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冉同學16範

    《孫子兵法》是由孫武草創,後經其弟子整理成書。

    可以說孫子是《孫子兵法》的作者。

  • 2 # 現在49038481

    古人的子是對有地位有貢獻男子的尊稱,所以孫子只是姓孫的男子,子不是名。這個作者很可能是孫臏或伍子胥。伍子胥不姓孫,但他可能以孫子輩自稱。

  • 3 # 莫柏順

    孫子兵法原作者不是一人,一位是春秋末年的孫武,齊華人,後來做了吳國的將軍。一位是戰國時期的孫臏,逃到齊國,後來做了齊國的軍師。原書由他們二人初創,後經歷代軍事家吳啟、伍子胥、曹操等補充、完善、刪節、編撰,成了今天流傳下來的十三章版本。所以說孫子兵法不是出自一人己手,而是古代頻繁戰爭背景下軍事思想的總結。

  • 4 # 峰觀

    《孫子兵法》是從戰國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著名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的論述的軍事理論來知道戰爭,而且其思想還被運用到現代企業管理當中,然而這部曠世奇著的作者是誰卻一直沒有定論,一說是春秋時期的孫武所著,一說是戰國時期的孫臏整理而成,還有人說是三國時代的曹操編撰的。《孫子兵法》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邏輯縝密嚴謹。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其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至於作者一般認為是春秋末年的齊華人孫武,據說是孫武初次見面贈送給吳王的見面禮,全書分為十三篇。但是這一步奇書,人們卻發現了越來越多的疑點。疑點一,作者究竟是不是孫武,在舉世公認的權威史書《左傳》中,為什麼沒有關於孫武一字一句的記載,這種觀點,在當時以至後代都產生了深邃的影響,掀起巨大的波瀾。

    儘管如此,仍有一些學者認為,《孫臏兵法》的發現還不能證明《孫子兵法》就是春秋末年的孫武所著。第二疑點,《孫子兵法》是八十二篇還是十三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兩次提到兵法“十三篇”,但是史學家班固則認為一共有八十二篇,圖九卷。但是認為有八十二篇的這一說法,真實性令人懷疑,沒有多大的說服力。

    不管怎樣,《孫子兵法》對後世產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國軍事上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 5 # 王鋼飛36

    現代戰爭科技化,資訊化,智慧化,怎能同日而語,戰場資訊萬變,敢終還是人,只有高智商才能發揮勝利。以盾制矛,以矛制盾,萬變不離宗。

  • 6 # 經濟大縱橫

    提到孫武,人們馬上能想到春秋時期吳國訓練場上孫武幫助吳王訓練女兵的故事。當年孫武在吳國大夫伍子胥的懇切要求下來到吳國輔助吳王闔閭,孫武為了訓練出軍紀嚴明的軍隊,首先在吳王面前訓練女兵。這些由宮女組成的女兵隊伍根本不聽孫武指揮,這時,孫武下令將兩個帶頭不聽話的女隊長處死,其他的女兵見此情景再也不敢胡鬧了,從此紀律嚴明,這個故事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

    根據司馬遷《史記·孫子列傳》的記載,孫武本是春秋時期齊華人,祖父田氏。孫武的祖父榮立戰功,被齊景公賜姓孫氏,後輩改稱孫姓。孫武潛心研究兵法,總結戰爭規律,在春秋末完成了《熱子兵法》十三篇著述。《孫子兵法》深刻地揭示了戰爭的規律,系統地闡述了作者的戰略戰術思想,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崇高的聲譽,奠定了軍事科學的基礎,孫武本人也被稱為“兵聖”“東方兵學鼻祖”。

    千百年來,人們對《孫子兵法》乃是孫武著成是深信不疑的,人們驚歎《孫子兵法》中所體現出卓越的軍事思想,《史記》也對孫武以兵書進謁吳王,從而被吳王拜將軍,並幫助吳王最終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這一段經歷作了詳細的記述。然而,到了宋朝乃至以後,陳振孫、葉適以及清朝的姚際恆卻認為《孫子兵法》是一本偽書,將該書的成書年代以及該書的作者孫武一起否定了。人們不能不對此表示疑間:孫武到底是不是《孫子兵法》的作者?

    首先是《孫子兵法》之“孫子”為誰的問題。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孫子,一是春秋時期吳國的孫武,一是戰國中期齊國的孫臏。儘管歷史上對此二人各自的身份是確定的,但是由於史料記載兩人都有兵書傳世,一是《吳孫子兵法》,一是《齊孫子》,但是流傳於後世的兵書卻只有一部,那麼究竟這部流傳的兵書作者是誰呢?宋人的懷疑源自此。有人認為,《孫子兵法》源出於孫武,完成於孫臏,也有人認為孫武初孫臏原本就是同一個人,武是其名,而臏是其綽號。現代學者錢穆先生就認為,孫子在吳國和齊國都逗留過,因為司馬遷不能辨析,所以就將一個人說成了兩個人。不過這個論斷在1972年的考佔發掘中有了一些眉目。當時,考古工作者在山東銀雀山的漢墓中發掘出一批竹簡,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由此證明了確實有兩部兵書、兩個孫子。儘管如此,因為考證出墓葬年代是西漢初年,所以對孫子兵法成書的年代仍然不能確定,也無法證明《孫子兵法》之“孫子”就是孫武。

    其他的一些否定孫武為《孫子兵法》作者的理由大致有以下幾個:

    首先,在春秋時期的代表史書《左傳》中,記敘了吳王闔閭征戰的大事,但是卻沒有提到過孫武這個人。《左傳》成書時間遠遠早於《史記》,基本是記載同時代的事,因而更為可信。這說明春秋時代未必有孫武其人。

    其次,《史記》對孫武和孫臏二人的記載是值得考究的。司馬遷分別記載了孫武用兵和孫臏用兵,但是卻清楚地談到了《孫子兵法》,而模糊敘述了孫臏的兵法理論。是否果直如錢穆先生所說,司馬遷將二人混為一談?也許《孫子兵法》的真正作者是孫臏。

    其三,《孫子兵法》中闡述的大多是戰國時期的情況。例如,兵書中出現了戰匡時期常用的“形名”“霸王”等詞語;所談的大多是運動戰,這也是戰國時期慣用的打法;春秋時期,僅稱大夫為主,而兵書中卻頻繁地稱國君為主,這正是“三家分晉”後的事情;春秋各國征戰的規模不大,而兵書中提到兵車千輛、軍士十萬人,描寫的應是戰國時期的戰爭,兵書中愛用“五”字,可看做是戰國時期“五行”說流行的原因。

    此外,春秋時代,國君經常親征,與將們一起帶兵打仗,兵書中說“將可獨擋一面”、“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等情況和戰略,都是戰國時期才有的。還有兵書中常見的一些名稱如“矢弩”、“謁者、門者、舍人”等也都是戰國時期才有的。由此人們推斷,該兵法並不是孫武寫的,只是假託孫武之名,由後人偽造而成。

    有一些學者堅持說孫武確實是《孫子兵法》的作者。司馬遷以治史嚴謹著稱,怎麼可能將孫武和孫臏搞混?《左傳》偶然有遺漏孫武之事,不無可能。兵書中出現的一些後世才有的文字,有可能是後人編錄時增加進來的,但這些增加都是依照孫武的原文的,並不能就此否定原著作者是孫武。

    另有一種看法說《孫子兵法》應是孫武和他的門徒共同撰寫的。孫武協助吳國成為中原霸主之後隱退鄉下,從此教書授徒。在這期間,他一邊傳授自己的軍事思想,一邊總結完善兵法。他的門徒也在學習軍事理論和作戰技術方法的同時,幫助孫武整理抄錄兵書。《孫子兵法》內容的充實和完善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實現的。至於兵書中出現增加和刪減與當時時代背景不符合的文字,這是不可避免的。這些增刪並沒有影響原著的精神實質,《孫子兵法》為孫武所著的事實也就不可改變。

    20世紀末,又出現了《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的說法。學者分析認為流傳後世的《孫子兵法》乃根據此八十二篇縮寫而成。但是所謂的《孫子兵法》八十二篇的疑點很多,漏洞百出,有很多違反歷史事實的說法,所以經不起推敲。

  • 7 # 長安西北夜讀史

    《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書至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根據《漢書》記載《孫子兵法》有兩本,分別是春秋時的孫武和戰國時的孫臏所著。

    因為兩人分別在吳國和齊國任職,為了區別,《漢書》將這兩本書稱為《吳孫子》和《齊孫子》,但是奇怪的是雖然歷史記載有兩本《孫子兵法》,但是流傳下來的卻只有一本。

    而且孫武的事蹟歷史記載極其稀少,和一個大軍事家的身份明顯不符合,所以後來史學家就有人推測兩人其實是一個人,所以《孫子兵法》其實只有一本,甚至《孫子兵法》這本書到底是不是孫子寫的,都被質疑,更激進的認為這本書就是一本後世偽造的家書。

    有這種想法的可不是現在的某些野史專家,而是真正的史學大家,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大師錢穆。

    他寫過一本《先秦諸子系年考辨》,其中寫到“孫臏之稱,以其臏腳而無名,則武殆即臏名耳”。什麼意思呢,就是孫臏這個名字很有問題,他受了臏刑就叫孫臏,顯然這不是他的名字,就好像一個人腿瘸了,叫他孫瘸子,但是孫瘸子肯定不是他的本名,所以孫臏是個外號。他的真名是啥呢,就是孫武,不然不能解釋這麼牛的軍事家,當時的史書《左傳》竟然對他一字不提。他還認為,大家對歷史的考證不足,連司馬遷都以為是兩個人。“世遂莫能辨,而史公亦誤分以為二人也”

    他的這個觀點影響很大,除了錢穆國學大師梁啟超等人甚至認為《孫子兵法》都是假的。

    這一切爭論隨著一次考古發現而落下帷幕。1972年山東臨沂衛生局在銀雀山準備建一座辦公大樓,結果挖出一座西漢古墓,古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簡。

    這其中就包含了《孫子兵法》13篇,共計2300餘字,和流傳下來的版本多有不同。同時出土的竟然還有一本《孫臏兵法》,共有222枚完整竹簡,整理出6000餘字,和《孫子兵法》完全不一樣。

    這兩本書的出土,證明了《漢書》所記不虛,確實有兩本《孫子兵法》,同時從書到人反推也證明了《史記》的記載是準確的,確實存在孫武和孫臏兩個人,兩人的年代相差了100 多年。而這也完全否定了錢穆和梁啟超等人的推測。看來歷史實在是玄妙無比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玄武門之變眾臣投向李世民沒人支援開國者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