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知鴉

    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以作為清代處罰犯人的刑場而出名。所謂「推出午門斬首」,也即是指將犯人押解到菜市口砍頭。歷史上,像戊戌六君子這樣的人,便是在菜市口被斬首示眾。

    但在今天,一般人是無法再在公眾場合目睹這樣的場景,對罪犯的處決,以一種隱秘而顯得不那麼「野蠻」的方式執行。普通公眾不僅看不見死刑的執行現場,甚至連酷刑也無處觀看。

    這樣一種現象,非中國獨有。稍顯「人道主義」的國家,尤其是在西方社會,幾乎都以監禁代替毀滅肉身的死刑,取而代之的是對罪犯的監視與規訓。

    對於這樣的「文明化」程序,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在1975年法文版的《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Naissance de la prison)一書中,專門分析了西方社會中監獄的形成與功能,以一種微觀的視角,揭示整個西方社會的權力結構。

    「約書呀」特邀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當代法國哲學和德國哲學史專家高宣揚教授,為我們解讀這本對思想史產生重要影響的著作。

    01.

    作為理性產物的監獄

    高宣揚老師所依據的文字是1975年的法文版,書名直譯為《監視與懲罰》,這與國內通行的《規訓與懲罰》有所區別。

    實際上,1977年,當福柯的著作翻譯為英文出版時,是他本人親自將英文版書名改為「Discipline and Punish」(規訓與懲罰),我們在國內所能見到的中譯本,是依據英文版轉譯而來。

    ▲《監視與懲罰》(Surveiller Et Punir)作者: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出版社:伽利瑪(Gallimard)出版時間:1975

    在福柯看來,「規訓」是這書的核心概念,應當作為書名出現。高宣揚老師指出,整本書想要探討的,正是西方社會如何透過科學技術去規訓違反理性的人:

    「歸根結底,監獄的建構就是為了要對犯罪違法的人,或者用更加文明的話來說,叫作違反理性的人,將其關起來。然後在關起來的過程中,對他進行身體上的規訓,並告訴他:過去你錯了,你犯罪了。現在透過監獄的規訓,你應該怎麼樣恢復你的理性。」

    福柯以法國大革命為分界線,將西方社會分為古代社會和現代社會。在《監視與懲罰》的開篇,福柯便利用歷史文獻的記錄,描述了在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的1757年的「達米安案件」。

    達米安因謀刺當時的國王,受到酷刑,最後四馬分屍。監視官事無鉅細地記錄下這一切,諸如四匹馬是先撕裂達米安的左腿還是右腿,焚燒他屍體時用了幾個小時。

    ▲達米安受刑現場

    高宣揚老師解讀這一場景時,指出古代社會的統治者只是在肉體上摧殘違反其意志之人:

    「當時的統治者只是懂得怎樣以種殘酷的方式來摧毀、折磨和殺害被統治者的身體,但是他們還不懂得怎樣儘可能的用文明的、合理性的手段使身體就範。」

    就在法國大革命後不到半個世紀,像上述公開處罰達米安那樣的情形消失了,取而代是的監獄系統。

    現代監獄從16世紀開始建立起來,直到18、19世紀,才建構成為一個完整的、符合現代社會理性需求的監獄系統。

    在這方面,英國18世紀功利主義代表人物傑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所設計的全方位監獄系統(panopticon)可謂是現代社會監獄的典範。

    ▲環形監獄示意圖,中間為監視塔

    全方位監獄系統中文也稱「全景敞式監獄」或「環形監獄」,本質上,它是一種監視系統。在一座環形建築中,犯人們居住在一個個囚室之內,環形建築的中央是一座監視塔。如此,監視囚犯的人,只要高坐在監視塔中,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監控每一個囚犯。可謂是低成本、高效率。

    高宣揚老師總結現代社會的監獄系統時,認為:

    為了加強統治的力量,如同中世紀國家需要強化國王的國家機器一樣,現在國家也需要加強它的監獄系統。

    而這樣的設計,在今天已經以更加先進的監控系統的形式,全方位實現了,監獄、學校、醫院等,也無所不在的對人進行監視和規訓。

    02.

    知識是為了控制

    監獄作為理性的產物,其背後需要一整套科學技術設計,以便達到控制人的目的。

    現代科學技術取得顯赫的成就之後,使社會對罪犯身體的毀滅發生了根本性改變。犯人關押在一個僅僅讓他的生活得到最低限度滿足的空間裡,有專門的裝置監視。

    相比於酷刑和死刑,監禁的確沒有傷害人的身體,但透過一種比毀滅身體更殘酷的規訓方式,把「非理性的人」與「理性的人」隔離開來,把人馴服,使其服從現代社會的法治目的。

    現代社會並不像古代社會那樣,基於人的肉體和生理執行其權力,但卻在人們的心理層面實施無處不在的權威。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高宣揚老師對此解釋說:

    「這是因為,現代社會發明瞭最新的科學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和以生命科學相關聯的一整套代科學技術,包括生理學、解剖學等等。現代監獄的建立,就是把一些科學成果加以具體化,將其變為一個建築物的模式,以合理化地方式建立起來。」

    而福柯早在研究精神病治療時,就發現科學知識是一種控制人的工具:

    「西方的科學知識是用來控制人的,不但要去控制整個社會,要控制每個人,而且也要控制學知識的人。為了控制人,所以西方發明了各種科學,其中一種叫作人文科學。」

    不過,這種控制,並非是限制人身自由。恰恰相反,因為現代社會給予人自由,使人變為「主體」。但成為主體的人,讓現代社會不得不面臨一種失控的風險,如何管理社會,將理性和非理性的人區隔開來,成了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

    面對著人口增加,失業者、流浪者、犯罪人數的上升,權力機構必須執行一種高效率的管理制度。體現在處理罪犯方面,權力機構建立了一套基於科學和最新技術的監獄系統;體現在管理人口爆炸的社會方面,權力機構需要在學校、醫院這些人人都不可缺席的場所建立一套監視系統。

    本質上來說學校、醫院等服務於「理性人」的機構是另一種形態的監獄,它們同樣對身體或精神采用了規訓的過程和技巧,這是為了培養順從溫馴的人。因此,現代社會的人逃脫不了社會的各種規訓和監視。

    人們從出生到死亡,每個生命歷程被納入生命權力(bio-power)的控制之下。現代社會不僅能控制整個宏觀層面的人口,又能伸開觸角,控制每一個活著的個人。人們所做的一切理性行為,都是一種規訓的結果,這種規訓則是人文主義和科學技術的產物。

    在福柯眼裡,倘若要揭露西方的知識理性如何控制人,就必須要集中研究西方的人文科學,他在《懲罰與監視》之前,所寫作的《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1966)、《知識考古學》(L"Archéologie du Savoir,1969),都在探討知識與權力的關係。

    這種思考是福柯解讀自己疑問的線索與工具。但如果認為福柯的核心問題是權力,那就錯了。

    03.

    對絕對自由的追求

    高宣揚老師特別指出,福柯在去世前幾年,一再重申,他一生研究的核心問題既不是人們所認為的權力,也不是性,而是關於自身如何變為主體的。

    概括地說,也即是「關於我們自身的歷史存在論」。

    「福柯是一個絕對尋求絕對自由的人,因此不會有固定的發展道路,他是隨時隨地改變自己的,他的思想也在一直變化,也就沒有一個固定的主題。他認為,一個自由的人不應該提出「我是誰」的問題,因為自由是沒法界定的,只有警察才會提問這個問題。」

    這是福柯與笛卡爾主義者不一樣的地方,他不關心「我是誰」,而關心「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

    ▲米歇爾·福柯(1929-1984)法國哲學家、思想家

    福柯的思考也許緣於他的成長經歷:他從小就有很強的叛逆精神,討厭家人要求的各種規矩,進入大學後,他也完全不按常規去思考,而是隻思考自己提的問題:我在這個社會里生活,為什麼到處不自由?

    由此生髮的一系列問題,讓福柯開始探討社會的理性控制問題。他的博士論文《古典時代的瘋癲史》(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age classique - Folie et déraison,1961)就是探討的成果。

    他研究病人在古典時代如何被納入到被控制的治療系統中,成為被統治的物件,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統治的物件。

    說到底,福柯研究的最根本的核心問題是西方人怎樣把自身變成為不自由的主體。就此而言,福柯的《監視與懲罰》《性史》《自身的技術》,可謂一脈相承。

    我們閱讀福柯,閱讀《監視與懲罰》的意義便在於重新思考我們想當然的「常識」。

    正如福柯本人曾說的那樣:

    如果對知識的熱情僅僅導致某種程度的學識的增加, 那麼這種熱情有什麼價值呢? ……今天的哲學如果不是思想的自我批判工作,那又是什麼呢? 如果它不是致力於認識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用不同的方式來思維, 而是證明已經知道的東西, 那它又有什麼意義呢?

    作家梁文道在接受採訪,談起他受影響最深的哲學書時,也提到了福柯。他坦言,自己在讀研究生時,花了四年時間讀福柯,他對福柯重新思考的問題「到底我們還可以思考什麼問題」十分著迷。福柯打開了他思考的世界、哲學的世界。

  • 2 # 晴空袖舞

    謝謝邀請,福柯是法國當代哲學家之一,他一貫強調的是古代哲學並非只是一套理論上的學說,而是一種與實際結合的產物。福柯的(生死愛慾)寫的不錯,讀過這本書,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他本人以及他的思想。福柯的(性經驗史)也很好,但很難看懂,因為他是站在哲學的角度來描述的。另外(瘋癲與文明)也不錯,要想較深刻地剖析福柯的精神世界以及他本人的哲學精髓,建議你還是閱讀他的原著。

  • 3 # 樂活光陰

    米歇爾•福柯法國現當代著名的哲學家、社會思想家,是一位思想複雜、著書頗豐的人。上大學期間對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胡塞爾、尼采產生濃厚的興趣,奠定了他此後的思想研究方向。他被認為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思想精要

    《規則與懲罰》這部著作是福柯考察了許多監獄,參加社會活動之後經過思考,撰寫而成。主要探討權力的深層結構及由此而來的監禁、懲戒過程的運作問題。

    《性史》寫這部著作的目的,是探究性觀念在歷史中的變遷和發展。分為《求知意志》《快感的享用》《自我的呵護》《肉慾的告贖》四個部分。

    作為一個結構主義哲學家,福柯接受了尼采的知識作為權力意志觀點,主要從歷史的維度關注知識與權力的關係,即權力怎樣透過話語權表現出來,並配合各種規則和手段,將權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細節中去,比如監獄制度、性問題等。福柯可以說是我們這個社會現代性的一部分,他認為權力不是固定不變,可以掌握的位置,而是一種貫穿整個社會的“能量流”,比如用話語品評別人,操作社會機構達成某種目標,對當代社會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他對教育也說了自己的看法,認為要呵護好奇心,保持對知識的熱情,不能為求知而求知。人類能否採取與自己原有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能否採取與自己原有的觀察方式不同的方式感知……“今天的哲學,我是指哲學活動——如果不是思想對自己的批判工作,那又是什麼呢?”對福柯,現在還未到一個可以做出結論性的時候。代表作:《古典時代瘋狂史》《詞與物》《知識考古學》《規則與懲罰》《性史》。

  • 4 # 南山陽

    米歇爾•福柯,二戰之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極具原創性,對整個西方當代思想界構成巨大的多重影響。福柯很重要也很不好懂,完整地認識他既困難重重,各色人等也習慣性地滿足於對其為人與理論的常見“成說”,真確理解福柯及其價值,是個有趣且艱鉅的課題。鄙人為業餘愛好者,就目力所及,推薦幾本中文著述,以資參考。

    個人贊成一個觀點,福柯很難歸類,特別把他歸入某種大流行的思想系統裡總有不適,無奈就社會辨識度言,往往是把他歸入“後現代主義”或“後結構主義”陣營,不然就覺得沒啥地方安置了。就不太嚴格的思想史流向言,這樣做也不無道理,儘管福柯本人及一些研究者始終不太同意。那麼好吧,也按現行慣例,我認為,要認識福柯的思想,還是要把他放在二戰之後的思想史上看比較恰切,所以我先推薦的書是:

    (一)馮俊等著《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商務印書館,2003年。本書是中外學者的合作成果,是國內第一部全面研究後現代哲學的原創著作。作者共有五位,馮俊、Francis F.Seeburger、高宣揚、Marian Hobson和石計生,均是相關領域研究有素的專家。現代主義的特徵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後現主義思想,對現代性進行深度的剖析和批判,後現代主義哲學到底是啥玩藝兒,本書面向中國讀者作了一個總體性的勾勒回答。讀之可以對後現代主義中常見諸大家如福柯、德勒茲、德里達、利奧塔、鮑德里亞說了些什麼,就會有個概念了。這批作家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對笛卡爾、啟蒙運動、康德、黑格爾、馬斯•韋伯、薩特至哈貝馬斯的一套現代主體性哲學強烈地不滿,認為是對人性本質、人類文明應然狀態的一種遮蔽,一場欺騙陰謀。事實上,西方現代世界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對人性、理性、道德、真理、科學之類的“理性大話語”態度變得越來越不願聞問,不信任,覺得多餘,所有抽象的、形而上學、體系式的論證,都變得特別不可信。法國思想界在二戰後從德奧思想系統裡發掘了三位先行者,成為當代法國思想的“起飛基地”“訓練場”“策源地”,這三位分別是尼采、卡爾•馬克思和弗洛伊德,後現代主義思想的重要思想資源均與此有或多或少的關係。《後現代主義哲學講演錄》較豐富地展示了其前世今生。

    然後,福柯思想入門,我推薦兩本書:

    (二)高宣揚著《福柯的生存美學》,華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高宣揚教授的福柯研究在中文學界目前算是最好之一了,本書透露了作者在1980-1983年間曾斷續地聆聽過福柯本人在巴黎法蘭西學院講授的課程,留下極深印象,之後他一直在讀福柯的著作。高先生長年在法國教學,與德里達等法國思想界巨匠有深交,再加之在此書之前,他已經寫了許多有關法國當代思想的專著,這構成他為中國讀者寫福柯的最佳條件。此書圍繞著福柯思想中“我們自身是如何成為主體的”從兩大基本論題出發做了深度而全面的介紹:“一方面是試圖揭示他所一貫嚴厲批判的傳統主體原則的真正實質,另一方面則重點指明瞭‘建立絕對自由的個人自身’的生存美學理論和實踐中的核心地位”。關於前者,福柯以現象學方法構建了他的知識考古學和權力-道德系譜學,重回歷史檔案的“故紙堆”中剖理出一個真相系譜,後者則透過對古羅馬時期“性的藝術”的釋讀,提出人活著的目的就是完全地滿足自身審美愉悅之慾望的觀點,認為不能以“身份”“正常人”“理性之人”這樣的不實框框限定人的發展,我們要透過真理遊戲進入生存美學,發現人生的“詩性之美”,創造具有獨特風格的人生歷程。作者肯定,生存美學是福柯思想的精華核心所在,不理解生存美學即不可能理解福柯整個理論。我個人為,也恰在此透露出福柯與尼采的“親緣關係”,儘管具體這兩人談的東西很不相同。

    此書幾超六十萬字,與在中文圈子曾流行的幾本薄一點冊子相比,其中的好處是更為全面地進入福柯,努力順著福柯的思想和他思想來源的理路,還原其精髓,邊述邊評。書中使用了不少九十年代以來新出法文原版的一批福柯授課講錄和訪談的材料(這些材料近年也陸續翻譯成中文出版了),更客觀地呈現出福柯思想的形貌與神態。雖過了十多年,此書仍然是我目前所見最好的福柯思想介紹。

    (三)汪民安著《福柯的界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福柯在大陸學界被全面研究始於九十年代中後期,汪民安博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書從作者的博士論文而來,以“關鍵詞”為綱把福柯最為人所重的思想串起來,作了凝鍊的推介與分析。本書大量引用的福柯著作均從法文原文來,質量有保證。汪博士對福柯的敬服是由衷的,對福柯思想的提勾重現,亦盡心力。此書在材料與視野範圍上不及高著,然能精到的部分亦頗不可多得,對初接觸者言,便利程度是有的。

    (四)杜小真編選《福柯集》,上海遠東出版社,2003年。此書為福柯著作與講述的一個精選集子,大部分文章來源於法國伽馬出版社1994年編輯的福柯文集《言與文》,並附了德勒茲談福柯的兩篇文章。若要讀福柯文字,又未能一下全部讀原著,要選一個既有代表性又相對簡易的本子,我以為此書非常適當,福柯的重要觀點表述基本有所體現,方便使用。杜小真教授和她的團隊也是以法文原作為藍本的翻譯,沒有轉二三手。

    近年,汪民安先生又編了三卷本的《福柯文選》,無疑是更全面更權威了。且從編者前言看,汪先生對福柯的理解又成熟全面以及敏銳了許多。

    福柯的主要著作近二十年來不斷有中文譯本出來,越來越系統了。譯得如何故然跟讀得如何有關,即便是不錯的譯本,中文界理解也還是個問題,要小心,要有睿智,要有眼界,要有真誠的持恆熱情。此外,手頭上還有一些頗有些價值的介紹我以為也可作深進之用:

    1、詹姆斯•米勒著《福柯的生死愛慾》,高毅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吉爾•德勒茲著《福柯 褶子》,於奇智譯,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年。

    兩本都是福柯研究的重要參考資料,前者透過實地採訪一批福柯的生前友人,追憶福柯的為人、故事和思想,生活的材料很多,此書中譯本出版當年界曾經有過一陣子轟動。後一本書,德勒茲是福柯生前摯友,同齡人,又是另一位同樣重量級的傑出思想大師,他眼內的福柯,他心中的福柯,有著高度而神奇的另類真實感,此書的結構、組織和行文風格,與大部分常見的福柯介紹差異太大了,正因兩人都具極高智識、共同認知,德勒茲談福柯的啟發性遠超其權威性,不是僅指客觀意義上的權威,更是指思想內質的洞識把握與揭示,再次照亮幽暗之域,撞擊出思想的奇績。此書文字風格為法國式奇才的奇特語言,有味道,當然中譯讀起來有不少地方很拗口,不太順。

    3、迪迪埃•埃裡蓬著《米歇爾•福柯傳》,謝強、馬月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此書是國際公認優秀的福柯傳記,作者是當代法國著名思想家,很恰當地關切到福柯思想與其個人生活之間不可分割的關係,從福柯對歷史、思想、生存的思想出發,鮮活地還原與詮釋福柯的生平、思考與行動。此書為法文原作的第三版(2011年)的中譯,譯者參與過上面推薦的杜小真教授編選的《福柯集》中譯工作。

    4、阿蘭•布羅薩著《福柯:危險哲學家》,羅慧珍譯,灕江出版社,2014年。作者開門見山說:“對於哲學作者,尤其是當代哲學家的研究,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研究方式:要麼,就是對他進行研究,成為專家、行家。要不,就是跟著他一起探索研究,在哲學家身上體會到一股源源不絕的激盪與鼓舞的力量。這本論文集顯然來自後者。”這是本書的可貴之處,作者刻意標出福柯的著作中頻繁出現的一個詞“危險”,認為福柯把這個詞從負面顛覆為正面使用,把哲學研究、權力議題與現實性互相扣連一起了,作者因而圍繞此主題決意跟著福柯進行一次探索其演進與批判意義上的現狀的旅程。這種態度與勇氣,是真哲思者的體現,也是本書的價值和有趣之處。

    5、楊凱麟著《分裂分析福柯——越界、褶曲與佈置》,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楊凱麟教授是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場域與轉型研究所博士,臺灣研究法國哲學的新軍。此書是介於上面《危險哲學家福柯》所說的兩種型別之間,是作者對福柯思想就個人感興趣的論題展開的探索。楊先生認為“今日再思考福柯所曾建立的思想體制已非學術時尚,而是一種必要”,“先別問福柯是誰,亦毋須問他做了什麼,因為重點並不在此,而在於究竟何種特異的思想運動被匯聚到這個名字之下?這些運動創造了哪些強勢概念及問題性?掀起了何種異質的語言效果?闢拓何種另類的言說空間?銘刻何種動人的思想影像?最終,賦予存在何種撼人的啟發?”,圍繞這些論題,作者以“永恆失衡”“轉向”“碎裂”“分叉”“歧異或歧出”等關鍵點織起福柯思想獨特的場域與能量分佈形態,體現了中文界對福柯一種新的認知。

    最後我要說兩句的是,在後現代主義在法國那批原創性思想大家中,福柯是真誠度最高的一個,最純粹。他是思想家、智者、修士與戰士,當然也是“傳教士”。這種真誠是哲學的根本生命力所在,要不就成了知識的建構與解構遊戲,外在得很了。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喜歡與尊敬福柯明顯高於德里達。這一批傑出的後現代思想大師是高階的,真正的文化文明的反思者,與我們常見的比較大眾化、潮流化、嬉戲式、“酒肉和尚”式的後現代主義理論或創作不同,他們大都真誠地信奉和堅守自己的生命取向,思想與生命的融合程度普遍較高。他們活出了人應有的樣式,儘管可能方向錯誤,漏洞百出。在他們身上神奇地體現出:在可能錯誤的方向與時空裡,依然能活出人性的美好與光輝,依然可能提供不亞於“正確”的精神元素,依然是重要的路標與參考,造福後人,這是以福柯為代表的後現代主義創作最可貴的地方,讀福柯不會冤枉的地方。這位尼采式的人物,對中文界是重要的,是一個神奇和值得探索的寶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一錢等於多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