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雙喜

    人性本惡

    我個人認為“人之初,性本惡”:自古以來有“人不為己,天誅天滅”一說,這就說明是人都自私和貪、嗔、痴。人是情感動物,人與人的相互的,凡事得有度,得自律。

    同時有“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說,說明人性善惡兼備,還包含許多感情和慾望。人的心裡住著上帝和魔鬼。很大程度受生存環境和社會規則及制度影響有關。所以合理的社會規則會教人從善,抑制惡的行為,人類文明就能發展下去。

    在“人性本惡”命題上,中國古老的農夫與蛇的寓言故事,與阿拉伯國家古老的人與駱駝的寓言故事,給人的提示、勸誡的道理,是完全一樣的。說不謀而合、不約而同、異曲同工、殊途同歸,沒毛病。時空相隔那麼遠,為何英雄所見略同。是不是有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導或暗示人類,超時空傳播人性本惡的理念?從這穿越時空的,中國內外的兩則寓言中,是否有可能透過“人性本惡”命題的根,理所當然地、毫無懸念地,推定結出或給出——“你若好到毫無保留,對方就敢壞到肆無忌憚”的果? 

    如果真是這樣,中國千百年來的啟蒙教育《三字經》的開宗明義的“人之初,性本善”,就僅僅是父輩爺輩,早已悟透的自己做不到、而寄於子輩孫輩做到的美好願望;就僅僅是歷代統治者,及其御用文人、讀書人,用來忽悠民眾說人本來都是善良的、當官的同樣善良、官越大越善良、皇帝官最大最善良,不需要懷疑、不需要監督、不應該反抗的麻醉方劑、愚民好藥。

    其實,人性本惡或者本善?本來就是法治還是人治的,人性依據、分水鐵嶺和理論基石。

    現代西方法治國家,之所以毅然而然走向法治,就是因為終於意識到人性本惡,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必須建立在人性本惡、建立在懷疑、不信任的基礎上。既然公職人員權力大,就必須將權力關在“籠子”裡。總統權力最大,最可能行惡,讓人之惡性最大化,所以必須事先設定嚴格的權力制約機制。必須多權分立、權力制衡,用公權力制約公權力,更用私權利制約公權力。

    西方法治國家堅持的“人性本惡”,在更早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荀子等主張“性本惡”的法家面前,本來就是老掉牙的陳年舊事、小兒普科、班門弄斧,本來就沒有絲毫優越感可言。中國法家祖先早就悟透“人性本惡”的本質,主張法制,只是在後來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浪潮中,被壓制、淹滅,讓位於“人性本善”,進而引導中國走向人治大道。

    當下中國,集中高壓反腐、弘揚廉政文化、加強制度建設、高舉法治旗幟,讓公職人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就是一種“人性本惡”的命題迴歸,就是對《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的如實修復。

    因為,人本來都善良了,公職人員、各層級領導幹部、國家和社會的精英都善良了,包括值守公共收費廁所的大爺大娘們在內的社會大眾都善良了,還要德治、法治幹什麼。舉黨國之力、人民之力反腐倡廉,不就顯得多餘?

    你若好到毫無保留,對方就敢壞到肆無忌憚

                   

    我們都知道善良是一種美德,對人要和睦,處事要豁達。可是現在這  個社會,有時候越是善良,越是會變成被欺壓的物件。

          當一個人飢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飯,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你如果不斷的施捨,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

          人性都有貪婪的一面,時間久了,你的一碗米飯不夠,二碗不夠,三碗四碗還是堵不住他的口,盡心竭力也是杯水車薪。

    我們都知道一個成語:以德報怨。

     熟不知這句話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如果別人欺負了你,你反而去給他好處,以此來感化他,那麼他不會認為你是仁義的,反而以為你懼怕他。他傷害了你,你反而去討好他,那麼你如何去回報對你好的人呢?因此面對傷害你的人,你就只有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他吃虧才會以此來改正。而對你好的人,你就要加倍對他好。

          孔子的意思是用正直來回報怨恨,用恩德來回報恩德,才是正確的待人接物方式。

          心腸太軟,容易被當軟柿子捏;心眼太好,容易被當缺心眼看,最初的善意幫助,會變成最後的惡意後果。  也許你行善佈施,廣集善德,舉手之勞的小事並不會導致什麼大的損失。

          然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當他的所求得不到滿足,反咬一口時,你也最容易成為無辜的受傷者。沒有稜角的善良,不僅不能向世界傳達你的善意,反而輸送了你的怯意;沒有原則的善良,讓真正的朋友寒心,讓不值得的人永遠不懂得“不可侵犯”四個大字。

        “你這麼好,一定要幫我哦。”“你這麼好,一定不會拒絕我吧。”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聽到這樣的話。一些人出於面子,不好意思拒絕。

         可是仔細想想我好,我就一定要幫你嗎?何況我好,並不是我幫你的理由。幫一個人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做一個有稜角有鋒芒的善良人吧,懂得用智慧懲惡揚善,在好人那裡還是好人,在壞人那裡露出自己的鋒芒和自己烈性。

         人需要保持一顆善心是沒有錯,但不是對誰都好都沒有底線,你沒有底線,他們就沒有原則,當善良失去原則的時候,就助長了惡。    有稜角的善良才是真善良,沒有鋒芒、沒有稜角的人,是很難在這個粗鄙的世界走得更遠。願我們的善良,都帶點鋒芒![/cp]

  • 2 # 一頭撞難強

    真正的人性是什麼?不如說人性的本質是什麼。真正的人性就是,,,貪婪,好色,這是人的普遍屬性。,個別的還有兇殘的特質。不要相信任何的道德說教,沒有制度什麼都談不上!比如貪婪,古今中外那麼多貪官汙吏有哪一個不是經過特殊學校的教育?當然也有例外,許多情況下那是成本高?比如好色,古今中外哪個皇帝不好色?極個別的那是因為有病!柳下惠坐懷不亂極有可能是陽痿。

  • 3 # 荊山一狼2

    道德是軟法律,法律是硬道德。它們共同的作用是保護一部分東西,限制一部分東西。具體說,就是保護人善良的部分人性,限制人邪惡的部分人性。人本身就是天使與魔鬼的綜合體,人性也是善與惡的綜合體。比如,食色性也。吃飯好色都是人性,而且是天性。但是,如果不做出規範,總有一部分人的這一天性會受到侵犯甚至根本就無法實現。這就需要道德和法律來規範人性。道德規範主要用來自律,即讓人自己規範自己,限制自己的人性。法律主要用來他律,即自己不主動限制自己的人性,社會就會用暴力來強制限制人性。比如吃東西是人性,但是,不能見好東西就吃,那身強力壯的就可能吃光食物,吃不完還可能再收起來,體弱的就可能餓死。為了不讓老弱病殘餓死,就需要有個規範,比如每個人只能吃自己的食物,不能吃別人的食物。這就是最早的道德規範。再比如色,好色是天性,從動物界就根深蒂固的延續至今。如果都不好色,種群就會滅絕。好色是人性。但是,這個人性如果不加規範,就會成為災難。比如男人都想要漂亮女人(最早以健壯為美),不加規範,是不是成千上萬的男人都會攻擊一個女人?那這個漂亮女人還能不能活下去?同樣的道理,動物界比如猴子,一個強壯的公猴會依靠自己的體力佔有一群母猴,為自己生下一大群后代。新問題來了,這個種群的下一代是不是就會年近近親繁殖而導致種群退化?這就需要規範,讓不同的男女都有機會生育,以避免種族退化,這就有了最早的道德,來限制這個人性,比如近親不能結婚。僅僅如此還不夠,因為人性的貪婪,男人還有侵犯別人老婆的慾望,因此就會發生爭鬥甚至屠殺,就需要進一步規範,明確別人的老婆其他男人不能侵犯,這就有第二條道德規範。這也不夠,女人的天性也會希望跟強壯的男人繁殖後代,同樣會導致互相爭鬥,那就還得規範,女人只能跟自己的丈夫在一起,不能想跟誰就跟誰。這就有了更多的道德規範。所以,道德本身就是用來壓制限制人性的。那麼,人性是什麼?人性就是用道德規範過的人的自然屬性,經過道德規範的自然屬性就不再是自然屬性(天性),而是人的社會屬性。

  • 4 # 炎焙焙

    我覺得人性是對所有人心理活動的一種統稱吧!但人性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因為我覺得,人性與一個人的能力也是有關係的!人性就類似於人的外貌上的東西,因自身因素會受到限制!假設一個很窮的人,家裡的老人孩子快餓死了,好不容易賺了一百塊錢,準備讓家人吃頓飽飯!走在半路,遇到了一個乞丐,骨瘦嶙峋,奄奄一息,窮人的人性裡是善良的,但一想起家裡還有耄耋之年的父母,嗷嗷待哺的嬰孩,他捨不得拿出十塊錢給乞丐,我們能指責這個窮人沒有人性嗎?我覺得我們不能那樣做!如果那樣做了,說了,其實我們比任何人都沒有人性!人性與道德其實是兩種概念!在接著上面的窮人來說,窮人捨不得拿出自己的錢救濟乞丐,但是當窮人看到一個富人的時候,窮人跪下來乞求富人,希望富人可憐一下乞丐,施捨些食物給乞丐,自己卻不要乞丐的任何報酬和感謝,那麼我覺得窮人雖然沒有拿自己的錢來幫助乞丐,但窮人的心靈是淳樸的,是高尚的,是符合道德標準的要求的!

    談人性,最忌諱的就是拋開人最基本的需求去談道德!因為,建立在強迫和綁架的基礎上去脅迫和逼迫任何人去符合那無形的一種標準,本身就是一件沒有人性和道德的行為!

    人性和道德是一個人內心裡的一種需求!它就像我們需要呼吸,需要吃飯一樣的一種需求!喪失人性和道德,會讓自己感到痛苦,羞愧,自責和寢食難安,這種情況下,一個人才願意讓人性和道德在自己的生活裡遍地開花!否則,人性和道德,都抵不過自己的蠅頭小利來得實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靜虛村記,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