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城—布衣
-
2 # 涼州七里
不請而自來。
如果我們抓到一個活的外星人,我們是好吃好喝供著以便進行下一步交流,還是急吼吼的拿去活體解剖完事呢?
匈奴人面對當年的大漢王朝,也是如此,尤其自漢武帝之後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之所以禮遇,原因有三:
第一,活捉的太少。以漢人之剛烈,想讓對方屈膝投降既無可能,多是蘇武這樣的鐵血男兒。活口難抓,既然珍貴自然珍惜,拿去祭旗顯然不合適。
第二,情報需要。雖然不見得能洩露多少,然至少有希望吧。匈奴方管用的除了漢奸中行悅用了兩代人,後面策反一個在漢朝待了幾十年的趙信之外,就沒有然後了,對於漢軍的特點分析和行為預測完全就不是匈奴這樣的低等文明可以做到的了。
第三,出於敬仰。比如李陵這樣的好同志,帶著五千遊俠步兵對抗匈奴十萬騎兵,打了十多天,折損了幾萬人才捉回來,在尚武的民族看來自然是指的敬佩的男人。
一起來看看匈奴收留、抓到或者扣押的漢人大概情況吧。
早在西漢初年,劉邦的發小燕王盧綰叛亂兵敗之後不得已率部眾逃入匈奴,匈奴單于封其為東胡廬王,第二年就掛了。
張騫是漢代傑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險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建元二年(前139年),其率領100多名隨行人員第一次出使西域時不幸碰上匈奴的騎兵隊,全部被抓獲。張騫被匈奴羈縻十年甚至娶妻生子也未曾動搖初心。元光六年(前129年),匈奴監視漸有鬆弛,張騫趁匈奴人不備帶領其隨從,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區。
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中郎將鄭眾為恭以下洗沐易衣冠。--《後漢書·耿恭傳》上述是一段想抓而抓不到的故事,十三勇士歸玉門是一段載於正史的鐵血傳奇,較之扯淡的“斯巴達三百勇士”,筆者異常期待能夠在寬熒幕上看得到這段配得上任何讚美的故事。
李陵享受了最高待遇,單于把公主嫁給李陵,被且鞮侯單于封為堅昆國王,做了右校王。但漢武帝聽信李陵為匈奴訓練士兵的謠言,於是將他的母親、妻兒、兄弟全部誅殺,還閹掉了司馬遷。到了這種地步,李陵仍然沒有內心的投降,直至客居匈奴25年後與世長辭。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氈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始得歸。別其官屬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漢書.蘇武傳》蘇武,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筆者找了好久發現實實在在被匈奴生擒的漢將唯有一個值得同情的李陵,談不上啥代表性。我想史書上沒留下痕跡大有人在,也許這些人都自盡了吧?然而匈奴對待漢將之禮遇確實實實在在的,在他們看來這群人完全配得上這份尊敬吧。
從歷史上看,在很長的歷史時間裡遊牧民族對於漢民族都有著超乎想象的尊崇,這一點某種程度上源自於文化層面的差距,比拼軍事雙方互有勝負,但與文化而言則如同降維打擊了。
不管是短暫入主中原甚至全面佔據北方半壁江山的五胡蠻夷,他們內心深處都有著“沐猴而冠”的自卑,這種情懷類似於我們四十年前看外國月亮更圓的感受。不過發洩的渠道有所差距,比如劉淵和石勒選擇了屠殺,而北魏孝文帝則選擇了全面漢化。後者因為過度漢化導致鮮卑族邯鄲學步,最終淪為了“禪讓”的註腳。
後世突厥、回鶻、吐蕃、契丹甚至女真都有類似這種心態,漢化意味著亡國,屠殺意味著待不下去,“胡運不過百年”幾乎成為了宿命。
轉折點發生在蒙元時期,蒙古騎兵在史界範圍內的戰無不勝帶來了盲目的自信,往常都是中原王朝“東夷南蠻北狄西戎”的叫喚,這次卻被人稱為“南蠻子”直至亡天下。蒙元自忽必烈大帝之後的不徹底漢化既是元朝草草收場的原因,也是中原文化優越感丟失的開始。
到了滿清,女真作為一個曾經在中原花花世界撒歡百年的民族,加之皇太極和多爾袞超乎本身學識水準的政治天賦,他們慢慢總結了一套駕馭中原百姓乃至文化的套路,終於破除了百年魔咒。這一回,連北韓和日本都有點看不起入主中原的滿清王朝了。
閒扯了幾句深層次原因,再說說漢代的漢奸、敗類和一個飯桶吧。
漢奸中行悅是超一流的地緣和文化戰略大師,原為宮廷太監。後來,因為漢文帝強迫中行說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中行說對漢王朝懷恨在心,轉而投靠匈奴成為單于的謀主。甚至發動過“細菌戰”,將得瘟疫病死的牛羊丟到戈壁中的水源內部。
敗類衛律(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漢武帝、昭帝時期。本是匈奴人,生長在漢朝,並在朝廷作官。與李廣利兄弟交情頗好,因此李延年曾在漢武帝面前舉薦衛律,出使匈奴。李延年因巫蠱之事被捕,衛律怕被株連,便投降匈奴,被且鞮侯單于封為丁靈王。
這個李廣利雕塑一點都不威風
草包李廣利(?-前89年),中山人,西漢中期將領,外戚,漢武帝寵姬李夫人和寵臣李延年的長兄。同樣出自裙帶關係,卻無衛霍的軍事才能,三徵匈奴草草收場。徵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廣利出征匈奴前與丞相劉屈氂密謀推立李夫人之子劉髆為太子,後事發,劉屈氂被腰斬,李廣利投降匈奴,其家族滅。
次年,上面說的衛律趁單于母親生病時買通巫師,另其謊稱病因是由於去世的單于在發怒。因去世的單于過去出兵攻伐漢時,曾發誓一定要捉住貳師將軍李廣利用來祭神,單于對巫師的話信以為真,便將李廣利殺掉,用以祭神。
所以匈奴人並非人傻錢多而一味的優待所有漢人降將或者俘虜,草包將軍李廣利既無利用價值,又無值得尊重的才能或者人品,被拿去祭神也算物盡其用吧。
突然發現說了好多了,以古論今,可見當下的文化自信將在一個民族的復興史上佔據何等重要的地位,只有強大的文化底蘊才是生產力發展的最強內部動力之源。願種花家以史為鑑,再創輝煌吧!
-
3 # 大秦鐵鷹劍士
漢匈戰爭時,不論是漢朝弱的時候,還是漢朝強大的時候,漢朝的文明都是超過匈奴的。那個時候落後雖然不至於捱打,但是落後就要學習是常態,因此匈奴捕獲漢朝名將後都是大力籠絡,希望他們給匈奴傳業授道解惑。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匈奴人口少,漢朝降將與降兵皆是可戰之士,讓他們在匈奴成家立業,一方面可以增加匈奴的人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軍事實力。匈奴本來就是多個遊牧民族聚合起來的,因此吸收漢人進來也不是不可以的。
《史記.匈奴列傳》中寫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鹹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餘。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也就是說匈奴是夏朝後裔,他們的習俗是尊重強者,鄙視老弱,父親死後兒子可以娶後母,兄弟死了其它兄弟可以娶嫂。漢朝名將都是強者,他們年輕力壯,可以打獵還可攻戰,因此是有用之人,殺之豈不可惜?匈奴地處苦寒之地,人口少,嬰兒存活率不高,因此漢朝降將降兵的加入,可以提高他們的人口基數,進而增加人口。至於婚配是容易的,戰死者的老婆可以賜給漢朝降兵,貴族之女可以賜給漢將。
秦末戰爭時,大秦長城兵團約30萬人:有5萬追隨王離將軍南下平叛,全部戰死在鉅鹿之戰中;另有十餘萬在楚漢戰爭時對抗匈奴戰死;還有少部分人被匈奴捕獲,加入了匈奴族。這部分投降匈奴的秦人提高了匈奴的生產力,這也是冒頓單于兵力強盛的原因之一。劉邦統一天下後,匈奴逼降韓王信,後來趙利、王黃、陳豨等人皆投靠匈奴;劉邦逼反燕王盧綰,盧綰帶領親信數千人進入匈奴,獲得匈奴冊封。秦漢之際,中原戰亂不休,不少漢人逃至匈奴得到安置禮遇,這加快了匈奴的文明程序,也提高了匈奴的人口基數。
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開始了對匈奴的反擊戰,雙方多次大戰,互有勝負,但是戰爭的天枰向漢朝傾斜。秦朝隴西侯李信、漢朝飛將軍李廣的後代李陵率五千漢軍深入匈奴,遭到八萬匈奴精騎的圍攻。李陵率軍邊退邊打,擊殺匈奴萬餘騎士,最後箭盡劍折,援軍不至,於是率殘部投降匈奴。李陵得到了匈奴的禮遇,娶匈奴公主為妻,又被單于封為堅昆國王,為匈奴右校王。李陵在漢朝的族人被漢武帝全數斬殺,於是李陵在匈奴替單于練軍,並最終與李廣利的遠征軍打過一仗。漢武帝死後,霍光派人勸李陵回國,李陵在匈奴已有家室,在漢朝再無親人,他回覆說“恐再受辱”,終不回漢朝,最終老死匈奴。據說柯爾克孜族和吉爾吉斯人,就是李陵的後代。
回覆列表
秦漢之時,漢族政權與匈奴的戰爭中,雙方都有收其降將的做法,目的在於知已知彼,用其所能。為加以籠絡,也多有賜婚和封賞。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所封的異姓王之一,燕王盧綰髮動叛亂,兵敗之後,率部眾逃入匈奴,匈奴單于接納了他,封他為東胡盧王。
西漢武帝時,飛將軍李廣的長孫李陵在與匈奴作戰時,兵敗投降。單于把公主嫁給李陵,被且鞮侯單于封為堅昆國王,做了右校王。
西漢元帝時,匈奴內亂,呼韓邪單于南下歸附漢朝,並自請“和親”為婿。元帝,擇宮女王昭君出塞和親,成就漢匈友好的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