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折衝萬里
-
2 # 我來讀歷史
唐朝任用高句麗貴族對安東都護府潛心改造下,安東都護府迎來了十年穩定發展的黃金時期。然而,這種平穩的局面因為營州之亂的突然爆發而徹底改變。
萬歲通天元年(696)夏,持續的高溫、乾旱天氣大範圍襲擊東亞大陸,受這次惡劣天氣的影響,契丹地區出現大面積饑荒。作為執掌契丹羈縻事務的營州(治今遼寧朝陽境內)都督趙文翽既沒有采取有效的賑濟措施,也沒有著手預防突發性事件,最終激起營州之亂。《資治通鑑》萬歲通天元年夏五月壬子條記載:
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攻陷營州,殺都督趙文翽。盡忠,萬榮之妹夫也,皆居於營州城側(傍)。文翽剛愎,契丹飢不加賑給,視酋長如奴僕,故二人怨而反。……盡忠尋自稱無上可汗,據營州,以萬榮為前鋒,略地,所向皆下,旬日,兵至數萬。
五月二十五日,唐朝“命鷹揚將軍曹仁師、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右武威大將軍李多祚、司農少卿麻仁節等二十八將討之”。唐軍的紛至沓來、營州糧食短缺,已經不允許叛軍在營州地區繼續發展壯大。從叛軍的動向看,除了一路叛軍由李盡忠、孫萬榮率領叛軍主力南下幽、冀地區(以下稱“南下叛軍”)之外,一路叛軍流竄到安東都護府統治地區(以下稱“東逃叛軍”)。
隨著東逃叛軍的到來,營州叛亂迅速向安東都護府地區擴散。從營州進入安東都護府地區的大路有三條:一是經汝羅城(今義縣開州城村東、大淩河西的老君堡一帶)走襄平南道渡遼河至遼東郡(今遼寧遼陽)為南道;二是過懷遠鎮(今遼寧北鎮)東渡遼河走襄平北道至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為中道;三是經通定鎮(今遼寧新民以北)渡遼河再折向東南到新城(今遼寧撫順北)為北道。從戰事的發展態勢來看,叛軍東進走的是第三條路線。
新城是安東都護府的治所,又是安東都護府的西北屏藩,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安東都護府在新城地區積極組織防禦力量,以遏制東逃叛軍的攻擊勢頭。新城的得失再次牽動著朝野上下的神經但叛軍久攻不下,於是將許欽寂押解至新城城下,令其說降。許欽寂出自安陸許氏,唐初名臣許紹的孫子,營州之亂爆發時任龍山軍討擊副使,親自督軍和叛軍戰於崇州,結果兵敗被擒。當時安東都護裴玄珪固守,許欽寂大義凜然地喊道:“狂賊天殃,滅在朝夕,公但勵兵謹守,以全忠節,”遂壯烈赴死。武則天為了表彰許欽寂的氣節,特授許欽寂長子許輔乾為海東慰勞使。許輔乾此行的目的,除了迎回父親的靈柩之外,還代表朝廷慰勞安東將士。
萬歲通天元年(696)九月,武則天任命建安郡王武攸宜為清邊道行軍大總管,主管河北道北部的平叛事務。萬歲通天二年(697)正月,武攸宜與安東都護府通書信,通報了平叛戰場的最新動向:
逆賊李盡滅(李盡忠)已死,營州飢餓,人不聊生,諸蕃首領百姓等,唯望官軍……賊勢窮蹙,去正月上旬,有妖星落孫萬斬(孫萬榮)營中,其聲如雷,賊黨離心,各以猜貳。天殃如此,人事又然,平殄兇渠,正在今日。大軍即以二月上旬,六道併入,指期克翦,同立大勳,請公等訓勵兵馬,共為掎角,開國封侯,其機在此,幸各勉力,以圖厥功。
與此同時,東逃叛軍在新城受挫後,轉而進逼遼東城。遼東州都督高仇須率領數百將士出近接戰,藉助風向的改變,用火攻連破叛軍十一陣,生獲叛軍一千人。武攸宜接到遼東州的露布後,立即馳奏朝廷。二月,武攸宜再通書信,對高仇須“體英偉之才,抱忠義之節,遂能身先士卒,為國討讎……使國家無東顧之憂”之舉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並透露“營州士人及城傍子弟,近送密款,準待官軍。某令將蕃漢精兵四十萬眾克取,某月日百道齊驅;分五萬蕃漢精兵,令中郎將薛訥取海路東入,舟楫已具,來月亦發。”
為了配合薛訥渡海作戰,各種供軍物資已經事先彙集到登州。在監軍御史範玄成推薦下,唐朝授王慶為登州司馬、充南運使,負責將這些軍需物資取登萊海道轉輸到遼東半島。到聖曆元年王慶“運停還任”,說明這次海運持續了一年左右時間。
據《為建安王與遼東書》載安東境內即有二萬多叛軍。薛訥所率五萬蕃漢精兵的到來,無疑會使安東戰場的力量對比發生明顯的改變。東逃叛軍為了擺脫覆滅的局面,開始由遼東城向東敗退至磨米城,萬歲通天二年(697)五月二十三日,東逃叛軍在無力挽回敗局的情況下棄殺高質、高慈父子。據《高慈墓誌》記載:“(高慈)終於磨米城南”。這裡特別指出的是,磨米城並不是這支叛軍的歷史終點。
當營州之亂進入尾聲,東逃叛軍已經無法挽回敗局,被迫向東撤退。靺鞨人乞四比羽和粟末靺鞨人乞乞仲象、大祚榮父子作為這支叛軍的核心人物,開始走向東北亞歷史的前臺。
營州之亂爆發的深層原因,實為北方少數民族對武周政權的不滿和對李唐正朔的懷念。其一、得國不正。唐太宗時,唐朝以意氣風發、恢弘磅礴的天朝氣勢,及“愛華夷如一”的開明民族政策,贏得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尊崇。唐太宗也被北方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被遷徙至營州的契丹、奚、靺鞨人,亦因受到唐朝的優撫,而感恩戴德。換言之,唐朝在北方少數民族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是真刀真槍打出來得,誠心相待交出來得。可篡權奪政而來的武周政權,因先天不足,缺乏相應的威信和地位。故此,北方少數民族對武周政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蔑視和反感。後東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曾向武周請求通婚,武則天命淮陽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默啜女為妃。默啜可汗得知,和親者非李氏皇族,當即拘留迎親的武延秀,怒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又曰:“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立之”。隨後,默啜可汗打著“奉唐伐周”的旗號,大舉入寇。武周命廬陵王李顯統軍十萬迎戰,聞李顯親來,默啜可汗遂退軍北還。
其二、民族政策失當。“得國不正,致諸胡不服”,是武周政權與生俱來的缺欠。照理說,女皇武則天當揚長避短,盡力不要去刺激那些心存不敬的少數民族。可事實是,武則天更多依賴白色恐怖,來維繫自身統治。而且,這種極端,很快蔓延至民族關係上。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李唐舊臣,因被武周視為異己,而遭到一干酷吏的瘋狂迫害。西番酋長大將軍阿史那斛瑟羅,險被酷吏來俊臣害死。一代名將黑齒常之,竟遭酷吏周興汙衊而含冤自盡。上行下效,有了朝廷的政策導向,地方自然跟隨成風。營州都督趙文翽肆意妄為、欺凌營州治下的諸胡,也就不足為怪了!正因武則天的政策失當,完全有悖於唐朝素來奉行的“華夷一體”、“恩惠撫和為主”的民族友好政策,進一步加深了北方少數民族對武周政權的敵視。
其三、人才凋零。武則天統治期間,殺人如麻,唐朝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至於被殺害的文武大臣、州牧刺史更是不計其數。程務挺、黑齒常之、王方翼、李孝逸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將,慘死於武則天之手。以裴行儉為代表的一批精於國事的文臣,也在武周的打壓下,或抑鬱而終,或潛於府邸不問世事。失去了這些名臣宿將,武周軍隊的戰鬥力,跌到了唐朝開國以來的冰點。這也是後突厥終能獨立復國,李盡忠、孫萬榮敢於公然叛亂的重要原因。
受以上三點的影響,營州之亂不可避免地爆發了。
回覆列表
營州之亂爆發的深層原因,實為北方少數民族對武周政權的不滿和對李唐正朔的懷念。
其一、得國不正。唐太宗時,唐朝以意氣風發、恢弘磅礴的天朝氣勢,及“愛華夷如一”的開明民族政策,贏得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尊崇。唐太宗也被北方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被遷徙至營州的契丹、奚、靺鞨人,亦因受到唐朝的優撫,而感恩戴德。換言之,唐朝在北方少數民族心目中的威信和地位,是真刀真槍打出來得,誠心相待交出來得。可篡權奪政而來的武周政權,因先天不足,缺乏相應的威信和地位。故此,北方少數民族對武周政權,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蔑視和反感。後東突厥汗國的默啜可汗曾向武周請求通婚,武則天命淮陽王武延秀前往突厥,娶默啜女為妃。默啜可汗得知,和親者非李氏皇族,當即拘留迎親的武延秀,怒曰:“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兒邪!此豈天子之子乎!”。又曰:“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滅,唯兩兒在,我今將兵輔立之”。隨後,默啜可汗打著“奉唐伐周”的旗號,大舉入寇。武周命廬陵王李顯統軍十萬迎戰,聞李顯親來,默啜可汗遂退軍北還。
其二、民族政策失當。“得國不正,致諸胡不服”,是武周政權與生俱來的缺欠。照理說,女皇武則天當揚長避短,盡力不要去刺激那些心存不敬的少數民族。可事實是,武則天更多依賴白色恐怖,來維繫自身統治。而且,這種極端,很快蔓延至民族關係上。大批少數民族出身的李唐舊臣,因被武周視為異己,而遭到一干酷吏的瘋狂迫害。西番酋長大將軍阿史那斛瑟羅,險被酷吏來俊臣害死。一代名將黑齒常之,竟遭酷吏周興汙衊而含冤自盡。上行下效,有了朝廷的政策導向,地方自然跟隨成風。營州都督趙文翽肆意妄為、欺凌營州治下的諸胡,也就不足為怪了!正因武則天的政策失當,完全有悖於唐朝素來奉行的“華夷一體”、“恩惠撫和為主”的民族友好政策,進一步加深了北方少數民族對武周政權的敵視。
其三、人才凋零。武則天統治期間,殺人如麻,唐朝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至於被殺害的文武大臣、州牧刺史更是不計其數。程務挺、黑齒常之、王方翼、李孝逸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武將,慘死於武則天之手。以裴行儉為代表的一批精於國事的文臣,也在武周的打壓下,或抑鬱而終,或潛於府邸不問世事。失去了這些名臣宿將,武周軍隊的戰鬥力,跌到了唐朝開國以來的冰點。這也是後突厥終能獨立復國,李盡忠、孫萬榮敢於公然叛亂的重要原因。
受以上三點的影響,營州之亂不可避免地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