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60年,福澤諭吉隨幕府官員乘船訪問美國。沿途所見感覺自己就如一個土包子進城,為西方的發達和繁榮感到震驚。兩年後,福澤諭吉再次隨團遠赴歐洲,在美國見到的景象再次的重放一遍。促使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觀點。
6
回覆列表
  • 1 # 真一探

    既然是"如何看待",我就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當時日本"脫亞入歐"完全是一種捨本逐末的錯誤行為。

    日本之所以有這個想法,是為了掩蓋自己貧窮、落後的事實。而結果我們都知道,沒有成功。

    但日本透過自己的努力,逐步發展起來,成為發達國家,反而不用"入歐"就贏得了尊重,所以後來也就沒人再提這件事了,因為他們不需要名號來提升他們自身的影響了。

  • 2 # 行道冢中

    怎樣執行脫亞入歐?在日本叫和魂洋才,在中國叫中體西用。。差不多一個意思吧。。都是窮則思變。。。我不知道,據唐德剛說,英文裡有句諺語——搞不過他,就加入他。。。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 3 # 李建秋的世界

    成功了一半,失敗了一半。

    成功了一半,說的是福澤諭吉把日本成功的帶入了近代化。

    失敗了一半,說的是日本沒有走向和平崛起之路,反而走向了帝國主義擴張,最後自己國家捱了兩顆原子彈,是世界上唯一捱過原子彈的國家,整個日本幾乎被轟平。

    日元上的福澤諭吉

    成功了一半

    福澤諭吉生於日本江戶時代,福澤諭吉和當時的日本知識分子一樣,接受的是儒家教育,1836年福澤諭吉一家回到了中津藩,1842年,野本真城因為 改革藩政觸怒了上層, 受到處罰被迫隱居,而當時的福澤諭吉就在1847年投奔其門下,開始了正式入學教育,1849年,福澤諭吉又在白石常人門下繼續學習。

    福澤諭吉其實很討厭抽象性思維的儒家哲學理論,尤其是朱子學理時代建立的壁壘森嚴的政治體制。

    自1641年起 , 日本命令荷蘭商船每次靠岸後必 須提交稱為 風說書 ”的海外情報彙報 , 內容主要是描述船長船員 等的各類海外見聞 。 自此提交“風 說書 ”就成為進入曰 本的海外商船的 慣例 , 所有赴長崎貿易的中國商船 , 也必須提供來自中國訊息的風說書 , 各種風說書事實上也成為幕府 當局瞭解國際局 勢與海外動態的主要資訊來源 。所以日本儘管也是“閉關鎖國”,但是對外訊息並不封閉。

    也就是說鴉片戰爭爆發前後,日本對於清朝的問題是很清楚的,對於美國將軍佩裡帶艦隊逼迫日本開關,日本人也知道到底發生什麼,日本迅速妥協,並且在1860年以交換條約的名義對美派出代表團,而福澤諭吉就在第一批,也就是1860年日本赴美代表團中。

    福澤諭吉第一次去美國,對於美華人的熱情,美國的建築,香檳,馬車,火柴,衣服等等產生了巨大的驚奇,美國社會的平等也給福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861年,福澤再次隨著使團翻譯到了當時最強大的歐洲,從蘇伊士登陸,陳坐火車經過開羅開到了弗雷奇聖多利亞,然後坐船去了法國馬賽, 歷經法國,英國,荷蘭,德國,俄國,葡萄牙,最後一直到1863年才結束整整一年的訪問回到日本。

    這一路走下來,福澤在後來的《民情一新》中寫道

    至一千八百年代,歐洲發明蒸汽船,蒸汽車,電信,郵政,印刷等,使人們互相交往的方法得到長足進步,這可稱之為革新人類社會的一大舉動。

    同時福澤還專門考察了西方的社會制度,終於理解了西方政治裡面的議會,選舉,政府事項,考察了醫院,孤兒院,學校,博物館,銀行,工廠,公司,教會,社交俱樂部等等,幾乎無所不包,在此後福澤諭吉在訪問日記《西航手賬》裡面寫到:

    文明爭執的五個條件,其一,尊重自由,其二,法治主義,其三,信教自由,其四,擴大學校教育。其五,匯入科學技術

    在後來的《西洋事情》裡面福澤諭吉又加入了“福利充實”,這六項就構成了福澤諭吉著名的“文明國”的標準。

    1867年,幕府派遣使節到美國接受定製軍艦,當時派遣的大使是小野友五郎,而剛好他和福澤比較熟悉,因此又帶上福澤,這是福澤第三次出訪,這次出訪福澤大開眼界,上一次出訪美國去的是小城市,而這一次去的是大都市紐約,華盛頓等地,此時的福澤英語造詣已經比較高了,由於語言關係,福澤比一般人更加深入的瞭解美國,福澤此後出版了一系列的關於世界各地的歷史,社會,政治,軍事,地理的書籍,福澤出版的書籍相當一部分被日本各地學校當做教材使用,為整個日本的近代化做出巨大貢獻。

    福澤批判了當時尊王攘夷的唯我獨尊,驕傲自大的本國意識,並且以鴉片戰爭的失敗為例,詳細論證了必須改革開放,他說:

    亞細亞洲是非常好的達州,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精緻小巧的手工藝品行銷世界,學問知識也很用功,遠非非洲,澳洲可以比,但總而言之屬於不善於改革的國家,墨守一兩千年古人之言,一點也不懂臨機應變,有非常之大之風……咸豐出逃至韃靼如餓死般痛苦萬狀而死。這些皆是因為不瞭解世界,認為自己的國家是無上高貴之國,更不學習他國方式進行改革的自大之病所引起的禍端……

    其實這時的福澤諭吉能夠批判中日兩國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針對於中日兩國對於世界大變化無動於衷,鴉片戰爭後實際上中國做出的改變極小,而旁邊的日本國倒是看在眼裡,用心警惕,福澤諭吉的這種思想,為日本以後的近代化和破除牢固的思想觀念打下基礎。

    失敗了一半

    從1881年以後,福澤諭吉思想變得偏激,當時英國藉口保護在日英華人的安全,因此為了保護在北韓的日本人的安全,福澤諭吉表示也應該派兵到北韓,“保護在北韓的日本人安全”,福澤諭吉此時已經完全明白近代國家的主權思想,明知道向外國派兵有損該國主權,依然堅持向北韓派兵,其實在1881年的《時事小言》裡面,福澤諭吉已經赤裸裸的說

    我輩並非自誇自國,平心靜氣地看,不得不說在亞洲的東方,能夠擔當首魁盟主的國家是我日本 。 中國已經是盟主 。 鄰國的支那 、 北韓等 國現狀如此 , 可與之共事 否 ? 他們除了仿效我 國吸收近時的文明別無他途 。 如 若不然任由他們儲存其國的舊套 , 人民的頑陋的話 , 不但不能與之共事 , 或許會為中國帶來災禍 。

    這就是後來的日本的“東亞盟主論”。為後來的日本四處侵略埋下了禍根。

    後來發生了中法戰爭,在中法戰爭期間,福澤諭吉極其關注,幾乎每日都跑到時事新報社,親子執筆,法軍偷襲福州導致南洋水師全滅,而此時清政府轉為主戰,對法宣戰,福澤諭吉親筆寫下《支那滅亡則歐洲安寧》《東洋的波蘭》等等,認為中國即將被歐洲瓜分,而且還在1899年發表了一篇虛擬的照會文,文裡面還附帶了一張中國被瓜分的地圖。

    地圖如下

    此時的福澤諭吉,已經基本上成了帝國主義分子,而不僅僅是一個力圖國家富強的日本人。

    在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佔領臺灣期間,臺灣人民的反抗,福澤諭吉毫不留情的說

    我輩對於討平鎮 壓的 手段 雖有很多遺憾之處, 但既往之事 現今也沒有辦法。 只 是此次的 騷 動正是好機會 , 應以兵力毫不留情地進行掃 蕩 , 斬草除根 殲滅 一切醜 類 , 土地等盡數沒 收 , 據全島之地為官有之地 。

    這已經是赤裸裸的對殖民地民眾冷庫無情的態度了,而正是這種態度,構成了日本以後對華,以及對東南亞各地入侵的根本。

    福澤諭吉是日本近代化的啟蒙導師,同時也是近代日本天皇制下虐殺以及歧視弱勢民族的精神導致,他自身有複雜性。

    而正是這種複雜性,導致近代日本的崛起,也導致了近代日本最後的滅亡,整個日本被夷為平地的後果,也算求仁得仁吧。

  • 4 # 楚水閒客

    在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之前,日本是以儒學經典指導國家的政治和經濟。

    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軍官佩裡率領四艘全副武裝的戰艦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大門*。

    1860年,福澤諭吉隨幕府官員乘船訪問美國。他們看到了從所未見的資本主義繁榮和發達。兩年後,福澤諭吉再次隨團遠赴歐洲考察各國,透過考察醫院、銀行、郵政、兵制、議會等*,讓福澤諭吉終於意識到,僅學習技術層面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從制度等根本問題上解決問題。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表《脫亞論》一文,稱“為今日計,中國不應猶豫等待鄰國(指清朝)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細亞,不如脫離其行列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對待支那、北韓之法,亦不能因其為鄰國而給予特別關照,唯有按西洋人對待彼等之法處理之”。脫亞入歐口號一經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圭臬,成為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列島上下喊得最響亮的口號*。

    與此同時,如同千年前模仿唐朝長安建造奈良一樣,明治時期,日本人在東京銀座建起了西化一條街。街道包括:煤氣燈、有軌電車、歐式小洋房等均仿製歐美佈置。

    日本在甲午戰爭前後算是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日俄戰爭後的十多年間,又進行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電力產業革命”,即“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經濟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一戰後,日本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身份,與新老帝國主義國家英、法、美等共同主持和參與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從而在政治上完成了“脫亞入歐”。

    今天之日本,不管從政治和經濟上均已全新的面目昭示於世界,而傳統文化中的精髓也並沒有因為歐化而喪失殆盡,他們也保留著一些傳統習俗和文化。

    若是某個所謂好的文化被莫名的丟棄,那一定是某個方面出了什麼問題。

    我們不可能在“無知的山谷”裡呆一輩子,古老的不一定全是好的,甚至可能是阻礙社會發展的絆腳石。承認自己的弱點相比自我的盲目自大,哪一個能走得更遠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米價格會不會重回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