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開心每一天2064634236427
-
2 # 歷史都付笑談中
講道理,龐統地位也不差多少吧。一開始劉備不重視龐統,是因為他沒發現龐統的能力,但是後來魯肅、諸葛亮接連推薦以後,劉備也很重視龐統了,地位很高,《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師中郎將。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諸葛亮畢竟是“隆中對”的提出者,在劉備迷茫之際給指明瞭方向,定下了全盤戰略。後來又“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遊說孫權,聯吳抗曹。
也就是說,諸葛亮加盟時間比較早,是屬於共患難的人物,並且立下很多功勞,對劉備集團發展壯大立下了汗馬功勞。
龐統加盟時間稍晚,那個時候,劉備已經過了最困難的階段,並且整體戰略也沒什麼最佳化空間,龐統沒有機會表露忠心、立下功勞。後來劉備入川帶著他,這本來是龐統發揮的大好時機,怎奈時運不濟,竟然中箭身亡。
所以,不管從加盟時間上看、還是從功勞上看,諸葛亮都有明顯的優勢,所以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地位高一點,這完全符合情理。但是我個人認為,在劉備心中,這兩人地位不會相差太大,因為龐統死後,劉備一提到他,就會哭,可見也是相當重視的:
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
3 # 西門不帶刀
求職跟談戀愛一樣,上趕著不是買賣。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才請出來的,龐統是自個兒上門來的。特別是三國演義中著重描寫了諸葛亮近乎於妖的智慧(龐統被羅貫中早早的寫死了)。所以表面上看去,似乎諸葛亮更受劉備看重一些。
但今天少校就要從陰謀論的角度,來揭露一些隱藏的秘密——即諸葛亮和龐統誰在劉備心中更重要。(再次強調本次分析是基於陰謀論而非正史)
一.三顧茅廬導致劉備心中可能對諸葛亮的產生厭惡。文人端端架子,提高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分量,那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而再再而三的端架子充大頭,那就有恃才放曠的嫌疑了。劉備在第2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小童子明明說諸葛亮在家,但片刻之後,小童子就說諸葛亮訪友去了,這相當於赤裸裸的打了劉備的一耳光,這是一種人格上的侮辱。
每一個正常人,對這種人格上的侮辱都多少會懷恨在心。但畢竟是劉備有求於諸葛亮,所以劉備會將這份懷恨記在心中。
二.從曹操敗走華容道這件事,劉備看到了諸葛亮隱藏的險惡用心。曹操被火燒赤壁後倉忙逃竄,敗走華容道,而華容道的鎮守主將是關羽。諸葛亮是知道曹操和關羽有一段恩遇之情的。但他還是派關羽去鎮守。並和關羽在出發前立下軍令狀:不殺曹操就殺你關羽的頭。不出諸葛亮所料,忠義的關羽還是曹操離開了。諸葛亮馬上下令要把關羽殺掉,誰說情都沒有用,一直到劉備親自來說情作揖。
這件事的發生,如果沒有事前與關羽立下軍令狀這一說,所有人都會把它當成一起正常的嚴格執行軍法事件。但諸葛亮硬逼著關羽立下軍令狀,他的目的,就讓人不得不多懷疑了,劉備對諸葛亮產生了極大的提防之心。所以,自從火燒赤壁後,遍觀三國演義一直到劉備死,諸葛亮從未再有過軍權。
三.龐統的及時出現,讓劉備有了更好的選擇。從火燒赤壁中的連環計,到劉備取荊州的上中下三策,龐統的兩條大計,均顯示了龐統戰略家的心胸和智慧不低於諸葛亮。最重要的是龐統是自己主動上門求職的。劉備心理上有極大的優勢感。我們回想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描寫,自從龐統歸於劉備手下後,劉備帶兵出戰時身邊的軍師只有龐統。而那時的諸葛亮只負責軍隊的後勤。
四.龐統的火箭式提拔,暗藏著劉備急於培養一位能與諸葛亮分庭抗禮的謀士諸葛亮出山後透過火燒新野,火燒博望坡,赤壁之戰時舌戰群儒,計取荊州等眾多功勞才被封為軍師,而龐統來劉備處不到一年就被封為副軍師,劉備與龐統須臾不離,諸葛亮逐漸被冷落。在取西川的過程中有兩個細節:
1.劉備將自己心愛的“的盧馬”,贈送給龐統騎。
2.劉備讓龐統獨立帶領大軍
從這兩點上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龐統的重視已經遠超諸葛亮,如果龐統不死,相信不出幾年,龐統就可取代諸葛亮的軍師位置。
五:劉備的白帝城託孤。龐統的死,讓劉備自斷一臂。夷陵之戰的大敗(這個失敗本不應發生的,諸葛亮沒有盡到勸解的作用或者說諸葛亮是希望看到這種結果的),讓劉備沒臉成都,病死於白帝城。託孤時三個細節都表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提防之心:
1.軍權交給李嚴而不交給諸葛亮。(防止諸葛亮奪權)
2.叮囑趙雲保護好妻兒老小。(趙雲兩次救過劉禪,與劉禪的關係非同一般)
3.讓兒子事諸葛亮為父(稱你父親了,你還好意思反?)
綜述:從上面五點,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對諸葛亮的地方越來越強烈。如果不是龐統死的早,早就沒諸葛亮什麼事了。所以在劉備心中:龐統比諸葛亮更重要!
-
4 # 晚亭與落霞同暉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確實寫的精采。
謀臣良將、高人奇士、庶民百姓,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面孔。本題提到的就是其中比較靚眼的幾個人物。
劉備做為漢室傍支宗親,被獻帝稱為皇叔。一心匡扶漢室於危難之中。無奈起兵之初,將不過關、張,兵不過三千,一直遊走於各方之間,暫棲身別人屋簷下。
即便如此也不得安生,他在劉表處遭其妻舅蔡瑁暗算,隻身逃離,馬躍檀溪,來到了當地隱士高人水鏡先生一一司馬徽處。水鏡先生向劉備獻言,先生要成就大業得有高人輔助。當今天下首推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二位大才。得一人即可安天下。
劉備隨後三顧茅蘆,求得孔明出山,新野、博望坡幾把大火燒得曹軍損失慘重。赤壁一戰順勢佔據了荊州,劉備終於有了自已的根據地。
其實赤壁大戰之前,孔明就見過了襄陽大才龐統,並親書推薦信。
然名人高士大多恃才傲物,豈能靠他人舉薦。故龐統初見劉備,(人的第一印象相當重要)不卑之中有些傲慢,又見其象貌醜陋。便隨意給了個七品縣令。
待孔明趕回,問劉備,軍師在哪裡?劉備一臉懵。原來孔明薦龐統為軍師的信壓根兒劉備就不知。
龐統也展示了眼觀千行字、耳聽萬人言的超凡本領。隨被劉備拜為副軍師。
可能龐統求功心切,取西川時自領一隊人馬,卻在落鳳坡命喪此處。
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得二人卻不能?
曹操佔天時,孫權據地利,而劉備擁有人和,但三者缺一不能一統,也就形成了後來三分天下的局面。
-
5 # 劍膽琴心01
作為劉備的重要謀士,諸葛亮和龐統同為劉備帳下的軍師中郎將,他們的官職相同,然而在劉備的心中,顯然龐統的地位不及諸葛亮。
老版《三國》中的人物造型可算是用心良苦,每個人的服裝和道具都凸顯出人物的性格,我們也可從中看出諸葛亮和龐統的不同。因為諸葛亮坦蕩磊落,胸襟開闊,所以他用的扇子是大而寬的鵝毛大扇,穿的是相對明亮的藍灰色衣服,而且因為他出道比較早,深為劉備所器重,所以頭戴紅帽,以示人氣當紅。而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多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出手陰險狠辣,所以他穿戴的衣帽都是深沉的暗色,手執小扇,暗喻他心胸狹隘,格局太小。兩個人一明一暗,互為映襯。
在施政方面,諸葛亮為劉備提出《隆中對》,建議劉備西取益州佔據人和,獲取民心支援,這和劉備素日以仁義自居是相吻合的,所以兩個人的關係可以說是“志同道合”、“如魚得水”,劉備更是與諸葛亮到了片刻不能離開的地步。
劉備用人得當,他看到諸葛亮善於政治,長於治理,所以就讓他鎮守荊州,鞏固後方,而龐統在軍事上的詭道奇謀,擅於應變,所以讓他做入川的總參謀。
但是龐統隨劉備入川以來,所獻計謀均很少被採納,這是因為兩個人最基本的政見不同。比如在涪城酒會上,龐統兵行險招設“鴻門宴”欲擊殺劉璋,因劉備心存仁厚,而作罷。後來龐統又給劉備出上中下三計以取成都,就戰略來說自然是上策最好,但是劉備也只是折中採用中策。
在劉備眼裡,就算倉促佔據了西川,如果得不到百姓的擁護也是不能立足的,所以他一到蜀地就廣佈恩德,以收民心,最終以綿裡藏針的方式逼劉璋翻臉,其實是讓大家覺得是劉璋做的不對,這就是劉備高明的地方。龐統的計謀雖然不錯,可以得到一時的利益,但是從長遠來看卻會失去民心,所謂得不償失,故此,兩個人做事方式的不同,使他們終究不能融合,而諸葛亮的風格似乎更接近於劉備。
在劉備用中計取得涪城後,曾經舉行了酒宴,他有點得意的對龐統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龐統卻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這個時候,始終以利益為先不擇手段的龐統卻突然唱出反調,說起了仁義道德,難怪劉備生氣,立馬讓他出去,這是兩個人感情的一次摩擦,好在劉備大度寬容,馬上讓人把龐統又請了回來。
雖然龐統在處事、品格方面和劉備大不相同,但是他仍舊是除諸葛亮之外劉備最倚重的人,所以當36歲的龐統中箭死去以後,劉備非常惋惜,以致一提到龐統的名字,他都會痛哭流淚。足見龐統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也是很重的。
回覆列表
劉備素來以貌取人,諸葛亮乃一帥哥也,三顧草廬請其出山,拜為軍師。龐統相貌醜陋,像癩蛤蟆似的,這是與孔明的不同點之一,主動來投卻不受重用,被任命為一小小知縣。悲呼龐統!難道長的醜也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