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領導浪漫
-
2 # 地史館
文成文明馮太后,長樂信都人,鮮卑化漢人,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政治家、改革家,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皇后,獻文帝拓跋弘嫡母,孝文帝元宏嫡祖母。馮太后經營北魏多年,實行改革,輔佐三代帝王,為北魏王朝的政局穩定做出重大貢獻。
從宮女到太后,成為“北魏版武則天”公元436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燕,北燕昭成皇帝馮弘兵敗身死,北燕皇子馮朗舉家投降北魏,獲封遼西郡公。公元441年,馮朗與妻王氏生下女兒馮氏,也就是後來的馮太后。
△影視劇《錦繡未央》中的馮太后形象
安樂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馮朗的弟弟馮邈受命攻打北方的柔然,卻戰敗投降,按照北魏的法律,一人投敵,闔族株連。馮朗連坐而死,罪臣之女馮氏被收入掖庭,淪為奴婢。好在馮氏在宮中還有一位姑姑(早年馮弘將自己的女兒獻給拓跋燾,後成為馮昭儀)可以互相照應。
452年,拓跋濬即皇帝位,史稱文成帝。在姑姑的幫助下,馮氏被選為新帝的貴人,而這一年馮氏才14歲。貴族出生又久在宮中生活的馮氏迅速取得了文成帝乳母常太后的信任,在後宮站穩了腳跟。15歲時,馮氏透過“手鑄金人”被冊封為中宮皇后。“世祖左昭儀,後之姑也,雅有母德,撫養教訓......年十四,高宗踐極,以選為貴人,後立為皇后”(《魏書·皇后列傳》)。
△影視劇《錦繡未央》中的拓跋濬形象
難的是,馮皇后和文成帝二人感情非常好,無論在宮中生活還是朝廷政事上,馮皇后都能為文成帝排憂解難,堪稱模範的帝后二人被臣子們稱為“二聖”,十年的皇后生涯為馮氏積累政治經驗和崇高的威信。
465年,文成帝病逝,年僅12歲的拓跋弘即位,即獻文帝,25歲的馮皇后被尊為馮太后。皇帝年幼,太后年輕,孤兒寡母之下,朝政大權落入到車騎大將軍已渾手中。已渾橫行霸道,獨斷專行,大肆屠殺異己。466年,馮太后走出喪夫之痛後,密詔拓跋丕合計誅殺已渾,在眾臣的支援下,馮太后臨朝稱制,獨掌朝中大權。
△影視劇《鳳囚凰》中的拓跋弘形象
467年,獻文帝長子拓跋宏出生,馮太后還政退居幕後,專心撫養長孫。按照北魏的規矩,皇子被立為太子後,生母須被賜死,因此獻文帝雖由馮太后撫養長大,但並不是馮太后所出,更何況兒大不由娘,因此獻文帝在親政後,開始剷除馮太后的親信勢力,這引發了馮太后的不滿。
馮太后年輕守寡,難不住寂寞的她經常找一些年輕男子入宮陪伴,宿衛監李弈就是其中之一。470年,獻文帝藉由處死了李弈,積怨已久的馮太后立即聯合宗室大臣向獻文帝施壓。受制於馮太后,手中無權又無心政事的獻文帝被迫退位,傳位於4歲的皇子拓跋宏,“上迫於太后,傳位於太子”(《魏書·天象志三》),18歲的獻文帝做起了太上皇,堪稱歷史上最年輕的太上皇了。
馮太后與太和新政476年,太上皇獻文帝暴斃,“魏馮太后內行不正,以李弈之死怨顯祖,密行鴆毒,夏,六月,辛未,顯祖殂”(《資治通鑑》)。同年,馮太后被尊為太皇太后,開始第二次臨朝聽政,此後十四年,北魏軍國大事,大都出自馮太后之手。主政期間,馮太后成功的進行了政治經濟改革,革除弊端,整頓吏治,為鮮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權由遊牧政權向封建化過渡奠定社會經濟基礎,史稱“太和新政”。
實行班俸制,整頓吏治
北魏鮮卑貴族以掠奪戰爭為事,官吏將帥瓜分掠奪的人口,財物,因此在此之前的北魏各級官員是沒有俸祿一說。然而自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後,較大的戰事已經很少發生,失去經濟來源的貴族官僚開始榨取民脂民膏,以飽私慾,“時官無祿力,唯取給於民”。官吏們為所欲為,無所顧忌,極盡搜刮之能事,百姓不堪重負,怨聲載道,“初來單馬執鞭,返去從車百輛,載物而南”。
△鮮卑人壁畫
太和九年(485年),馮太后制定並推出官吏俸祿制度,“置官班祿,行之上矣,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絕。朕憲章舊典,始班俸祿,戶增調帛三匹,俗二斛九鬥,以為官司之祿,增調外帛二匹。祿行之後,髒滿一匹者死。”班祿始行,雖“髒滿一匹者死”,但仍有不信邪的,馮太后藉此整頓吏治,一時間,因貪贓枉法而被處死的郡縣官員高達四十餘人。高壓之下,人們看到馮太后銳意改革的決心,官吏們小心謹慎,克己奉公,百姓也不在苦於被官吏壓榨,社會風氣大為好轉。
實行均田制,徵收祖調,發展經濟
西晉八王之亂後,北方地區陷入長期的戰亂,百姓或死或逃,到北魏統一後,北方經濟一片蕭條,人口大量流亡,生產嚴重倒退,北魏政權要想鞏固政權,獲取充實的財政收入,就必須安定農民,讓流亡的人口回到土地上來,恢復生產。
太和九年,北魏開始推行均田制,“均給天下之田,勸課農桑,興富民之本”,規定:男子15歲以上,受露田40畝,婦女20畝,奴婢受田和平民一樣;有耕牛一頭加受30畝,超過4頭牛不再加受;實行輪作的地方,加一倍或二倍受田;男女受桑田20畝,不產桑的地方,男子受麻田10畝,婦女5畝;受田者年過六十或死亡,露田麻田歸公,桑田可傳後;狹鄉受田不足可向寬鄉轉移;三口人受宅田1畝。
配合均田制的同時,又制定了相應的租調製度。規定受田農民一夫一婦一年納帛一匹,粟2石作為租調。北魏將國家掌握的荒地和無主之地透過均田制,授予農民耕作,將流亡 和依附地主豪強的農民固定在土地之上,加強了對基層的控制,保障了國家的稅賦收入和勞役;農民獲得土地,拜託了不斷逃亡的悽慘生活,較佃農又減輕了稅賦負擔,生活處境有所改善。均田制和新租調的實施,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後來的深入封建化改革奠定基礎。
實行三長制,加強戶口控制
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地主豪強為避免戰亂波及,築塢建堡,聚族而居,大量逃災的流民依附於這些塢主,這些豪強被稱為宗主,依附的農民被稱為包蔭戶。到了北魏時期,這些宗主廣佔田地,隱瞞人口,“舊無三長,唯立宗主都護,所以民眾多隱冒,五十、三十家方為一戶”,這些包蔭戶既不在國家戶口編制內,也不承擔稅賦,成為宗主的私人財產受盡剝削。
△鮮卑陶俑貴族婦女形象
對於古代封建政權來說,稅賦是最主要的財政來源,而稅賦的徵收依靠的就是完備戶籍制度。太和十年,北魏推出三長制,即五家一鄰長,五鄰一里長,五里一黨長,由三長負責編制戶籍,清查人口,督繳稅賦勞役。三長制的實施,加強了北魏對基層的控制,使依附於地主的佃戶,成為國家體制下的自耕農,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承自馮太后的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自出生起就由馮太后撫養教育,深受馮太后改革思想薰陶,490年馮太后病逝後,孝文帝親政後繼承了馮太后政治遺產,並開啟了著名的孝文帝漢化改革,不僅促進了北魏政治、經濟的發展,更是極大的推動了民族融合。
回覆列表
馮太后本是一個宮女,因為姑姑她才能在宮裡安然無恙,後來被指婚給拓跋浚。北魏時期有一個規定,就是兒子要立為太子,太子的親生母親就得被賜死,這樣做是因為害怕外戚專權,所以這個太子就歸馮太后了,這樣一來她就被封為皇后了,也就成為了後來的馮太后。
成為太后以後,馮太后經常招納情人入宮私會,完全不顧旁人的閒言碎語。後來繼位的獻文帝,也是文成帝的兒子實在看不下去,找了個藉口殺掉了馮太后的一個情人,後來不僅被廢掉帝位,更是丟掉了性命。因此可見,馮太后當時已經權傾朝野。
那麼這樣的一個女人,又是怎樣打造出一個繁榮的北魏的呢?
一、她打造出了一個合理的財稅系統。開始的北魏,官僚制度十分不完善,各級政府為了籌集到財政收入,都紛紛向民間徵稅。 這樣的稅收,毫無疑問對人民群眾的生活造成巨大破壞。為此馮太后下令,未來的稅收只能由縣政府徵收,其他級的政府負責監督並調運往中央,中央再統一調撥財政,供給給各級政府使用。
就這樣,一套中央集權的財政規則被建立起來,因為這套制度下的各級政府是沒有權力擅自增稅的,再加上財政是由中央統一調撥,所以各級政府是沒有額外收入的。 尷尬的是,這個時候的北魏官員是沒有工資的。現在將財政大權收歸中央,官員們就沒有了經濟來源。於是在公元484年,馮太后推行官員俸祿改革。
馮太后便禁止官員從事商業活動,並且由北魏統一提供薪水。 但這一措施所造成的問題便是,北魏要有充足的財政收入,這才能發得起工資。 為此北魏便每戶增收3匹帛,2斛9鬥粟,以此來充作官員俸祿。
二、就是土地改革,北魏要給官員們發工資,於是就導致財政支出的增加,因此馮太后就必須考慮要如何增加北魏的財政收入。 當時的北方剛剛結束戰亂,百廢待興,這就導致很多土地沒有人耕種,但又有很多人想耕種卻沒有土地。因此公元485年,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議下,北魏開始土地改革,並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
除了耕地,北魏還很重視桑田。在適合種桑的地區,每人授予20畝,條件是必須要種植50棵桑樹、5棵棗樹、3棵榆樹。如果不適合種桑樹的地區,那就每人給一畝。
這樣以來,人們耕種土地的積極性大大提高,產量也得到提高,自然而然的,北魏的財政收入也得到提高。
三、查明稅基的三長制。所謂的三長制,便是:五家設一鄰長,五鄰設一里長,五里設一黨長。擔任鄰長、里長、黨長的人,要釐清土地和人口狀況並協助徵稅。依靠三長制,北魏查清了統治範圍內的人口和土地資源,擁有了廣闊的稅收基礎,國力得到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