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千千千里馬

    那麼這種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要去做的一件事情,是怎麼來的呢?

    其實,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農業國家之一,農業與氣候的關係非常密切,所以,冬去春來,陽回律轉,大地復甦,當然這是非常喜悅的事情。

    所以,中國很早就有喜迎春節的習俗。

    大約黃帝時代就已經有春節了。春秋時代,人們把黃帝時代的驅鬼大力士“荼”和“鬱壘”,用桃木刻成木偶,放在門口作為保佑平安的“桃符”,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宋元時代呢!

    後來發現“荼”是一個字,“鬱壘”是兩個字,不對稱,就在“荼”字前面加了一個“神”字成為“神荼”了。

    但是有人說,五代後蜀皇帝,新春之際在“桃符”上題了兩句對仗的詩:

    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認為這就是最早的新年對聯,也叫春聯。

    其實,這是不對的。宋代的王安石還說“總把新桃換舊符”呢!

    這說明,宋代大概頂多就是像後蜀皇帝那樣,在桃木上題一個對仗的詩句,是不是家家戶戶都這樣做,還是不清楚的。

    後來有一個傳說吧,比較靠譜,說明代皇帝朱元璋,喜歡對聯,就下令全國老百姓,過年要帖對聯,還自己要親自檢查。

    有一次,他發現有一戶人家沒有貼春聯,感到好奇怪,就走進這戶人家,指責為什麼沒有對聯?這戶人家說,我們是屠戶,都不識字,也沒有請書生,所以,沒有貼對聯。

    朱元璋一聽,原來是這樣,那好,我寫一個。

    大筆一揮,就寫了這樣一個幽默的對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這種民間傳說,雖然好笑,但是,事實證明,對聯文化應該是從明代開始的。

    我們從書法史來看,元代以前都沒有發現對聯書法。例如,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他一生的書法作品流傳到今天的,有幾千呢!但是,沒有一件作品是對聯書法作品。

    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對聯書法作品。

    但是明代有對聯書法作品。例如文徵明就有一個書法對聯。

    文徵明以後的書法家,對聯作品越來越多了。清代書法家的對聯作品就更多了。

    既然對聯書法是明代才有的,所以,明代開始有了真正的貼春聯習俗,應該比較靠譜。

    同時,全國各地,家家戶戶都貼對聯,應該與國家的提倡有關,是不是朱元璋提倡的,起碼不會是明代以前的皇帝。

    為什麼會是國家也提倡過呢?因為國家提倡可以有更高的權威性,老百姓的積極性也會更高。再加上明清兩代皇帝、文人都喜歡給廟宇樓閣題寫匾額對聯,也會徐進對聯文化的民俗化。

    我們寫春聯,如果從明代算起,起碼有600年左右的歷史了,這是值得我們驕傲的春節文化特色。

    越南老百姓寫春聯。

    由於明代中國還是世界上領先的國家,特別在亞洲是一箇中心國家,所以,寫春聯也傳播到了日本、北韓、越南等國,他們現在也在春節要寫春聯。

    新加坡人民寫春聯。

    春聯不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現在,世界各地的華人,把春聯文化也帶到了世界,看的春聯,就會想到紅紅火火的中國。

    那麼,春聯到底是誰發明的?我的回答是,絕對不是你一個人的發明,而是中國文化成熟發展的必然結果。

    是文學、書法、造紙這些中國的特色文化創造了中國的帖春聯的春節習俗。

  • 2 # 自在即歸處

    有史可考的春聯最早由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

    (孟昶)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儘管一年後,後蜀便被宋朝滅亡,孟昶也做了亡國之君,不久死去,然而他卻為中國留下了春節貼掛桃符的習俗。

    後人仿效孟昶,將表達新年美好祝願的詩句寫在桃木板上,等到大年三十便掛在門窗上。

    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1398年在位)下令國都金陵(今天南京)的居民都要在大年三十貼上紅底墨字的對聯,並號稱春聯。

    自此,今天我們所用的春聯便誕生了。然而,隨著人們都搬進高樓,這個在中國興盛了1000多年的習俗,開始在城市中走向沒落,

    如今,貼滿整個門窗院落的春聯只剩下家門口的那一幅,而且許多人家甚至都懶於貼那一幅對聯。

  • 3 # 寒江渝

    春聯是中國文學和中國民俗相結合的產物。通常認為春聯始於五代。《蜀檮杌》載:“蜀未歸宋前一年歲除日,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大概是有記載的最早的春聯。

    964年春節,孟昶作此聯,965年,宋太祖趙匡胤派兵統一了後蜀,將孟昶等擄走,同時委用了呂餘慶去做成都(原是後蜀的都城)的地方長官。另外,宋太祖已於建隆元年(960年)將每年的農曆二月十六日自己的生日定名為“長春節”,即所謂“聖節”。孟昶降宋之時,正是宋太祖誕辰之日。這種情況與聯語是一種巧合,還是預先知道,今亦不可考了。不過,孟昶寫下的這副春聯在中國對聯發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卻是無可否認的。

    孟昶(chǎng)(919年―965年7月12日),初名孟仁贊,字保元,祖籍邢州龍崗(今河北省邢臺市),生於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五代十國時期後蜀末代皇帝(934年—965年)。

    明德元年(934年),孟知祥去世,孟昶即位。他誅殺了恃功驕橫的大將李仁罕,滿朝懾服。又攻取秦、鳳、階、成四州,盡有前蜀之地。在位三十二年,適逢中原多故,境內少有戰事,經濟發展,但孟昶本人亦頗為奢侈淫靡。廣政二十七年(964年),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等伐蜀。次年,孟昶降宋,被俘至京師,拜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封秦國公。旋卒,追贈尚書令、楚王,諡號“恭孝”。

    這個寫春聯的不是什麼赫赫有名的大才子、文人,而是一位亡國之君,他就是——孟昶,五代後蜀的末代皇帝,此人也不是什麼碌碌無為之輩,他也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皇帝,但可惜他在位太短,難逃亡國之命。

    他在位期間四海昇平、國泰民安,廣開言路,讓臣子踴躍納諫,但時運不濟,無奈投降,成為亡國之君。孟昶有一天命大學士在桃符上刻題懸於自己的寢宮門外,但無奈大學士寫的詩題入不了他自己的眼,於是自己寫了一首題在桃符上,這個對聯就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孟昶寫下的這個對聯在中國春聯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意義,此後漸漸發展,人們不懸掛桃符,而在門外貼起了春聯。

  • 4 # o星火燎原o

    欣賞一下中國的第一幅對聯的風采!

    對聯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特色。也是在宗教活動中產生分離出來的。始於五代,盛於明清,至今為止已有一千多年曆史。

    早在秦漢以前,民間過年就有懸掛:”桃符“的習俗,俗稱:”桃符“。傳說中古代有兩個驅鬼大神:一個叫”神奈“,一個叫”鬱壘“。也就是分別把他們倆的名字刻在桃木板上,懸掛在大門的左右起到驅除鬼怪的。也就類似於現代的門神。這種習俗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們又把文字聯語刻在木板上。據《宋史蜀世家》記載,五代後蜀主孟昶,”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公園九六四年)學士幸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雲:”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這就是民間最早的第一幅對聯。在宋代以後,民間過年懸掛春聯已經是普遍現象了!

  • 5 # 山東巨源石業

    春聯具體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歷史沒有確切的考證,根據一些野史筆記的流傳,後蜀國孟昶所作的‘’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應該是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第一付春聯。但那個時代雖然有了現今春聯的形式,但春聯這一專用詞那個時候還沒有出現。比如晚一點的宋代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詩中‘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還是以桃符的稱呼存在。

    總之春聯這一中華文化圈裡所獨有的佳節風俗是經過歷史長河不斷的流傳演變而到了我們現在的眼前的。一副好的春聯不光有文學上的內涵還有書法上的藝術更有廣大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寄予和嚮往。希望這特有的春節風俗能永久的流傳下去,讓春聯這種古老的風俗永久的見證我們每一個時代的幸福嚮往。

  • 6 # 走上錯路就是肖

    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對聯的兩邊都要互相對應。春聯以前為桃符,是華人們過春節的重要標誌。當人們在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和福的時候,意味著過春節正式拉開序幕。餘亞飛《迎新歲》稱:“喜氣臨門紅色妍,家家戶戶貼春聯;舊年辭別迎新歲,時序車輪總向前。”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傳統春聯是用毛筆書寫,但現在通常是在外用機器製作。春聯的種類較多,有街門對、屋門對等。

  • 7 # 遊目騁懷

    這是個偽命題!春聯怎麼可能是一個人發明的呢!春聯從桃符演變而來,現在能見到最早的春聯是敦煌留下的唐人的句子。五代及送朝春聯就比較形聲了,宋代開始用紙張書寫帖在房門上,當時還稱之為春帖,後來才改為春聯。明代朱元璋曾要求官員百姓帖春聯,並親自書寫春聯,之後春聯被大家普遍接受併成為一種傳統

  • 8 # 簡讀中國史

    五代時後蜀國君孟昶發明。

    公元964年臘月三十,孟昶讓一位叫辛寅遜的大臣在桃木上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的詩句,並掛在自己宮殿的門上。

    這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門節和關門節怎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