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千文12345
-
2 # 為健康護航12532
明朝滅亡其實是亡於內亂,清兵沒有入關崇禎就吊死了!清兵入關後的暴行,反而讓漢人團結起來反抗,才讓南明延續了幾年!
-
3 # 非非空
首先,我講一下客觀原因。崇禎皇帝的亡國危機,先起於內亂。相比於東北後金的威脅,燃眉之急是一李自成的農民軍。當時,起義軍已經佔據全國大片土地,就連朱氏家族的發祥地鳳陽都被佔領,祖墳也被掘開。所以,縱使南遷,南行之路也不十分安全。
其次,跟隨皇帝的臣僚們,其家產田莊都在北方,是極不主張南遷的。縱使換了朝代,自己搖身一變,即成了新朝的開國功臣,財產地位絲毫不影響。崇禎受到這些大臣們思路的捆綁,也就無意南遷了。
第三,自成祖起,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已成定律。朱由檢骨子裡還是祟尚氣節的,如國亡,則君死。所以朱由檢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清心寡慾,勵精圖治,並頻繁更換閣臣,以圖重塑大明輝。怎奈他生性敏感,剛愎自用,以至“非亡國之君,臨亡國之運。”
歷史上曾經有過幾次被迫遷都,大部分都以失敗告終。就算是晉朝的司馬睿和宋朝的趙構南遷建國,東晉和南宋也一直處於風雨飄搖,時局動盪之中。偷安於江南一隅,苟且於半壁江山,絕非朱氏家族之家風。
以上諸條,每一條都有充足的理由阻止崇禎南遷,所以到最後兵臨城下,李自成泒人談判時,崇禎寧可玉碎 ,不願瓦全,最終選擇了一條以死殉國謝罪之路。
-
4 # 五月找車
1644年3月19日黎明時分,李自成率領的數十萬起義軍攻破北京,絕望的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他以一種悲壯的方式宣告立國276年的大明王朝正式滅亡。後世的人們圍繞著崇禎帝“國君死社稷”的壯烈,將他推崇至無以復加的地步,“先帝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
崇禎殉國後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歷史謎題,那就是在國破之際,他為何最終拒絕效法東晉、南宋南遷,以延續國祚,伺機再起呢?後世的人們往往用“天子守國門,國君死社稷”來解釋,但恐怕失之偏頗。順著時間的軌跡,我們重讀這段歷史,就不難發現裡面的玄機。
1643年10月李自成率領起義軍攻破潼關,殺死明朝督師孫傳庭,隨即佔領陝西全省。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國號“大順”,並集結50萬大軍誓師東征。訊息傳到北京後,震驚朝野,崇禎帝立即召集朝臣商議對策,期間有人提出南遷。
主張南遷的人是左中允李明睿,他秘密上疏崇禎帝,提議南遷。正月初三朝會結束,崇禎帝召見李明睿。李明睿提出義軍已經逼臨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選擇,就是遷都南京。崇禎帝對李明睿說:“此事重,未可易言。”既而指天問道:“上天未知如何?”
李明睿言道:“惟命不於常,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人定勝天。皇上此舉,正合天心,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知幾其神,況事勢已至此極。詎可輕忽因循,一不速決,異日有噬臍之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皇上可內斷之聖心,外度之時勢,不可一刻遲延者也!”
如果放在往日崇禎帝可能會大發雷霆,但這次卻說:“此事我已久欲行,因無人贊襄,故遲至今,汝意與朕合,但外邊諸臣不從,奈何?”顯然崇禎帝頗為心動。當晚他又與李明睿詳細探討了如何行動以及南遷的路線、沿途護軍等具體問題。但在軍餉問題上,兩人犯了難,此時明朝的財政已經捉襟見肘,但如果餉銀不到位,一但半路釀成兵變,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南遷之議暫時被擱置。
沒過幾天,吏科給事中吳麟徵建議調吳三桂麾下的5000精兵,赴山西協防。此議剛提出,就遭到內閣首輔陳演的拒絕,因為調離吳三桂所部,意味著放棄山海關外的大片領土。常言道“祖宗之地不可棄”,無論是陳演,還是崇禎都不願意承擔“棄地”的責任。萬般無奈之下崇禎只能祭出自己的“大招”。
崇禎帝判斷,李自成的軍隊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境內後,“必不犯天下重兵處(大同、宣府)以入。於是命輔臣(李建泰)統禁旅出保定,而朝廷之憂則在保定,不在宣大”。此外崇禎帝認為,即使保定失守,他還可以調遣宣府、大同、寧遠等地的邊地精兵以援畿輔;同時再徵召天下兵馬勤王,對李自成的起義軍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於是崇禎帝任命內閣大學士李建泰為督師,“代朕親征”,於1月26日為他舉行了聲勢浩大的出征儀式。
崇禎帝明顯低估了李自成這個對手。作為起義軍的領袖,李自成雖然農民出身,但經過十幾年戰爭洗禮,他的軍事素養遠遠高於從未上過戰場的崇禎。渡過黃河後,李自成將東征大軍分為兩路,自己親率主力攻取山西中部、北部;另一路他派遣劉芳亮率左營數萬人,攻取山西南部以及河南中部、北部一帶,然後在向北進軍河北中部、山東東部地區,徹底切斷崇禎南遷之路。
2月7日李自成攻佔太原後,他並沒有按照崇禎的設想,率領主力東出井陘關,攻取河北中部的真定府,而是率主力揮師北上,直取寧武、大同、宣府;另外李自成得知李建泰出兵的訊息後,派馬崇禧率領萬餘人,東出井陘,攻擊李建泰所部,同時再設出一道防線,攔截崇禎帝的南遷。
再說督師大學士李建泰,當他率領幾千人馬出京後,一路上不招人待見,小小的定興縣令,都敢給他閉門羹吃。李建泰一怒之下,竟然率軍攻破縣城,大肆劫掠。李建泰之所以敢請命出師,是有他的打算的。原來李建泰在他的家鄉山西曲沃擁有豐厚的家財,與其資敵,不如用這筆錢招兵買馬,與起義軍一決雌雄。但當李建泰走到河北中南部一帶時,得知曲沃陷落,自己的萬貫家財化為烏有,倉皇之下率領幾百個士兵躲進保定。
幾天後北京的崇禎帝受到了李建泰的一封奏疏,“賊勢大,不可敵矣,請駕南遷,願奉太子先行”,於是崇禎帝命令朝臣正式商議南遷事宜,“李建泰有疏勸朕南遷。國君死社稷,朕將何往?”剛開始李明睿等人提出崇禎帝以親征的名義,南遷南京,皇太子留守北京。但經過朝臣們的反覆討論,最終大臣們形成了皇帝留守北京,皇太子、諸王南遷的意見。
這明顯是要求崇禎帝做出自我犧牲,而當庭又迫使他在大庭廣眾面前做出生死抉擇。崇禎帝怒不可遏,剛要發作,就聽見給事中光時亨大聲喊道:“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光時亨言外之意是指責眾臣陰謀擁立太子,逼迫崇禎帝退位,這使他們大驚失措,“遂不敢言”。
此時崇禎帝憤憤的說道:“今國家至此,無一忠臣義士為朝廷分憂,而謀乃若此!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至此南遷之議宣告流產。隨後崇禎帝詢問戰守之策,眾臣默然不語,崇禎帝嘆息道:“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遂拂袖而去。
3月初李自成的大軍兵不血刃的佔領大同、宣府一帶,而劉芳亮所部也已經佔領河南的中部,向河北南部一帶進軍。當月4日崇禎帝決定與李自成決一死戰,調遣吳三桂、唐通、劉澤清所部入京勤王。結果只有唐通率領8000人入京,而吳三桂所部行軍緩慢,直到北京陷落才抵達距離北京170多公里的豐潤;劉澤清則藉口墜馬受傷,率軍一路劫掠南逃。
3月17日李自成大軍包圍北京後,崇禎帝召見駙馬鞏永固、新樂侯劉文炳商議。崇禎帝詢問兩人能否率領家丁巷戰,護送自己以及太子南行。鞏永固叩頭泣言:“親臣不藏甲,臣等難以空手搏賊。”君臣三人相對而泣,鞏永固接著說道:“臣等已積薪第中,當闔門焚死,以報皇上。”於是崇禎帝言道:“朕志決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最終3月19日崇禎帝自縊身亡,而鞏永固、劉文炳也踐行了對大明的忠誠,全家闔門自盡。頗為諷刺的是,當初堅決阻擾崇禎南遷、慷慨陳詞的光時亨在李自成入京後,第一時間投奔,在李自成的政府中擔任留任兵科給事中之職,並與其他明朝大臣向李自成“勸進”。李自成失敗後,他逃到南京,妄圖投靠南明小朝廷,被人彈劾“光時亨力阻南遷,致先帝身殞社稷;而身先從賊,為大逆之尤。”最終被處斬。
崇禎帝拒絕南遷,一方面是他錯誤的估計了當時形勢,他認為自己還擁有與李自成一決雌雄的資本,這讓他始終處於矛盾、猶豫之中;另一方面崇禎帝與朝臣們長期不正常的君臣關係,使得群臣害怕承擔責任,不敢提出、堅持合理意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加之朝臣內部激烈的黨爭,使得明朝喪失南遷的良機。
另外提一下,崇禎帝壯烈殉國後,當時的形勢並非後世人們想象的那樣,崇禎以死喚醒了民眾,人們紛紛揮拳擦掌、磨刀霍霍準備為崇禎復仇。真實的情況是在北京的數百位官員中,僅有20幾位選擇殉國,其餘的爭前恐後向李自成獻殷勤,清軍入關後,大部分又投入清朝的懷抱。而在江南的大臣中,也僅僅有史可法等幾十人主張北伐,大多數人均貪圖安逸,得過且過。
回覆列表
從主觀上說,崇禎的剛愎自用和不學無術的無能是主要原因。政權大廈將傾速度很快,崇禎對農民起義軍和八旗兵的認識,只是停留在朝廷的奏章和議論上,根本沒有理性實際的感知,大兵圍城之際,他還指望太監和文臣。
從客觀上看朱元璋的子孫,除了朱棣能使用武力統治,其他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合格的管理統治者,可惜了較寬容的朱標太子和太孫。
也有人認為這是崇禎和大臣互害的結果。
最後說到底,還是世襲皇族政權統治的惡性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