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天龍八部》裡面的蕭峰,原來叫喬峰,是丐幫幫主。後來被人戳穿,原來蕭峰是契丹人,蕭峰只好回到遼國。蕭峰幫助義兄遼道宗耶律洪基,鎮壓了皇太叔的叛亂。蕭峰因這個功勞被封為南院大王,卻又坐鎮南京析律府(今北京),只能是說金庸先生不太瞭解遼國官制留下的一個大漏洞。
1,皇太叔叛亂遼道宗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皇太叔耶律重元和兒子耶律涅魯古,想刺殺遼道宗奪取皇位。當時的遼道宗正在太子山避暑,帶領南院樞密使許王耶律仁先、知北樞密院事趙王耶律乙辛、南府宰相蕭唐古、北院宣徽使蕭韓家奴、北院樞密副使蕭惟信等人,與叛亂者作戰,最終擊斃耶律涅魯古,皇太叔耶律重元逃走後自殺。
事後,蕭韓家奴封荊王,耶律合術知南院大王事。
荊就是楚,金庸先生安排蕭峰當楚王和南院大王,實際上是把這幾個人的事情合在了一起。
2,北面朝官和南面朝官遼國統治的各民族發展嚴重不平衡,有文化先進而農耕的漢人和渤海人,有遊牧的契丹人和奚人,還有更落後的蒙古人和女真人。
為了把這些民族統合起來,遼國採用了二元官制:北面官和南面官。
北面官是管理契丹人等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的,南面官是管理漢人和渤海人的。
管理漢人的採用類似唐朝五代的制度,管理渤海人採用以東丹王為首的渤海國制度。
契丹皇帝宮帳座西向東,以左為尊,官員分列宮帳北南兩側,以北為尊。
南面朝官,不是指在皇帝宮帳的南面,而是指管理遼國南面的官員。
北面朝官,也不是指在皇帝宮帳的北面,而是指管理遼國北面的官員。北面朝官內部也分南北,比如遼國的最高機構是北南樞密院,北樞密院是在宮帳的北面,南樞密院在宮帳的南面,北南樞密院都是管契丹人的。
遼國採用先軍政治,北院樞密使是最高軍政長官。(唐宋樞密使僅僅是最高軍事長官)
北樞密院主掌軍事,南樞密院主掌官吏。
北宰相府是輔佐樞密使的,從皇族裡面選。
南宰相府是樞密使的助手,從國舅蕭氏家族裡面選。
3,南院大王等四大王在北南宰相府之下,有北院大王、南院大王、乙室大王、奚王。
四大王管理契丹和奚的大部族,還有四十九節度使管理各個小部族。
契丹遙輦八部以迭剌、乙室兩個部族最為強盛,分別統領其他六個部族。迭剌部管理的人數較多,遼太祖又劃分為五院、六院兩部,管理五院的是北院大王,管理六院的是南院大王。
南院大王管理契丹迭剌一部分軍民之政。
地位在南院大王之上的官員有:大於越,北樞密使,南樞密使,知北院樞密使事,知南院樞密使事,知北院樞密事,知南院樞密事,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南府左宰相,南府右宰相,北院大王。
大於越是一個榮譽官位,類似漢地的三公,沒有具體職權。
南院大王的排名已經在十名開外了。
4,南京析律府南京析律府(今北京)是管理南部漢人的,屬於南面官。
南面官採用三省六部制,遼國剛佔領燕雲十六州時,以樞密使兼尚書令為南面官的最高長官。
後來雖然多有變化,但以漢人樞密院為南面最高軍政機構。
南京設定南京宰相府,屬於地方官員,受南面官的樞密院和尚書省管理。
所以蕭峰以南院大王的身份鎮守在南京是不合理的,實際是讓北面官的南院去做南面官的事情。南院大王本來是管理一部分契丹部落的,卻在南京管理漢人。金庸先生混淆了南院和南面官。
呵呵,也不怪金庸了,遼國官制本來就複雜,史籍記載的還特別少。就是一些著名的歷史學家也沒搞清楚遼國官制狀況。
-
3 # 馬六甲的春天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糾正一個歷史上普遍存在的誤解。這個誤解是,南院大王負責遼朝南面的漢人事務,北院大王負責遼朝北面的契丹人事務。其實,歷史的真相是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均為掌管遼朝北部少數民族武裝的軍事官職。
遼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偉大的朝代,原因有三。第一,大遼連同後面耶律大石的西遼極大的拓展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也同時擴張了中國的領土。其領土東到大海,西到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南到河北省。領土範圍之內,都以中華文化為尊。後面建立的西遼,定都在現新疆境內,其統治影響直到波斯,各級政府都以中文和漢語為官方語言,將中華文化遠播到中亞和歐洲。現在很多國家語言如俄語,都稱中國為契丹。國泰航空的英文名中的Cathay,英文含義是中國,其實也是契丹的音譯。第二,雖然大遼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但是卻表現出對中華文化極其強大的認同感。大遼皇帝多次表示自己是中華的皇帝,是秦漢唐的天然繼承者。遼朝皇帝多次向宋朝皇帝相約共修唐史,從不把自己當外人,認為自己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契丹這個民族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其主體已經融入漢人,和鮮卑人一樣,是我們現代漢人的祖先之一。達斡爾族據說是契丹人的一支,但也不是其主體部分。第三,就是遼朝統治者對其政府進行了天才的創新,以適應歷史發展的要求。遼朝皇帝雖然認為自己是中國的皇帝,但是他們並不像後來的金朝一樣,極其迅速的進行漢化,而是相反,對漢人和契丹人用不同的制度進行管理,以適應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不同特點,然後有選擇性的漢化。在取得漢人的幽雲十六州之地後,遼朝統治者創立了南北面官制度,以對北方的少數民族和南方的漢人分而治之。這個制度可以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一國兩制”,具有極大的創新型。
具體來說南北面官制度,就是統治北方少數民族事務的北面官和統治幽雲十六州漢人事務的南面官。
北面官主要是南北樞密院,宣徽院等機構。北樞密院領導為北樞密使,主管軍政,下面設定南北宰相府管理具體事務,宰相府下設直接管理軍隊的北大王院和南大王院,管理實力最強的契丹迭剌部的武裝,其領導分別叫做北院大王和南院大王。南樞密院領導為南樞密使,主要負責政府吏治。
南面官主要在幽州,即現在的北京,主要負責管理漢人和渤海人(已經漢化的秣褐人)的事務,模仿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沒有軍事機構管理軍事。另設幽州行軍元帥掌管軍事,直接隸屬中央。
由此可見,蕭峰所擔任的南院大王其實是管理少數民族軍事的北面官,並不是掌管漢人事務的南面官。所以其官署也不可能如小說所寫的那樣,位於幽州城,而應該在遼朝上京,即現在的赤峰市。
不管怎麼樣,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度是中國歷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偉大創新,可以被認為是一國兩制的鼻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遼國南北面制是一個很偉大的制度,看完大家就知道像什麼了。不過題主的南北兩院制其實不是南北面官制。但是我明白題主想問啥。
遼國由契丹族建立,契丹人不同於中國歷史上其它的北方遊牧民族,契丹受中原王朝的影響非常大,早在唐朝,為了對付突厥人,唐王朝多次拉攏契丹,並賜姓李,賜其旗鼓,封其首領為郡王,安史之亂時,唐朝大將李光弼就是契丹人。
遼太宗是一個非常有雄心的皇帝,且在國內因為處處受述律後鉗制,遼太宗就把目光瞄向了動亂的中原。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入主中原。遼太宗正瞌睡,就有人遞枕頭來了。後唐年間,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和後唐末帝李從珂互相猜忌,最終石敬瑭叛變,石敬瑭為拉攏契丹,決定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遼太宗欣然答應。
石敬瑭死後,石重貴繼位,石重貴比他老爹有風骨,稱孫不稱臣,遼太宗有了口實,便南下伐晉,原本後晉是有一戰之力的,沒想到大將杜重威,李守貞等人臨敵叛變,後晉被滅。遼太宗後來在開封稱帝,改國號契丹為遼,以示其入主中原之野心。
但是中原老百姓不答應,各地叛亂四起,契丹人傷亡慘重,遼太宗只能北歸。
遼太宗一直對中原有意思,而南北兩院制就是其妄圖入主中原的心理下的產物。
契丹有了燕雲十六州後,制定“因俗而治”的國策,形成南北面官制。即以國法治契丹,以漢法治漢人。
北面官制就是舊有的遼國契丹族的官制,起於契丹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機。
而南北樞密院,則是北面官制裡面的一個構成,南樞密院管吏治,北樞密院管軍事。
南面官制基本就是唐朝三省六部照搬,官員多由漢人擔任,管理漢地和遼國境內的漢人,遼國境內的漢人相當多,不僅有燕雲十六州的漢人,唐末戰亂起後,就陸陸續續有大批漢人逃向契丹,在契丹有一座城,南面是漢人的磚瓦房,北面是契丹人的毛氈,非常有意思。
(北面官和南面官)
南北面官制還解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歷來遊牧民族要想入主中原,必然會被漢化,鮮卑族的例子就很生動。而南北面官制就很特別,既能在有效管理漢人的同時吸收漢族的封建制度和文化傳統,又能保持自己本民族英勇善戰,驍武憑陵的特色。是中國歷史上很有特點的一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