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濤說精彩歷史
-
2 # 舊事舊人歷史說
“牧”作為地方官的稱謂起源於何時?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們大概會注意到這個問題,比如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經常會出現徐州牧,豫州牧,益州牧等官職名稱,這裡的“牧”,其實就是“州長”的意思。也就是這一州的最高行政,軍政長官。那麼以“牧”作為一個地方最高行政,軍政長官的稱謂,最早起源於何時呢?這還要從“牧”字的原始字義說起。
“牧”:放牛之人也。根據漢代著名文字語言學家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牧,養牛人也。從攴從牛。”從這裡我們可以得知牧字就是指放牛的人,《左傳》曰:馬有圉,牛有牧。就是所用的這個字本來的意思。後來,我們的祖先進入階級社會以後,隨著社會管理制度體系的建立,人們又將“牧”字的含義延伸為“管理教化人民的人。”此字含義的延伸,我們可以從另一個“群”字得到相應的印證。
“群”君與羊也,君即天子最高統治者也。羊即民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天子不可能親自去管理眾多的人民群眾,他只有派遣官員去管理,故一般地方官都稱自己“代天子牧。”也就是說地方官的責任是幫助君主管理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
九州之長,天子大臣。而“牧”字真正作為地方官的代稱據說起源相當早。
傳說舜時置天下為十二州,設立州牧,一稱州伯,也就是各個州的行政長官。夏代天下為九州,也有州牧,職能同舜時。到了商周兩代,牧也還是地方長官,季就曾擔任牧師。應該說明的是,這時的牧,並不任職於地方,《禮記。曲禮下》記載: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當然夏商周三代畢竟離我們十分遙遠,更不要說堯舜禹時代了。雖然在上古文化典籍之中有些記載,但是“牧” 真真正正的成為朝廷法定的官員職銜稱呼,則是出現於西漢之時。
漢武帝時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負責監察地方的郡國,有什麼訊息隨時向皇帝彙報,大約相當於後世的欽差大臣和現在的中央巡視組。這時候的刺史,手中只有監察權,還沒有兵權和行政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漢成帝時,改刺史為州牧,權力也隨之擴大,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廢置無常,但是州牧已然完成了地方集權,將監察權行政權和軍權獨攬於一身。特別是東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等於割據政權。這就建安時代的群雄割據,諸侯爭霸埋下了最初的伏筆。
“牧”這個字本意的起源和官職名稱的演變,筆者可以明晰的感受到古代統治階級對於人民的歧視與壓迫。說句玩笑話,原來在古代君主的原理人民群眾只是一群需要管理的牛和羊啊!
-
3 # 趙永志67
“牧”是管理的意義。“牧”作為官職最早傳說始於舜時,舜設天下為十二州,各州的長官稱為州牧,又稱州伯。夏設九州,商周時,牧仍為地方長官,但是州牧在朝中為官,輔佐天子,並進行地方的行政管理丶監督。同時夏丶商丶週三代還設有專司牲畜管理的牧人、牧正等職務。到漢時武帝設十三州部,每部最高長官為刺史,後成帝改刺史為州牧,後廢置。至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靈帝重設州牧,州牧成為地方割據大員,如大家所熟知的冀州牧袁紹,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等。到隋唐時設鹽州牧監,唐設牧監,以養馬匹數五千丶三千丶一千為級別,設上丶中、下三等。明設群牧監,隸屬太僕寺。清代知州亦稱州牧,但官職很低。而自漢以後的許多朝代,地方大員、軍閥,如都督丶節度使丶刺史、總管等等,皆為權傾一方的地方勢力。同牧監不可同日而語。
希望大家指點,若有謬誤,怡笑大方。
-
4 # 史道驛站x
熟悉三國的人肯定知道有個官職叫‘’牧‘’,如荊州牧、益州牧等,那說明‘’牧‘’是個官職,可‘’牧‘’這個官職是什麼時候才有的,又是什麼時候廢除的,‘’牧‘’相當於一個什麼地位的官呢?我想大部分人還是不清楚這些的。
牧字的解釋就是管理,我們經常會說牧羊,意思就是管理羊。用在官職上,做何解釋呢?如荊州牧就是管理荊州的行政長官,用現在的官職來套用的話,相當於荊州市市長,看來牧是地方大員,官職並不小。
‘’牧‘’的官用稱謂,很早就有使用,虞舜時期,天下被分為十二個州,每個州的最高長官就叫州牧,也就是州的管理者。到了夏朝,華夏大地被分為九州,每個州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叫州牧,後來的商朝和周朝也有沿用‘’牧‘’作為官職,當然後來的‘’牧‘’並不侷限是地方的官職,
在《禮記。曲禮下》裡有記載:‘’九州之長,入天子之國,曰牧‘’。也就是說後來的‘’牧‘’的職責有所改變,工作地點也可以在朝廷和帝王身邊。
到了西漢漢武帝時期,整個西漢被分為十三個州,此時的州的最高領導叫刺史。漢成帝時期,漢成帝覺得刺史不好聽,又把州的領導改成州牧,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州牧的稱謂被廢止。
時間來到了東漢末年,我們又發現了州牧這個官職,如荊州牧劉表、冀州牧袁紹,這個時候州牧管理的區域面積明顯增大,權力提升,完全是地方諸侯。東漢滅亡後,‘’牧‘’也隨之消失了。
隋唐時期出現了節度使,總督、總兵等官職,因此說,‘’牧‘’作為官職起源於虞舜,止於西晉。
回覆列表
這個歷史太悠久了,我估計至少超過4500年。因為用“牧”字作官員名稱,可是有甲骨文、金文實物證據。文獻上,更是黃帝時期就有了,如《史記·五帝本紀》: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百姓。這裡的“力牧”,可能與官職有關。所謂掌管九州者,為“牧"。當然最著名的,還是漢成帝時期設定的“州牧”,廢置無常;到了漢靈帝、三國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地方的州牧。
1、文明之前的遊牧生活
說起“牧”字,有人玩笑說,三國為什麼有“州牧”這個官職,是把人當牲口看嘛(狂汗-_-||| )?
當然不是了。其實人類在定居農業(黍、稷、小麥、水稻馴化)之前,極有可能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
觀察今天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它們可不會種地,活動範圍比較大,達到26-78平方公里(一平方公里相當於140個足球場面積)!
(黑猩猩可不光在樹上,它們的活動面積很大哦)
因此,與“牧”字有關的官職,在我們最早期的文獻中,甲骨文、金文、先秦文獻之間,就已經存在了;作為地方官名稱,也應該在夏商之際出現!
2、直接實物證據——甲骨文、金文與官員名稱
2.1 甲骨文中涉及“牧”字的文獻非常多,本文時間有限,僅以圖片的形式給出。
在金文方面,1960年彭縣竹瓦街(四川盆地)出土一批銅器,其中有2件觶,1件器內有“牧正父己”4字;另1件器內底有“覃父癸”3字。
這些實物證據,雄辯的證明了,牧字歷史在中華民族的悠久,至少4000年;而且,“牧正”作為官員名稱,在遠離中原的四川地方,也已經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牧字已經從放牧中分化,出現了“管理”的意思,即漢朝州牧的前身!當然有人認為,竹瓦街青銅器與三星堆文化有關,這裡我們不再論述。
(竹瓦街“牧正父己”的銅器)
3、先秦、漢朝文獻,關於牧官員的記載非常之多
如先秦文獻《左傳·哀公元年》:
“後緍方娠,姚出自竇,歸於有仍,生少康焉,為仍牧正。”杜預注:“牧官之長。”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王朝復辟——“少康中興”,少康逃到祖父那裡,即地方的諸侯,擔任的就是牧正。唐代杜預做注說:“唐代,牧正是牧官之長。”就是主管畜牧的首要長官,放到21世紀不算什麼;但是在上古時期,畜牧業非常重要,落難皇子,被親爺爺安排的官職是就是牧正,地位重要!
另外,其他的先秦文獻:
《列子》:“周宣王之牧正,有役人梁鴦者,能養野禽獸,委食於園庭之內。”也記載了周宣王的牧正職責。
至於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更是記載了太多關於“牧”的官員:
如《史記·五帝本紀》: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百姓。這裡的“力牧”,東漢史學家的班固解釋是人名,是黃帝的宰相。但也可看出官職的意味。所謂掌管九州者,為“牧"。
《史記·商君列傳》: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唐代史學家司馬貞索隱:牧司,謂相糾發也。一家有罪而九家連舉發,若不糾舉,則十家連坐。這裡說明牧司管的是“檢舉揭發”,說明牧字,在商朝之際,已經有了管理、觀察、刺探的意思。
4、漢朝的州牧,權勢很大,非常著名。可不是高官當牲口啊……
秦漢時間,中華第一帝國出現,一代雄主漢武大帝,設十三州部每部設一刺史。原來負責監察、刺探的官員,成為了地方的常設官員,代表了中央對地方的強力管轄。刺史的設立,為地方集大權為一身的“州牧”產生鋪平了道路。
到漢成帝時期,最有名的地方“牧”字官——州牧產生,權力超過刺史,漢成帝對此報有戒心,廢置無常;不過之後中國2000多年,又誕生了都督、總管、節度使等稱謂,算是沿著這條脈絡前進。
文章最後,到了東漢末年,出現大眾皆知的州牧:如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這是漢靈帝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所設定,大家熟悉,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