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墨墨知道C

    秦國。秦國最初由於地處偏僻,不為人重視。秦穆公時先後滅掉西方戎族所建立的12個國家,開闢國土千餘里形成穩定的大後方,為其統一大業提供了有力保障。

  • 2 # 南州清泉

    戰略縱深,首要第一位當然是領土面積,面積大才能有縱深,這很好理解 ;第二就是國家所處位置,也就是說,一個國家被四周被各國環繞,又無戰略屏障,自然也就沒有戰略縱深;第三就是國家所處的地理地貌,一馬平川當然就沒有縱深;最後就是國家領土上的人口狀況及經濟狀況,也就是說一個蠻荒之地,國家政府及軍隊退到那裡也只能是等死,無法生存,這種蠻荒之地只能是戰略屏障,而非戰略縱深。

    下面我們就來一一分析一下戰國各國的戰略縱深。

    首先,韓、燕、魏戰略縱深小,這個大家基本沒有爭議。南韓,國土面積小,又地處中原必爭之地,自然沒有戰略縱深。燕國,處在東北方向(今河北,遼寧一帶),在受到敵國攻擊時雖可以向北撤退,但當時燕國的北方開發程度極低,基本上都是蠻荒之地,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其實並沒有向北撤退的可能。魏國,在戰國早期,一方面由於魏文侯重用李悝實行變法,經濟增強,另一方面在於魏文侯非常明白,魏國雖然沃野千里,物產富饒,人煙稠密,但是魏國天生處於四戰之地,四周毫無戰略屏障,其實在戰略上處在一個非常被動及危險的境地。所以魏文侯將三晉抱成團,實際上就是讓韓趙充當了魏國的戰略屏障。這樣魏國四處用兵,無往而不勝,魏武卒獨步天下,其中魏國特別是向西對秦國用兵最多,奪秦河西之地並企圖消滅之,其目的就是為了消滅魏國的西面的威脅,使得魏國真正擺脫四戰之地沒有戰略屏障與縱深的危險狀況。可惜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及後繼者完全放棄了三晉一體的政策,為了與各飛地連線起來,不斷對韓趙用兵,使得魏國頓時失去了戰略屏障,在戰國的爭雄中很快就處於下風了。

    其次,趙、齊兩國擁有戰略縱深也是比較大的,但往往確是大家經常容易忽視的。為什麼呢?大家覺得趙、齊兩國的國土面積並不是很大,戰略縱深能有多大,可是大家不要忘了這是在戰國時期,齊、趙兩國開發了的土地面積並不小。齊國,主要在今山東一帶,今天看來並不大,但是齊國在經過幾代經營,特別是管仲的治理下,齊國原來作為東夷之地,卻獲得了極大的開發,所以很早就成為了強國。在加上東面靠海,不僅可以煮鹽賺錢,還是一個非常大的戰略屏障。所以燕國在燕昭王時期命樂毅伐齊,齊國幾近亡國,但是田單在僅剩2座城池的情況下,仍能得以復國,可見齊國的戰略縱深之大。當然有的人說,秦始皇滅齊不會吹灰之力,齊國哪有戰略縱深?其實這是因為當時秦國已消滅其他諸國,氣勢很大,心裡上齊國上下已經失去了鬥志,再加上君庸臣昏,不用打,就已經敗了。趙國,很多人都認為趙國能夠抵禦秦國是趙國武力強,但戰略縱深並不大。其實不然,趙國不僅有胡服騎射,春秋時期還有簡襄之政,而趙簡子就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人,他很早就經營了趙的大後方晉陽,所以在受到智伯的進攻時仍然能夠在退至晉陽時堅持抵抗並最終打敗智伯。所以趙國的北方雖是遊牧民族,但是一直經營開發的比較好。再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不僅戰力大大的增強,北方的開發及向心力也大大增強。於是趙武靈王向北拓地千里,趙國的戰爭潛力及戰略縱深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在戰國的中後期,雖有齊國之富強,楚國之強悍,但真正能抵擋住秦國虎狼之師的只有趙國,也因此秦趙長平之戰也是戰國時期的轉折之戰。

    最後,就是秦、楚兩國,都是公認的戰略縱深比較大的國家。但是兩國誰的戰略縱深大呢?個人認為難分伯仲,各有優缺點。楚國,當然面積大,經過多年的奮發圖強,雖是地處南蠻之地,但是國家的發展卻有聲有色,不僅將荊楚之地(今湖北一帶)開發出來,還不斷向北兼併一些華夏族小國。其實在春秋時期,真正的霸主只有兩個:晉、楚。而且晉楚兩國不僅軍事強大,領土也是最大的兩國。在春秋晚期,大家都知道伍子胥及孫武領兵伐楚的故事,雖然伍子胥及孫武都是天才級的軍事家,但是架不住楚國大啊!在不斷退卻之後,楚國最後在獲得喘息機會後很快就復國了。再後來秦始皇在命王翦率兵滅楚時,那可是舉全國之兵啊!為啥?楚國大啊!戰略縱深長啊!在階段性被擊敗時,楚國的政府及軍隊能夠不斷向東南撤退,而一旦獲得喘息的機會能夠迅速復國。所以要消滅楚國,兵少了肯定是不行的。但楚國的缺點是什麼呢?沒有什麼大的戰略屏障,基本上一戰敗就是一瀉千里,而且是不斷撤退,如果敵人沒有犯錯,撤退很難停下腳步。這從吳國(伍子胥、孫武)伐楚及秦國(王翦)伐楚就可以看出來。秦國,國土面積比較大,當然比楚國小些。但秦國的戰略縱深哪方面強呢?春秋時期,秦國是西方區域性霸主,雖有秦穆公的治理,但總的來說秦國當時的開發程度是有限的,轉折點是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國家經濟基礎增強,戰爭潛力加大,軍事戰力天下畏懼。而且在不斷的兼併戰爭中,不僅重新奪取河西之地,還攻佔了巴蜀之地,而巴蜀之地 經過李冰父子的開發(修建都江堰)後,巴蜀成為天府之國,為秦國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不僅如此,都城也從雍遷到了咸陽,原來的故地也真正成了大後方。還有最重要的就是秦國有一個最大的戰略屏障------函谷關。山東六國在攻擊秦國時,秦國只要固守函谷關,山東六國就很難再前進一步,消滅秦國更是不可能。

    因此在戰國時期,秦、楚、齊、趙都有相當的戰略縱深,並且各有優勢。綜合比較起來,秦、楚略強,二者難分伯仲。

  • 3 # 小王同學Alice

    史學界有一種說法是從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標誌著歷史從春秋時期進入了戰國時期,自然也由春秋五霸轉化為戰國七雄。

    那麼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戰國七雄都有哪些呢?

    戰國七雄是對戰國時期七大強國的一個稱法,這七個國家有: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七國都是戰國時期強大的諸侯國,他們成為強國不是偶然,每一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奮鬥史。接下來我們便一個一個的談談這些國家。

    1️⃣秦國 "奮六世之餘烈"

    ①秦孝公時期(勵精圖治)

    由於秦簡公,惠公,獻公連年征戰,秦國已是破敗不堪,與魏國之戰更是丟失函谷關要地。

    孝公嬴渠梁於公元前361年繼位,勵精圖治,奮發圖強,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廢井田,獎耕織。”,實行郡縣制,官僚制,軍功爵制,連坐制等一系列制度。《史記》中記載到“主客民分業,重賞殺敵強兵。”,“有軍功著,蓋以率受上爵。”。可想而知在這種制度下,為強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②秦惠文王時期(鞏固基礎)

    由於商鞅變法觸動大貴族的利益,商鞅也於孝公死後被車裂。惠文君力排眾議堅持商鞅變法所留政策,可以說是商鞅已死,但是變法卻存留下來了。

    公元前332 年,秦惠文君派軍攻河西魏軍,魏國打敗,魏國正式將河西之地交還秦國。

    此外,惠文君重用縱橫家張儀,“連橫”來對抗“合縱”之策。惠文君也在在張儀的輔佐下稱王。

    縱觀惠文王統治秦國的26年,他鞏固了商鞅變法的重要成果。也為後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說起秦武王可謂是歷史上的一大笑話了,這位秦武王名為嬴蕩(好奇怪,咱不知道為啥,咱也不敢問),力大無窮,在位三年而亡,說起他的死法也是很奇葩,扛(gang)鼎而死。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象徵王權的九鼎便成為了各大諸侯象徵自己地位的體現,於是他們紛紛講究“問鼎中原”。 這位秦武王便是在到達周王室時看見九鼎便想一展自己雄風,結果很不幸兩眼出血,絕臏而死(折斷脛骨)。

    即使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三年,但秦武王對於秦國大業的貢獻還是有滴,《史記》記載秦武王曾說過“寡人慾容車通三川,窺周室,死不恨矣。”。並且派出甘茂進攻宜陽(韓),走出東進中原之路。

    ④秦昭襄王時期(大國形成)

    秦昭襄王嬴稷本在燕國做質子,突然傳來哥哥秦武王逝世(有時候幸運會從天而降,大家一定要把握好機會),於是便被穰侯魏冉與宣太后羋八子秘密迎回做了秦王。

    前期秦國大權由宣太后所把持,重用穰侯魏冉,此時的秦國可以說是非常強大了,但是如此強大的國家該怎麼往下走你,是像春秋五霸一樣稱霸中原還是選擇一種新的方式呢?

    范雎闖宮一言驚醒昭襄王“秦安得王,秦獨有太后,穰侯耳。”此後昭襄王勵精圖治,重用范雎,“遠交而近攻”,邁出了統一之路。

    秦昭襄王在位期間重用武安君白起,發動統一之戰,白起不愧殺神稱號,伊闕之戰打敗韓魏聯軍陣斬24萬,長平之戰打敗趙國,坑殺45萬。為後世秦王一統天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⑤秦孝文王(天降王位)

    安國君,秦昭襄王的二子,由於秦昭襄王在位56年,可謂是在位時間相當長了,太子不幸早逝(所以我們大家一定要放寬心,該是自己的不要著急,為他默哀一下)。本來不可能上位的安國君也好事來臨,但好景不長,只在位三天不幸逝世。在位期間沿用以前政策。

    ⑥秦莊襄王(朋友的重要性)

    異人,始皇帝嬴政的父親(也有說不是的,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問),作為安國君的眾多兒女中最為平庸的異人被放到趙國做質子,於趙國認識了改變了他一生的人,呂不韋。呂不韋斥巨資裝扮異人,討好安國君夫人華陽夫人,勸說華陽夫人支援異人上位,《史記》記載“異人無國而有國,王后無子而有子。”,“以色示人者,色衰而愛馳。”最終助異人上位成為莊襄王。

    莊襄王在位期間重用呂不韋,派兵東出建立東郡,奪趙37城,為統一之戰的開啟奠定了基礎。

    未完待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比亞迪元EV360和吉利帝豪GSE相比選擇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