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路之意

      唐太宗李世民作為歷史上最出色的帝王之一,

    他有著兩大長處:

    一是他超凡的軍事指揮才能,二就是他的識人之能。

    李世民是馬上皇帝出身,在唐朝開國之戰中,他獨自一人指揮了絕大部分戰役,雖然不能說每戰皆勝,但整體戰績而言還是相當可觀的。而且李世民知人善用,他手下也有很多能征善戰的將領。

      在唐朝諸多大將中,既不乏蘇烈、李靖、薛仁貴這樣文武全才、運籌帷幄的大元帥,也不乏秦叔寶、尉遲敬德、程咬金這樣萬人難敵的虎將,可謂是人才濟濟。

     

      但在唐朝諸多的大將中,有一個人卻與他人顯得與眾不同,他“文不能提筆安天下,武不能上馬定乾坤”,但曾經卻數次擔任唐朝兵馬大元帥,可是每次出征都是敗仗連連,已經到了一場勝仗沒打過的地步,是一個濫竽充數的無能之輩。

    這個人就是唐朝開國武將李壽,字神通。李壽雖然能力不行,可他的出身非常高貴,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叔,算得上正兒八經兒的皇親國戚。

      

      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之初,李壽在長安積極響應李淵的造反,這一舉動奠定了他開國元老的地位。因為他既是皇親國戚,又是開國元老,所以李壽雖然沒什麼本事,卻成為唐朝江山的核心人物之一。

      李世民具有伯樂之才,他看中的人未來一定會功成名就,可唯獨在李壽身上看走了眼。李世民多次將李壽委以重任,讓他獨當一面,可結果卻每次都連吃敗仗。

    李壽第一次單獨統兵作戰,是在公元619年,

    他奉命率兵攻打盤踞在聊城的宇文化及。

      在隋朝各路軍閥中,宇文化及是一個出了名的廢材,但李壽卻連他都打不過。李壽統領大軍到達聊城之後,日夜攻打卻始終不能拿下聊城。結果貽誤戰機,導致河北軍閥竇建德乘虛而入,李壽只好不戰而逃,這個竇建德僅僅只用兩天就攻下聊城,生擒了宇文化及。

      公元619年8月,竇建德與唐軍正面相遇。而李壽聽聞竇建德大軍來攻,不敢應戰,棄城而逃。他一路逃亡,直到在黎陽與唐朝大將徐世勣合兵一處才算穩住陣腳。

      

      可是沒想到竇建德隨即而至,率大軍猛攻黎陽,最終攻破黎陽城,唐軍全軍覆沒,而李壽和徐世勣則被竇建德生擒活捉。可同樣是被俘,徐世勣是先詐降,騙取竇建德的信任,隨後又圖謀發動兵變反攻竇建德,雖然沒有成功,可徐世勣卻因此逃脫。但李壽卻沒有任何作為,天天在竇建德處混吃等死,一副愛咋咋地的姿態。最終竇建德建看李壽確實沒什麼用,就將他放回唐朝大營,李壽也因此逃得性命。

      雖然李壽經歷兩次失敗,但李淵和李世民仍然沒有怪罪他,繼續讓他擔任統兵大將。誰知他又捅了個大簍子。

    公元621年,河北軍閥劉黑闥起兵反唐,李壽被任命為大將軍,再一次領兵討伐劉黑闥。

    此次李壽兵強馬壯,實力遠勝於劉黑闥,況且他還有羅藝這樣的猛將助陣,但最終由於李壽指揮不利,唐軍被殺得大敗,五萬大軍損失一半,導致河北防線被劉黑闥全線攻破。

     

      從這以後,李世民算是看清了他這個堂叔的真面目,知道他是一個無能之輩,再也不敢讓他獨當一面領兵出戰,而只是讓他跟著自己打打下手,從此李壽失去了獨自帶兵出征的資格。其實李世民的決定是正確的,如果再讓他帶兵打仗,非把唐朝來之不易的家底敗光不可。

      李世民手下眾將中,有很多人都打過敗仗,但像李壽這樣逢戰必敗的無能之輩,還真就只有他一人,說他是李世民手下最沒用的將領也不為過。

      公元626年,李世民登基後論功行賞,冊封功臣,這個李壽還對李世民十分不滿意,認為自己的爵位太低,李世民忍無可忍便將他打宇文化及、竇建德、劉黑闥每戰皆輸的事蹟說了出來,這時的李壽才感覺到自己確實沒打過一次勝仗,因此他也就不要求李世民給他提升爵位了。

      可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樣一個無能之輩,在死後被卻吹噓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大唐戰神。

    公元630年,五十四歲的李壽病故。

    按照當時習慣,文武大臣死後都要請大文人寫墓誌銘,

    可在李壽的墓誌銘中,卻完全罔顧事實、混淆黑白、顛倒是非,對李壽的生平事蹟進行了無限度的拔高。

      

      古代人在寫墓誌銘時,都會對死者進行美化和歌功頌德,但都會以基本事實為依據,最多也就是添油加醋一點,不可能無中生有,蓄意瞎編,但李壽的這篇墓誌銘卻突破了這個底線。

      在這篇墓誌銘中描寫到,李壽少年時就才華橫溢,並且文武雙全,長大後隨明主李淵打天下,並助李淵奪得天下,明明才幹平庸卻說他文武雙全。明明在聊城和黎陽都打了敗仗,卻說他降服了宇文化及與竇建德,明明在河北被劉黑闥殺得大敗而歸,卻說他劉黑闥剿滅劉黑闥,平定河北叛亂,甚至墓誌銘中他稱他有“刑天之志”,

    直接把李壽比作戰神刑天,誇大到了無邊無際的程度。真的不知道李壽的家人給了寫墓誌銘的大文人多少錢,他竟然能這麼昧著良心對李壽進行誇讚。

      唐朝建立後遇到最大的對手就是劉黑闥,唐朝的名將徐世勣、王君廓也曾被他擊敗過,他還殺死了唐朝虎將李道玄和羅士信,李世民先後四次出動大軍才把他平定。

    可在墓誌銘中卻大筆一揮,說是李壽打敗了劉黑闥,把這大功記在李壽名下,不明真相的後人看了,真會認為是李壽平定了劉黑闥,從而把他當做百戰百勝的大唐戰神。

      雖說古人講究死者為尊,但把一個無能之輩硬是寫成一代戰神,卻是有點尊重過分了,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難以接受。

  • 2 # 春秋風雲

    李壽是唐朝的一位大將軍,在評選開國功臣的時侯,他據理為爭,要躋身一等功臣之列。眾人疑惑:李壽既無房玄齡、杜如晦的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智謀;又無秦瓊、尉遲恭戰必勝、攻必克的勇猛;憑什麼與長孫無忌、徐懋功、李靖、程咬金等人平起平座呢?大家都清楚李壽的底細,此人別的特點沒有,就是善於打敗仗。最出名的兩次,一次把勝仗打成敗仗,最後全軍覆沒,自己也被活捉;另一次兵力佔絕對優勢,卻被對方打得丟盔棄甲,將士損失三分之二。在被唐太宗駁回訴求之後,於心不甘,李壽在墓誌銘上作假,把自已寫成了一個文武雙全的常勝將軍。1973年,文物工作者對李壽墓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墓誌銘上顛倒黑白的描寫,大家戲稱他為“戰神”。(李壽墓誌銘)

    李壽,字神通,李虎之孫,隋朝海州刺史李亮長子,唐高朝李淵堂弟。隋大業13年(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李壽積極響應。作為李氏宗親在外地響應的,唯有李壽這一支。因此,李淵對李壽十分器重。武德元年(618年),封李壽為鄭國公,不久,又封永康郡王。後來又改封準南郡王,以右翊衛大將軍一職,擔任山東道安撫大使,節制山東境內一切唐軍。(李壽墓壁畫)

    武德二年(619年),李壽率部攻打駐紮在魏縣的宇文化及,宇文化及不經打,倉惶逃往聊城。李壽率部趕到聊城,將聊城包圍,城中缺糧,宇文化及請降,李壽不允。其理由是將士們辛苦無以為償,待部下攻進城去搶掠財物,以鼓舞士氣;如果接受投降就不能搶掠了。副手崔幹被他的謬論氣瘋了,他苦口婆心地勸阻:“將軍閣下,竇建德大軍即將來臨,如不趁此機會罷兵收降,到時侯腹背受敵可就危險了!”,李壽認為馬上就可破城,不願聽崔幹絮叼,將他關了禁閉。第二天繼續攻城,宇文化及的弟弟從濟北運來了糧食,鼓舞了他們計程車氣。第三天攻城時,貝州太守趙君德率先攻上城牆,李壽見頭功被人搶去,鳴金收兵,直接帶人離去,又一次錯失破城機會。隨後,竇建德大軍趕來,李壽退守黎陽。竇建德兩天就攻下聊城,並活捉宇文化及。竇建德又率十幾萬大軍趕至洺州,李壽慌忙逃到徐懋功的駐地,害得徐懋功被圍困生擒。徐懋功假意投降,暗中跑出敵陣。李壽全軍覆沒,自已也被生擒。竇建德看他太差勁,又是李唐宗室,索性大方地將他放了。(李壽墓壁畫)

    武德4年(621年),授任李壽為河北行臺尚書左僕射;武德5年(622年),李世民令他率領大軍攻打劉黑闥,並派猛將羅藝助陣,升任李壽為左武衛大將軍。李世民明知李壽不行,之所以委以重任,是看在這個堂叔忠心的份上,用他節制其它將領,以穩定人心。誰知李壽太不爭氣,又一次辜負了李世民。由於指揮不當,五萬大軍損失三分之二,被劉黑闥打得丟盔棄甲、落荒而逃,河北防線被攻破。一直吃敗仗的李壽,對於常勝將軍的稱號,有著無與倫比的嚮往,既然生前評不上一等功臣,那就在墓誌銘上做手腳。一塊墓誌銘埋入地下,反正人家不知道,知道了也拿我這個堂叔不好辦,咱就在地下以戰神聊以自慰,若不知情者果真將我當作戰神,那就太好了!於是他重金請來高手,寫了洋洋1071字,雲裡霧裡將他全面美化,刻入精緻的龜形墓誌銘上。(李壽墓壁畫)

    他的墓誌銘究竟是怎麼寫的呢?讓我們節選看一下:“倜儻大志,少懷沖天之舉。磊落英姿,克隆左聖之業。兼資文武,久蓄奇才”。為逝者諱,不揭其短;為逝者捧,乃至無中生有貼其金,則為賢者嗤,為後者疑。上面這段文字相對他本人來說,有些誇誇其談了。再看他如何評價自已的戰績:“會彼神鋒,致滋城下,四凶伏罪。劉黑闥作難洺水,承旨清夷,累致克捷。”。看,李壽在這裡把自已描寫得何等神勇!不管你是宇文化及也好,還是竇建德也好,四處兇敵,在我面前都得降服;你劉黑闥算什麼東西?我奉旨伐你,幾戰幾勝,打得你跪地求饒。根據墓誌所言,不知歷史的人,確實想要封他個戰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能給雪地靴變個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