的四川灌縣都江堰工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仍在造福利民,其中就凝聚有古代羌人的血汗和智慧。淳厚的古遺風  悠久的歷史與長期閉塞的生活環境,使羌族的精神文化中保留了不少淳樸厚重的古代遺風。中國古代最早產生的兩種文學形式是古代詩歌與古代神話。這兩種文學形式至今在羌族民間仍有巨大影響,而且傳承著不少優秀作品。

  • 2 # 君寧沉香

    首先我們瞭解下古代羌族,這是一箇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6000多年前就生活在甘肅、青海、川西北一帶。經過繁衍生息,族群開始向四周遷徙,向東遷徙的部落進入中原在歷史中已成為漢族先祖一部分。向西遷徙的部落入藏,融入藏族,史書記載為“耗牛部”,其部落也是後來的吐蕃王國的先祖。

    我們再來看看歷史的演變過程。融入漢族的部分我們姑且不談,我們就談談入藏的羌族,前面說到他們後裔建立了吐蕃王國,經過多年繁衍生息,西遷部落已經融入了藏族中。吐蕃王國先後向川西、青海、甘南一帶擴張,把原本生活在此地的羌族大部分征服並且同化進藏族裡。

    現代生活在川西北的羌族僅為古羌族的一支“白狼部”的後裔,因為臨近漢族居住而倖免於藏族征服同化。古羌族後裔分散在中華文化圈周圍,只是融入了其餘民族。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羌族大多居住在川西北的一些縣。

    在歷史的演變中不停地融合交流,形成了如今的大家庭。我們都有的統一民族:中華民族。

    以上是針對問題而提出的觀點。受限於個人學識,如有誤,請大家提出指正!

  • 3 # 納蘭若磬

    作為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的羌族,曾經的確廣泛分佈在西北各省區,主要地域包括有青海、西藏、甘肅、陝西、內蒙、四川、寧夏及河套以南地區。但現今為何多居在川西北一些縣市呢?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得不去回顧羌族的發展歷史了。筆者認為造成這一現象主要有兩個原因。

    原因一:為了避免戰禍,族人大規模遷徙。

    在古代的中國,青甘陝一帶地區一直是中原諸國,西域諸國及北方遊牧部落的疆域邊陲,戰亂十分頻繁。而羌族起源和聚居地恰恰在這些地方。歷史上對羌族分佈影響最大的事件就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羌族部族受到秦國的脅迫,大的部分族人向川西、隴南和甘南一帶遷徙,其他的則分別向北,向東遷徙。到了漢代羌族部落的分佈已經很廣了,羌族主體部落還是在川西一帶。對羌族分佈影響第二大的事件就是在隋唐時期。這一時期中原王朝和吐蕃國一直頻繁爆發戰爭,夾在兩者之間的羌族部落不得不在兩大勢力脅迫下生存,處境十分尷尬。這期間有的羌族部落同化於藏族,有的則內附中原王朝。而唯獨內附中原王朝的川西、隴南和甘南的部族得以單獨儲存下來。

    原因二:分佈在各省區的羌族,被各民族同化。

    這個原因不難理解,上文說到漢代羌族部落的分佈已經很廣,為了避免戰亂,羌族從發源聚居地向各地遷徙,唯獨主體部落留在了川西、隴南和甘南一帶。向各地遷徙的羌族和其他各民族雜居、通婚、融合則被同化了。他們有的同化為蒙族,藏族,漢族等。唯獨主體部落得到了較好的儲存和發展。

  • 4 # 使用者52346566743

    文明從西(大地灣)到東(中原)而來,伏羲氏到神農氏大約是從公元前4000年左右開始的,黃帝生於公元前2717年清水縣一帶。

    而諾亞方舟的那場滅世性大洪水,發生於公元前4990年,距今7008年;亞當被造於公元前11013年,距今13031年。

  • 5 # 至樂無如讀書

    羌族是華夏民族的主源之一。根據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研究,漢藏語系的漢、藏、羌諸民族,在5900年前分家,首先漢族獨立出來。4500年前,藏羌、緬諸族再次分家,形成藏羌緬壯苗等諸民族。

    從姜羌二字分析,一兒一女,同源共祖。而我們的人文始祖炎帝就姓姜。而黃帝與炎帝來自同一個部落。再結合文獻記載,炎黃部落又形成於西北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及其相鄰地域就是漢藏語系諸民族的發源地,也就是華夏民族的發源地。

    民族的發展,是透過遷徙融合發展的。根據文獻記載,炎黃二帝都走下黃土高原,進入華北和沿海。歷史上現在的山東地區就是姜姓民族的聚居區,助周人滅商的姜子牙,就是“東海上”人。這就是炎帝姜姓部落發展到沿海一例。

    根據文獻記載羌族歷史上主要活動在甘青川結合部一帶,通過幾千年發展遷徙,現代主要生活在青甘川陝一帶(陝西有寧強縣)。基本上還在他們的“老家”一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聾早期會有什麼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