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星夜史話
-
2 # 蒼胡頡
明朝太監右在整部《明史》中,起到了平衡皇權和內閣權力的作用,起到了打壓和牽制文官集團權力的作用。
一、明皇帝起用明太監階層根本目的是制衡文官階層
明朝的太監權力為何那麼大?歸根到底是因為朱元璋掌權後,總結前代歷史治亂教訓而作出系列改革,如廢除丞相制度、設立內閣和東廠錦衣衛等特務機構,用來監視文武百官。而在其他朝代,丞相及內閣機構能夠把控權力,也就沒有太監什麼事啦。明朝根據歷朝歷代得出的教訓是所有篡權的都是文官和武官。因此,明朝把君主的權力最大化並廢除宰相制度,由此使得太監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成了影響朝廷的權勢。
明朝中後期,大臣的力量空前加強。皇帝的力量和大臣間的權利博弈就像拔河,當大臣的力量過於集中變強時,皇權必然衰弱(明時內閣制,使得大臣擁有參政權,話語權,但決定權還是在皇帝手中)。為了打破文官集團鐵板一塊的局面加強皇權對朝野的絕對控制,於是拔河另一邊的皇帝必然會想要找幫手。這樣,太監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就成了皇帝幫手的不二人選了。
皇帝手中的兩個最重要的權利之一——批紅權,這時也由太監幫著批。所謂批紅權,就是皇帝審閱大臣的奏摺,下決定的權力。明朝以前的太監很少有文化的,但明朝起,太監就因此得益受了決策管理以及宏觀調控方面的教育,並且文化水平得以較大提高。
歸根結底,這還是皇權與內閣權力文官集的鬥爭產生的結果。
二,明朝的太監並不能作明朝的主。
明太祖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就深刻認識到漢、唐末年,都是因為宦官干政,最終導致帝國衰亡。朱元璋認為,漢、唐末年之禍,雖然罪在宦官,但人主也負有責任。朱元璋於是下了一道聖旨,禁止太監干政,並作為祖訓傳示後代。太監工作職責就是供灑掃等雜役;一律不得參政議政,凡是違禁者,嚴懲之後,趕回老家,永不錄用,嚴重者斬首示眾。
至於後代繼承者為什麼敢於違備祖訓?這是不得已而為之。在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基於自我保護而抱團取暖,基於政治需要權力擴張而相互提攜幫忙,透過參政議政,在一定程度上或公開或隱秘地對抗皇權,這對皇權是個致命威脅。於是皇帝起用宦官階層,一定程度上授權,讓宦官階層有力打擊、限制、牽制文官集團,從而達到政治生態的平衡,完成皇權一統的目的。而太監階層深知自己的文化水平、政治歷驗上的天然缺陷,只有完全效忠依附皇帝一人才能獲得政治上的授權,離開老大,在文武百官面前什麼都不是。所以譖越之心無從談起,忠誠度無人能及。無非權力過大耍權弄勢,一時操縱權力謀財圖利。從這看來,太監階層“專權”不過是皇帝權力的延續,無非是皇權的影子。
三、明亡於東林黨和李自成起義
至於有很多人說,大明亡於宦官,這是無稽之談。魏忠賢時期,明朝官僚體系基本敗壞。但由於東林黨人為主的文官集團與宦官階層相互制約相互監督,還基本可以勉強維續。後來,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人一黨獨大,各路負責監軍的太監使紛紛遭到清洗裁撤,明朝的各路軍事情報及其他資訊不能及時有效地傳到崇禎案頭。加之,東林黨人一邊內鬥不斷,一邊集體欺上瞞下,深宮而居的崇禎如睜眼瞎子,更加無法瞭解戰爭的真實情況。最後,李闖王一聲炮響,攻入京師,明朝徹底玩完。
-
3 # Crazy灬歷史
太監可以做大明的主,可以這麼說,因為當初以太監設定司禮監就是皇帝為了平衡朝中內閣的權力。我們可以看看宣德朝。
司禮監宣德王朝像文官所預計的那樣,一切都沿著洪熙王朝的軌道向前滑行。但宣德王朝還是跟洪熙王朝不一樣。從深層次來說,宣德皇帝具備洪武、永樂那種強悍的品質,但歷史滑行到了今天,已經不是洪武和永樂朝代的土壤,宣德皇帝更注重將他的這種品質發揮在體制上。他不僅將巡撫這一臨設機構正常化,而且將內閣這一機構長期化,並新成立一個機構——司禮監——來制衡它。
內閣解決了相權君主受制於個人精力的有限,不可能將所有的政事攬於一身。所以聰明的君主懂得如何既放權又控權。秦漢是三公九卿制度,決策權、審議權、執行權都在丞相手中。隋唐將相權一分為三。宋朝情況特殊,將財權從相權中分離出來。到了元朝,中書省又總攬一切大權。到了朱元璋,廢除丞相,將決策、審議權控制在自己手中。從朱元璋設立內閣起,內閣就只有建議權,沒有決策、執行權。永樂年間內閣漸漸地有了決策權。隨著時間的推移,雖然律法沒有賦予內閣決策權,但實際上內閣已經掌握住了決策權——因為一切政事都要透過內閣,內閣的建議通常都會被採納。到了宣德朝,皇帝已經明白,內閣已經成了帝國不可缺失的因子——倒不是因為洪武的祖訓在那裡,而是因為這一制度成功解決了相權問題。
制衡內閣宣德賦予內閣決策權,使內閣更加制度化、長期化,但它畢竟不是律法賦予的常設機構,皇帝明白對於這一機構必須有人來制衡它。皇帝這回選中的是太監。
宣德一朝並不是像永樂皇帝那樣簡單地賦予宦官某種官職,而是將司禮監提到內廷之首。更為重要的是他在大內設定內書堂,並由翰林院學士教授太監們讀書習字,從此帝國多了一群能以極高效率辦事情又忠於皇帝的準官僚。宣德皇帝這一行為無疑是英明的、及時的,它成功地保持了大明王朝的穩定,如果推後一朝或兩朝再實行這一舉措所面臨的阻力無疑會大大增加。
帝國的權力分為兩部分:內閣用藍筆在奏章上寫下決策意見,名曰“票擬”;皇帝用紅筆在奏章上寫下“照準”,名曰“批紅”。如此一來此項決議便生效,可以通發六科執行。宣德朝批紅還由皇帝親批。正統年間批紅便由太監代理,但太監絕對是在執行皇帝的意思。或許是皇帝設定一個更為宏觀的框架,在這個框架下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太監便沒必要報之皇上了。從這方面來講,太監已經做了一部分主。
-
4 # 葉飄刀
太監是皇權的衍生
明朝的太監權力,來自於皇權。
明朝的歷史,在很多時候,就是皇帝與文官集團爭權的歷史。
而皇帝一個人,對付數量眾多的文官集團,採取的方式,就是採用廠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錦衣衛與東廠。
在明朝的歷史上,大名鼎鼎權傾一時的太監有很多。比如立皇帝劉瑾,九千歲魏忠賢。
在這些人當朝的時候,其實明朝很多時候也不是太監當朝,他們可以說真是權傾朝野。不過要說能做大明的主,那就是笑話了。
也就是剛剛那句話,太監的權力來自於皇權,沒有皇權的庇佑太監就什麼都不是。
和漢唐的太監專權,甚至可以操縱皇帝生死不同。明朝的太監的生死,就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從來沒有明朝的太監能做到威壓皇帝的,做不到這點怎麼做明朝的主。
大臣有三朝元老,但明朝從來沒有說哪個太監能專權兩三朝的。
太監的權力來自皇帝的信任,而皇帝總是信任自己相信的人,新皇帝上任必然更換自己的心腹太監,原本的太監哪怕你再位高權重,皇帝要撤掉你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壓主的太監在明朝是不存在的,這也就決定了太監只有順皇帝心意才能得到權力,所以太監做主大明,這太看得起太監了。
回覆列表
在中國歷史上,如果皇帝將君主權力賦予一部分給自己的家奴--宦官,讓他們去幹預朝政,就會形成宦官專權。這種現象的形成可能有兩個決定因素,一個是皇帝受到來自外朝文官集團(包括帶兵武將)的威脅,另一個是皇帝個人權力與文官集團權力的對比。前一個因素決定皇帝重用宦官的權利有多大,他感覺到來自文官的威脅越大,就越有可能提拔宦官,讓他們去制約外朝群臣。後一個因素決定宦官干政多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就算皇帝極力想提拔宦官,但如果文官集團足夠強大,就能挫敗皇帝的努力。
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
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的王振。王振因得英宗寵信,權勢益熾,跋扈不可制。
史書記載
明初鑑於前代宦官之禍,制鐵牌置於宮門,規定“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明史》卷 304《宦官傳·序》)防範嚴密,宦官無機可乘。
朱棣起兵“靖難”,刺探宮中事,多以建文帝左右為耳目,許多宦官立過戰功。如狗兒、李興、鄭和、馬靖等,開始受到重用。“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明史》卷 304《宦官傳·序》)雖然宦官參與了不少政治活動,但還沒有達到專權的程度。明英宗時,開始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主要表現
①利用司禮監干預朝政。在宦官 24 衙門中,司禮監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權力極大,“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明史》卷 72《職官一》),勢焰在內閣之上;②操縱政府官員的任免,甚至左右內閣大臣的去留;③提督京營和監軍統兵;④擔任鎮守和守備等職務;⑤操縱廠衛,實行特務統治,殘害官民。
過程
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即成化以前的王振專權;成化年間的汪直專權;武宗時期的劉瑾專權;熹宗時期的魏忠賢專權。正統年間,王振在朝中擅權,屢次對麓川用兵,勞師糜餉;挾英宗親征瓦剌,致遭土木之敗。成化年間,由於明憲宗耽於逸樂,不問政事,遂使宦官得勢。有名的宦官有汪直、尚銘、梁芳、錢能、韋興、陳喜、王敬等人。其中以汪直最為有名。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廠,所領緹騎倍東廠,勢力大大超過東廠和錦衣衛。逮捕朝臣,有時先下獄而後奏聞,有時旋執旋釋,竟不奏聞。屢興大獄,激化了朝臣與宦官的矛盾。宦官依仗權勢胡作非為,人們“只知有太監,不知有天子”(《明史紀事本末》卷 37)。武宗時,宦官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等,稱為“八黨”,也稱為“八虎”。劉瑾最為專橫跋扈,大臣的奏章要寫兩份,必須先送劉瑾,然後才送通政司轉給皇帝。內閣大學士焦芳、曹元都是劉瑾的黨羽,焦芳甚至跑到劉瑾家中去辦事。北京城內外都說有兩個皇帝,“朱皇帝”、“劉皇帝”,或者叫“坐皇帝”(武宗)、“立皇帝”(劉瑾)。明末皇帝不親理朝政,大權由貪婪的宦官集權把持。熹宗時宦官魏忠賢炙手可熱,權傾朝野,“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明史》卷 364《魏忠賢傳》),許多官僚認他為義父幹爺。他憑藉廠衛廣佈偵卒,陷害百姓。並勾結熹宗乳母客氏,專斷國政,興大獄,殺東林黨人。自稱九千歲,下有 5 虎、5 彪、10 狗等徒子徒孫,閹黨遍佈全國,權勢達到了頂峰。宦官不僅在政治上弄權,而且在經濟上貪汙受賄,巧取豪奪,勒索大量財富。王振家藏金銀 60 餘庫,劉瑾家有黃金 24 萬錠又 57800兩。宦官專權,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