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聊不酷
-
2 # 風雨中的梅雲
于禁是戰敗請降。而於禁的投降並非是為了自己苟延殘喘。而是要救剩下的曹軍將士。說實話,我並不覺得於禁懦弱怯戰。他的投降其實很偉大。因為他用自己的榮辱,換回了多少個母親的兒子。換回了多少個女人的男人。有一句古詩說得好。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我想,關羽也應該明白于禁的投降並非是真心。所以,他也不會,更不敢讓于禁出戰。更不會讓于禁帶領舊部出戰。無論是何原因,關羽都不會冒險。
-
3 # 奕天讀歷史
關羽通常的形象是忠義、勇猛,《三國志》中也被程昱贊為“萬人敵”。特別是關羽在南北朝和隋唐時,搖身一變成為了佛教護法神。到了宋真宗趙恆時期,又和道教搞出來一個“關羽大戰蚩尤”的故事,關羽成了道教正兒八經的尊神,這無恥起來無底線呀。到了萬曆年間,關羽又直接被封為了“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甚至連杜撰出來的人物周倉都被封為了神。如果真有周倉這麼個重要的“司機”、“行李員”,《三國志》,或者相關史料中總要提及一下吧,沒有,所有周倉是虛構人物而已。
關羽,就是這麼個萬人敵、戰神,在三國大勢初成之時,因為剛愎自用、傲慢無禮、勇而無謀,一手葬送了蜀漢的大好基業。除了自己敗走麥城,身死當陽之外,還連累了劉封、孟達等人,讓張飛、劉備及十數位蜀漢將領,和三四萬蜀軍一命嗚呼,這破壞力在歷史上也是少有呀。
這類人才如果是在自己的團隊或者公司中,敢用麼?除了不知道團結同事,天天跟同事鬧矛盾之外,原本經過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打拼來的財富和大好形勢,就因為這麼一個人全給葬送了。這人的德行果然很好麼?反正我個人很難理解這個事情。特別是還被尊為財神這件事,關羽把劉備辛辛苦苦拼來的基業、家產全都給敗光了,還財神!!!個人沒統計過,如果真調查統計一下,很有可能信奉這個財神的,應該的確從苦難中打拼出很多錢財,可是突然朝夕之間就一無所有了,看看劉備就明白了。因為關羽這個“神”的行為方式就是如此,“壯謬”的諡號很貼切,想想也知道,包括劉禪在內的蜀漢朝廷何必給了惡諡來羞辱自己呢?必然是表達了一種看法,就像于禁最後被諡為“歷”一樣,因為曹丕很厭惡于禁。同樣,劉禪也很清楚他爹和他三叔是怎麼死的。
關羽和范蠡相比,天地之別吧。陶朱公才是濟世的大財神,武能安邦定國,文能治理天下,經商可以富甲一方,而且還可以散盡家財接濟鄉里、親朋和世人,這才是贊贊贊之人、之神,值得真正的尊敬和信仰。
關羽的“忠義”、“勇猛”的確是品德中的正品,但是同樣的,“剛愎自用”、“傲慢無禮”、“勇而無謀”,具有這類“劣德”的人再用“忠義”和“勇猛”裝飾一下,更可怕。看看類似的項羽、崇禎,結果是一模一樣的,不過這有點拉低了項羽和崇禎,他們兩個的成就比關羽的大多了。
關羽不用於禁也同樣是因為關羽的“劣德”。于禁被俘時,是曹魏左將軍,假節鉞,這個比關羽的前將軍,假節鉞含金量大多了。漢代左將軍的地位原本就比前將軍地位高,在蜀漢左將軍馬超的爵位就比關羽高。
關羽此時抓到了這麼一個活寶,在想什麼呢?開心呢,此時可是“威震天下”呀,正飄著呢,哪還會去想怎麼使用於禁。
相反的,對比一下曹操當年抓了他關羽的時候,百般厚待,還和張遼一起任命為主將攻打袁紹。其實呢,曹操為什麼要派個張遼呢?原因很簡單麼,監視關羽呀。關羽用於禁,同樣可以派個合適的人去跟著于禁麼。把于禁的降卒調回江陵、公安,讓蜀漢將領統帥,防禦東吳。然後調撥荊州兵給於禁,並派一名信的過的將領,比如關平,和于禁一起統兵,共同攻打曹仁,不但可以發揮于禁的作用,還可以打擊曹仁軍計程車氣。實在不行,關羽直接自己帶著于禁,留在賬下作為高階參謀。于禁的建議用不用關羽自己做主,但總會從於禁的反應中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
關羽不用於禁的原因就這麼簡單,關羽的能力也就只能做一“上將”。而且絕對不能跟劉備犯同樣的錯誤,把關羽放到重要位置,去把守重要資產,而應該直接把關羽丟到前線,按照既定部署去打仗就可以了。這樣子即使失敗,最多也就是輸了一場戰鬥罷了。
-
4 # 史學夾Louis
襄樊戰役可以算是關羽發起的最大規模的戰役了。只於于禁為何沒有被安排在前線,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關羽不信任於禁。于禁是曹操的元老級將領,竟然向敵人屈膝投降,這歷來倍受詬病。于禁剛剛從曹魏陣營過來,還需要一定的考驗期,我想關羽也不可能立馬就相信于禁的忠心,于禁跟隨曹操半生,和曹操是何等交情?即便是貪生怕死也不能瞬間投降了吧,所以關羽可能懷疑于禁有詐降的可能。
第二、關羽看不起于禁。在《三國演義》中,關羽聽說增援樊城的統帥是于禁、先鋒是龐德時,就曾嘲諷:“于禁除了種地(屯田)還會打仗?”可見關羽是對於禁的能力有懷疑的,只少對於禁臨前線指揮戰鬥的能力是有懷疑的,所以他沒有安排于禁在前線。
第三、于禁留在前線不可能發揮作用。剛才也說了,于禁是曹操的元老級將領,一朝投降關羽,臨前線作戰,面對的都是昔日的隊友,你讓于禁怎麼打?即便是于禁不是詐降,是真心實意投降,他也沒有臉和曹軍對陣啊……
綜上所述,于禁不可能在前線……
-
5 # 洛水清風
關雲長水淹七軍,龐德被殺,于禁跪而乞降,十萬曹軍灰飛煙滅。此戰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幾欲遷都,這也成為關羽一生中最為輝煌的一頁。
那麼,關羽為何不讓于禁在前線作戰?即使讓他做做樣子,也可動搖曹軍計程車氣,也不至於在後來攻打樊城時遭到曹仁的暗算。我覺得關羽不讓于禁上前線作戰,有三點原因。
一:關羽是個義薄雲天的大英雄,把節、義二字看的比生命更重要。于禁做為曹軍元老級的人物,在危難時刻,不是捨生取義,而是搖尾乞憐。關羽從心裡就鄙視他,若是用他,豈不玷汙自己一世的英明!這是關羽性格使然。
二:關羽是個剛愎自用的人,自認為以得勝之師,攻打樊城應該易如反掌。于禁、龐德所率領都是曹軍的精銳,都被他打的全軍覆沒!樊城的曹仁更不在話下,何苦在用一降將來做畫蛇添足的無用之筆!其實,這時的關羽已被勝利衝昏頭腦,驕兵必敗不過是早晚之事。
三:于禁的降是真降還是詐降,還須打個大大問好。畢竟他是追隨曹操鞍前馬後幾十年,誰都可以相信他投降,唯獨關羽至死都不會相信!若貿然讓于禁到前線衝鋒陷陣,難免他會臨陣倒戈,不僅會影響軍心士氣,更會打亂關羽直搗洛陽的宏圖大志。所以,關羽寧肯把于禁囚到荊州,也絕不用他。
降將自古都不堪大用,這不僅是對降將的猜忌與不信任,更是對自己人的一種警示。關羽不用於禁無可厚非,關鍵是他太過自負,又與東吳結怨,最終落個腹背受敵,敗走麥城的下場。
-
6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兵不厭詐,誰知真假,況且這人心善變,于禁跟隨曹操這麼多年,忠心無二,這次在關羽的水淹七軍迫於無奈而投降,而龐德卻臨死反抗,最後中箭落水,也算是關羽報了一箭之仇,當然這是閒話。
關羽收了降將於禁沒有急於派他去前方戰鬥也是正確的,是該關押起來回稟劉備,等待劉備處理,這在程式上也屬合理。當然也沒想到後來關羽打了敗仗,于禁一眾降兵也落入孫權手裡,這也是意想不到的事,也不能怨關羽。
畢竟於禁在曹操帳下那麼久,若上前方打仗突然改變了主意,反戈相向,豈不更糟!
-
7 # 巴山夜雨涮鍋
因為于禁的七軍處於被擊潰後投降俘虜的狀態,是不可能直接上戰場的。
在古代戰爭中,收編戰俘作為己方部隊的例子不是沒有,但一般來說,收編後總要經過一點時間的整合,通俗說就是至少在編制上要重新換一次,選拔可靠的基層軍官。而且一般適用於那些原本就軍心不穩的部隊,如果我方能夠以較大的聲勢、較好的名聲,迅速得到敵軍士兵的效忠,那麼是可以增加部分戰力的。
還有另一種,就是敵軍在編制尚且健全的時候,在主將的帶領下主動投降。這種投降,一般是在敵對陣營的主將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比如反秦戰爭中,章邯被趙高逼迫走投無路,只好投降項羽;東漢末年呂布喪命後,張遼走投無路,只能帶兵投降曹操;官渡之戰中張郃高覽被郭圖讒言逼迫,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曹操。這種投降,由於部隊本身建制尚在,主將有新投降,所以戰鬥力保持得最完整,幾乎可以立刻拿出去用。但其整體忠誠度還是要打個問號。項羽最後在新市把20萬秦軍全部坑殺,就是處於這個目的。
而於禁的七軍是怎麼個情況呢?他們首先是遭遇到關羽的水攻,全部泡成了落湯雞,一個個奄奄一息地打撈上來。主帥于禁確實投降了,那是身邊沒兵時候的投降,不是主動率領七軍歸降。這樣的一支部隊,人數雖多,但已經亂七八糟,既沒有戰力,也沒什麼忠誠度。其中說不定還藏著龐德這樣死心塌地效命曹操的人。因此,他們既沒有戰鬥力,也不能不經過甄別直接上戰場,既可能埋下隱患(要是來個敵前倒戈,甚至學習幾十年後郭修刺殺費禕就麻煩了)。
歷史上,關羽對這七軍採取的政策是送回江陵去,估計準備修整一番再上前線來。可惜後來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最後這七軍成了東吳的戰利品。後來應該很多放回曹魏去了。
回覆列表
重點:于禁並沒有歸順劉備!
水淹七軍後,于禁是戰敗請降。而他請降的目的是保全數萬還在水裡泡著的七軍,作為部隊最高統帥,他不投降手下這些士兵都沒活路。類似於現被包圍後放下武器。但他並沒有歸順劉備集團。也正因為這原因,于禁還是被關羽關在牢裡,沒有放出來。三國志記載當時關羽手裡還有近兩萬曹軍俘虜,說明因為于禁的請降,這兩萬部隊至少保住了命。因為于禁沒有歸順劉備,所以他也沒有被關羽派去作戰。不然于禁到樊城城下吼幾嗓子,對樊城軍心殺傷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