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慣與長夜
-
2 # 白楊樹下談歷史
比利時位於歐洲西北部,東與德國接壤,北與荷蘭比鄰,南與法國交界,西臨北海,屬海洋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境內主要河流有默茲河和埃斯考河,是19世紀初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國家之一。它擁有完善的港口、鐵路和公路等基礎設施,為與鄰國間的交通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列強爭奪世界霸權的鬥爭中,小國通常被大國任意擺佈,各大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往住把小國當成爭霸的工具或犧牲品。地處要衝的比利時自然也無法例外。列強出於爭霸的需要,一直對它十分關注。
一、小國自保的方式,就是保持中立。作為一個島國,英國在某種程度講,是被大陸邊緣化的,為了介入歐洲事務,而又不被聯盟條約束縛住自己光榮的獨立地位,英國夥同其他各懷心思的國家,由維也納體系承認其永久保持中立。1831年,歐洲的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法蘭西王國、聯合王國及普魯士王國五強在倫敦會議簽署了條約,《倫敦條約》中承認了比利時的獨立,並承認他們為“永久中立”國,這相當於將英國的前哨基地推進到大陸邊緣,透過對大陸邊緣地帶的控制,影響歐洲均勢。
到“一戰”爆發前,這個小國的獨立已經有75年之久,他們由此享受了有史以來持續最長的一段和平時期。他們希望鄰國能讓這種安樂境況長此下去,不受干擾。中立的信念使他們忽略了自己的軍隊、邊防、國防工事的建設。直到最後時刻,他們依然難以相信自己會捲入戰火之中,而是依然堅信,保證他們不會侵略他們的家園。
英國雖然承認他們永久中立,但並沒有義務幫助他們趕跑德華人,主要是入侵可能會造成連鎖反應。但法華人沒有重視與該國的邊界,一旦德軍借道,可能會致使法國失敗,從而導致德國的一家獨大。當然,如果法華人能頂得住越過該國邊界的攻勢,並且戰事膠著,誰都沒有絕對優勢,英國也就不會參戰了。說英國是因捍衛其中立地位而參戰,那不過是個藉口,大國的參戰原因只能有一個,那就是利益。
二、面對大國,《倫敦條約》不是他們的“護身符”。當時的國王阿爾貝一世在1909年繼承其叔父利奧波德二世的王位,他在青年時代受到良好的文化和軍事教育。他的社交技巧讓他成為歐洲上流社會最受歡迎的人物之一,在1913年訪問柏林期間,他獲知了德皇威廉二世的戰爭計劃,他立刻通知巴黎,並於1914年7月向威廉二世遞交了一份私人信函,宣告該國將嚴守中立的立場。
8月2日晚上,首都布魯塞爾接到了柏林送來的照會。照會上說他們收到可靠情報,法軍擬欲透過其國境進犯柏林,不能指望比軍可以阻止法軍的推進,因此根據“自衛之需”,德國有必要“先發制人,以阻止這種敵對性的進攻”。一句話,柏林要借道攻擊巴黎。
當然,柏林保證只是借道,如果他們同意,那麼可以保證該國不受任何損失。事情已經擺明了,他們面臨著戰爭的選擇。阿爾貝代表國家回答說:“我們將誓死捍衛自己的權益。”8月3日,阿爾貝親自出任了武裝部隊的總司令,他這時已不存任何幻想。
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點,阿爾貝成立流亡政府。雖然比軍無法與德軍相比,但他們還有個倚仗,那就是列日要塞,它是個堅固無比的碉堡,他們希望它能不負重託,擋住德軍的進入。阿爾貝親自提名由63歲的陸軍大學校長勒芒將軍擔任第三師師長兼列日軍事長官,他還給勒芒寫了一封私人信件,要他“堅守託付給他的陣地,死戰到底”。他們明白,如果屈服於柏林的要求,那將等於聽之任之,而一個戰勝了的國家,是很少有可能還會把撤退放在心上的。不僅如此,他們還將使其成為進攻法國的幫兇,成為自身中立的破壞者。不論選擇哪條道路,布魯塞爾都要被德軍佔領。
“如果我們必然要被化為粉末,就讓我們光榮地化為粉末吧。”當時的比國政府要員巴松皮埃爾這樣講述著他們當時的情緒。列日要塞就像一座城堡的吊閘,它雄踞在默茲河左岸高達150多米的陡坡上,這一帶的河道,寬約180米,是它的天然城壕,方圓50公里,都有堡壘衛護,是一座有口皆碑的、全歐洲最固若金湯的城池。即使它不能無限期地堅守不屈,至少也能堅持到英法援軍的到來。
阿爾貝下令炸燬要塞附近默茲河上的橋樑,以及與盧森堡交界處的鐵路隧道和橋樑。但他此時依然未向英、法兩國發出呼籲,要求軍事援助和結盟。他還多少心存一絲僥倖想法——德華人是危險的,但還不是瘋子,難以想象柏林會明知錯誤,還要自絕於人,蓄意發動戰爭。1914年8月3日,一支約3萬人的經特別訓練的德第二軍團特遣部隊在艾米赫將軍的率領下,在阿登高原和荷蘭邊界之間越過邊界,進入要塞防衛範圍內狹窄的通道,守軍率先開炮,轟擊正在渡河的德軍。德比兩國之間的戰爭爆發了,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的開端,德軍給守軍將領勒芒發出了勸降信,但遭到了勒芒將軍的回絕,兩天後,在德軍巨炮的轟擊下,攻佔了列日要塞,勒芒受傷被俘,比國政府被迫流亡法國。
後記雖然失敗了,但他們的頑強抵抗推遲了德軍的推進速度,還是為協約國做出了它的貢獻。在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爾貝國王率領他的人民英勇作戰,為協約國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一戰”結束後,阿爾貝一世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建,在他的努力下廢止了各大國強加給該國的《倫敦條約》。1934年,阿爾貝一世在登山時遇難,他的長子利奧波德三世繼承了比利時的王位。
-
3 # 賈何必
謝謝邀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西方國家早已進行大量研究,起初是追究戰爭責任展開的。但是由於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會迥然不同。英法美等國學者把戰爭的罪責都推給了德國,認為德皇威廉二世和德軍統帥部是發動戰爭的罪魁禍首。西方許多學者追溯19世紀各國曆史,把戰爭歸因於秘密外交和同盟體系、軍國主義、民族主義等。
還有人歸咎於普法戰爭以後法國的復仇慾望、克里木戰爭後俄土對立、巴爾幹的民族紛爭、德國海軍擴張等一系列等具體問題。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世界霸權、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勢力範圍和奴役他國而進行的首次具有全球規模的戰爭。
在列強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中,英俄法3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搶得最多,而德美日等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則所得無幾。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無論對同盟國還是協約國來說都具有侵略的、非正義的、反動的性質。
第一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家之多,戰場之遼闊、戰鬥之激烈、傷亡之慘重、財務消耗之巨大、影響之深遠、都是史無前例的。
這場戰爭經過4年3個月的廝殺,共有35個國家和地區佔世界人口總數的四分之三的15 億人捲入戰爭,涉及亞洲、非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廣大地域,各國共動員7350萬人參戰,戰爭費用高達1863億美元,間接費用1500億美元,相當於拿破崙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次戰爭開支總和的10倍。各國軍人戰亡人數約1000萬人,負傷和失蹤2897萬人,造成平民傷亡1261萬多人。
回覆列表
一戰這麼大的事要說怎麼打起來的,一兩句話很難說的清楚,簡單說一下主要原因吧!
俾斯麥
德國崛起19世紀之前,德國還是三百個小邦國組成的一個聯邦,一盤散沙,他們之間互相設立貿易壁壘,自始至終沒能形成統一市場,更沒有成為統一國家,當然,這也是德國周圍的英法俄這些列強所喜歡的格局。隨著拿破崙對普魯士的入侵,這一切慢慢發生了改變,拿破崙徹底打醒了德意志民族,他們在普魯士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努力,憑藉德意志民族特有的嚴謹的性格、較好的國民教育和社會福利,以及完整的的工業體系,到20世紀初期,一舉超越了英法,成為僅此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一戰前的德國魯爾工業區
新老帝國矛盾激化德國工業的迅猛發展,就必然要求取得更多的原材料以及進入世界市場,可是德華人驚訝地發現,世界早已經被瓜分完畢了,他們每到一處,出現的基本都是英華人,而要想英國拱手讓出已經獲得的利益,無異於與虎謀皮。在這種利益衝突下,仇恨產生了,矛盾計劃了,於是英德矛盾成了當時資本主義世界最主要的矛盾。當然,在這同一時期,由於各種利益糾紛,義大利與法國、俄國與德國、英國與沙俄、沙俄與奧匈帝國也在上演著同樣的矛盾。
一戰形勢圖
奧匈帝國的擴張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落,巴爾幹半島各斯拉夫國家爆發了巴爾幹戰爭,趕走了統治他們幾百年的土耳其人,斯拉夫人民原以為他們從此可以翻身做主了,可是他們錯了。舊的帝國趕走了,新的帝國又來了,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早就看上了這塊肥肉,開始了新一輪的爭奪。1908年,奧匈帝國強行吞併波斯尼亞,引發了同屬斯拉夫民族的塞爾維亞的強烈不滿,因為統一波斯尼亞早就想統一波斯尼亞了,尤其是塞爾維亞從奧斯曼帝國獨立後,各種各樣激進民族主義全面滲透進入政府,在這種情況下民族矛盾已經激化到了頂點,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一個激進的塞爾維亞青年在波斯尼亞首府刺殺了奧匈帝國的皇儲,這也就是我們熟知的一戰導火索。
薩拉熱窩事件
正是這些錯綜複雜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最終由一個青年人的三聲槍響拉開了大戰的序幕。其實無所謂什麼陰謀,當時歐洲大陸各國之間的矛盾早已公開化,大戰之前大家都已經憋足了火了,只是誰也不想主動承擔發動戰爭的罪名,所以都在等,當這個偶然的契機正好出現的時候,於是火藥桶終於被點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