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狼只吃肉

    這個問題提的時間點很好,結合近幾天鋪天蓋地的關於銳龍3的新聞,正好適合分析一下Intel和AMD接下來的市場走向。

    首先我們來一次追本溯源,不要看現在Intel和AMD在CPU市場上掐的你死我活,其實這兩個公司的淵源非常之深。

    我們先來膜拜一位大神,著名的半導體之父,羅伯特諾伊斯先生。

    諾伊斯的生平非常傳奇,我這裡只介紹一下他跟Intel和AMD的關係,他的具體生平大家有興趣可以自行百度。諾伊斯是快捷半導體公司和Intel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而AMD的創始人傑裡桑德斯先生,就是由諾伊斯親自招攬到快捷半導體公司任職銷售總經理,兩人亦師亦友,私交甚篤。後來諾伊斯離開仙童創辦Intel時,曾經想帶著桑德斯一起去打天下,但受到另一位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同為半導體大神,曾提出“摩爾定律”)反對,只好作罷。後來桑德斯被仙童裁員,準備自起爐灶,但由於在半導體行業內沒有技術背景,幾乎連創業資金都湊不出來,辛虧得到諾伊斯先生的力挺,才成功建立了AMD公司,且AMD在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Intel的核心供應商和戰略合作伙伴,甚至在Intel走向世界頂尖的微處理器供應商的路程中,AMD也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由此可見,兩家公司本就源出一脈。

    說回到Intel和AMD的競爭本身,其實大家不要看AMD這幾年被Intel打的毫無還手之力,其實在兩家公司幾十年的競爭歷史裡,雙方是互有勝負。

    AMD第一次翻身,要從世紀之交的K6K7兩代處理器說起。

    K6-2是AMD基於super7平臺釋出的,用於對標Intel奔騰2的產品。AMD在該處理器上引入了3DNOW!指令集,大大加強了處理器處理三維運算的能力,雖然仍趕不上奔騰2的整體實力,但K6由於物美價廉,得到了個人使用者大量的追捧,包括筆者人生中擁有的第一臺電腦,就是選用的K6-2 300,這個階段為K7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兩年之後,AMD經過一系列的試水產品,最終在K7架構的基礎上推出了著名的“速龍”初代產品。

    不要懷疑,這根像大號記憶體的東西就是當年的初代速龍處理器,基於slotA介面,豎著插在主機板上,在這代產品上,AMD第一次在整體效能上幹掉了老對手Intel的主力產品奔騰3,奠定了Intel頭號競爭對手的江湖地位。

    在之後的幾年裡,Intel和AMD各自推出了數代極富競爭力的產品,直到2003年,AMD率先推出了首款X86架構的64位處理器“速龍64”,而Intel的主力產品接連失利,終於把高階市場拱手讓人,讓AMD在2003-2006這兩年多里稱王稱霸,甚至在2004年,AMD的CPU在臺式機市場佔比首次超過50%(CPU市場最大的一塊蛋糕還是伺服器市場,這一塊AMD一直處於劣勢)。

    直到2006年中,Intel推出了酷睿2處理器,得益於領先的工藝和架構,終於把速龍64壓了過去,其後數年中,AMD只好改走價效比路線,重新轉戰中低端市場。

    來到2011年,AMD憋了幾年的大招,終於推出了萬眾矚目的“推土機”系列CPU,眾多愛好者們期待這一全新架構的產品能帶領AMD找回速龍64時代的輝煌,可惜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推土機是一代完全失敗的產品,功耗高、效率低,這款失敗的產品,讓AMD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之中,就是在這個時代,出現各種嘲諷AMD的梗,比如因為產品命名被叫成“農企”,因為CPU效率低下,高階U甚至比不過Intel的低端U被嘲笑“i3默秒全”。也讓功耗高、效率低變成了AMD頭上的一頂大帽子,甚至在數年後的今天銳龍全面翻身的局面下,還有不少朋友認為AMD的CPU是垃圾產品。

    扯了這麼多的典故,說回到現在,大家可以對比一下上面的歷史,會很驚奇的發現目前的局面跟2003年時非常相像,AMD的兩代銳龍已經把與Intel之間的差距縮到非常小的地步,這幾天7nm工藝的銳龍3在網上被傳的沸沸揚揚,而反觀Intel方面,不但10nm工藝難產,甚至連14nm工藝都出了問題,要回頭去炒22nm的冷飯,如果明年7nm的銳龍3真有目前PPT上這麼強,那難保不會重現2003年的景象。事實上根據今年下半年的訊息,AMD在某些國家的DIY市場出貨量已經超過了Intel,若明年真出現7nm工藝對標14nm乃至22nm的情況,保不齊那些一向瞧不起AMD的消費者要“真香”了。

    另外個人分析一下這幾天網傳的銳龍3代產品,其實最重要的地方在於三點,一是消費級PCIE4.0,這對高階顯示卡和固態硬碟的市場的衝擊將會非常巨大,甚至是直接造成整個市場的洗牌和變革。二是4通道記憶體的下放,要知道之前數代產品裡,支援4通道記憶體的平臺都是離普通消費者非常遙遠的高階平臺,如果真的4通道記憶體普及,很可能引發記憶體市場新一輪的爆發。三是銳龍3代的APU,目前引數不足不好判斷,但網上一致認為至少有1050的效能,現在的銳龍2代APU已經把低端顯示卡搞死了,再這樣發展下去說不定過上幾年顯示卡這個東西都要成為歷史了。

    AMD YES!

  • 2 # 博古又通今

    我認為會在明年,也就是2019年暫時超過英特爾酷睿九代。因為明年AMD的zen2構架已經在路上,宣稱效能提升30%,有這麼大的提升,肯定是得益於7nm工藝的首次應用。上一次AMD更新到14nm的銳龍一代,就比以前的產品提高了52%之多。可見工藝提升,讓效能有充足的餘量做保證。

    反觀英特爾一邊,在單核效能被追上後,核心數不如AMD多,致使英特爾的對應的產品落後於AMD一方,如i5對R5,i7對R7,非得采取錯位競爭,讓8700和2600去比,才能暫時掛住面子。雖然英特爾也說了要開始研發新構架,與AMD拼核心數。但上半年應當出不來。

    就算新構架出來了,AMD還有2020年7nm+的zen3,也基本成型了。英特爾恐將成為疲於應付的一方,我們當然希望兩家形成良性競爭,效能一直相互追趕才是最願意看到的。

  • 3 # 芯觀世界

    AMD 7nm製程工藝出土,全面領先Intel製程14nm。Intel 之前佔據80%的市場份額,2018年也被AMD擠壓到57%左右。

    AMD春天即將來臨。在超高性價比和先進製程工藝帶領下,勢必蠶食對手傳統市場。新一代銳龍給對手帶來了很強的壓力感。

    展望2019年,桌面CPU市場必將掀起血雨腥風,競爭之下,雙方都會精益求精,提升製造工藝,降低功耗,降低價格,搶佔市場。

    Intel也非等閒之輩,實力派巨人必然推出實力抗鼎之作。AMD這個對手的確甦醒了!

  • 4 # 澈哥玩科技

    市佔率壓制:沒可能

    實話實說,如果說的全面超越Intel指的是市佔率的話,未來能不能反超不好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至少明年不可能這是肯定的。

    要知道即便是AMD祖上最輝煌的2005年~2006年都做不到這點。我們先來看看那年是什麼情況,2005年上半年,AMD全線發力Sempron(754)在入門級市場上成績不俗,Athlon 64 X2大勝Pentium D,制霸高階,而Athlon 64 FX則佔據了效能第一的寶座。到了下半年,基於K8微架構的Sempron開始上市,從最初的754平臺到一年之後推出的AM2平臺,Sempron的處理器就是靠著優秀的能耗比和強大的超頻潛力,成為了當年市場上的爆款。相信很多都還記得經典的Athlon XP 2500+,直到現在這依然是不少玩家心目中的超頻聖器。這顆處理器只要搭配nForce 2 Ultra主機板,把外頻設定成200MHz,直接就變成了Athlon XP 3200+核心頻率輕鬆達到2.4GHz以上,相當於用賽揚的價格買到P4的效能。除此之外,AMD還發布了Athlon 64 X2雙核處理器,憑藉優秀的K8架構,無論是效能還是功耗都吊打Intel Pentium D,成為當年DIY玩家們最想擁有的一款處理器了。你看即便是優勢這麼大,你猜那個時候AMD的市佔率有多少?最好的2006年,其市場份額也才接近了Intel的水平。而在銳龍釋出之前的2016年AMD的桌面處理器市場份額才多少,8%。

    而銳龍處理器橫空出世之後,憑藉著兩年間的奮力打拼,在2017年底將桌面處理器的市佔率提升到了12%,2018年有望達到20%。可以說差距還是很大的,革命尚未成功,AMD仍需努力。

    產品層面全面超越:大機率事件

    不過在產品層面上超越,機會還是挺大的。透過兩代銳龍處理器的出色表現,目前已經證明了Zen架構的出色。而即將公佈的銳龍3000將採用Zen2架構不說,還有更為先進的7nm製程(而Intel的10nm難產),不出所料銳龍 3000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驚喜。

    從之前AdoredTV的爆料內容來看,銳龍 3000全系列會有10款產品推出,首先發布的則是7款產品。連最低端售價僅99.99美元的銳龍3 3300都有6核12執行緒,最高頻率都能達到4.0GHz,Core i3那什麼來拼?而最為高階銳龍9 3800X則是16核32執行緒的怪獸,最高頻率能達到4.7GHz。以後還會發布更強的銳龍9 3850X,最高頻率達到驚人的5.1GHz。這些產品打贏第九代core應該問題不大了。

    這下該輪到牙膏廠著急了。衝鴨!AM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領動雨刮蓋板異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