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句讀先生

    就題答題,我這個回答只解決了“為什麼紅孩兒沒有牛樣”,題目後半部分只是用“不關太上老君什麼事兒”調侃了下。

    題主能夠問這個問題,肯定是受了吳閒雲的小說(我覺得是偽考據)影響,所以導致回答裡有很多爭論。我只是從紅孩兒原型由來角度說明了為什麼他沒有牛樣(因為他原型就不是牛而是一個小孩子),所以評論下的“生拉硬扯”愧不敢當。既然說到西遊記原著,諸君應該知道西遊記本來就不是獨創而成的,它是經過很多演變最後由吳承恩(姑且認為,不然又有作者之爭)整理成現在這個本,真正做西遊記研究的都不會說吳本,而是說世德堂本西遊記。

    既然西遊記不是老吳一個人的事,所以很多問題他一個人說了不算,因為他可能也不知道。因而從其他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也不算旁門左道吧。其他答案提到什麼牛魔王被戴了綠帽,鐵扇公主私生活什麼的,我想這不是一個想真正從西遊記中學習的人想看到的。

    ———————————————————————————————————————————

    半吊子非專業的來了。。

    首先,答主不是學文的,只不過選過我校老師的西遊記研究課。剛好最後作業就是分析牛魔王形象來由以及對其家族淺析。

    一、印度神話鬼子母故事中“繽伽羅”的形象

    鬼子母的故事在《大唐西域記》中曾經提到,卷二《健馱邏國》:“梵釋率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辜堵波,是釋迎如來於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國俗祭以求嗣。”文章未詳細說明,也許是當時關於鬼子母的故事比較通俗,很多人都知道的原因。

    關於鬼子母介紹:

    鬼子母,鬼子母神(Hariti),又稱為歡喜母、暴惡母或愛子母,梵文音譯訶利帝母。原為婆羅門教中的惡神,護法二十諸天之一,專吃人間小孩,稱之為“母夜叉”。被佛法教化後,成為專司護持兒童的護法神。

    鬼子母故事見於《雜寶藏經·鬼子母失緣》。北魏《雜寶藏經》卷9記載

    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諸迎妻。有子一萬,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殯伽羅。此鬼子母兇妖暴虐,殺人兒子,以自吱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爾時,即取其子繽伽羅,盛著缽底。時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愁憂懊惱。傳聞他言,雲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問兒所在。時佛答言,汝有萬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惱愁憂,而推覓耶。世間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殺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殯伽羅者,終不更殺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見繽伽羅,在於缽下。盡其神力,不能得取,還求於拂。佛言,汝今若能受三歸五戒,盡壽不殺,當還汝子。瑰子母即如佛教。受於三歸及以五戒。受持已訖,即還其子。

    大概意思就是鬼子母生了五百個兒子,她天天還要吃王舍城裡別人家的小孩。佛祖得知此事,規勸不從,遂以法力藏起她的小兒子殯伽羅。鬼子母想念她的孩子,急得她到處尋找。當她知道孩子在佛祖身邊,便求佛祖還給她。佛於是就說:你有五百個兒子,少一個就著急,人家只有一兩個孩子,被你吃了,那該怎麼辦呢?鬼子母幡然悔悟,皈依了佛門,併成為了保護小孩子的護法神。

    這個故事中鬼子母最小的兒子繽伽羅即是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形象的雛形,但殯伽羅此時只是被簡單地提及,並沒有構成十分具體的文學形象,他還完全從屬於鬼子母這一人物形象以及這個故事的敘述之中。由於玄奘《大唐西域記》卷2《健馱邏國》中曾經提及過鬼子母的故事:“梵釋竄堵波西北行五十餘里,有辜堵波,是釋迎如來於此化鬼子母,令不害人,故此國俗祭以求嗣。”提及過,所以這成為後來《西遊記》中孫悟空大戰紅孩兒故事出現的一個重要契機,它給人們暗示了可以將鬼子母的故事和西行取經之事連線起來,進行文學意義上的想象和發揮。

    之後紅孩兒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其《入鬼子母國處》雲:“逡巡投一國,入其殿宇,只見三歲小兒無千無萬。“ 法師又問:“臣啟大王:此中人民得恁得性硬,街市往來,叫也不應。又無大人,都是三歲孩兒。何故孩兒無數,卻無父母?”國王大笑曰:“和尚向西來,豈不見人說有鬼子母國?”法師聞語,心如半醉:“然我七人,只是對鬼說話?”

    ‘卷中’,已有了對三歲小孩形象的具體描寫,並點出了三歲小孩自成一國,與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所居住的擁有群孩兒的火雲洞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把紅孩兒的初步形象確定了下來——一個三歲小孩兒形象。

    二、元朝雜劇中“紅孩兒”形象逐漸成立

    元人吳昌齡的雜劇《西遊記》有“鬼子揭缽”殘曲,但看不出故事情節。明代徐於室、鈕少雅《彙纂元譜南曲九宮正始》中記載有“元傳奇《鬼子揭缽》”。曹本《錄鬼簿》、《今樂考證》、《曲錄》也著錄有此劇正名,可見在當時“鬼子母揭缽”的故事是頗為流行的。

    元代成書的《西遊記平話》已經失傳,但《樸通事諺解》中引用了它的許多故事情節,其中一段文字的註釋中有這樣一條記載:“今按法師往西天時,初到師陀國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黃風怪,地湧夫人、蜘蛛精、獅子怪、多目怪、紅孩兒怪,又幾死僅免,又過棘鉤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國及諸惡山險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幾。此所謂刁蹶也。詳見《西遊記》。”此處的《西遊記》是元代所出現的《西遊記平話》,從這條註釋中,我們可以知道此時的“西遊記”故事中已經明確出現了紅孩兒形象。

    元末明初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已經基本奠定了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的形象。雜劇《西遊記》中第三本《鬼母皈依》折,雖然講的還是一個鬼子母的故事,但是已經和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的故事很相似了。大家可以透過一段影片來回顧一下~播影片(唐僧一行正在山間行走,忽見一個小孩兒迷路啼哭,唐僧深怕他給豺狼壞了性命,叫孫行者背到前面人家去,設法送他回家。行者怕是妖怪,不肯背,唐僧定要他背。行者就請唐僧等先行,自己過去背那小孩,卻揹他不起,知是妖怪,一戒刀把他砍下澗裡去了。忽然沙和尚慌忙跑來說:“師兄禍事,吃那小孩兒拿將師父去了。”)雜劇中隨後的情節發生了變化,行者和沙僧、火龍同去見觀音。觀音也看不出妖怪的本來面目,又同去問世尊。世尊道:“那小孩喚做愛奴兒,他母親我收在座下作諸天的,緣法未到,謂之鬼子母。我已差揭帝將我缽盂去把小孩蓋將來,放在座下七日,化為黃水。鬼子母必來救他,因而收之。”並叫行者等回去,唐僧已經救出在那裡了。鬼子母領了鬼兵來救兒子,但是不敵天降哪吒,終給哪吒吃拿住。鬼子母無奈只得皈依佛法,放出愛奴,子母團圓。這一折的前半部分顯然和吳本《西遊記》第40回“嬰兒戲化禪心亂,猿馬刀歸木母空”的故事情節十分相似。但是後半部分卻又回到了佛經鬼子母的故事之中。紅孩兒的名字應是繼承《西遊記平話》中的名稱,他仍舊是鬼子母的小兒子,但是已經由佛經中的“繽伽羅”改名為愛奴。雖然鬼子母仍是雜劇主要的人物形象,但是此時,紅孩兒的形象已經在不知不覺中凸顯出來,他的行為動作開始像其他妖魔一樣對取經故事造成一定的障礙,而並不像佛經故事中只是作為鬼子母故事的一個註腳出現。

    因此我們可以說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的形象在元雜劇中都已經出現並基本定型,但並沒有擺脫鬼子母故事。從而也沒有形成一個十分成熟的紅孩兒形象。而吳本《西遊記》正是綜合了元雜劇中的這些故事,從而精心塑造了一個栩栩如生的紅孩兒形象。

    三、《西遊記》紅孩兒形象的塑造

    到了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已經完全擺脫了鬼子母的故事敘述,成為一個獨立的人物形象。而將鐵扇公主敘述成紅孩兒的母親,不僅沒有影響到孫悟空大戰紅孩兒的精彩敘述,而且透過紅孩兒將如意真人(紅孩兒他叔叔)、鐵扇公主、牛魔王等主要人物的故事敘述聯絡起來,使取經的故事更加曲折生動,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同時也使紅孩兒這個人物的形象更加貼近大眾。西遊記中對他的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等都有一定的描述,從而也就從另一方面肯定了這個形象的完整性。如在第53回“禪主吞餐懷鬼孕,黃婆運水解邪胎”中,唐僧、八戒喝了子母河的水,腹疼成胎,孫悟空就到聚仙庵向如意真仙求取落胎泉水,卻不料如意真仙自稱為紅孩兒的叔叔,對於“侄兒”的被收懷恨在心,因此對孫悟空的求助百般刁難,使其不能“自在為主”,這樣的一個人物關係使故事的敘述更加生動曲折。同樣,後來的孫悟空大戰鐵扇公主和牛魔王也是這個原因。正是紅孩兒的角色將這些零散的降魔故事和取經之難聯絡起來,使取經的故事變得曲折有致、跌宕起伏,同時這些原本獨立的故事也被這樣一種關係串聯起來,使整個取經故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避免了每個故事單獨成立,隨時分離於西遊故事這個母體的可能。

    附紅孩兒身世明晰探究:

    1、紅孩兒的原型:《大唐西域記》中所提及的鬼子母故事中鬼子母的小兒子繽伽羅。

    2、紅孩兒形象在《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初步形象確定了下來——一個三歲小孩兒形象。

    3、《西遊記平話》已經明確出現了紅孩兒形象。

    4、元末明初楊景賢的雜劇《西遊記》已經基本奠定了吳本《西遊記》中紅孩兒的形象。

    5、元朝時候一無名氏的《龐居士誤放來生債》雜劇中我們看到已經有了鐵扇公主羅剎女和紅孩兒的名字,並且兩者是母子關係,且是觀音菩薩座下的善財童子。這也為吳承恩整理西遊記提供了參考資料。

    6、吳本《西遊記》正是綜合了所有故事,紅孩兒形象完全定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有名的美女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