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清單

    漢初三傑分別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張良、“安邦定國,管制朝政”的蕭何以及“戰必勝,攻必取”的韓信。這三人的下場大相徑庭,張良功成名退、千古流芳;蕭何封侯拜相,輔佐二王;韓信卻是落得個慘死婦人之手的下場。

    這三人跟隨劉邦反秦、滅楚、平內亂,可以說是劉邦的得力助手,那麼三人的下場為何有如此的差距,說白了就是因為他們是否熟知做人的道理,要知道伴君如伴虎,懂得君王的心理才能活的更好。

    三人對劉邦的貢獻就不用多說,自然是不分上下。前面所說的就是對他們功績的最好詮釋。下面就來說下這個待遇的原因。

    張良

    張良可以說是三人當中最諳熟仁、智、勇的全能人才,他知道劉邦對異姓王心存芥蒂,如果此時封王而不做出表率,那麼下場一定很慘,事實證明他的想法是對的,從後面劉邦剷除異姓王的做法就可以看出。

    張良也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他早早的功成名退。但是劉邦讓他自己選一塊領地,他卻是選了最不起眼的就縣,也因此被封為留侯。張良好就好在對於權力、榮華富貴並沒有什麼追求,對於劉邦的表現也是沉迷於仙道,只是一心煉丹修道,最後更是辭退了官職,隱居山林,過上了自在的生活。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說呂雉幫助了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劉邦想要廢除呂雉兒子的太子之位,於是呂雉就來求助張良,張良就給她出了一個計策,最後保住了太子之位,所以呂雉這裡也是給張良上了一把安全鎖,使得張良功成名退。

    蕭何

    蕭何的治國之道很是厲害,厲害到什麼程度呢?他的接班人曹參不用幹任何事,只是自然用他的方法去施行,結果國家都能處於盛世,想想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但是蕭何太過於優柔寡斷,在“仁”這方面有所短缺,畢竟把韓信推薦給劉邦的人是他,殺害韓信的人也是他,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但是蕭何有一點做的就比較好,那就是懂得隱忍、從不自恃功高,在朝廷之上也是很少有紛爭,懂得避其鋒芒,所以在朝廷之上他過的很是快活,他也是做到了封侯拜相的地步,算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蕭何在劉邦去世後,也是輔佐漢惠帝,他的政治才能實在是太出色了,以至於皇帝不能缺少。作為兩朝元老,他深受信任,最後能夠獲得一身成就,想必也算是對得起此生了。

    韓信

    韓信的死的確讓人覺得可惜,以至於劉邦都感到惋惜,他的軍事才能在亂世當中無人能及,韓信的死錯就錯在他居功自傲,而且他手握重兵,卻不知道功高震主的道理。

    韓信是一個有想法的將才,他想的和劉邦想的一樣,那就是自己也可以做帝王,他對劉邦的一系列表現讓劉邦對他心存芥蒂,不除掉他劉邦不能安寢。

    韓信在劉邦還沒有打敗項羽之前就展現出了自己的野心,他的野心使得劉邦恐懼。甚至於他多次威脅劉邦,逼迫劉邦封他為齊王就是如此,也是因此招來劉邦的怨恨。劉邦本身就對異姓王反感,再加上劉邦手握重兵仍然我行我素,居功自傲;不諳得功高震主的道理,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

    可惜的是一代將才卻死在了一個婦人手中,想必韓信也是憋屈。他到死都沒有想到呂雉會真的下手,也沒有想到那麼信任的蕭何會出賣他,臨死之前他或許在抱怨自己為何會優柔寡斷,倘若直接動手或許還有一絲希望。可是一切都晚了,韓信最終是要死的。

  • 2 # 鹹魚閒聊

    張良,蕭何,韓信史稱“漢初三傑”,可以說他們是大漢開國功臣中功勞最大的三位,劉邦也曾評價三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然而,被劉邦如此誇讚的三人其最終下場卻有著天壤之別,張良功成身退,蕭何自汙名節才得以保全性命,而韓信最慘,不僅自己慘死還被夷了三族。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三人的最終命運如此不同呢?下面我們就分別來看一看:

    張良,劉邦身邊最主要的謀士,在伐秦和楚漢相爭時期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劉邦建立大漢後張良便常常託病閉門不出,難道張良真的病了嗎?也許是的,張良本就體弱多病這也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他閉門不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明白“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大漢初建伊始,劉邦便開始翦除異姓王,在這一場場的內亂中,韓信,彭越,英布,盧綰這些功臣或死或逃,這更讓張良明白了只能與劉邦共苦不能與之同甘,所以他謝絕了劉邦對他的封賞只勉強接受了“留侯”這個爵位,從此醉心黃老之學,修身養性,不問俗事。

    所以張良是一個不貪戀權位的人。

    而蕭何與張良不一樣,他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再往大的方面來說他是一個極具政治野心的人,也許他只是想當好一個相國,一心為民,利用自己的才能輔助劉邦實現天下大定,所以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他參與謀劃了殺害韓信的陰謀,然而他還是不瞭解劉邦的為人,他表現的越完美,越深得民心,受到劉邦的猜忌也越深。所以後來蕭何拿出很多家財移作軍需以及在劉邦出征期間令他處理國政時他也常做些安撫,體恤百姓的事等方面都引起了劉邦的不悅。做為相國不僅不貪反而還拿錢出來收買人心,居心何在?

    所以當蕭何明白過這一點後為了消除劉邦的疑心便大肆強佔百姓土地和斂財,最終引起民憤被人告發,雖然劉邦因此把蕭何拘禁起來但沒多久就放了他,蕭何出獄後也從此不再過問政事,直到劉邦駕崩才再次出山出任丞相。

    但很遺憾的是張良一開始明白的,蕭何中途才明白的道理韓信自始至終就沒能明白過來,相比於蕭何,韓信對權力的慾望更強烈,當年韓信大軍駐紮齊國,面對劉邦被項羽圍困滎陽不僅視而不見,還趁機以此為要挾,向劉邦索要“假齊王”的封賞,而劉邦為了籠絡他也只好封他為齊王,韓信這才派軍救援劉邦,所以劉邦很痛恨韓信,但也不得不用韓信,而從這一點來看韓信也從未想要反叛劉邦,只是他真的很想當王,因而韓信之死實在是他的政治謀略太低了,根本不懂得“急流勇退”,如果當年他能像張良,蕭何那樣把權力交出來也許就不會落得個這般下場。

  • 3 # 中孚鑑

    劉邦經過三年反秦、四年抗楚而終成帝業,建立大漢王朝。劉邦在建立大漢的過程中,有很多人是做出很大貢獻和功勞的。而其中蕭何、張良、韓信所起到的作用就非常重要。

    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戰千里之外。蕭何鎮關中、統籌糧草、安撫百姓。韓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城拔寨、所向披靡。所以張良、蕭何、韓信也被稱為是“漢初三傑”。

    然而漢初三傑各自的結局卻有著很大的不同,韓信戰功彪炳,為漢初異姓諸侯王之一,位高權重,然因功高震主終被殺。

    蕭何為功勞第一,深受劉邦的恩寵,然而還是曾受到劉邦的猜忌,他也不得不自汙聲名來釋君嫌以求自保。蕭何雖然也曾入獄,但好在後來還是出獄,也得以善終,只是從此對朝政多數是沉默的態度了。

    張良的結局相對於韓信是好的多,他不僅得以善終,也一直受到了劉邦的信任和尊敬。

    那漢初三傑為什麼結局大不相同呢!

    因為他們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前和建立大漢之後,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不同,他們功高,卻也震主,若不知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是很容易受到君主猜忌的。

    韓信在劉邦拜他為將時,劉邦就把軍權交給了韓信,雖然這可以讓韓信更好的發揮軍事才能,但是劉邦一開始就把軍權給他了,這就讓劉邦從開始就對韓信是我所顧忌的,是邊用邊防的態度。

    後來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的器重,他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打了很多的勝仗,其地位和權利也越來越大。此時的劉邦又不得不用韓信之才能,所以這時劉邦對韓信是一邊安撫、一邊猜忌。

    到劉邦建立大漢後,韓信成為了異姓諸侯之子,不僅位高權重,而且手握重兵。而那時天下基本已定,韓信功高而蓋主,這讓劉邦和呂雉對韓信非常的猜忌,最終韓信落下被殺的下場。

    蕭何雖然不是諸侯王,但他是大漢相國,位高權重,多次參與劉邦、呂雉剷除異姓諸侯之事。同時蕭何善於安撫百姓,又坐鎮關中多年,其在關中民間有著很高的名聲。

    故而劉邦也曾擔心如果蕭何有二心,藉助在關中的名聲和位高權重而反,那對大漢王朝將是很大的威脅。所以蕭何就也受到了劉邦的猜忌。

    蕭何在此時為釋君疑,不得不自汙聲名。做些貪贓枉法之時,這樣蕭何雖然成了貪官汙吏、也受到了百姓的告發,但對於劉邦而言,像蕭何這樣的功臣,做不做貪官汙吏倒是小事,主要的是蕭何有沒有二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蕭何雖然也曾入獄,但後來還是出來了,同時劉邦對他還是很禮遇,只不過從此蕭何對朝政都是採取沉默的態度了,後來蕭何也得到了善終,這對韓信而言,蕭何的結局還是好的。

    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他計謀過人,為劉邦獻出很多重要的計策。同時張良也一直受到劉邦的信任和尊敬。

    不過張良雖然受到劉邦的尊敬和信任,但他一直卻是個謀士,很少掌握實際的權利。沒有實際權利,就對劉邦構不成威脅,所以也受不到劉邦的猜忌。

    同時張良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他在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又遠離大漢權利中心歸隱而去。所以張良的結局相對於韓信要好的多。

  • 4 # 通海達宇

    劉邦尊敬張良,口稱子房; 對韓信美蕭何則直呼其名,是親熟而重用,韓信手握重兵且能征善戰。蕭何則位高權重; 張良僅是一無權無職謀臣,且能及時隱退不結黨,構不成對劉邦威脅,故善終。而蕭何韓信則讓劉邦感覺到威脅,故二人不得善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秦人眼裡出西施,唐人目中胖為美”,這句話該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