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長流中的魚兒

    《三國演義》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中有一個情節,呂蒙為了麻痺關羽,裝病辭職,讓不出名的書生陸遜接任自己,關羽認為東吳不足為慮了,把防守荊州的精兵都撤去攻打樊城。關羽一撤兵,馬上呂蒙不病了,陸遜也不書生了。

    《三國演義》蒙拜謝,點兵三萬,快船八十餘隻,選會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卻將精兵伏於船中。

    呂蒙把精兵都藏在船中,命士兵身穿白衣裝成商人,把船停靠在荊州江邊,趁守軍不被把烽火臺襲擊了。

    這個故事就是《三國演義》中一段有名的奇襲“白衣渡江”,不知道大家在看到這一段時有沒有好奇:為什麼士兵們都要統一穿著白色的衣服,幾十艘船、都穿白衣,怎麼看都像是有組織有紀律的軍隊呢,荊州守將為什麼不懷疑呢?小魚兒是特別好奇的,覺得不合常理,於是特地去翻了書。在《三國志·呂蒙傳》中有一段記載“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看來羅貫中的“白衣渡江”也是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來的。

    小說與正史對事件的描述基本一致,但是對“白衣”的解釋卻有很大的差異。

    正史中的“白衣”並不是“穿著白色的衣服”,而是隻脫去軍裝穿便裝。“白衣”是漢魏六朝的常用詞,有兩個含義:一個是作為名詞,指在官府裡比較低等的下人,因為他們的衣服穿得跟平民一樣,不像有身份的人能穿各種顏色的公服;第二個意思是動詞,指脫掉公服而著便裝。

    這裡的“白”在古代的大約就是身份低微的意思。其實羅貫中在寫《三國演義》的第一章中,自己也提到過“白”這個字:在圍剿黃巾之戰中,劉關張三人救了董卓一命,董卓在問劉備是什麼身份時,劉備說自己是“白身”,就是平民的意思,董卓聽到後表現出很看不起的樣子。看來羅老是知道白字的意思的,只不過在“白衣渡江”這一段出現了一個小失誤吧。

    作為一個小說,寫的夠精彩才是主要的,本來小說就有很多虛構的內容,把白衣描述成穿白衣的人更有儀式感,更能把人帶入到情景之中,所以羅老這麼寫也是非但無可厚非,而且更有其文學價值。但是有很多對正史的翻譯中也把“白衣”翻譯成“穿著白衣的人”未免就不太考究了。

    小魚兒的這個觀點並不是挑羅老的刺,也不是貶低翻譯錯了的人,而是把自己的一些小經驗與大家分享,與大家一起有些收穫。

  • 2 # 季我努學社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出兵討伐樊城,留下一些兵力鎮守公安、南郡(就是現今長江稍北的荊州)。面對這種情況,呂蒙心生一計,他向孫權進言到:關羽攻打樊城,但是仍然留下許多兵馬鎮守南郡,是害怕我們在他背後攻擊他。眾所周知,我常常生病;所以,我將以生病的名義帶有一部分士兵返歸姑蘇。我猜想關羽一旦會對這個訊息深信不疑,必定會撤走守備在南郡的兵力,集中所有武力,大舉進攻襄陽。若果真如此,我們便可攜帶兵馬,趁其後背空虛之際,由水路而上,得以輕輕鬆鬆取下南郡。於是乎,吳軍方面發出如下訊息,即吳軍大將呂蒙病倒,孫權派人乘快馬挾帶詔書急招呂蒙回國。

    圖一關羽像

    果然,關羽信以為真,撤走安郡大部分守衛將士,與他一起攻打樊城。此時,孫權立即派遣呂蒙先行前往,呂蒙將精兵都藏在船隻內,使白衣划槳,又叫士兵扮作商人的樣子;連夜趕路,關羽設定的各關口兵士皆被俘虜,所以關羽一無所知。等到了南郡的時候,南郡的蜀國官員皆投降呂蒙。呂蒙將關羽的家人俘獲,不過精心照料。對於城中的其他百姓,吳軍也遵守了嚴格的軍令,對他們秋毫無犯。關羽回到南郡的途中,數次與呂蒙遣使交流。待到他真正回到的南郡的時候,關羽和他的手下發現南郡百姓的生活秩序井然,甚至好過關羽在南郡統治的時候,便都無心與吳軍戰。關羽也沒有辦法,只好自己敗走麥城。但是被孫權派兵切斷了後路。父子兩人被擒,後被殺。

    圖二呂蒙畫像

    呂蒙將精兵藏於船艙之內,使“白衣搖櫓,又作商人賈”被《三國演義》改寫成叫士兵們都穿上白衣,以便於掩人耳目。這就是為人所傳頌的“白衣渡江”的故事。學者石冬梅認為,“白衣渡江”的事蹟出現於呂蒙帶兵攻打南郡一役之中並沒有錯。但是,白衣並不是指穿著白衣的吳兵,她認為應該將這裡的白衣理解為划槳的老百姓。根據她的理解,這些划槳的老百姓對當地的水路非常的熟悉,加快了行軍的速度。扮作商人樣子的則是吳國計程車兵,因為他們可以流利的應對蜀軍的盤問,以至於不會引起蜀軍的懷疑。我認為她的解釋更為準確。

    圖三孫權劇照

    參考文獻:

    [1] 陳壽撰,裴松之注,三國志,中華書局,1999年版.

    [2] 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版.

    [3] 石冬梅,呂蒙“白衣渡江”辨[J],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1月,88、90.

  • 3 # 南門太守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下半年,關羽突然率兵北伐,打了曹魏一個措手不及,曹操很被動,一度想遷都以鋒芒。

    經過一段時間的慌亂後,曹操總算穩住了形勢,首批由徐晃率領的援軍趕到了襄陽前線,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徐晃雖然打退了關羽的進攻,但關羽的實力仍然很強大,尤其關羽的水軍力量仍然完整,曹軍在這方面不佔優勢。

    關羽的水軍控制著漢水,曹軍被分割在漢水兩岸的襄陽、樊城,互相不通。曹操調集的各路大軍還在路上,曹操本人正在從洛陽往襄陽以北幾百裡的摩陂趕。

    正在曹操著急萬分的時候,突然接到孫權派人送來的一封信。在信中,孫權通報曹操自己將討伐關羽,但同時請求曹操不要洩漏這個機密,“及乞不漏,令羽有備”。

    曹操和孫權的關係發生了微妙變化,由敵對關係慢慢成了“一家人”,這主要是劉備造成的,劉備在漢中得手,在荊州又佔上風,打亂了平衡,改變了互相之間的關係。

    曹操徵詢眾人意見,大家都覺得孫權如果從背後動手是一件大好事,為了保證孫權順利得手,應該替孫權保密。只有董昭看法不同,認為應該讓關羽知道,之後讓孫權、關羽二賊相鬥,以收漁利。

    曹操認為董昭的分析有理,命令徐晃把孫權的信抄了若干份,故意射落到關羽營裡,同時也射到樊城內。樊城的守軍看到信頓時士氣百倍,而關羽看到信後猶豫不決,想相信又害怕是曹操的挑拔離間,不相信又怕是真的。

    正在關羽遲疑之際,大約在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10月底至11月初之間,呂蒙悄悄抵達柴桑以西的尋陽,在此組織精兵和船隻,把士兵藏在船艙裡,讓老百姓划船,外面的人扮作商人,晝夜不停地逆流而上。

    長江沿岸有關羽佈置的不少哨兵,即“屯候”,呂蒙把他們全都抓起來,所以關羽還不知道背後發生的情況,《三國志》對這一段的記載是:

    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此處的“白衣”,並非白色的衣服。雖然古人與今人生活習俗不太一樣,但白色的衣服通常都較少穿著,因為它比較醒目,又不耐髒,划船的時候穿白色的衣服,一天得換幾回?

    更何況,那時已到了是農曆的11月,正是冬天,穿白顏色的衣服不符合季節特點。

    那麼,“白衣”是什麼呢?其實,這裡的“白衣”指的是普通百姓的衣服,既不是官服,也不是軍裝,所以也有將“白衣”、“白身”指代無功名、無官位老百姓的,如《漢書·龔勝傳》:

    尚書使勝問常,常連恨勝,即應曰:“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詳,妄作觸罪。

    對於這裡的“白衣”,顏師古做的注指出:

    白衣,給官府趨走賤人,若今諸司亭長掌固之屬。

    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也有類似的解釋:

    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衛則不然。

    所以,呂蒙下令將士換上“白衣”,並不是改穿白色的衣服,而是換上老百姓的服裝,具體而言,《三國志》已經指出來是“商賈人服”,也就是穿上商人的衣服,扮出商人。

    當時,吳蜀之間表面上還是同盟關係,雙方有正常往來,沿長江一線保持著通商,商人划船在江上行走並不容易引起懷疑。《三國演義》在這一點上的理解似乎有點兒問題,它好像認為“白衣”就是白色的衣服:

    蒙拜謝,點兵三萬,快船八十餘隻,選會水者扮作商人,皆穿白衣,在船上搖櫓,卻將精兵伏於船中。

    不過,“皆穿白衣”也可以按照《三國志》的意思去理解,所以《三國演義》裡的寫法也可以作以自我辯護,但到拍電視劇的時候,下面這樣的服裝設計就顯得多餘了。

    本來是扮作商人的,商人一定要穿一件白色的鬥蓬嗎?秘密行動,怕的就是引人矚目,反而在大冬天外穿白色的衣服惹大家注意,至少電視劇裡的這個細節是沒把“白衣”的真實含義弄清楚。

    再說吳軍的行動,大軍秘密進入南郡境內,而蜀軍還毫無察覺。關羽留在後方負責軍政事務的是南郡太守糜芳和將軍傅士仁,關羽向來心高氣傲,一直瞧不起這兩個人。此次出兵,麋芳、傅士仁負責後勤保障,中間難免有供應不及時的地方,關羽很生氣,威脅說回來後要收拾他們。

    呂蒙瞭解到其中情況,到達南郡後沒有馬上開始攻城,而是派“三國第一口才”虞翻前去勸說傅士仁投降。虞翻當年說服王朗和華歆投降,這一次傅士仁也被他說降了。

    虞翻建議把傅士仁一塊帶往江陵,南郡太守麋芳看到傅士仁投降了,於是也開城出降,呂蒙率領的吳軍就樣不費勁就得到了南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月中下旬降水將要增多,小麥赤黴病應該如何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