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殘烈2

    邯鄲市西北10公里的姜窯村,這裡西依紫山,山勢聳拔,嶺麓龍盤,丘崗虎踞。村的西面,巨崖交錯,峭壁矗立。聞名於世的邯鄲古石龍就發現在這裡 ,天下第一龍,龍群共5條,最長的369米,高2.5米,寬3米,每節1米左右,龍爪形象逼真,深埋於15米的土層中,土中可見海洋生物的排瀉物,有關專家一致認為,此石龍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年齡最古老、形體最大、結構最複雜的古龍,專家考證與趙王陵修建有關,有的地質專家甚至估計:古龍上層的地貌約有50萬年,古稱五龍崗。目前尚無資料記載它們的年代與用途。

  • 2 # 無為5931487874

    謝邀回答:在中華民族生長的地方,龍文化無處不在,無處不有。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神龍見首不見尾,時隱時現。許多的山名,如龍首山,龍泉河等等地名文化中,包括著對龍的敬仰,以及對龍的崇拜。所以,我們中華民族就是龍的傳人,我們龍的血脈卻是源源流長。

  • 3 # 農村光頭小能手

    首先我本人是湖南永州的一個小縣城。龍文化對我來說,從小就有著比較深刻的印象。有紙做的,布做的、還有就是一種稻草扁的稻草龍。

    在年29我們就要準備了,首先是去田裡,把稻草拿回來,這個稻草是我們10月份的時候就儲存好的,拿回來就找我們的零古老爺爺給我編,零古爺爺是每年都給我們編的,他是我們村手藝最好的,先把稻草捆綁出3米的龍身,在把龍尾把豎起來捆起來,龍頭是最難做的,要做幾個小時,就不一一介紹了。然後就是去砍小竹子把龍插起來,有幾個小夥伴就插幾根,我們一般是6個。大一點的壯實點的就舞前面的龍頭,一般龍頭是很重,所以要有力氣點,像我的話自然就是龍尾了就我最小個。龍就基本做完了,現在開始插香(就是那種給來祭祀的香)龍頭要插滿,龍身少許插點,龍尾插9只。

    大年30晚上吃完年夜飯就開始聚集小夥伴們一起,把香全部點開了,大家就挨家挨戶的去拜年,收紅包。龍頭掛個大紅袋子,大人們看到我們的龍進屋了,都會放鞭炮把我們迎進他們家的神臺祭拜,首先是龍頭向神臺的祖先拜3拜,然後再舞3圈,主家向我們龍頭放紅包,一般都是2-3元,大方的就放10-20元,(當時是90年代),然後出門,再次放鞭炮送龍出去。下一家,就這樣一晚上要忙到11-12點,最後就要分錢了,一個人50-60塊,那年代50元大家都知道有多值錢。

  • 4 # 奇疆6688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丶象徵。龍文化源遠流長,上下八千年,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符號。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龍的子孫。家鄉的龍文化可說是隨處可見,隨時可聞。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文化波及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縣域城鄉各地的寺廟幾乎寺寺廟廟有龍王廟丶龍宮,天旱無雨即是祈求龍王風調雨順;寺廟的建築及縣城的公園丶牌坊丶廣場丶戲臺丶仿古樓舍,無不以雕龍裝飾為盛。逢年過節的社火中,以龍燈為首,龍頭丶龍身丶龍尾,時起彼伏,飛舞跳躍,活龍活顯。農曆二月二龍抬頭,有吃豆豆,理龍發,圖吉利的習俗。在一些集會丶文藝表演丶慶祝活動等各種場合,都有與龍有關的裝飾,演唱內容。老百姓更喜愛穿繡有龍的服裝丶購印有龍的書畫,有龍的古董丶傢俱,壽材上油畫二龍戲珠等等。端午節,因條件所限,我們這裡無有賽龍舟的習俗。龍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在世界獨樹一幟,在國內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 5 # 念戰友情

    我的家鄉營口墜龍事件,1934年8月8日,營口遼河入海口河北蘆葦蕩中發現疑似龍骨,長10餘米脊骨29節,龍角1米有餘。

  • 6 # 使用者振華

    龍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圖騰,龍所具有的威武奮發、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的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的象徵。自古以來,華人民都表現出了對龍的特殊感情,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影響涉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多彩多姿。中華兒女更是以自己為龍的傳人而自豪。大同地區的龍文化對我們生活的影響。 先看有關龍的地名和建築:在大同地區有很多帶龍字的地名,如靈丘縣龍峪池村,龍虎沿村,龍咀村等。地名或建築上的龍文化往往是人們對於當地的一種熱愛以及對所處地區的期望之情,人們渴望得到龍神的庇佑,反映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建築上的龍紋飾,有城區的著名景點九龍壁,在朝陽的映照下,色彩鮮明,氣勢非凡,堪稱“中國第一影壁”又如大同市博物館建築主體,將大同自然地貌—大同火山群與龍壁文化和雲岡石窟相結合,造型宛若行將騰飛的巨龍,昭示著龍城大同,和博大精深之文化,成龍騰虎躍之勝勢。民俗生活中龍的形象更為生動,每到元宵節來臨時,大同許多地方都會有舞龍燈,意祥瑞徵兆,祈年求福。二月二時行剃頭理髮之俗,寓意龍抬頭,昂首騰飛,消災免難。龍文化之所以能夠經久不衰,不斷傳承,除了能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願望的憧憬之外,還有很多現實的意義,首先,它是民族團結,和平統一的象徵。龍文化具有相容幷蓄的特徵,它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符號,能夠促進中華兒女對認同感,形成很強的民族凝聚力,促進國家的統一與繁榮。其次,龍勇猛,果敢,忠義,不屈的稟賦和精神是華夏民族的每個成員所推崇的,正是人們對龍的精神的不斷髮揚光大,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崇尚正直、忠心的道德觀念,從而構成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規範。作為龍文化下的子女,我們理應感到自豪和驕傲,同時,我們更應該責無旁貸地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作出自己的貢獻。

  • 7 # 直心1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因此龍文化無處不在。

    先說我的出生地貴州省赤水市的龍文化。

    赤水市被稱為恐龍故鄉。為什麼?因為這裡有一片世界最大最集中的恐龍時期的孑遺植物——桫欏。而在離赤水不遠的四川省自貢市,就發現了不少恐龍化石。春節舞龍,是赤水市人民最喜愛的春節活動之一。我老家在大同古鎮。小時候,離我家不遠,就有家尹姓竹扎藝人。春節前,街上的孩子都喜歡看他扎龍。那些竹子、皮紙、顏料,會在十多天時間,在他的手裡幻化成一條生龍活虎的竹龍。

    舞龍從農曆正月十三開始。舞龍的人都是街上精壯勇敢的漢子。他們頭戴草帽,身穿破衣,把一條竹龍舞動得上下翻飛,活靈活現。街上有頭有臉的人家,要用紅包和鞭炮接龍。鞭炮就在舞龍人的頭上、身邊爆炸著。這時,鑼鼓聲,鞭炮聲、舞龍人“哦呵哦呵”的喊叫聲,與周圍觀眾的歡呼聲和在一起,形成一片歡樂的海洋。如果是晚上舞龍,還會“打鐵花”。“打鐵花”是把廢鐵熬成鐵水,然後用木板猛地拍出去,那閃耀的鐵水形成成千上萬炙熱的火星,四散開來,向舞龍人身上撲去。所以,那時舞龍,就是勇敢者的運動。

    小鎮的竹龍最多一對。市區的龍就可能多達十多條。它們在街上較量功夫,有時龍與龍會糾纏在一起,撕扯不開。正月十五晚上,要送龍上天,就是把竹龍拿到河邊,燒過香燭紙錢後,把竹龍用火化掉。

    我現在居住的縣裡,有座白雲山。白雲山上有座白雲寺,過去叫“羅永庵”。這座寺廟與其它寺廟不同之處,是有個“潛龍閣”,裡面供奉的不是佛像,而是曾經的“真龍天子”——明朝建文皇帝朱允炆。相傳在燕王朱棣(後來的明成祖)發動“靖難”之役後,建文皇帝削髮為僧,歷經磨難,來到這個白雲山修行。白雲山下有個白龍潭,裡面有條小白龍,時常化作白衣秀士與建文帝在一塊巨石上下棋。一次小白龍輸棋,惱羞成怒,還原龍身,伸出龍爪向建文帝抓來。建文帝是誰?天上神龍下凡!只見他一甩衣袖,罵道:“孽畜!”小白龍趕緊收爪,在巨石上抓了個龍爪印,潛入深譚,據說至今棋石和龍爪印仍在。

    長順縣廣順鎮和縣城也舞龍。不過這裡舞的是布龍,個頭小了許多。因為這裡沒有“打鐵花”,也沒人用鞭炮對著舞者衝,舞龍就不再是勇敢者遊戲,於是產生了女子舞龍隊。

  • 8 # 清川流夢

    舞龍燈,賽龍舟,是家鄉的龍文化的具體體現。春節將至,從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的熱鬧場面又要粉墨登場了!就家鄉來講,這種龍文化未免單一。

    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龍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之一,難怪我們現代人會以“龍的傳人”自詡!龍文化上下八千年,遍佈幾萬裡,源遠而流長,神秘而真實,敬畏而親切,成為了中華文化的突出符號,日積月累浸入了華夏民族的骨髓。龍文化深入了社會的各個角落,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建築裝飾的龍雕龍吻;節日喜慶的龍燈龍刀;節氣中的龍抬頭;端午節的龍舟;風水中龍脈;生活中有龍鬚麵條、龍虎鬥這道名菜;文學藝術中的繪畫、書法、詩詞歌曲中的龍則千姿百態,聲形兼備,生活中無處不有,精神上無處不在。由此可見,龍文化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凝聚和積澱是何等的厚重!

    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已植根於華人們的心中。龍文化在歷史上曾為中國的統一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相信在未來也必將會為中國統一強盛發揮更獨特的作用!

  • 9 # 野駱駝9777

    你們的家鄉有龍文化嗎?你對龍文化了解多少?

    淺說幾句中國龍:

    龍,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就是龍文化。

    以龍字命名;

    地名;

    黑龍江,龍首山,龍潭……。

    人名;

    龍王,包龍圖,陳元龍,……。

    品牌名;

    龍泉酒,老龍口酒………。

    什物名;

    龍墩,龍燈,龍椅,龍床……。歌曲,劇名

    《龍船調》《龍鳳呈祥》《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雙龍會》……。

    體育賽事名;

    賽龍舟……。

    我們的小地名二龍溝說明這裡龍文化歷史比較久。

    二龍溝根據兩個小山脈形似兩條龍而得名,這也不知道多少年多少輩這麼叫了,老祖宗這麼認為我們也只能順著這麼叫。可能是為了討一個吉祥彩頭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著武器的不斷髮展,士兵還可以在戰壕中作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