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市晴嵐
-
2 # 莊壯壯
操著賣白粉的心,拿著賣白菜的收入。
想要教得認真,你就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用於備課及ppt的製作還要抽出時間來關注專業領域的最新動態。現在資訊這麼發達要不然,學生知道的都比你多。那你是不是會覺得愧疚,會覺得對不起你自己的職業?
而且要無休止的解答學生來自不同時段的問題,他們不會管你是不是在休息,是不是在工作時間之外有沒有自己的事情。只要想到找你,就好像你是一部二十四小時連軸轉的機器。套用雪國列車裡的一個詞兒,你就是一部“永動機”。
如果你每年還要帶畢業生,指導畢業設計,那麼恭喜你。你不光要跟著他們屁股後面瞭解製作進度,還要不停的催促他們按時間完成相關階段所需要完成的內容。
最頭疼的是人家把自己當成消費者,恨不得你幫他們把畢業設計的創作主題都想好。然後就是無休止的修改論文上的錯別字,還有語法上的錯誤。有的時候我都懷疑這是不是一個已經受過十五年半教育的人寫出的東西。
當然,你只專注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像某些從小就擁有飛機場、停機坪的女同志們拼命的擠出所謂的事業線一樣,去擠時間搞科研。如果沒有科研,你的工作量是不夠的。什麼是科研呢?你要寫論文,你要出書,你還要搞課題。那麼你算算,除了上課、備課、答疑,論文及畢業創作的指導時間之外,你也是人吧?你也有自己的生活吧?在父母面前,你是他們的孩子,要盡孝。在伴侶面前,你是他或她的妻子或者是丈夫,要盡責。在孩子面前,你是他的父親或者是母親,要有時間去關愛他/她。但那又能怎麼樣呢?如果你的工作量不夠,那你是需要被扣工資的。而且,上班就好像打遊戲做任務升級一樣。助教、講師、副教授,正教授…都要靠你手裡積攢下的科研成果去參加評審。對於我們來說,時間是最最最寶貴的。
沒錯,我說了這麼多,你會覺得老師是有春假、暑假秋假和寒假。看起來好像一年上不了幾天班。但這只是表象,就好像我在前文中提到的,你是要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回覆來自學生的問題的。在每一門課程結束之後,要對作業進行講評,然後是填報成績、考試總結、考試分析表。然後準備下學期的課程,還要填表,課程錄入,審批表、教學日曆還要把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分開來填寫。林林總總好多事情。當然,這只是簡單但舉這麼幾個例子。
那麼,說到這裡。你覺得該如何看待教師這一職業?
回覆列表
可以這樣看
01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決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其中科教興國戰略是放在第一位的。同時還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教育的極端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一個人能有多大息,能為社會和民族作多大貢獻,在我看來,取決於他的認知、智力和道德品質。而我們的認知、方法、認知和道德的形成很大一部分來源於所接受的學校教育。教育之根本,在於教師隊伍。竊以為,個人價值的實現,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都與教育、教師隊伍息息相關。古往今來,實現立德、立功、立言者,或實現其中之二者,均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老師。他們不一定是正式教育機構的老師,但均是學問精深、德行高尚之人,他們的言行吸引、團結和教化了一大批有志青年,在這些人一代又一代的傳承推動下,社會實現了發展進步,從而推動了歷史車輪滾滾前行。
每個人都會遇見許多老師,其中一些老師會對我們的價值觀的生成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他們是我們成長路上的恩師,他們引導我們樹立理想,言傳身教地教給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引領我們朝著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向前進。
我一直有一個當老師的夢想,因為我覺得這個職業很崇高。教書育人,歷來就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有人說,“老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說的就是老師對靈魂的塑造作用。這世上還有什麼職業比當塑造靈魂更為偉大、更有成就感的呢?年青的魯迅曾遠赴日本學醫,準備學成之後回國治病救人。可是在仙台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讓他認為比治病救人更迫切的事是拯救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於是他毅然棄醫從文,後來他曾短暫到廈大任教。
教學相長,老師這個職業能鞭策和促進人不斷學習提高。在知識大爆炸的今天,面對學生快速增長的知識需求,老師必然需要更加勤奮地學習積累,不斷增加知識儲備,並將所學融會貫通,才能不枉為人師。幾十年前備好一堂課,一輩子受用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在不斷學習和互動教學過程中,老師自身的靈魂也得到了洗禮和昇華。
還有一點,老師家庭在當今社會也算得上是“書香門第”了,可以給孩子們的成長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老師長期與孩子們在一起,是與孩子打交道的行家裡手,能較好地處理孩子成長路上遇到的困惑。為人師表,老師一般有良好的涵養和文化,他們的家風家教,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帶來近朱者赤的積極影響。當然,現在的情況是,有一些老師教學工作出色,桃李滿天下,卻沒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和教好自己的孩子,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02
我一直相信,每一個把老師當作職業選擇的人,其初心大抵和我上述類似。在當今社會,老師工資不算高,社會地位不高,也沒有行政職權,大多數老師並不存在“學而優則仕”的情況,似乎也只有老師轉投其他行業,而沒有聽說其他行業轉行做老師的。沒有一顆淡泊名利的奉獻之心和社會責任擔當,是沒有勇氣登上三尺講臺的。
在動手寫這篇文章前,某中學校園內發生了一起學生跳樓事件,社會輿論在感嘆生命易逝的同時,把老師推到了風口浪尖,老師這個群體大有人人自危之勢。愛人的一個朋友碰見她說,幸虧你離開學校了。在當時的語境下,這句話沒毛病,自從愛人離開學校後,工作壓力小了很多,再也不用每天熬夜到深夜備課,不用每週三次去值守學生們的晚自習,也不用學生們的學習、思想狀況擔憂,從而分出了更出的時間和精力來陪伴兩個漸漸成長的小孩。但我聽來,確是濃濃的悲哀。從什麼時候起老師變成了一個人人自危、避之而不及的行業?
記得去年端午假期時,本市某中學的3個學生在放假回家期間到湘江游泳,造成了2死的悲劇。我第一時間得知這個訊息,因為那天正好家庭聚餐,席中有個親戚任職於該中學。接到電話後,他如臨大敵,一邊打電話給學校領導彙報,一邊通知學校有關負責人趕往學校研究善後處理事宜,端上桌的飯菜還沒吃一口就匆匆走了。這種緊急迫切的情況,在我十二年的軍旅生涯中,只有13年那次抗洪才有過。類似的事情湘潭還有一些,全國各地更是數不勝數。是誰給了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此這般的責任和壓力?
小時候,也許是我不記事,印象中,如果學生離校或者非因老師直接原因出了安全事故,沒有家長會不分清紅皂白地把大部分責任和壓力推給學校和老師,更沒有聚眾到學校裡討說法的現象。那時候,出於對老師職業的尊敬和信任,大人們總是告誡我們說,在學校要好好聽老師的話,以致於很多年裡,我都怕老師,把老師的話當作聖旨;那時候,老師的工作是愉悅身心的,孩子們也沒有現在這麼皮和思想複雜,那些特別頑皮的學生誰沒被老師“言傳身教”過啊,但他們都沒有現在某些學生這麼脆弱不堪。
現如今,全社會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學生不管在校還是離校出了問題,第一時間往往都是從老師、從學校身上找責任,認為是老師沒教好、沒管好,從而讓老師成了高危群體;部分家長存在著這樣一種偏見,認為老師唯利是圖,如果不打點一下,不和老師“處理好關係”,自己的孩子就會受到老師冷落;還有家長認為,老師課堂上不講重點,開補習班給交了補課費的學生講重點;許多人更是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既然把孩子交給了學校,學校就應該把孩子教育成才,卻完全忽略了一個事實: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古虎父無犬子。
久而久之,老師終於從神壇上跌落下來,不再是社會尊崇的職業。越來越多的老師都想離開教育行業,越來越多想去當老師的被親朋好友勸阻。真正敢去當老師的,都是堅守初心的人,我們不妨稱作是最美逆行。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當一個職業被剝奪了行使基本權力的能力,卻還要承擔其責任的時候,從事這個職業的人,就免不了成為弱勢群體。”現在許多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沒受過挫折,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打不得,罵不得,話說得稍重一點也不行。他們的家長看到孩子受委屈,也把責任和怨氣推到老師身上,助紂為虐,自詡從沒罵過孩子,你老師怎麼可以打罵我的孩子?
老師的弱勢現狀,除了體現在收入與付出的不平衡,權利與責任的不對等,社會輿論的偏見和重壓外,還體現在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太少,沒有自我學習提高的時間。一般來說,一線教師除了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外,還要被學校安排各種值班、坐(晚)班、賽課,參加政府部門的創文創衛,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沉下來反思教學中的不足和如何改進提高,更不要說加強自學學習積累了。
03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如果不改變教師的弱勢現狀,任由教師人人自危的形勢持續惡化,建設教育強國的目標如何能夠實現?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應切實圍繞這個職責,合理確定教師的權利與義務,加強有關保障,努力營造全社會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
國家《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的及時出臺,無疑給教育行業注入了一記強心針,真是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情。我真切著期待著更多有志之士,積極投身教育行業,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