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太陽的秘密
-
2 # 朱自在逍遙
首先作為家長要解讀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寶寶的0∽4這一時期是對秩序最敏感的時期,因為他需要一個有秩序的環境來幫助他認識事物,熟悉環境。一但他所熟悉的環境消失,就會令他無所適從。
鄰居家寶寶一歲半左右,平常都是奶奶帶孩子在他家樓下睡,他們夫妻兩個每半個月回家一次。想帶孩子到樓上睡,睡了一次,孩子晚上啼哭不已。第二天孩子重新跟奶奶到樓下睡又好了,孩子媽媽也跟孩子到樓下睡,孩子也是好好的。
這說明孩子有自己的秩序形式,他對他需要也透過他認識。一旦這個秩序被打亂,他們就會哭鬧不止乃至生病。其實這跟有的大人水土不服是有一樣的道理。
孩子有他的內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內部秩序讓他認識自己和世界的關係。外部秩序則是指幼兒感知、理解外部世界存在的規律和關係。
一般來說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分三個階段:第一是用哭鬧反應秩序的改變,第二是自我意識覺醒,會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第三會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
1到3歲,執拗敏感期,孩子對物品的拜訪位置,動作發生的順序,物品的所有權都很苛刻。如孩子拉粑粑後必須看到粑粑衝乾淨才去做其他事情,奶奶如果穿媽媽的鞋子是不允許的,自己的東西是不給其他人的。
4歲是完美敏感區,這個時候孩子除了對秩序的維護還會上升到對規則的要求。就跟交通規則一樣,必須人人遵守。
秩序敏感區對孩子發展非常重要,這個時期是他形成人格、習慣和品質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形成他道德意識的重要時期。有人說三歲看大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家長幫助孩子建立秩序感至關重要。
首先家長要有耐心,理解和尊重孩子。有時候孩子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只要不違反原則去,也沒有安全問題,就可以順其自然。同時要懂得靈活變通,透過擁抱,講道理,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調整孩子的情緒,不可強制打壓。第二:為孩子提供一個井然有序的環境,儘量讓家裡的東西擺放整齊,不要總更換孩子生活環境中的物品,如果出遠門也要注意。父母還可以引導孩子收拾玩具、書籍以及他的用品。這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很多好習慣
-
3 # 張川
我們經常會認為孩子沒有秩序感,認為秩序感需要訓練才能達到。其實孩子有一個對秩序感特別敏感的時期,就是從出生一直到兩歲。
這個時期的孩子,看到一些東西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他們就會很開心,如果一些東西他認為放錯了地方,他們就會很焦慮。
說個很有意思的事情,我家女兒小時候,我每次帶他洗手的時候,都會幫他拿一個小凳子,因為她個子比較小,夠不到洗手檯。但是每次洗完手她都會把小凳子放到原位去。之前我很不能理解。孩子這麼小,怎麼就知道把凳子放到原來的位置上呢。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理解了原來這就是她的秩序感。
記得有一次洗完手,我就想把她抱出去。可是她就開始發脾氣了,兩腿亂蹬,掙扎著要到地板上。我把她放下之後,就跑過去把小凳子放在原來的位置上,開開心心地走出了洗手間。
孩子不到兩歲的時候,大部分都會有這種情況,只是我們大人沒有理解到秩序感,我們只覺得是在無緣無故的鬧。
想想看,孩子為什麼要有秩序感呢?孩子們眼中剛看到這個世界,都是光線都是顏色,他們需要在各種光線中識別出來,什麼是空間,什麼是物體,秩序感就是物體和物體之間的聯絡,這個關係對孩子來說特別的重要。因為他們需要熟悉這個環境,然後獲取自己的安全感。如果經常在一個混亂的環境,就會導致孩子心裡非常的不舒服。
《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到了一個例子: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脖子不能動,總是躺著。但是最好呢,我們不要用旋轉的玩具,帶音樂的玩具來吸引她的注意,而是應該讓寶寶傾斜的躺在房間裡,可以看到更多的事物,不單單是天花板。有條件的家長最好帶孩子到花園裡,看看花兒草啊。但是也儘量要放在不同空間的,同一位置。比如你這次把孩子放在西北角。那麼下次,也還是放在這個位置。他能夠在這個角度,重複的看這個空間,就有利於他的秩序感的形成。
“兒童是成人之父”,這是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提出的一個富有哲理的觀點。這個觀點看起來似乎是有點矛盾的,但實際上是充滿睿智的。如果成人忘記自己曾經是一個孩子,那麼,他就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就不會去克服它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衝突,孩子的心理就會產生畸變,並將伴隨其終生。所以啊,我們想要理解孩子,就要放下身段,不要高高在上,儘量和孩子處於同樣的角度,也就是一個經常被提到的詞—共情。
最後,再推薦幾本類似的書:
【1】孫瑞雪編寫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我覺得她的書更適合中國的家長來閱讀,更加易於理解,書裡面有很多真實的案例和分析。
【2】孫瑞雪《完整的成長:兒童生命的自我創造》也值得推薦。
【3】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
-
4 # 三個老爸實驗室
孩子開始對於物品擺放位置,做事的程式都有嚴格要求了,這是秩序敏感期
進入2歲以後,孩子的想法層出不窮,對事物的秩序有了強烈的需求,要求所有物體和生活習慣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一點兒都不能變,這預示著孩子的“秩序敏感期”來臨了。
1.對環境佈局的“刻板”要求
孩子發現某個東西脫離了常規放置的地方後,還會親手把它還原到原來的位置,支配他這種行為的便是秩序感。如看書必須先看這本再看那本,積木必須放在玩具櫃的第二層,爸爸的鞋必須放在媽媽的鞋左邊等等。
2.對事物所有權的極度敏感
在秩序感的作用下,孩子會對特定物體的歸屬十分敏感,認為家裡的物品是屬於誰的,就是誰的,其他人都不能動用,否則,就是破壞了事物存在的法則,他會執著地糾正和維護。如果媽媽無意中把爸爸的拖鞋穿在了腳上,小傢伙就會顯得非常不滿,非要媽媽脫下來還給爸爸才可以。
3.對事件發生程式的完美要求和預先設計
孩子習慣了事件發生的特定程式之後,就會漸漸偏好那種安排,一旦被調整,就會變得焦慮不安。比如,磊磊媽媽每天下班回家,給媽媽開門的總是磊磊。有一次,磊磊在玩積木,爸爸替媽媽開了門。磊磊發現後開始大哭,直到媽媽退出門外,由他重新開門方才罷休。
秩序敏感期的重要性
1.當秩序得到滿足時,孩子能感受到真正的平靜和快樂。
2.良好的符合預期的秩序可以幫助孩子適應環境,而一個能良好適應的環境又能幫助孩子獨立自理,建立自信。
3.事物的秩序和規律可以幫助孩子建立最初的邏輯感,提升認知。
4.秩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意識,長大後成為遵守秩序,創造秩序的合格社會人。
秩序的破壞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帶來思維,感覺,情緒和心理的混亂,從而使心智和性格發展受到不良影響。所以當秩序敏感期到來,我們一定要保護,理解,尊重,協助我們的孩子,給他們提供一個有秩序的環境。
秩序敏感期,家長該怎麼做:
1. 正確應對秩序敏感期,接受孩子的固執。
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會有一些近乎偏執的原則,而且對於秩序的破壞往往產生大哭大鬧等過激反應。家長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秩序感,儘量給孩子提供符合他內心秩序的環境。孩子在這一時期會產生很多看似無理的需求,如果需求是合理的。那麼媽媽要接納孩子的情緒並儘量滿足他們的願望。對於不合理的需求,媽媽就需要靈活變通,你可以透過擁抱、講孩子能聽懂的道理、或者轉移他的注意力、尋找替代目標等平息孩子的情緒!切記蠻橫鎮壓。
2.為孩子提供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有的媽媽為了減輕生活的壓力,採取了將孩子在外婆、奶奶和自己家輪流撫養的做法:工作日在外婆或奶奶家,週末接過來。對於幼兒來說,頻繁變換的生活環境,將使得孩子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衝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安全感。所以,為了保護孩子的秩序感,家長應為孩子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
3.藉助敏感期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對秩序的偏好使得孩子天然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爸媽們可以利用這一點,幫孩子建立一種合理、科學的作息秩序,為今後良好的生活習慣奠定基礎。物品擺放有序的環境更容易讓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感到舒適,生活中有很多習慣,比如擺放碗筷、進門換鞋、玩具歸位等都是需要培養的,這些基本的規則和意識透過秩序敏感期的強化,成為內化的行為模式,能讓孩子受益一生。
4.理解孩子對程式的要求
當孩子因為已經習慣的或者頭腦中預期的程式被破壞而哭鬧時,家長要理解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要求,耐心地處理問題,“重來一次”通常是很有效的解決對策,在無法“重來”的情況下,也要做好解釋工作,這樣做的時候,孩子可能並不馬上買賬,依舊大哭大鬧,但這是一種健康的痛苦,孩子在宣洩的過程中,也會慢慢明白,有些事情是不能重來的,家長需要做的是傾聽孩子的痛苦,共情孩子的感受。
回覆列表
尊重,不干涉。給他特定得工具或者玩具。
孩子有很多的敏感期,你能發現孩子即將進入秩序敏感期,挺棒的。尊重孩子的特性,你細心得在旁邊觀察就好,不需要過度干涉。只是他有危險動作時需要幫助他一下。可以給他備一些小道具讓他鍛鍊和摸索。
建議你看作者孫瑞雪的著作和微博。你就能更好的應對孩子的各個敏感期。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他們教會我們很多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