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
2 # 講科學堂
彗星是一種要由冰和岩石構成的天體,在靠近太陽時,在太陽的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下,冰會溶解和蒸發,並拉出漂亮的“彗發”。
圖:彗星
圖:彗星核
圖:在柯伊伯帶已知天體,在主帶天體顏色為綠色,而分散的天體為橙色。
圖:奧爾特雲,位於太陽系與比鄰星之間,最遠處差不多距太陽兩光年。
圖:太陽系結構和可能的一顆伴星的規矩(沒有被發現)
太陽系的範圍如果包含奧爾特雲的話,那麼目前人類在太陽系內發現的彗星都是來源於太陽系內部的。目前,人類只發現過一次來源於太陽系外的天體,它就是奧陌陌。但奧陌陌並不是一顆彗星(沒有彗髮結構)。它可能是其他恆星系的一次碰撞被彈射出軌道,歷時無數年來到太陽系的,開始它被認為是彗星,結果發現它沒有彗發,被轉命名為小行星。
圖:奧陌陌
但科學家們也在其他的恆星系發現過彗星,它圍繞著其他恆星執行。到目前為止,已發現了10個這樣的系統。
圖:剛形成的恆星系中的彗星
-
3 # 純野生科學家
科學愛好者報到。
慧星絕大多數來自奧爾特雲,這個地區算是太陽系的最外層邊界。奧爾特雲是一個直徑兩光年的球狀“雲團”,它包裹著太陽系,並與太陽系一起繞銀心旋轉。“雲”只是個描述,其實這裡的物質非常稀薄,只有一些塵埃與零星的慧星核心。未來“旅行者”號穿過時什麼也不會撞上。
慧星嚴格說來就是一顆含有雜質的“髒雪球”,它大多由水冰和乾冰構成,摻雜一些岩石和塵埃。與行星相比,慧星軌道一般很“隨意”,很少在黃道面上,而且與太陽的距離變化巨大。每次公轉到距離太陽三億公里時,太陽熱輔射會將慧星表面的冰“昇華”掉,同時太陽風將昇華的冰晶、水汽“吹”向相反方向,於是形成了慧星獨有的上億公里長的巨大慧尾。
慧星只能源自太陽系內部,因為它們多數都是週期性繞日公轉的(非週期性慧星也有,很少),都有可計算的軌道。目前人類已發現的彗星有 1700 多顆。最著名的一個,哈雷彗星,它繞太陽一週的時間為 76 年,來一次小一點兒。
我猜想,形成慧星的物質源於第二代恆星終結時的爆炸。當時,恆星內部物質以亞光速從恆星中心被拋射至此,奧爾特雲就是第二代恆星毀滅的遺蹟。所以,研究慧星成分,對人類瞭解太陽系起源應該是很有幫助的。
-
4 # 平常人246089341
彗星只有地球質量的幾千億分之一,是太陽系內質量很小的一種天體,它們常常沿著扁扁的軌道繞太陽執行,繞行一週要花去少則幾年,多則幾百年時間。
-
5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彗星來自哪裡?是太陽系內還太陽系外?
彗星來自哪裡?這個還真不太好給出答案,因為這首先得規定下太陽系的範圍才有答案!不過絕大部分的意義上,大都是來自柯伊伯帶內的天體,也有彗星倉庫的美譽,當然柯伊伯帶是太陽系的領地,只是它相對處的比較邊緣而已!
柯伊伯帶就不過多描述了,基本上可以形容為太陽系形成後留下的邊角料,而彗星的形成非常關鍵,必須要有一個大橢圓軌道,而且遠日點必須在太陽系的“雪線”外,就是在遠日點時彗星的物質必須會重新封凍,要不然這顆彗星的揮發性物質徹底揮發完之後就成了一顆彗星核,也就是一顆普普通通的小行星!
一顆典型彗星的軌道以及它的兩條尾巴,如果您仔細觀測過彗星,那麼部分彗星能看到兩條尾巴,一條是塵埃尾,另一條是離子尾!塵埃尾很好理解,而且由於會比較滯後一些,而離子尾是彗星揮發物質被紫外線電離後直接指向了太陽的反方向!
絕大部分彗星都來自於柯伊伯帶,但也不排除更大範圍的奧爾特雲,奧爾特雲被認為是誕生太陽系的母星雲,當然在更大的範圍內的奧爾特雲彗星總量明顯會更多,但它們路途遙遠週期極為漫長!
柯伊伯帶或者奧爾特雲內的彗星受到引力擾動或者撞擊後會脫離原來的軌道,進入內行星軌道,等過了“雪線”之後,彗星物質揮發,出現慧尾,那麼逐漸被我們觀測到,我們可以計算出它的軌道,會掠日還是會撞日,甚至會對地球產生威脅等等,都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觀測得出軌道而評估威脅值!
像這種垂直黃道面進來的大都是來自奧爾特雲!
彗星的另一個副產品是流星雨,掠日彗星經過地球軌道附近時會留下大量的塵埃帶,這些塵埃帶和彗星軌道一樣在圍繞太陽公轉,地球穿過這些塵埃帶時小顆粒會進入大氣層,成為我們眼中的流星雨!
這是掠日衛星的前後過程,如果距離過近就撞入太陽了,成為一去不復返的太陽流星!
被SDO拍到的撞入太陽的彗星!
-
6 # 科普大世界
可能很多朋友都看到過夜空中的掃帚星,它們往往形似一把長長的掃帚,它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彗星了,然而這樣的“掃帚”長度十分驚人,至少長達幾百萬公里,有的甚至長達1億公里以上,但是在這種“掃帚”的最前端,其實往往只是一個直徑頂多幾十公里,甚至只有幾百米的小星體,大部分的彗星的直徑都在五公里內。
彗星大都以橢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執行,近日點距離太陽很近,但是遠日點卻非常遙遠,只有個別彗星是圍繞木星等星體執行的,這種小星體通常都是由水冰和塵埃組成,它後面長長的尾巴又被稱為彗尾,這其實是它們噴出的水汽,前面噴出的水汽又稱為彗發,小星體本身稱之為彗核。
很多天文學家形容它們為“髒雪球”,因為大多數彗星都是有大量的水冰和塵埃組成的,當這個髒雪球執行到太陽附近的時候,在強烈的太Sunny照射下,彗星上的水開始蒸發,越靠近太陽,這種蒸發現象越明顯,有的彗星上甚至會因為被太陽曬得太熱,而出現噴發水汽或者噴泉現象,然而彗星又是在時刻以秒速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的速度執行著,而且噴出的水汽還會受到太陽風向反方向吹拂的影響,所以會落到彗星後面,在Sunny的照射下,這些水汽就成了長長的彗尾。由於彗星上都含有大量的水,很多科學家認為我們地球上的水就是彗星運過來的,是它們撞擊早期的地球的時候,帶來了大量的水冰,水冰在地球上變成液態水,匯成了地球上的原始海洋。
那麼這些彗星都是來自於哪裡呢?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都形成於小行星帶中線之外的區域,因為小行星中線附近是太陽系的雪線,水分子在這裡會凝結成冰晶,之內的星體通常都不會有很多的水冰存在,所以都只會形成小行星,但是在之外的區域,冰晶可以和塵埃一起凝聚成星體,這樣也就可以形成“髒雪球”了。
一般認為小行星形成的主要區域有三個,離太陽最近的部分就是小行星帶中線到木星附近的這一片小行星帶中,向外的第2個區域屬於柯伊伯帶中,第三個區域就是奧爾特星雲了,從數量上來看,奧特星雲中的彗星數量要遠遠超過小行星帶和柯伊伯帶中的彗星數量。
這是因為奧爾特雲體積巨大,它的外圍遠達太陽向外延展的一光年距離,它就像是太陽的外殼,其直徑可達兩光年,是太陽系形成之後的剩餘物質,大部分的物質形式為塵埃、冰晶顆粒和彗星,總質量可達100個地球,但是分佈到如此廣大的範圍中,也說明奧爾特雲的物質其實是非常稀薄的了。
-
7 # 艾伯史密斯
答:現在主流學說認為,長週期彗星主要起源於一光年處的奧爾特雲,短週期彗星主要起源於30個天文單位處的柯伊伯帶,這都屬於太陽系範圍,但是也不排除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偶爾闖入太陽系內部。
彗星軌道帶有很大的隨機性,比如:
(1)哈雷彗星,短週期彗星,迴歸週期為75.3年,近日點0.586個天文單位,遠日點35.1個天文單位;
(2)麥克諾特彗星,長週期彗星,迴歸週期未知,近日點只有0.17個天文單位;
(3)百武彗星,長週期彗星,迴歸週期大約17000年,在1996年3月25日,距離地球只有135萬公里,因為受到行星引力的影響,此後軌道發生了較大變化;
(4)池谷·關彗星,迴歸週期876.7年,近日點只有0.007786個天文單位,遠日點182.19個天文單位,是人類記錄過最亮的彗星,掠日時視星等達到了-17,幾乎比滿月還亮一百倍;
(5)威斯特彗星,迴歸週期25.4萬~55.8萬年,近日點只有30萬公里,遠日點13560個天文單位
……
科學家為了解釋彗星形成之謎,認為彗星起源於太陽系外層的雲團,但是也有人指出,彗星經過太陽系內時,會受到太陽和行星的引力作用,彗星遲早會被摧毀,彗星存在的時間將遠遠小於太陽系的年齡。
唯一的解釋就是,雲團中的物質可以不斷產生彗星,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研究了眾多彗星的軌道,從統計學上推測出在太陽1光年外存在一個雲團,雲團內物質受到其他恆星的引力擾動,會偶爾落入太陽系內部形成彗星,這個雲團叫做奧爾特雲。
有了這個概念後,長週期彗星的形成之謎得以解釋,奧爾特雲就是太陽系形成之初殘留下來的物質,由大量碎石和冰塊組成,距離太陽大約1光年,整體質量5~100倍地球質量,擁有數千億顆彗核。
對於短週期彗星,比如哈雷彗星,則可能發源於30個天文單位處的柯伊伯帶,在那裡也存在大量的小行星,當受到大天體的引力擾動時,也可能落入太陽系內部。
當然也不排除有太陽系外的小行星,偶爾落入太陽系內部,比如在2017年發現的天體奧陌陌,長400米,寬40米,幾乎垂直於黃道平面飛行,就被認為是太陽系外的天體闖入太陽系內部。
回覆列表
彗星是太陽系的一種軌道偏心率高,與黃道面的傾角任意,繞太陽執行方向隨機的小天體。
它們的固態部分稱彗核,成分是冰和不易熔解的物質。當執行在臨近內太陽系或太陽附近空間時,蒸發出名為彗發的塵埃包層,並能夠揮發由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彗尾。