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不叄讀秦史
-
2 # 寒鯤
古人的方位觀念沒有我們現代人這麼準確,畢竟古人並沒有GPS之類的高科技供他們校準正北、正西、正東、正南,所以在【西楚】這個地理概念上講,西楚未必就是【楚地】的正西部。
在戰國、秦與漢初的古人意識中,楚地包括三部分:西楚、東楚、南楚
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史記·貨殖列傳》根據漢武帝時的司馬遷描述,西楚大體包括今天的河南東部、湖北中部、安徽西北部,東楚大體包括如今的江蘇大部、山東南部,南楚則大體包括今天的湖南大部、江西大部、安徽中部南部一帶,如下圖所示:
可見,至少在司馬遷等西漢中期人看來,【西楚】包括的區域正是戰國時期楚國所先後定都過的諸郢所在地(鄢郢、紀郢、陳郢、壽郢等,見下圖),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核心區域;東楚則為吳越魯三國故地,是楚國向東征服的成果,在戰國中後期才逐漸歸屬於楚國;南楚則為楚國的南部邊荒之地,雖然是在春秋中後期便被楚國所征服的,但當時的開發程度並不高。
項羽之所以號稱【西楚】,便是考慮到【西楚】之地包含楚國故都這一政治因素才決定的,並不是因為項羽政權位於西方,而是因為項羽政權以三楚之中的【西楚】之地為實際版圖與政治名義上的核心。
我們可以看到,西楚僅僅包括楚國的西北地區,並不包括楚國的西南地區,在這個意義上看,【西楚】其實更像是【西北楚】,但古人並不會這麼麻煩,既然【北部楚地】可以被劃分為【東西】兩部分,那麼直接叫【西楚】就好,沒必要吹毛求疵地弄個【西北楚】、【東北楚】出來。
【上圖為電影《鴻門宴傳奇》中由馮紹峰扮演的項羽形象】
綜上,項羽之所以自稱【西楚】,不是因為項羽政權位於整個天下的西部,而是因為項羽政權位於楚地的西(北)部,可見項羽的視野還是侷限在楚地之內了,否則乾脆自稱一個【楚】來君臨天下,那麼一個名喚楚朝的項家皇帝制的出現,或許會令整個歷史發生改寫。
-
3 # 嚴家慶
楚國的西楚和東楚是這樣形成的:公元前278年春,秦國聯合南韓魏國攻楚,先後佔領了楚北的若,鄢城。秦將白起更是滅楚心切,率兵偷襲了正在歡度上已節的楚都郢城,屠殺近20萬軍民。楚頃襄王率臣妾逃往河南陳縣。痛中思痛中想起過去諫官莊辛的話:“驕奢侈靡,楚必亡也”。於是命人從趙國請回莊辛。
莊辛是楚莊王的孫子,素以敢直言諫王聞名。他分析了戰國形勢,提出“亡羊補牢,猶時未晚”著名論斷。建議楚頃襄王以青陽(今岳陽)為線,將西楚割讓給秦國,以換取東楚的安全和修養生息。莊辛分析,西楚是楚國根據地發源地,秦既使拿到也統治不了。如果楚國強大了,很快拿回西楚。
歷史證明莊辛的論斷是正確的。楚國羸得56年濫殤和平。西楚也成秦始皇難以啃下的大骨頭。公元前277年,著名秦將司馬錯率10萬大軍侵入楚黔中郡(今湘西黔東),被全部殲滅。司馬錯也魂銷史冊。從此,秦國再也不敢染指半步,黔中郡人民保持了近百年的和平生活。
項羽的爺爺項燕曾多次參加黔中郡抗秦鬥爭,素以“西楚人氏”自稱。所以項羽自稱“西楚霸王”,紀念爺爺遺志和西楚人民的偉大勝利。
(詳見筆者歷史小說《楚楚公主》。)
-
4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的,聽無月給你們慢慢解釋
首先說下“西楚”的由來
漢元年(前207年)十二月項羽率眾諸侯兵破函谷關,到鴻門時,已比劉邦入關遲了一個多月。他雖然沒有聽從范增的計謀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但對楚懷王堅持“先入關中者王之”十分不滿。
項羽憑藉手中掌握的四十萬軍隊,於次年一方面陽尊懷王為義帝於郴縣,而暗中密令英布、吳芮、共敖將其殺死於南遷途中;另一方面,則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項羽當時定都城為彭城,彭城在地理位置上屬於西楚,因此自封為“西楚霸王”,西楚的稱呼也正是這麼來的。
再說下“東楚”的由來
公元前204年楚軍包圍了滎陽,劉邦感到形勢危急,向項羽求和。項羽聽從謀士范增的計策,拒絕漢軍的講和要求,並決定乘勝追擊。劉邦勢單兵弱,但非常善於用計謀之人。他接受謀士陳平建議,對楚軍實行反間計,設法離間項羽和范增的關係。項羽雖勇卻無謀,不知是劉邦的計策,果然對范增生疑,並把他驅逐出軍。范增蒙受不白之冤,含恨離開,途中病死。從此,項羽失去了唯一的謀士,多誤戰機。
當時楚軍銳氣正旺,對滎陽加緊了圍攻,形勢對漢軍非常不利。相貌酷似劉邦的大將紀信為解漢王安危,為了漢軍的生存,決定犧牲自己,建議劉邦逃走。劉邦在陳平的勸說下,深被紀信之舉所感動,於是讓紀信穿上漢王服乘漢王車扮漢王出滎陽東門詐降,自己則趁機從西門出逃至成皋。項羽發現上當後即焚了紀信,攻破成皋。劉邦又迅速從成皋逃出,北渡黃河,軍至修武,得到韓信的援助,勢力又壯大起來。他接受以往教訓,決定採取深溝高壘和項羽作持久戰,以消耗楚軍兵力。同時,又派兵襲楚燒其糧草。
秋天,項羽率兵東進開封、商丘一帶作戰,留部將曹咎守成皋。並再三囑咐無論如何不要與漢軍交鋒。漢軍得知情報後,多次到城下叫陣謾罵,曹咎不忍羞辱,怒而率部出城,欲渡過汜水與漢軍作戰。當船至河中時被漢軍突襲而敗,曹咎後悔不迭,自知無顏見項羽遂自殺身亡。劉邦復取成皋,屯兵廣武,取敖倉之糧而用。
項羽聞知成皋失守,急回師廣武,劉邦閉城不出。楚軍糧食缺乏不利久戰。為了迫使劉邦投降,項羽據城東把俘虜來的劉邦的父親拉至廣武山(今霸王城)上,隔澗要挾劉邦說:“你若不及早投降,我就把你父親下鍋煮死。”劉邦故作鎮靜地說:“當初咱二人共同反秦,在懷王面前誓盟結為弟兄,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煮咱們的父親,別忘了給我一碗肉湯”。聽後項羽更加惱怒,決定殺掉劉太公。這時,項伯勸項羽道:"殺太公不是時候,也對楚軍不利。"項從其言,太公倖存。
此後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面派大將韓信抄楚軍後路,佔領河北、山東一帶。從此漢軍有了更為鞏固的後方,關中的蕭何更是源源不斷地運來兵員、糧餉。而此時項羽則補給困難,危機四伏,形勢發生了逆轉,楚軍漸弱,漢軍日盛。
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無奈之下與漢軍講和,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以西為漢,以東為楚。這即歷史上著名的“楚漢相爭,鴻溝為界”故事的由來。
題目所說的“楚國在東”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看完以上的解釋,朋友們應該知道了,“西楚”是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的稱呼,“東楚”則是楚河漢界的由來,兩個稱呼是有時間先後順序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5 # 子不只
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而楚國在春秋戰國末期的勢力非常龐大。
幾乎整個中國東南部地區,都是楚國地盤。
如此龐大的地區,通常被分為東楚,西楚,南楚三部分。
但是並不全部代表了其所在楚國方位,就有相應的稱呼。
東楚與南楚都是在楚國東、南部,而西楚其實在楚國北部。
到了戰國中後期,楚國經常被秦國攻打。在秦惠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率軍攻破了楚國國都郢城,
楚人被迫東遷。此後,楚國向北發展,攻佔了魯國等淮北的大片土地,
這片土地,相對之前的吳、越之地,位於西方,所以被稱為“西楚”
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是因為當時還有一個楚王,那就是被各路諸侯奉為正統的楚懷王。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項羽是楚人又要稱楚王,只好加上一個“西”字以示區別。
回覆列表
“西楚”並不是“在西面的楚國”的意思,它對應的是“三楚”這個地理概念。我們知道楚國的領土非常廣闊,基本上佔據了整個南中國,秦漢時期又把它分為東楚、西楚、南楚三部分。具體劃分在《貨殖列傳》中有記載:
西楚是從淮北的沛地到陳郡、汝南、南郡。當地民俗慓悍輕捷,民眾性情暴躁容易發怒,土地貧瘠,居民很少有積蓄。楚國曾經的國都江陵也在這裡,西通巫縣、巴郡,東有云夢,物產富饒。陳郡則在楚、夏兩地的交接之處,流通魚鹽貨物,居民多經商。徐、僮、取慮一帶的居民清廉苛嚴,信守諾言。
東楚是彭城(江蘇徐州)以東,包括東海郡、吳郡、廣陵郡一帶。也就是春秋時期的吳越之地,當地風俗與徐、僮一帶相似。朐、繒以北,風俗與齊地相同。浙江以南風俗與越地相同。這裡東有豐富的海鹽,以及章山的銅礦。
南楚是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一帶,甚至還包括位於兩廣的百越地區,從面積來看,這一地區很可能是三楚當中最廣闊的。這裡有著楚國曆史上最後一處都城壽春,郢都淪陷後,楚國曾遷都於此。這裡風俗與西楚地區大體相似。各地物產不同:合肥有皮革、鮑魚(其實是鹹魚)、木材。豫章出產黃金,長沙出產鉛、錫。番禺(如今的廣東)則出產珠璣、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類。這一地區地勢低窪、氣候潮溼,男子壽命不長。竹木很多。南楚居民普遍被認為是善於辭令,“巧說少信。”
至於大家熟悉的西楚政權則有些特殊,項羽定都彭城,從地理上看應該是東西楚的分界線,而他起兵是在江東,地理劃分來看是典型的東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