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夜史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四個字:趁火打劫!
北宋自宋真宗時期與遼國澶淵之盟以後,雙方便保持了一百二十年的相對和平局面,這使得宋遼兩國都獲得了實惠。
但是,盟約的簽訂並不代表宋遼之間就真的關係和睦。其實,北宋對遼國所佔據的燕雲故土一直耿耿於懷,加上每年還要給遼國鉅額的歲幣,這也使得北宋上下心裡很不是滋味。
不過,礙於遼軍的軍事優勢,自知打不贏遼國的北宋,也只好忍氣吞聲了。
然而,到了北宋末年,宋廷終於還迎來了一個擊敗遼國的“機會”。那時,隨著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部落勢力的日益增強,正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沒落的遼國展開了滅國級的攻勢。此時,昏庸的宋徽宗君臣好大喜功,只看到眼前滅遼能獲得的短暫利益,居然背信棄義,摒棄了宋遼的百年和約,與金國簽訂《海上之盟》,從背後進攻遼國。
盟約商定:宋金共同滅遼,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國滅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而金則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宋徽宗認為,如此一來自己便能夠一舉收復燕雲故土,完成列祖列宗百餘年都無法完成的功績。結果十多萬大軍浩浩蕩蕩去攻打滅亡在即的遼國,卻反過來被遼軍打了個打敗,傷亡慘重。而且還讓北面的金國看到了北宋的孱弱不堪,為日後的靖康之變埋下伏筆!
-
3 # 帝國的臉譜
北宋前期,宋朝面臨騷擾和侵略的外族,主要有兩大勢力,一為西北党項族建立的夏國,北方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兩族都是遊牧民族,党項族勢力並不大,曾是唐朝和宋朝的藩屬國,是臣服的物件,後來時服時叛,打打停停,是典型的邊境騷擾者,算不上大的侵略者。
而遼華人多勢眾,國力一度雄厚,是宋朝面臨的北方勁敵,尤其是後晉石敬瑭向遼國獻出“燕雲十六州”之後,造成五代、宋朝北方門戶大開,中原政權時時面臨遼國的威脅,成為那個時候統治者的一塊心病。
為了去掉這塊心病,奪回燕雲十六州,宋朝統治者曾處心積慮,而且在宋朝初年多次動用全部力量,多次伐遼,尤其是宋太宗趙光義,為了收復燕雲之地,在任內曾進行過兩次伐遼戰爭,卻兩次都遭到失敗。
979年,趙光義平定北漢後,隨即從太原直接發兵,攻打遼國,想乘遼國不備,先拿下幽州。遼國隨即派兵增援幽州,內外夾擊,致使宋軍全面潰敗,死傷數萬,趙光義逃到涿州,遼軍才停止追擊。
第二次是在986年,趙光義又分兵三路伐遼,東路軍以曹彬為統帥,中路軍田重進,西路軍潘美,雖然初戰收復了一些地方,但後來在遼軍的反撲下,全線潰退,最後,除了田重進的中路軍得以儲存之外,東、西兩路全軍覆沒。至此,趙光義再也無力攻打遼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理想破滅,宋朝再也沒有主動北伐遼國,對遼國開始消極防禦。
到了趙光義的兒子宋真宗手裡,在1004年的時候,遼太后帶領他的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率20萬大軍攻打宋朝,並進軍到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力諫下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打了個平手,於是雙方簽訂了停戰協義,史稱“澶淵之盟”,此後百年,宋遼之間基本上沒有戰事。
到了宋徽宗手裡,遼國衰落,金國強大,宋徽宗再次把收復燕雲十六州提上議事日程,於1120年,與金國透過海上取得聯絡,約定共同伐遼,滅遼國後,燕雲地區歸宋朝,宋朝給遼國的歲幣轉納於金國,誰知,當遼國果真在宋金聯軍的夾擊下滅亡後,宋朝送走一匹狼,迎來一隻虎,金兵隨即南下伐宋,很快就滅亡了宋朝。
-
4 # 歷史課課代表
自從宋太宗高粱河慘敗後,北宋政府再未有主動進攻遼國,但是這並不表示宋朝政府對遼國是心服口服的,北宋君臣一直對未收回的燕雲十六州耿耿於懷,從未死心,澶淵之盟實際上是北宋政府與遼國政府戰敗妥協的產物,北宋政府勝而不勝,遼國敗而不敗。宋朝每年給遼國的大量歲幣就是最好的解釋。
《澶淵之盟》簽訂後,兩國再未發生過戰爭,宋朝政府和遼國政府經歷了百年的和平局面,這種和平局面的被打破是北宋徽宗年間,此時,遼國北方的女真人開始崛起,女真部首領完顏阿古打建立了金國,並對日腐朽的遼國發起了進攻,因為宋朝在遼國南方,地理位置重要,於是金國與宋朝定立“海上之盟”,金國相約宋朝與金南北夾擊遼國,讓遼國兩面作戰,首尾難顧。北宋君臣皆認為此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最好時機,於是便派大軍向北進攻遼國,然而非常諷刺的是,在金軍勢如破竹的進攻遼國之時,宋軍卻接連戰敗與遼國……不僅沒能收復失地,反而被髮的落花流水,這也讓金國看到了宋朝的虛弱,為日後滅遼後南下滅宋埋下了伏筆。
這場戰爭就是繼澶淵之盟後一百多年後北宋進攻遼國的事件。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宋遼在1005年《澶淵之盟》後真的和平了百十年嗎?
並不是,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隨即北宋發動了三次對西夏的戰爭,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三戰中,北宋都慘敗而歸,此時的西夏向遼國稱臣,遼國遂於1042年派大軍兵臨北宋邊境,逼迫北宋增加對遼國的歲幣,史稱“重熙增幣”,也稱為“清理增幣”。
而這,只是宋遼矛盾的一個小小的插曲,橫在宋遼之間的最大心結,不是“重熙增幣”那加在北宋身上的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而是宋遼邊境的“燕雲十六州”。
除此之外,還有西夏的因素,這些都導致宋遼關係並沒有史書上描寫地那麼和諧。
1、關於燕雲十六州的國家統一問題
936年,後晉太祖石敬瑭為了爭取契丹支援,主動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並且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割讓給遼國。
燕雲十六州是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重要分界線,也是兩大地形區的重要緩衝,再加上這裡是中原王朝傳統的養馬基地,因此這裡的戰略價值不言而喻。
更重要的是,從秦漢以來的長城等國防設施基本都從燕雲十六州穿過,這就意味著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屏障,而一旦失去,北方邊境就相當於不設防!
所以此後,中原王朝一直渴望能有機會奪回燕雲十六州。
後周建立後,世宗柴榮曾北伐奪回兩州,但是因為英年早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工作功虧一簣。北宋建立後,趙匡胤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曾在宮內設定“封樁庫”,為收復燕雲十六州做兩手準備,但是很可惜,趙匡胤也是壯年而逝。
北宋真正開始進行收復工作的,是宋太宗趙光義,可惜趙光義志向遠大但能力不足,兩次北伐都慘敗而歸,從此患上了“恐遼症”!
收復失敗後的後果就是,遼國開始不斷南下。1004年,遼國直接殺到了黃河邊上的澶州城,將宋真宗嚇得夠嗆!
1005年,宋遼簽訂《澶淵之盟》,雙方握手言和。北宋每年給遼國銀10萬兩、絹20萬匹。
按說此時就應該偃旗息鼓了,並沒有,心驚膽戰的北宋並沒有放棄對遼國的警戒,相反,北宋在太行山以及華北平原的北部大規模種植柳樹,這不是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而是以柳樹阻擋遼國的鐵蹄,而在東部地區,北宋開挖運河,配合原有河網形成水網防禦體系。
可以說,北宋並不輕鬆。
因此,讓北宋忘記燕雲十六州的屈辱,一心一意搞建設,聚精會神謀發展基本是不可能的!
終於,1115年,女真崛起,遼國被削弱,北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機會終於來臨。所以北宋開始聯合金國攻打遼國。
不過北宋的戰鬥力是真不行,進攻戰敗的遼軍都能被反殺,所以讓金國看清了北宋虛弱的本質,於是滅遼兩年後,金滅北宋!
2、關於西夏的宋遼國際爭端
西夏的歷史並不悠久。
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党項人因平叛有功,首領拓跋思恭被封為夏國公,賜姓李。
907年,唐朝滅亡後,西夏左右逢源,不僅沒有被中原地區吃掉,反而得到大量封號。
北宋建立後,趙匡胤開始謀劃對党項的削權。他封党項首領李彝殷為守太尉,死後還贈太師封號。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後,手段開始激進。982年,趙光義令李彝殷孫子李繼捧遷居開封,由親宋的李克文繼位。然而,就在宋朝即將兵不血刃吞併党項時,李繼捧族弟李繼遷趁機逃走。
宋軍追擊無果。李繼遷開始投靠遼國。此時正愁南下無望的遼國立刻封李繼遷為夏國王,並賜予3000匹馬。
後李繼遷被吐蕃暗算掛掉,他的兒子李德明再次開始左右逢源。並且,李德明開始向西、南大範圍擴張,拓地千餘里。
李德明的兒子,就是李元昊。
一直以來,北宋都認為西夏是自己的內部事務,但是遼國的參與讓北宋十分不爽但又無可奈何,“重熙增幣”就是遼國借宋夏戰爭北宋兵敗趁機訛詐的事。
此後,在《澶淵之盟》中握手言和的宋遼雙方在西夏開始了新的博弈,而西夏也終於成了橫亙在宋遼之間的國際爭端!
1068年開始,北宋名將王韶開始主持征服青藏高原羌塘地區的戰爭,史稱“熙河開邊”,由於此時北宋正在進行“王安石變法”,因此此次軍事勝利被看做變法的重大成果。
熙河開邊對西夏形成了戰略包圍,西夏的形勢更加被動。但是隨著變法失敗,司馬法上臺,收復的西夏土地又被拱手讓出。直到1103年,北宋才開始重新經營羌塘地區。
宋徽宗繼位後,推行“紹述政治”,重拾宋神宗時期的積極政策,在西北大力拓邊,重新恢復了宋神宗時期的版圖。宋徽宗的開拓將西夏打得不成人形,這讓遼國十分緊張,遼國曾干涉宋徽宗的開邊行動,但宋徽宗還是頂住壓力聯合高麗和金國,以圖一舉趁遼國衰落奪回燕雲十六州。
不過,很快金國滅遼,北宋也在金國的鐵蹄下走向滅亡!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