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今天不哭劉玄德
-
2 # 鳳凰滿天
1正史中並沒有18路諸侯 《三國演義》說18路 其實沒有那麼多2從《三國志》看袁紹的名聲好於袁術 正史說袁紹好結交名士 並且於其他諸侯關係比較好 至於袁術三國志說他欺壓百姓3袁紹在京城擔任校尉人脈兵力都好於袁術
1正史中並沒有18路諸侯 《三國演義》說18路 其實沒有那麼多2從《三國志》看袁紹的名聲好於袁術 正史說袁紹好結交名士 並且於其他諸侯關係比較好 至於袁術三國志說他欺壓百姓3袁紹在京城擔任校尉人脈兵力都好於袁術
首先我們要辨證清楚這裡的二袁是《三國演義》中的人物還是正史裡真實的袁紹與袁術。這裡,我們以史實上的二人做個對比。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糾正一個題主的問題。
袁紹和袁術兩位“四世三公”的袁家之後,其實都不是嫡長子。那麼袁紹的親爸爸是誰呢?
《後漢書》說爸爸是袁成,五官中郎將。
《魏書》又說他是袁逢庶子,去給袁成當兒子了。
反正比起袁術這個司空袁逢的正牌子,袁紹起點不算高。但是我們要搞清楚一點,真正袁家“四世三公”正牌的繼承人是袁基,史書上說他:
身長俊朗,溫文爾雅,官至太僕。
父親安國宣文侯袁逢死後因為嫡長子身份襲安國亭侯。
可惜被袁紹和袁術這倆坑哥的弟弟坑死了,他倆來了一出反董卓聯盟,搞得天下群雄熱血沸騰的,紛紛揭竿而起。
但是他們親愛的哥哥袁基這時候還在朝廷裡啊!
太師一怒,這倒黴孩子就和叔叔袁隗一起被董胖子弄死祭旗了。
我們有理由懷疑袁紹和袁術這倆壞蛋是故意的。
等袁基死了,袁術這個嫡次子才算是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嫡長子”。有種曹丕代曹昂的感覺。
袁術是舉孝廉除郎中歷職內外。
袁紹則是從小帥氣,能聚眾;父母過世他守孝補孝,還幫襯很多士人。當時宦官看他不爽,說他不聽呼召而養死士,不知道要幹啥(大概已經看出他有搞事情且針對宦官的傾向了)。被叔父罵了,他去給大將軍何進當手下。庶子出身,年紀輕輕就蠢蠢欲動有想法,當時評價挺高,上頭都知道了,並不純是賴著祖宗混的。
順便,袁紹家裡並不算暴發戶(相比曹操)。祖上袁京袁良,都是搞學術的。袁紹自己也真算是屬於自強不息。
公孫瓚就曾罵過袁紹:你媽媽出身那麼低,你怎麼還敢這麼努力,不想著謙虛呢?
《春秋》之義,子以母貴。紹母親為傅婢,地實微賤,據職高重,享福豐隆。有苟進之志,無虛退之心,紹罪九也。——《後漢書》
至於何謂努力不謙虛?
袁紹闢大將軍府,不得已起從命,舉高第,遷侍御史。弟術為尚書詔,不欲為臺下,告疾求退。
真牛批。
有種彎道超車袁術的勁頭,所以袁術和袁紹從年輕起就卯上。
比起袁術那種路中餓鬼的跋扈架勢,袁紹屬於默默努力型,但野心應該不小。
袁紹從小養死士,後來又跟蓋勳與劉虞合謀除宦官。到升任司隸校尉時,參與謀劃引外軍入京。之後何進與宦官一起完蛋,董卓到了,袁紹出奔。這事如果細想,當然是何進宦官董卓們一鍋亂;但若說是袁紹幫著裹亂、掀了東漢的桌子,讓亂世開始,也不為過。
因復博徵智謀之士逄紀、何顒、荀攸等,與同腹心……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進然之。——《後漢書·何進傳》
袁紹是從小有心思,也確實上進的梟雄。
從結果上來說,他將東漢朝亂的方向推了一把。至於心思深到什麼地步,是不是故意搞亂天下來爭霸的,天知道。
當然這個就陰謀論了,不多反推。
反正他即便不是陰謀家,也絕不是躺在功勞簿上吃祖先餘蔭的好好先生。
他能得人推戴,一半是出身,一半也是個人努力。
然後是性格。
所有史書都說袁紹姿貌宏雅,喜怒不形於色,威儀端正。
對任何人都有禮貌。所以愛士養名,許多人都肯跟他。
郭嘉後來黑袁紹,也說:
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
袁紹看到人飢寒,就很觸動很幫忙;看不見的,就不管了。
這後一句有點苛求了。但可見連罵袁紹的都承認,袁紹至少是很肯照顧人的。
所以曹操、荀彧和荀攸,雖然都說袁紹外寬內忌、寬緩,但也基本承認:袁紹的關鍵詞,都是寬厚有恩,傾心折節。不止對手下,對百姓也不錯。
真是能聚人。
所以他死了,老百姓都哭。來自人民的愛啊。
“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但這點寬,作為領袖倒不一定純是好事,下面說。
至於公元190-200年,談三國故事一般集中在曹操劉備孫策視角,所以大家好像覺得:曹操在河南山東打,打得差不多了,去打袁紹;哎呀袁紹怎麼那麼多兵?
好,曹操以弱克強打敗了袁紹!
袁紹是怎麼變強的?難道是上天變出來的?父輩留給他的?
曹操的山東河南是自己打出來的。袁紹的河北,也不是憑空來的。
袁紹先前單騎出奔,起家資本不算厚。後來袁紹忽悠公孫瓚,施壓韓馥,領冀州牧,算是門第人脈起了作用。但之後,就得靠打了:界橋陽城黑山龍湊,一路打。中間他與曹操結盟,對抗袁術+公孫瓚+劉備+陶謙。匡亭之戰跟曹操一起打跑了袁術,掃蕩黑山軍——也就是這一戰出了“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的話。打東郡克臧洪,之後和公孫瓚一路打沒停過。最後滅掉公孫瓚拿下幽州。太行山大戰公孫續和張燕。
到官渡前,袁紹有河北之地,不是祖宗留給他的,是他自己搞定的。當時大概天下最強了。
曹操雖然有郭嘉十勝十敗論、荀彧的各色鼓勵和情報,但他自己在《讓縣自明本志令》裡說了:“及至袁紹據河北,兵勢強盛,孤自度勢,實不敵之。”
所以,直到官渡之前,袁紹是個:
門第不錯但出身不如袁術;從小存著心思招納人眾;舉止風度受人敬仰;為人寬和聚攏人心;一直存心搞宦官也確實搞掉了;靠背景連實力,硬生生打出河北天下的梟雄。
勢力之強,當時第一。
看著是個偶像派是吧?官渡之戰太傳奇,不多說了。只是:官渡之戰是袁紹去打曹操,而不是曹操一腔孤勇蚍蜉撼樹。
官渡之戰隔年還有倉亭之戰,還是袁紹打曹操。
袁紹自己病死後,兒子們分崩,曹操才北上,花了七年時間,才算是初步平定北方。
就像赤壁之戰並沒讓曹操垮掉,只是阻止了他的統一大業似的,官渡之戰其實並不是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更像是阻止了袁紹的南進,改變了曹袁勢力對比罷了。
袁紹的真正問題,還是死得早,自己兒子們一散,問題暴露啦。
當然,官渡之戰與袁家敗落,對袁紹的性格描繪,也很有參考價值。曹操、荀彧、荀攸、程昱、郭嘉等所有人都說:袁紹為人寬,但好謀無決。
曹操說袁紹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荀彧說袁紹的軍隊沒有軍法。歸根結底一句話:遲。我覺得,他的個人魅力與背景(雖然是庶子),讓他能團結許多人,百姓也喜歡他;但也是這點性格,讓他對待手下人,對待兒子,對待軍隊,都不夠嚴明。所以規模大了、人員雜了,就頭疼。
好玩的是,劉曄後來說劉備,也是這個字:有度而遲。
遲。
劉備和袁紹都很能聚人,但在曹操那派眼裡都不夠狠。
曹操自己是嚴明果決型,所以看對手,都很遲。這不,荀彧在官渡期間給曹操寫信,勸他果斷用奇,把袁紹端了。袁紹(以及劉表)好在背景姿貌都迷人。袁紹性格還很好,各階層的人都能吸引。但規模一大,處理關係就不大對了,而且他對人的好,也沒好到劉備對黃權那種推心置腹到犯愣的地步:這方面,劉備比他更社會。
這就是袁紹所謂外寬內忌了。
就因為關係處理不大對,結果在官渡之戰裡體現得很明顯:跟曹操耗,耗到許攸出奔、曹操襲烏巢、張郃投降;之後袁紹一死,兒子們自己撕起來了。他是能團結人,但沒法讓手下人擰成一股繩。
劉備吸納的主要是豪俠之士,但他比袁紹好在堅韌,而且比他懂得用人——以及,活得長。
同樣被曹操手下評價為遲,但一般說劉備寬厚,袁紹外寬而內忌。
體現在用人上,劉備是真推心置腹,簡直到了愣的地步;
袁紹則是對人好,得人心,但最後有所保留些。
所以聚人而不能團結擰成一股繩。所以這就是袁紹了:門第很高,但出身不算高至少不如袁術;從小有野心,也自強不息,搞了宦官們(也間接亂了局勢);單騎出奔,聚人攻伐,拿下河北之地,一度是天下最強。為人寬厚,但不太嚴明;野心大但疑似搞不定太複雜的派系,搞不定太瑣碎的人士關係(相比於看似浪蕩不羈但機變迅速的曹操)。
因此凝聚力和戰鬥力,也就不如嚴明緊湊狠辣的曹操,結果得天下未遂。最後身體不行,死了。
如果以結果論,劉孫都比他活得長,也建國立業稱帝了;但若以時勢論,巔峰期袁紹,實在才是東漢末曹操真正最強的對手。倆人都跟士人有瓜葛,但一個庶子豪俠,一個贅閹遺醜,也都被袁術那種貴公子針對過。能闖出來,倆人也都是努力奮鬥過來的。妙在袁曹是先背靠背聯手縱橫關東,然後官渡來宰割天下。誰贏了都是“兄弟倆得了天下後相愛相殺”故事,
唉。但不妨礙袁紹曹操算是,漢末雙璧啊。
最後開個腦洞,如果官渡是袁紹勝了,而且他再多活兩年,蕩定兗豫司徐,估計現在史書就不會說袁紹“外寬而內忌”,而是反過來一窩蜂說曹操“暴譎寡恩”、“多行不義”之類了。
史書從來是勝利者書寫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