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城歷史小學生

    引言:

    西漢武帝時期,今天的漢武帝難得不用上朝,正在床上悠閒地躺著。突然,內侍楊得意在武帝身側耳語了兩句,武帝一聽,驚聲說道:“不!不行!朕不能見他!攔住他!別讓他那麼快進來!”說時遲那時快,正當武帝說話時,他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已經出現在大門一側。武帝一個抖機靈,鑽進了旁邊的幔帳之中,只見一個身穿朝服的中年男子走了進來向武帝稟告政事,隨即雙方寒暄了兩句男子便慢慢離去。等那位大臣走了之後,武帝才從幔帳中探出頭來,深深地撥出一口氣,吩咐楊得意道:“小意子,以後這老東西來一定要提前稟報,朕穿成這樣可不敢見他,省的耳邊聒噪!”楊得意應了一聲,武帝便躺下繼續他的休假生活……

    汲黯畫像

    這個能讓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驚出一身冷汗的便是武帝時的名臣——汲黯!漢武帝手下的大臣們各有特色,張湯曲意逢迎,公孫弘巧言令色,東方朔嬉笑怒罵,而汲黯也不逞多讓,汲黯賴以成名的就是他那副臭脾氣!他也成為武帝一朝最特殊的大臣之一!

    一.聖旨?我更願意聽自己的!

    汲黯最開始的官職叫謁者,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董事長秘書。因為職位的緣故,汲黯經常要代表漢武帝去外地出差,但對於漢武帝給的旨意,汲黯可沒怎麼當回事,只要自己開心就好!

    1.汲黯出使外國

    武帝即位初年,東南地區有兩個小國家閩越和東越發生了戰爭,本著漢朝泱泱大國的理念,漢武帝派秘書汲黯出使兩國進行調和。

    汲黯接到聖旨便出發了,可他根本沒走到目的地,到了蘇州就往回趕,回來報告漢武帝說:“兩個蠻夷小國鬧摩擦,咱們大漢王朝沒必要管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把武帝弄得哭笑不得,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武帝在位時西漢地圖

    2.汲黯體察民情

    不久,河內郡發生了大火,燒燬房屋數以千計,武帝安排汲黯前去體察受災情況。不久,汲黯回來向漢武帝報告:“河內郡沒啥事,是老百姓自己把房子蓋的太密集了才導致的,他們這是咎由自取。不過,陛下,我路過河南郡時發現那裡正在鬧饑荒,所以我假傳聖旨開倉放糧,請您恕罪!”事情沒辦成不說還假傳聖旨,武帝又被他搞得哭笑不得!

    3.汲黯的仕途

    雖說汲黯假傳聖旨,可畢竟辦了一件好事,武帝於是提拔了汲黯,讓他從秘書做了縣長。可接到升職命令汲黯不願意了,表示以做縣長為恥,武帝沒有辦法,又把他調回中央升了官,做了太中大夫。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為謁者。東越相攻,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河內失火,延燒千餘家,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上賢而釋之,遷為滎陽令。黯恥為令,病歸田裡。上聞,乃召拜為中大夫。

    ——《史記.汲黯傳》

    汲黯的三次任性武帝都寬恕了他,漢武帝雄才大略,愛民如子,這才讓做秘書的汲黯出使外國,體察民情。可汲黯第一回沒完成任務,第二回假傳聖旨更過分,可武帝竟然還破天荒的給他升了官。可升職的汲黯反倒不樂意了,這麼個有個性的大臣,別說在武帝一朝了,就是中國歷史上也少有這樣的大臣在。

    二.不是冤家不聚頭

    由於汲黯這個臭脾氣,讓他很看不慣朝堂上以公孫弘為首的一幫溜鬚拍馬之輩,可偏偏汲黯是個死心眼的人,因而被公孫弘耍的團團轉。汲黯不服氣,連續對公孫弘進行了兩次人身攻擊,卻被老辣的公孫弘巧妙的化解了。公孫弘因此和汲黯成了冤家,而這位公孫丞相又是個睚眥必報的主,碰到死心眼的汲黯,還不得把他往死裡整!

    1.請封右內史

    公孫弘有一回在朝堂破天荒的誇了汲黯一番,然後請求皇帝把汲黯升任右內史。不過,這可不是公孫弘良心發現了,右內史主管京城皇族,而皇族子弟大半都是些無法無天的主,汲黯一個處理不當都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弘為丞相,乃言上曰:"右內史界部中多貴人宗室,難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請徙黯為右內史。"為右內史數歲,官事不廢。

    ——《史記.汲黯傳》

    丞相公孫弘劇照

    公孫弘這手段非常陰險,他想借不法皇族子弟的刀來要汲黯的命!好在汲黯為人廉潔,處事公正,在右內史任上一干幾年都沒有出問題,公孫弘這個借刀殺人的計劃算是泡湯了。

    2.天馬事件

    漢武帝有次透過遠征大宛獲得了幾匹大宛進貢的汗血寶馬,武帝非常開心,即興做了一首《天馬歌》,可耿直的汲黯卻上來給武帝潑冷水,直言漢武帝為了幾匹馬大興刀兵,勞民傷財。漢武帝一聽臉上的笑容都凝固了,公孫弘一看是個機會,馬上上奏武帝:“汲黯出言不遜,論罪當誅!”

    這句話把公孫弘的陰險毒辣展現的淋漓盡致!汲黯不過是說了兩句忠言逆耳,可公孫弘直接給汲黯扣了個“出言不遜”的帽子,然後直接宣判了對汲黯的處罰——“論罪當誅!”可見公孫弘是在心裡謀劃了很久,他就是要等汲黯直言進諫的那一刻來打他的悶棍。好在漢武帝沒有真的生氣,只是戲謔的說了句:“好久不見汲黯了,這老傢伙又說胡話了!”

    公孫弘與汲黯這對冤家,一個狡猾一個耿直,卻陰差陽錯的碰在了一起。汲黯看不慣公孫弘的虛偽,對他進行人身攻擊;而公孫弘直接對汲黯起了殺心,卻都未能如願。這就叫“不是冤家不聚頭”啊!

    汲黯劇照

    三.漢武帝的調味料

    漢武帝的皇帝生涯就像一份大餐,冷熱酸甜,應有盡有,才對的上漢武帝“風流天子”的名號。所以,武帝一朝彙集了各式各樣型別的大臣,而汲黯在其中扮演的,就是調味料的角色,為武帝的帝王生涯添滋增味!

    1.黃老學說的堅守者

    漢武帝即位之初,一改漢朝施行了半個世紀的“黃老無為”學說,採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理論,實行“外儒內法”的形式對國家進行統治。一時間朝中重臣幾乎都是儒生。但“黃老無為”能夠在漢朝推行那麼長時間是有他的道理的。汲黯就是武帝時期為數不多的黃老學大臣,漢武帝是需要零星道家學派大臣去調和整個朝堂。

    汲黯做官只講求大的框架,注重對下層官員的選用,在細枝末節上並不刻意強求,這種做法在某些領域反而收到奇效。比如汲黯曾擔任高危職業右內史,就因為汲黯的黃老之術和他公正廉潔的品格使公孫弘的計劃落空。

    2.漢武帝的思想品德老師

    漢武帝為人風流瀟灑,做事不拘小節。說好聽點是個風流天子,說難聽點就是有些時候沒個皇帝的樣子。這個時候就顯示出汲黯的重要性了,他還充當漢武帝的禮儀和思想品德老師,經常當面對漢武帝進行禮儀和思想品德教育,漢武帝雖然不愛聽但汲黯畢竟講的都是對的,因此也無可奈何!

    大將軍青侍中,上踞廁而視之。丞相弘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黯見,上不冠不見也。上嘗坐武帳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見黯,避帳中,使人可其奏。其見敬禮如此。

    ——《史記.汲黯傳》

    因此,武帝在對待大臣時態度也有所不同。見公孫弘時武帝不戴帽子,見衛青時直接在廁所裡接見,唯獨見汲黯,武帝每回都是正襟危坐才敢見他,這才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而汲黯,也成了武帝一生最“怕”的大臣!

    漢武帝劉徹劇照

    四.黯知漢武,漢武知黯

    漢武帝搞得那一套“外儒內法”看似很高明,但架不住朝廷裡也有明白人。公孫弘和張湯看出了漢武帝的虛偽,但他們聰明的選擇了奉迎,因而得到漢武帝的重用。汲黯也看出來了,可他那倔脾氣勁兒也上來了,經常當面指責漢武帝那一套權術太過於虛偽,對於武帝出兵匈奴汲黯也是堅決站在反對面的。

    汲黯是瞭解漢武帝的,但對待方式上汲黯選擇了“很不聰明”的直截了當法,使他成為大臣中的一個另類。

    而漢武帝對待汲黯時,面對汲黯有些不合場面的詰問,漢武帝永遠都是一句“好久沒見,這傢伙又開始胡言亂語了!”然後一笑了之,這與平日裡剛愎雄猜的那個漢武帝簡直判若兩人,因為,對於汲黯來說,漢武帝也是瞭解他的。

    莊助畫像

    武帝曾問過寵臣莊助對於汲黯的看法,莊助回答說:“汲黯在工作上和其他大臣相比並沒有特別突出的地方,但如果讓他輔佐幼主,保衛江山,那他一定會堅如磐石不會動搖!”漢武帝由衷的點點頭:“是啊!汲黯就是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社稷之臣啊!”可見漢武帝對汲黯的瞭解之深,正因如此,面對臭脾氣的汲黯,漢武帝每每才可以寬宏大量!

    最後病,莊助為請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職居官,無以逾人。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麾之不去,雖自謂賁育亦不能奪之矣。"上曰:"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

    ——《史記.汲黯傳》

    正所謂:黯知漢武,漢武知黯,兩兩相知,終成佳話!

    結語:

    汲黯的臭脾氣使他成為武帝最怕面對的人。卻也成為漢武帝的晨鐘暮鼓。正是有著汲黯這樣一位忠心堅強的老人在,才使得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少犯了很多錯誤。最終,年邁的汲黯病逝在了淮陽太守任上,他真的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他與漢武帝之間的故事,也為他的人生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2 # 妖火說歷史

    如果有這麼一個人,既是漢武帝的鐵桿發小,他爹還是太子的老師,自己又沒有犯什麼大錯。但是其本人卻是個倔脾氣,經常直言頂撞漢武帝。但每過一段時間之後漢武帝又會發現他說的是對的。

    對於這樣一個人,漢武帝會不會容忍他呢?

    歷史上真實的汲黯,就是這樣一個人。

    在很多影視劇當中,汲黯是一位唯唯諾諾的文人形象,其實這與真正的汲黯大相徑庭,真正的汲黯,其實是一位正直到有點執拗的熱愛挑毛病的忠臣。

    劉徹既欣賞汲黯的耿直,又害怕汲黯的耿直。汲黯的耿直能夠讓劉徹聽到真話,但是汲黯的耿直來得太過熱烈,幾乎是追著漢武帝挑毛病,擱誰誰能受得了,如果漢武帝不是皇帝,他或許能跟汲黯打一架,罵一頓,但是劉徹是皇帝啊。

    皇帝要是這麼做,底下的臣子就會認為漢武帝是一位心胸狹窄,聽不進去話的人,如此一來就沒有幾個人敢跟漢武帝說真話了。

    根據史書記載,汲黯的職位是太子洗馬,也就是太子的伴讀一類的,這樣的職位都是皇親國戚和名門望族才能得到的,畢竟從小跟皇子們讀書,等於是提前跟未來的皇帝培養感情,這樣的機會是很搶手的。

    史書上並沒有提及,汲黯有什麼顯赫的家世,所以有人猜測,汲黯的父親很有可能就是劉徹的寒門老師,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兒子,讓汲黯和自己的學生一起讀書。

    因為沒有具體史實,我們姑且就這樣相信吧。

    因為汲黯從小跟劉徹一起長大,一起唸書,一起淘氣,所以和劉徹的感情非同一般,劉徹非常瞭解汲黯,知道自己這個發小並沒有什麼壞心思,只是腦子有點愚,只知道直臣相諫那一套。

    可能因為汲黯的父親就是這樣追著皇帝和太子這樣做的,所以汲黯有樣學樣,認為這樣才是忠君愛國,可是為難了漢武帝,對汲黯打不得罵不得的。

    後來劉徹和汲黯長大了,汲黯從小和自己一起讀書,劉徹對汲黯的學識是瞭解的,但是不知道該把汲黯放在什麼職位,就讓汲黯先做謁者。

    謁者這個職位,聽起來像是僕人,其實也差不多,主要是負責傳話,工作性質就是跟班。

    最開始,劉徹把汲黯放在身邊,只是想觀察一下,汲黯適合做什麼而已,沒想到汲黯做跟班,跟著跟著就盯上了自己。

    汲黯在做謁者的時候,還發生了幾件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有一次,東越的閩越人和甌越人發生混戰,漢武帝派汲黯去看看是怎麼回事,汲黯還沒有到地方,走到吳縣就折返而歸,並對漢武帝說,“東越人相攻,是當地民俗本來就如此好鬥,不值得煩勞天子的使臣去過問。

    可以想象漢武帝當時都傻掉了,我讓你幹活,你不幹,還振振有詞。理直氣壯地讓劉徹都啞口無言。

    大家聽到這,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汲黯是在偷懶吧。

    也不知道劉徹是怎麼處置汲黯的,史書並沒有記載,但是汲黯就是這麼幹的,換做一般人,即使百般不願,也會聽話地過去檢視一下,但是汲黯就是沒有。

    還有一次,河南郡發生了火災,因為古代都是木頭蓋的房子,所以,火燒起來就很難控制住,以至於一連燒了一千多戶人家。

    漢武帝又派汲黯前去檢視情況,這次汲黯也是很快回來了,但是不同的是,這次汲黯將事情辦得很漂亮。

    怎麼辦的呢?

    汲黯回來報告漢武帝說:“居民區失火,是由於居民的房子蓋得很緊密,火勢蔓延開來,燒了一千多戶人家,但是陛下不用擔心,情況已經控制住了。我路過河南郡的時候,見當地居民深受旱災之苦,田中顆粒無收,饑民遍地,甚至到了親人相食的地步。

    我就憑藉陛下賜給我的符節,下令開放當地的糧倉,賑濟災民。我知道假傳聖旨是死罪,願意接受任何懲罰”

    漢武帝一聽大為感動,自己的發小終於幹了一件像樣的事,為了賑濟災民,竟然能夠不顧個人生死,假傳聖旨。雖然不合程式,犯了死罪,但是卻救了無數的災民。

    雖然這件事可以按照程式走,但是路途遙遠,多晚一天,就會有更多的災民死去。汲黯這麼做,可以說真的是將百姓放在心上了。

    當然漢武帝最後沒有將汲黯治罪,還準備將汲黯這個愛護百姓的優點發揚光大,讓汲黯做滎陽的縣令。

    漢武帝想得很好,就是沒想到汲黯不樂意了,汲黯認為漢武帝讓自己從中央到地方,去做一個芝麻小的縣令,跟流浪沒有什麼區別,簡直是恥辱。十分不願,於是便稱病,向漢武帝請求辭官還鄉。

    漢武帝一聽,這時嫌棄縣令官小,想撂挑子。以汲黯的性格應該是來真的,不如就封個大一點的官,將汲黯封為中大夫。

    中大夫是負責建議的,與朝政有關的事,都可以發表見解,如果皇帝採納了,就是立了功。就跟現在的督查一樣,負責挑毛病,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個職位其實是漢武帝隨便封的,沒想到卻正對汲黯下懷。汲黯從小跟著漢武帝,在漢武帝的皇權下,受了不少氣,還對很多官員的所作所為看不慣,現在正好能夠名正言順地出口氣了。

    於是,在汲黯任中大夫的期間,漢武帝就開始飽受汲黯摧殘。

    汲黯這個人,性格剛直,對廷尉張湯非常看不慣,他認為張湯有利用漢武帝的心思,制定律法討好漢武帝,是個曲意逢迎的人。

    他甚至當著張湯的面,向漢武帝告狀,抨擊張湯的所制定的律法太過嚴苛,對於富國強民並沒有幫助,不過是討皇帝的歡心。

    張湯便用史書典故來跟汲黯爭辯,汲黯絲毫不讓,據理力爭。

    最後搞得兩人不歡而散,就此結下了仇。

    因為汲黯不停地挑毛病,漢武帝也受不了,但是又拿汲黯沒有辦法,於是就想著將汲黯外放,這樣自己的耳朵就清淨了,汲黯的才能還能得到施展,之前讓汲黯做縣令,汲黯不願意,不如就讓汲黯做個太守也不算辱沒他了。

    於是汲黯就做了東海郡太守,管理一方百姓。

    因為之前汲黯賑濟災民的事,漢武帝早就想著讓汲黯做個父母官,如今終於實現了。漢武帝想到了汲黯會是個好官,沒想到汲黯好到讓漢武帝出乎意料。

    怎麼個出乎意料呢?

    汲黯崇尚無為而治的道家學說,並將道家的這套東西,用在了治理官府和處理百姓的事物上,物色一些有能力的得力干將,將大部分事情都交給了手下人去辦,也不知道汲黯是怎麼管的,都管了什麼,反正就是將東海郡治理的井井有條。

    汲黯在職期間很少到單位去處理公務,大部分都是在家裡休息,對,所謂休息,就是躺著,因為汲黯從小體弱多病又很懶。

    汲黯做太守,足不出戶處理公務,還將東海郡管得很好的事情,不僅傳到了漢武帝耳中,還傳遍了天下。

    漢武帝知道汲黯這樣的政績,很是欣慰地說,汲黯終於發揮了自己的能力。

    後來,因為汲黯政績斐然,漢武帝認為汲黯的性子應該能收斂一些了吧,就將汲黯又從地方召回中央,封汲黯做主爵都尉。

    汲黯本來在東海很開心的過著養生的生活,被漢武帝一個命令就打斷了,於是喜滋滋的收拾家當回長安了。

    汲黯雖然做太守做得很開心,但是能夠做一個清流文臣才是汲黯畢生的夢想。

    於是,汲黯就開開心心地回長安了。

    漢武帝本以為汲黯經過磨礪,性子已經改了,沒想到汲黯還是那副死樣子,整天追著自己挑毛病。

    汲黯追著大臣挑毛病不算,連漢武帝都難逃汲黯的惡爪。

    有一次,漢武帝想要用儒學來加強自己的權力,招攬文人學士為朝廷效力,正說到如何如何的時候,汲黯打斷了漢武帝的暢想,並對漢武帝說,“陛下內多欲而外施仁義,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漢武帝聽了之後,臉色都變了,生氣地停止了會議。

    眾大臣都為汲黯捏了一把冷汗,這不是當面打漢武帝的臉麼?

    果然退朝之後,漢武帝還生氣地對人說,汲黯簡直是愚蠢憨直。

    汲黯這個人非常仰慕慕傅柏和袁盎的工作作風,能夠直言相諫,認為文官的風骨就在此,但是這些文人大多都有因為將刀插到了漢武帝的心坎上,而得罪了漢武帝不得重用。

    可見汲黯並不是學的什麼好東西,但是還依然如此行事。

    時間久了,漢武帝也很喜歡汲黯,但是念及汲黯是自己老師的孩子,又是自己的發小,又實在沒什麼過錯,就寬容了汲黯,但是人的寬容都是有限度的。

    而這一次,汲黯則觸及了漢武帝的底線。

    眾所周知,漢武帝是一位能折騰的主,也是漢朝建立以來,最硬氣的主,從小漢武帝劉徹就立下宏願,一定要將匈奴打服,打到他們再也不敢騷擾邊境。

    漢武帝之所以有這樣的志向是因為匈奴實在過分,從高祖時期開始,漢朝就與匈奴交好,送金送銀嫁女兒,匈奴卻多次出爾反爾,騷擾漢朝邊境。

    漢朝一直用懷柔政策,來維持表面和平,劉邦,呂后,文帝景帝都是這麼幹的,忍辱負重,到了漢武帝這裡,以漢武帝的暴脾氣,實在忍不了,用漢武帝的脾氣來說,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打匈奴。

    大家聽這句話可能是認為比較誇張,但是漢武帝確實是這麼做的。

    雖然漢朝經歷了幾朝皇帝的休養生息,使民生恢復,國庫充裕,但是打仗是一件要耗費大量錢財和軍隊的事,是以成堆的金山和成堆的屍體為代價,才能做的事。

    人可以湊,那銀子呢?國庫的銀子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漢武帝為了湊銀子,想出各種辦法,比如收鹽鐵稅,收船隻和車輛運送稅,賣爵贖罪,諸侯進宮變相收稅。

    漢武帝為了打仗真是什麼招都想了,所以打仗這件事是勢在必行。

    任何阻攔的話,漢武帝都是聽不進去的。

    而在這時,汲黯卻不同意漢武帝討伐匈奴,汲黯不同意的原因無非是我們國家還不夠兵強馬壯,沒有那個實力跟匈奴硬碰硬。

    漢武帝怎麼會聽得下去呢,於是並不理會汲黯,君臣因此離心。

    從汲黯的角度考慮,他的想法是對的,但是漢武帝受不了那個氣,不顧什麼理智,哪怕傾全國之力也要打匈奴。

    這一點上之前跟汲黯有過不愉快的張湯,就十分領會漢武帝的意圖,利用自己制定律法的權力,幫助漢武帝斂財,十分得漢武帝的賞識。

    汲黯反對漢武帝打匈奴的事情,已經讓漢武帝很不滿了,後來又發生了一件事情讓漢武帝接受不了,更是觸及了漢武帝的底線。

    漢朝在打匈奴的時候,因為缺少馬匹,就命令長安縣令向百姓徵集馬匹,有的百姓支援打仗,很樂意獻出馬匹,可是有些百姓出於私心,卻不支援漢武帝打匈奴,認為這件事讓自己家中的男丁死在戰場上,所以不願獻出馬匹。

    漢朝和匈奴的仗正打到節骨眼上,馬匹徵收不上來,漢武帝生氣了,認為是縣令能力不足,就想殺了縣令,一來讓百姓知道自己要打匈奴的決心,自願獻出馬匹,二來,則是為了殺一儆百,讓官員敬畏,三來就是洩憤了。

    而汲黯曾經做過父母官,體恤長安縣令,所以諫言阻止漢武帝。

    其實這一次漢武帝雖然不滿,但是也理解汲黯的初衷,雖然認為汲黯不理解自己想要打匈奴的決心,但是並沒有什麼問題。

    可是下一件事情,汲黯就徹底點燃了漢武帝的怒火,也將汲黯打入深淵。

    漢朝想要扼制住匈奴,除了用兵還有經濟制裁,就是禁止匈奴和漢朝做生意,儘管漢朝出具法令禁止了,仍然有商人唯利是圖,和匈奴私下交易。

    這就破壞了漢武帝想要用經濟制裁打壓匈奴的策略。而私下與匈奴交易的涉案商人有五百人,漢武帝盛怒之下竟然想將這五百人全部處死。

    因為處死五百人這件事的影響實在太大,恐怕漢武帝會背上一個殘暴的名聲。汲黯出於保護百姓和維護漢武帝名聲的角度,對漢武帝進行勸阻。

    其實這樣的勸阻是沒有問題的,雖然漢武帝不一定採納,但是汲黯也不至於因此觸怒漢武帝,壞就壞在,汲黯在勸說漢武帝的時候,帶出了對張湯迎合漢武帝制定了一個並不公平的法條。

    這個觀點對漢武帝來說就是毀滅性的打擊。

    為什麼這麼說呢?

    漢武帝同意張湯制定的法律條款是因為,張湯的法律條款有助於漢武帝斂財,和支援漢武帝打匈奴,而汲黯對張湯的否定,就意味著汲黯十分不認同漢武帝打匈奴,並且漢武帝奴完全就是失敗的。

    這時漢武帝對汲黯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所以漢武帝發飆了,為了耳朵清淨,找了個理由將汲黯貶為判罪,後來漢武帝大赦天下,汲黯因此被免罪,貶為平民。

    汲黯經歷了牢獄之災,心灰意冷的回到來家種地去了。但是汲黯的日子並沒有過的很好,他依然牽掛著漢武帝,牽掛著朝政。

    這樣的日子過了幾年,汲黯都要絕望了。卻沒想到得到了漢武帝的再次任用。

    因為楚地淮陽郡私印錢幣很嚴重,漢武帝認為淮陽郡治安問題十分嚴重,於是想到了汲黯,汲黯不是有個超級能力嗎,再家躺著也能將地方治理好,於是就派人任命汲黯為淮陽郡太守。

    汲黯是個多有性格的人,頭很鐵,所以因為之前被貶的事十分介懷,不可能接受任命。

    漢武帝知道汲黯不肯接受任命的事,嘆了一口氣,汲黯這人和別人不一樣,他不想做的事沒人能勉強他,自己還要用汲黯管理淮陽郡怎麼辦?

    自己的發小自己哄吧,於是就將強行命令汲黯接受任命,回到長安面見漢武帝,汲黯才接受。

    見到漢武帝后,汲黯先是訴苦,後來又說到,自己不想做什麼太守,只想做為漢武帝糾正過失的中郎。

    漢武帝一聽,冷汗都要下來了。心想,我讓你做淮陽太守是因為,淮陽治安混亂用的上你,並不是讓你到我耳邊來煩我的。但是漢武帝並不敢直接說,怕汲黯在起什麼么蛾子。

    於是和緩的說,現在淮陽郡治安混亂,急需你去治理,你就躺在家裡把淮陽郡治理好吧,過段日子我會召你回來的。

    就這樣汲黯被漢武帝哄住了,打算啟程去淮陽郡上任,臨走的時候去探望了大行令李息。

    為什麼去探望李息呢?

    因為汲黯還記掛著張湯這個佞臣投機取巧,討好君王的事,經過了牢獄之災,汲黯知道漢武帝聽不進去自己的話,於是就想著讓別人向漢武帝進言。

    於是就找到了李息,對李息說,張湯不固定天下大局,只討好漢武帝為生,這是對天下人有害的事情,你作為九卿之一,有職責勸諫漢武帝。

    但是李息因為不敢違逆漢武帝,並沒有勸諫。

    後來張湯做事越發悖亂,不久就身敗名裂,漢武帝知道了當初汲黯對自己的勸告是對的,十分愧疚,而汲黯勸李息上諫的事情被漢武帝知道了,漢武帝認為李息瀆職,將李息治罪。

    漢武帝因為張湯的事對汲黯十分愧疚,於是賜汲黯享受諸侯的待遇。因為汲黯將淮南郡管理的很好,依然讓汲黯管理淮南郡,並未將汲黯召回,七年後,汲黯死在了工作當中。

    雖然汲黯是累死的,這個死法有點慘,但是對比漢武帝的大兒子和部分功臣,這個死法就算是善終了。

    這就是汲黯的一生。汲黯雖然經常頂撞漢武帝,但卻一直都是一個正直的大臣。對於這個一個人,漢武帝自然會盡量容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肉雞養殖補貼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